- 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范文(精選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奇跡》讀后感范文(精選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
初讀這本書,發現這是一本不同以往談教育的書籍,沒有嚴謹嚴肅的理論,沒有一般的邏輯敘述,只是講述一個個事例,而這些事例往往也根植不到我的身邊,比如站在桌子上,比如滑梯,比如請同學到家里吃飯,比如參加節目,比如帶孩子旅行……,太多太多個例化的東西只能說明是“羅恩式”的教育,效仿不來。只能當小說來看,我知道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
但這樣頗具影響力的名人寫的書應該不僅僅是這樣的吧?于是,我又打開了它,慢慢發覺他的奧秘。他不僅是老師,還是數學老師,還是班主任,還是校長,所以他從學校,老師,家庭,家長,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多角度多方位的去給孩子打造成長環境,不僅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更是點燃孩子的生活的熱情,勇氣,自信。這不正是教育所要起到的作用嗎!
我也深深感到,教育真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工程,要看到全面,而我們的眼光太狹窄,只看到一個個點。羅恩正是用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碎片化的經歷,才形成了他獨特的教育。
再次讀,是在學校要交流感受的時候。我問自己讀過書后到底學到了什么?我反思,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奇跡?羅恩本身是個有激情,熱愛,能堅持的人。有激情,才不覺面對教學工作的枯燥,有熱愛,才會覺學生的可愛,有堅持,才讓教育的想法得以實現并影響深遠。
我呢,激情,熱愛快已消散,只剩下茍延殘喘的堅持。那多的想法,大概還是停留在二十歲上班時的懵懂階段。
再讀,我又去查閱他的《55條班規》,查看《熱血教師》。我在書上不起眼的位置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建立了一套原則、理念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的辦學理念,也是我們對親似大家庭的團隊的總結這寫核心原則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父母、和導師如何教育我們深愛的孩子的關鍵所在”。是啊,回想我們是因為這因為那,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教育者的高度,失去了教育的熱情,那有怎么能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呢?而疫情期間的家訪,更讓我感到,以前是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里。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保持應有的激情,全新投入到熟悉的工作中去。
合上書本我好像學到了什么,又好像腦子里什么都沒有。這真是一本讓人看了又看,愛不釋手的書,不管你是家長,教育者,教學的管理者,你都會從中受到啟發。謝謝羅恩!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2
暑假閑暇之余,我也會翻翻書籍,品品書的清香。其中崔華芳編著的《教育的奇跡》這本書,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身處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學校和家庭之間,穿梭于教材和學生之間。催促著學生,追逐著時間,匆匆忙忙地奔向著那些既定的教學目標。總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學生個個都能出類拔萃,可又總在每次考試后為那些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的孩子而嘆息。
牛頓、愛迪生、達爾文、愛因斯坦在年幼的時候也曾是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蟲”“討厭鬼”“愚笨兒”然而成年以后的他們卻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個巨人。面對和他們類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為老師的我們,能夠透過表面深入內部去尋找、發現那些他們潛在的能量,并將這些能量激發,使之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發現。這些潛在的能量不會那么輕易地被我們激發,那就需要我們善于分析思考,設計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策略,而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閱書中,仔細閱讀那些奇跡的創造者的故事。無論是那些憑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將殘障兒童培養成人的父母,還是那些書寫學校教育奇跡的老師們,在他們身上有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熱愛。他們熱愛自己的孩子,熱愛自己的事業。正是這份濃厚的愛,支撐起他們不懈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某某學生是差生。其實,我們不該隨意地給孩子定性為“差孩子”、“壞孩子”,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異,特點不同,兒童時代尤為明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對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意思就是說,善于施教者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而進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較優的孩子取得優秀的成就,沒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明白:盡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應該根據孩子的才能、興趣、愛好等不同來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懶惰,缺少教育,學習習慣差。自從我接管以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先是找他談心,旁敲側擊,及時表揚、鼓勵。慢慢的,他和我越來越親近,有事沒事愛主動找我說話。我也以此機會鼓勵他學習,半個學期過后,他從我班的后三名一躍成為中等學生。我們還一起制定一個計劃,朝優生行列邁進。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創造,奇跡就會出現。
掩卷沉思,回憶著書中這些創造奇跡的老師、父母,在他們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閃耀。教育是藝術,學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鑿擊敲打,而沒有預先的精心構思設計,是難以有精美的藝術作品誕生的。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父母老師的教育也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在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需要思考、學習的還有很多。當然成功譜寫教育奇跡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我想當我們有了智慧,有了愛,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會不難具備。只要我們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創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跡也定會屬于教育一線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3
從來不相信奇跡,總認為奇跡是不會發生在我們這些小人物身上。當我讀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跡》后,給我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這一切來自一個“愛”字——人世間最普通也偉大的父愛。他們用父愛使教育出現奇跡得到成功,成為教育家。我們呢?我想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
我被書中成功的奇跡所感動,細想平時的教育生涯。在我們的身邊,總是不乏一些調皮搗蛋、行為散漫、性格怪異的學生。他們的個性、缺點各不相同。由于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也不同。
許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張白紙,所以我認為是白紙就一定能描繪出美麗的圖畫。我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愛。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要給予孩子關愛的目光、鼓勵的微笑、贊美的語言、親切的擁抱。讓他們在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魚兒離開水一樣。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從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們去努力,每個孩子都可以獲得成功。我相信:愛的確會創造教育的奇跡!
看完這本書中的許多事例,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陣子在熒屏“中國達人秀”上,人們記住了一個用腳趾彈奏鋼琴的倔強身影——劉偉。他說:“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成了激勵更多懷揣夢想青年的座右銘,并迅速成為網上流行語。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達人”。
在《教育的奇跡》里我讀到一則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一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25年后,根據調查,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陶行知說,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跡”!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最后我想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與孩子的潛力,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給你一個精彩,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給你創造無數的輝煌。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4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跡(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閱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跡;教師的教育奇跡;自我教育的奇跡和學校教育的奇跡。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說,里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如饑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么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為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鑒的內容和實例,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師的教育奇跡”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
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于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于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閱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跡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涌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群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說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
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為:“作為一個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范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復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里,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范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后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啟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么早就走,他應該長壽 ,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跡。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圣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并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于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說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 “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后,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為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于他們的人生。我愿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跡。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5
《教育的奇跡》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的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
讀完這部書之后,感觸也挺大。 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常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孩子在上面繪出燦爛的彩虹和美麗的圖畫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要考慮的問題。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6
假期兩個月,以龜行速度讀完了校長推薦書目《教育的奇跡》。讀完18個教育故事,唯有一個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愛,真真切切的愛打動了我的心。要問我18個故事中哪一個更得我心,那便是海倫·凱勒和沙利文老師之間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在美國巴拉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奪取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就在這樣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著成長。直到七歲那一年,家里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
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用手摸觸學會了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閱讀,后來用手沒別人的嘴唇,學會了與人交流。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種子,爬上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去河邊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聰和失明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美國拉得克里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倫如何從一個又聾又啞又忙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海倫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說,我們還要看到默默陪伴海倫五十年,給予海倫無私的愛的莎莉文老師。
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會說,也都做,但是為什么最后的結果卻千差萬別?我想這在于老師所給予學生的那份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腳。
有人說:愛一個人要能愛她的有點,更要能包容她的缺點。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關鍵在于愛人的人有沒有一個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點和瑕疵。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缺點,只是老師眼里有的孩子有點多于缺點,而有些孩子則被缺點掩埋,很難找到他的優點,有點多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師開始埋怨學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誰會會回頭想想,“為什么我沒有找到孩子的有點,是這個孩子毫無優點,還是我缺少一雙尋找優點的慧眼?”被缺點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沒有一雙發現孩子身上有點的慧眼是極其可怕的,因為他帶給孩子的不是積極,陽光和快樂,而是消極負面的,這一切將跟隨孩子的一生。
當然,沒有一個老師不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愛在某些時候變味了。早讀鈴聲響了,玲玲踏著鈴聲姍姍來遲,其他同學早已開始了早讀,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著,此時的你會怎么做那?大聲喝斥“教室外站著!”還是現行退讓,放她進教室早讀,可后再輕聲細語地詢問遲到的原因,了解到不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關心,或其他因素給她一個撫摸,一句安慰,一個擁抱,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給予她的愛和關心。
或許班機中的孩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可是同樣的孩子對于他們的家長卻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為教師是何種心態愛你的學生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獵人帶著獵狗去森林中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一只兔子的后退,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飛奔著去追兔子,可是追著追著,兔子不見了,獵狗悻悻而歸,獵人開始罵獵狗:沒用的東西,連只受傷的兔子也追不上。獵狗不服氣:我盡力而為了啊!兔子終于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慶幸的同時也感到很驚訝:那只獵狗那么兇,你還受了傷,怎么還能跑得過它?受傷的兔子說:他是盡力而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師啊,你對你的學生們是盡力而為了還是全力以赴了?
其實,在我看來,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還不足以說明你會愛孩子。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是剛柔并濟的`。她既能給予孩子母親似的柔情,學生可以從她那里得到溫暖;他又可以給予學生父親般的威嚴,學生可以從她那里明白何為責任和堅強。然而,在我們身邊總有那么一些擁有一只證明便可將其一切行為合理化的典型。作業不完成,沒關系,他有證明;考試不及格,沒關系,他有證明;言行舉止有偏差,沒關系,他有證明,一只證明便是他一生的印記。我們作為老師,可曾用悲天憫人的心為他的將來想想?我還記得,當沙利文小姐驚訝與海倫在就餐非常沒規矩時,立刻制止她那些放肆的行為舉止,就連海倫的父母都對沙利文的做法覺得不可思議。沙利文小姐卻鎮定而堅定地認為:不能因為她看不見,就讓她那么隨便。正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才更要嚴格管教。怎能以她殘疾為理由,來要求周圍的人容忍這種無禮的行為呢?他這時候最需要正確的訓導和無限的關愛,而不是一味的憐憫和遷就。
面對那些還分不清是非對錯,真善美丑的孩子在犯錯時,你是武力解決,血腥鎮壓;是另眼旁觀,聽之任之;還是文火慢燉,精心熬制,最終捧出一盅香氣四溢,色澤誘人的濃湯?相信每個老師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選擇。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7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這學期讀了《教育的奇跡》這本書的一些感想,下面就從四個方面隨意地談談吧。
一、書的基本內容
《教育的奇跡》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把“笨小孩”培養成天才的12種方法。書的前言部分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孩子是“笨小孩”。造成笨小孩的責任在家長和老師,“笨小孩”并非真的笨,在他們身上也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并且潛能是呈多元化的,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如何去挖掘。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會覺得你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
本書通過十二個所謂的笨小孩,把他們培養成天才的事例,介紹了培養天才的十二種方法。根據我粗淺的理解:
第一、以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牛頓為例,講了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創造性是天才的特征;
第二、以愛“說謊”的“討厭鬼”達爾文為例,講了要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會成就天才;
第三、以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愛迪生為例,講了要用愛來培養天才;
第四、以笨拙、反應遲鈍的希爾伯特為例,講了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天才的表現是專注;
第五、以被人稱為“愚笨兒”的愛因斯坦為例,說明用音樂也能培養天才;
第六、以被人看作“小呆子”的阿蒙森為例,說明要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天才的老師;
第七、以特別好動的差孩子丘吉爾為例,講要按孩子的天性來培養天才;
第八、以閱讀失常的巴頓為例,說明自信能鑄就天才;
第九、以被老師判定為低能兒學生的肯德爾為例,告訴我們要培養孩子不斷進取的精神,天才就是不斷地進取;
第十、以被人們視為“白癡”的卡爾威特為例,告訴我們欣賞孩子會造就天才;
第十一、以讓父母傷心的背榜生蘇步青為例,告訴我們老師要為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第十二、以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兒海倫凱勒為例,告訴我們感官教育也能使盲人聾啞人成為天才。
二、在愛的環境中學習是孩子的一種幸福
書的第三章介紹了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曾經是個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一年級讀了三個月就被恩格爾老師攆出了校門。但在母愛的情感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發明家。所以我想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愛的環境中學習是孩子的一種幸福。作為一個老師應該熱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不能只愛德才兼備的優等生,還應該愛平平常常的中等生,更應該愛智力落后的后進生。我想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應該熱愛每一個孩子,熱愛孩子應該是教師的天職。
三、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希望
書的最后一章講了海倫凱勒的故事,莎莉文老師為了改變海倫凱勒吃早飯時的不良習慣,與海倫凱勒進行了一場較量,老師終于勝利了。我覺得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做老師的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身教勝于言教。老師在做出榜樣的同時,還要讓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認識。有句名言說:要注意你的思想,因為思想會產生行為;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養成習慣;要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影響你的一生。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除了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以外,還有文明行為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健康習慣,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我覺得合理安排時間對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得好,將為我們贏來雙倍的生命。
所以我想要讓孩子們限時限量地完成作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雷厲風行的習慣。看來要改變孩子不想完成作業的壞習慣,課堂作業當堂課完成已經勢在必行,決不能放到課外去做,課間十分鐘是孩子們休息活動的時間,合理安排時間一定要做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愿孩子們都能養成好習慣。這是我的心愿,也是你們的心愿。因為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們在成長中走向勝利。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后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跡。而這一個個奇跡的背后,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8
曾經讀過一些關于教育的書,感覺空洞理論較多,實際操作性不強。但是當我把《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這本書讀完時,我看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感受到了“奇跡”二字的含義。與其說羅恩創造了教育的奇跡,還不如說羅恩用他的教育激情點燃了他身邊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也點燃了我心中的教學熱情。
閱讀的過程確實感覺非常奇特,仿佛跟隨著作者來到克拉克學校,一點一滴地感受著學校在教育體制及教育理念上令人震撼的舉止。是的,“震撼”二字是唯一能準確地表達我的感受的詞語,因為在克拉克學校,看不到任何體制化的刻板教條的框框,相反,所有校方及老師的出發點都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并激發他們的潛能,平等、尊重及信任這樣的元素如此自然地流動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克拉克學校最最與眾不同的便是他們風格各異的活動,他們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孩子參加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比如幫助困難的家庭布置一個新家;由航空公司贊助孩子們出游;在學校里設置一堵回憶墻,留下孩子的精彩瞬間;別出心裁的分院開學典禮;為了迎合年輕學生的愛好而在衛生間上貼滿整堵墻的明星海報,以及為了給孩子們留下珍貴的回憶而定期設置的既瘋狂又奇妙的各類穿越時空主題活動。所有這些活動,他們都會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熱情和誠意爭取贊助,不需要花費學生任何費用。孩子們既能在這類活動中得到不少的快樂,又能學習到許多有益的技能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時,克拉克學校還會教授孩子們很多與知識無關,但卻非常重要的與人相處之道,比如真誠地為同學鼓掌,用充滿熱情的鼓勵帶給他人信心與勇氣;比如當別人回答不上問題時,耐心地等待而非搶答。當然,克拉克老師并非是萬能機器人,他也有疲累到不想說話的時候,但是,即使再累,只要一站到講臺上,即使只有四五個小時睡眠時間的他,依然能自欺欺人地用一句“大家早上好!我們開始新的一天吧!”迅速點燃全班同學的熱情。
就像他所說“有時候,重要的并不是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是我們如何表現,只要你表現出一種情緒,它通常也會轉化成為你內心的感受。”讀到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教育,或許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的緣故,教育所關注的重點卻放在了根本無法代表個人能力的分數上。孩子們的最寶貴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學習熱情卻就這樣一天天地喪失甚至被扼殺。而我們教師在疲于應付各類檢查和上交各種資料的同時,對學生、對工作也失去了激情和創造性。我們真的該好好思索,我們要帶給學生些什么,僅僅是分數嗎?我想,不是的'。也許,我們更應該教給學生走向社會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目標,為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而努力。
克拉克能夠贏得孩子們的信任,走進孩子們心中,靠的不僅僅是廣博的知識,有趣的講課方式和高明的手段,而是他對孩子們的古怪刁鉆與非難的寬容之心,是他將孩子們堅硬和冷漠的外殼漸漸融化的真誠之心,是他對孩子們點點滴滴的呵護與關愛,而他真正讓孩子們為之折服的是他掩飾不住、偽裝不來的偉大的閃耀著智慧之光的人格魅力,要知道知識和智慧是不能劃等號的。我們應該和孩子們建立的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亦師亦友的關系。
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好的教育其實沒有國界。我們無力改變教育體制,卻能像羅恩那樣與身邊的孩子一起創造奇跡。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9
在《教育的奇跡》里讀到一則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一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25年后,根據調查,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記得去年剛接手二年級語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頭萬緒,不知從何做起。班級里男同學多,行為習慣相當差,常規管理亂。接手后,我及時地了解原來班級的狀況,根據觀察,迅速建立班級管理機制,對班級里有威信的同學委以重任。隨著班干部的走馬上任,很快,同學們早讀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書,自覺朗讀。作業收發,在組長的協助下,也非常有序,作業本丟失的情況再沒發生。班級管理走上正軌,我輕松了不少。可班級里三村轉來了五個學生,語文成績排在末尾,還有施東東同學竟然自己的名字也會寫錯。第一單元一測試,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個交作業的。他不僅做作業拖拉,更麻煩的是上課不專心,下課貪玩。當我和他的家長聯系時,他的父親把他的語文書一扔,家長不愿管他。放棄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終于,學校舉行冬季運動會比賽,班級里田徑項目沒有人選,學生向我推薦:施東東跑步不錯。在試跑之后發現,他是最佳人選。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讓他展示自己的長處。我和他商量學習比賽兩不誤。果然,他上課專心多了,作業也能按時完成了。運動會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績。在班會課上,我表揚了他,當同學們羨慕的眼光投向他時,他高興極了。后來,他對班級里的事非常熱心。當然,語文成績進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陶行知說,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跡”!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0
《教育的奇跡》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 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 “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于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為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威廉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閑,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于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能像牛頓的舅舅那樣,耐下心來,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后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跡。而這一個個奇跡的背后,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1
《教育的奇跡》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后,感觸也挺大。
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常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于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比如,孩子在繪畫時,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間的東西進行無情地破壞或者重新組合。兒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夠馳騁活潑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發源地,他們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了令人驚異的場景。
書中一句話很好的概括了這部書中所要傳達的一個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講:"在孩子的培養問題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這樣也能讓他們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2
假期里,學校要求在假期讀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書籍,寫寫心得。于是我便上網查找了一此書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跡》一書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這本書中的教育成功經驗來自于一個教育的門外漢,這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這一切來自一個“愛”字——人世間最普通也偉大的父愛。他們用父愛使教育出現奇跡得到成功,成為教育家。我們呢?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教師要學會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在學習中升華。
《教育的奇跡》書中介紹了周弘用母語玩字法教女兒識字,他從來沒有強迫女兒非得把這些字認會。正是這種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的心態使女兒對文字發生了興趣,從此婷婷在書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識如癡如醉。周弘帶著雙耳全聾的女兒走上了一條與命運抗爭的路,一條充滿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所著的《幼兒才能開發》正是這本書改變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兒實現了超越,從一個聾啞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女大學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國職業作家奧個茲合著的《兒童世界》一書,書中闡述的觀點讓他深受啟發,他選擇了音樂刺激法。使舟舟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悅感。他便有意識地讓舟舟欣賞更多的歌舞和交響曲的排練,并對舟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提示,舟舟認識了很多的樂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這為后來舟舟當上樂隊指揮起到了很大作用。書中還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紹,每個教育成功的經驗背后都有一條不平坦的路,他們用耐心、愛心、責任心來填平這條不平坦的路,使殘疾人成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書我被書中成功的奇跡所感動,認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書籍,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游。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有這樣一句話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向《教育的奇跡》中每個教育成功的人士學習,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每位學生,使他們人人成才,我們必須認真讀書學習增長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書育人,認真、有責任心地工作,只有這樣才不愧為人民教師。因為學習,我們勝任著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愛”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3
我們都在追尋一種理想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學生們能夠充滿激情的學習,能夠在課堂上遵守紀律,能夠在各項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能夠時時刻刻出類拔萃……但是,往往我們總會感到遺憾,學生們的表現不能夠讓我們滿意。于是,我們開始抱怨: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問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學生天資不夠優秀……讀了這本書中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改變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去抱怨,就要想辦法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好。
好的教育是沒有國界的,任何一個國家好的經驗只要是適合我們的我們都可以拿來學習,就像《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
羅恩老師說:“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盡心盡力。”他是這樣教育他的學生們的,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從創辦克拉克學校,到一節節吸引孩子們的課,再到帶領孩子們外出讓孩子們的頭像登上時代廣場的大屏幕……羅恩老師做的每一件事都盡心盡力,完成了我們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件事情。他的學生在他的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下也在這樣做人這樣做事,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羅恩老師說:“我認同教師要為學生的成績負責,但我同時鼓勵老師們尋找創造性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學生喜歡有趣的課堂,喜歡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學習得越快樂就越有激情,越有激情效果就越好。作為教師要盡所能把教學變得有趣和吸引人,這樣學生的成績才會提高,這是因為他們有對知識的渴望,他們自己想學習,進步自然會快。我想起這樣兩句話,第一句:寧可讓學生不學,也不能讓學生厭學。第二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羅恩老師說:“我們必須高標準來要求每個孩子,并且要盡力推動他們達到這樣的水準。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提出要求”和“推動達到要求”。沒有嚴格的要求和難度的要求孩子們就不會精彩紛呈,讓那些不努力和沒盡力的孩子輕而易舉的過關不是愛他們而是害他們。如果只是努力了就算過關,為了孩子們的自尊心就算過關,久而久之孩子們就不會竭盡全力的去做事,學會的只是敷衍的壞習慣。
羅恩老師說:“即使孩子們無禮傷了你的心,對你說了讓人傷心的話,那也請牢記你最終的目的,在那一刻,無論多么困難要讓自己相信那個孩子是愛你和感激你的。”看到這段話,我的心怦然一動,曾經的一個個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當時確實很生氣,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不愉快都煙消云散了,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懂得放下、懂得饒恕、懂得感恩,善待每一個學生,我們自己也會獲得快樂。
讀羅恩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喜歡你。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4
我們都在追尋一種理想的教育,但是,往往我們總會感到遺憾,學生們的表現不能夠讓我們滿意。于是,我們開始抱怨: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問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學生天資不夠優秀……讀了這本書中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改變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去抱怨,就要想辦法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好。
好的教育是沒有國界的,任何一個國家好的經驗只要是適合我們的.都可以拿來學習,就像《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
羅恩老師說:“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盡心盡力。”他是這樣教育他的學生們的,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從創辦克拉克學校,到一節節吸引孩子們的課,再到帶領孩子們外出讓孩子們的頭像登上時代廣場的大屏幕……羅恩老師做的每一件事都盡心盡力,完成了我們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件事情。他的學生在他的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下也在這樣做人這樣做事,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羅恩老師說:“我認同教師要為學生的成績負責,但我同時鼓勵老師們尋找創造性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學生喜歡有趣的課堂,喜歡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學習得越快樂就越有激情,越有激情效果就越好。作為教師要盡所能把教學變得有趣和吸引人,這樣學生的成績才會提高,這是因為他們有對知識的渴望,他們自己想學習,進步自然會快。我想起這樣兩句話,第一句:寧可讓學生不學,也不能讓學生厭學。第二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讀羅恩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喜歡你。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5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跡》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著這本神奇的“奇跡”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跡》這本書里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跡》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是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里,上課不愿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么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里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于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里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了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干。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里,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愿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系。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6
讀了《教育的奇跡》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作者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學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關注,悉心的澆灌和細心的呵護。愛就如陽光一樣給孩子溫暖,似甘露一樣給孩子滋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無論他是——差孩子”、“壞孩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愛是一種等待,愛是一種引領,愛是一種責任。讓愛走進校園,讓愛走進家庭,讓愛產生智慧,讓愛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信——教育,因愛而美麗!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7
近日讀了美國當代著名教師羅恩·克拉克的著作《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感慨良多。沒讀這本書之前,從報刊、雜志或一些學術報告中,對美國的教育總抱有一種仰視的態度。本書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讀后,讓我對美國式的教育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全面的認識。
作者,羅恩·克拉克,教過的孩子很多走人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成為社會精英。他們當中有阿莉茲·比爾——哈佛高材生,白宮實習生,一個險些被埋沒的國際政治人才;……在當教師之前,羅恩·克拉克從未想過要成為教師,卻在一次偶然的代課經歷之后,走上了三尺講臺,這個改變他人生的決定同時也改變了美國許多孩子的命運。他對學生近乎嚴苛的課業要求和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讓父母、同行大呼不可思議,卻奇跡般地催生出孩子們的無限可能。那些看似無厘頭的教育實踐,恰恰是點燃孩子們學習熱情,激發孩子們求知欲的火種……羅恩·克拉克傳遞給我們教育界同行的一個理念就是激情——“當和孩子們在一起時,特別是和那些把你逼得發瘋的孩子們在一起時,一定要看到這些孩子的'潛能。想辦法讓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有遠大的夢想,無論條件有多么艱苦,挑戰有多大。必須關照每一個孩子,并看到他們的潛能。”
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不一樣的克拉克學校;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第三部分營造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氛圍;第四部分課堂之外。
第一部分,作者從讓孩子信自己,別摧毀他們的夢想、不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曲奇餅干、高期望帶來不可思議的進步、在老師與家長之間搭一座信任之橋、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你所希望的并非感謝、走進孩子的生活、無私奉獻的精神、用找借口的時間想辦法解決問題、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孩子們登上了時代廣場大屏幕、孩子能在你身上看到學習的熱情嗎?對每個孩子都視如己出,疼惜他們、成功源于精益求精的態度、記住姓名是了解的第一步、音樂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永遠不要輕視一個孩子、勇往直前,別讓任何機會擦肩而過、把學習熱情注入孩子的心靈深處、孩子們的驚喜之旅,與曼德拉不期而遇、學會“掌控一個房間”、孩子們,我飛起來了、愛學生所愛,不管他們愛得多另類、克拉克學校的“麻瓜方式”;
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作者從美好的愿望不足以幫助孩子成功、別做直升機家長,你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禮物”是為了表達感謝與欣賞,感恩、珍惜——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小問題會變成麻煩、愛玩游戲的尖子生,也會被獎學金拒之門外、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即使最乖的孩子也會撒謊、有些孩子需要你更多的耐心、孩子會努力成為你所期望的樣子、幫孩子學習詞匯的方法、別做硬幣式家長;第三部分營造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氛圍。從小孩的年齡特點出發,從最最特別的“開學日”開始,堅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學好、這才是真正的“開放日”、穿正裝的老師們、每一分鐘都價值不菲、別讓內部通知擾亂了課堂、別隨意干擾教學時間、課堂上,教師不要坐下來、課堂上,教師最好別用手機和電腦、別把珍貴的課堂時間用在做家庭作業上、讓你的課堂每分鐘都有吸引力、好老師,大班小班都一樣、激動人心的“分院禮”——新學年的精彩開場、“神水”事件、獎勵計劃——請學生到老師家吃飯、希望你們能打電話來、別“放過”任何一個答不出問題的孩子、讓課堂“動起來”、每節課都是“音樂課”、站到桌子上講課、每間教室都該有個“紅按鈕”、尋根的積極教育、一場風馬牛不相及的音樂劇、對家長也要有所要求、挑戰賽——最好玩的學習。
羅恩老師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鼓勵以及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同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和規范,學會尊重他人,從而更好的融入社會。他以一個客觀的姿態,為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疲軟無力,這對中國千千萬萬無條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長無疑是一記警鐘。他顛覆性的教育理念,正在引發一場全球教育革命。時至今日,東西方教育孰優孰劣的爭論已經毫無意義,羅恩正在創建一種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他如何將兩種文化里最好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相結合,讓孩子們既能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又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無限熱情,主動追求卓越?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老師的,更是寫給父母的。本書的意義在于,它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好的教育其實沒有國界。確實,作為教育者,我們無力改變教育體制,卻能像羅恩那樣與身邊的孩子一起創造奇跡。無論父母,教師。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8
新學期里,和往年一樣,如約收到了學校發給老師的一本教育書籍,這學期的是美國明星教師羅恩·克拉克的《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這對于處于教育困境中的我來說猶如一場及時雨,它給予教育之花更豐潤的雨露。閱讀之后,我收獲頗多。
走進孩子的生活。這絕不只是簡單說說而已。羅恩告訴我們:使學生用功和表現出敬意的關鍵是與他們建立正確的關系。在羅恩所在的克拉克學校也會接受有許多行為問題的特殊學生,達坎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怎么樣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增進友好關系呢?羅恩老師通過和孩子共進晚餐的機會,達到了這個目的,使她愿意和老師敞開心扉,從而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學生獲得學業成功的前提。文中還介紹了走進孩子生活的`多種方式。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和孩子共同去做一件事,一起參與,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迎合他們的健康的興趣愛好,更好地引導孩子。實際上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行為方式有問題的孩子,班上的小侯同學就是其中的一位。開學第一天,其母對他千叮嚀萬囑咐,望他新的學期里能有好的表現。誰知他的反應讓全班同學都很意外,“你走吧!煩不煩!”小侯同學對其母吼道。新學期的第一天里,他可真是讓大家狠狠“銘記”了他,很是“與眾不同”。想必是個“難搞定”的問題孩子。經過了解,果真出自于單親家庭,品質,學習都是個問題。對于這樣的孩子,外表貌似不可一世,內心其實孤獨空虛。之后曾多次嘗試與其溝通,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均以失敗告終。看過羅恩老師的《羅恩教師的奇跡教育》這本書,不妨可以嘗試嘗試,盡可能發現小侯同學的興趣愛好,并參與其中,以此來打開他的內心世界,從思想上給予他正確適宜的引導,使其有所改觀。走進孩子,不能成為一句空話。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一點上,羅恩老師主要告訴我們如何教會學生真正的學習。老師要求學生看書,學生只是“看”而已,并不懂得“看”的真正含義。結果,老師們還恨鐵不成鋼地說:“我花了大量時間讓孩子學習,考試成績怎么還是不理想?”殊不知,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學習。羅恩老師通過陪伴學生,傾聽學生,進而觀察并找出學生學習中的缺點和漏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如何學習,認真記住書中內容。是抓關鍵點,背誦默寫,還是圈點勾畫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一些實質性的行動和方法的。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我們也會忽略這一點,一味地要求學生學,不如交給他們學的方法和策略,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別“放過”任何一個答不出問題的孩子。課堂提問,學會等待學生。羅恩課堂等待學生的藝術,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鼓勵和信心。當學生回答問題吃力,停頓時,我們不要立即否定他們,也不要讓其他同學來“解救”他們,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在等待他們說出答案的過程中給予鼓勵,消除其緊張感,讓他們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最終說出正確又滿意的答案。課堂提問,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企圖”蒙混過關,更不要降低老師對孩子的期望。我們要相信學生,靜待花開,往往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書中羅恩老師告知我們的教育智慧不僅僅這些,他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可以為我們所用。從中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熱愛學生,有教育思想,愿意為孩子的成長努力付出的好老師。教育無國界,好的教育理念我們都愿意接受,學習并實踐。通過閱讀《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這本書,我須學以致用,定能走出教育困境,繼而用心灌溉出更多優秀的祖國的花朵。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19
《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看到書名時我只是被“奇跡”這兩個字吸引,可當我翻開書本,看到這其中的文字后,就開始被這位老師的教育方式所深深吸引。讀完此書,我感覺收獲頗豐。
一、走進孩子的生活
使學生用功和表現出敬意的關鍵是與他們建立正確的關系。首先,要向學生們表達你的關心,這樣做會讓其他的一切都變得容易起來。最容易的一個辦法是——對他們微笑。如果孩子們認為你樂于見到他們,你喜歡和他們在一起,那他們就會更加喜歡你,并且會很快以微笑回報。是的,作為老師,應該成為一個可以信賴的顧問、一個教育者,以及一位指導者,甚至有時候還是一個父親或者母親。
二、課堂應該是充滿激情的地方。
在課堂上,老師們不應該無精打采、學生們昏昏欲睡。教師應該能夠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典型挑戰,來激發學生全力以赴、鼓勵每一個孩子獲取成功。整整那一年,羅恩老師都致力于尋找使課程有趣的方法。我們用彩色粉筆在人行道上計算代數題,他布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他們嘗試用60秒或更短的時間解出這些挑戰性難題,而且還通過使用足球、食品,以及更多的歌曲來使課堂變得有趣。開始每堂課時,如果學生們不能盡力而為地解決黑板上的難題,他會給每個孩子一只氣球和魔力記號筆,讓他們在氣球上解題。60秒之后,解出正確答案的學生就可以坐在氣球上并把它壓破。他用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妙招,來使課堂活力四射并氣氛高漲。
三、讓孩子相信自己,別摧毀他們的夢想
作為老師,要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夢想,并且讓他們知道我們相信他們能夠夢想成真。一旦我們發現他們身上的潛力,他們也就會開始發現自己的潛力。這樣就會自如地以我們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對成功有著自我期待的`學生。孩子們的潛力就在那里,而我們的職責就是發現潛力,鼓勵潛力,并讓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毫不懷疑地堅信他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四、高期望帶來不可思議的進步
如果你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你自己所期望的東西,你寄予的期望越高,那么效果就越好。以最高標準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并絕不降低期望,這種做法造福了每個學生。這為他們每個班級應該如何確定目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并為他們整個學校確立了一個基調,即以高標準帶動高成就。
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羅恩發現,在教育學生上獲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一信念,即教出最優秀的學生,絕不降低期望。他發現孩子們就如同時刻面臨一場挑戰,當呈現給他們的是積極的鼓舞,而且讓他們感受到被鼓舞的狀態時,他們就會愿意奮力一搏。
五、在老師和家長之間搭一座信任之橋
當你對家長的辛勤工作表達感謝和贊賞,并對他們的努力表示肯定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完善自己的工作。我們應該明白,如果家長和老師之間彼此鼓勵,那么就能夠營造一種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的氛圍,而且這種氛圍帶來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作為老師,應該記得向家長們表達感謝。當你了解到某個家長為了孩子的考試而用心輔導時,就應該為他的出色工作喝一聲彩。要讓家長們知道,他們在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和尊重他人的意識上所作的努力。你還可以和家長們分享孩子們做過的好事;或者讓你的學生寫一首詩,并作為節日的禮物寄給他們的父母。重要的不是你要專門去做些什么,而是你要向家長們伸出友誼之手,并讓他們知道,你很尊重他們,非常感謝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作的努力。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有那么一所學校,以羅恩老師的教學方式教育著這所學校里的每一個孩子,這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我們可以從書中讀到孩子們的快樂與激情,這都來源于羅恩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不難感覺到,這位羅恩老師是真正喜愛著自己的這份職業和孩子們的,所以他用他的全部激情來為教育這個事業服務,來為孩子的未來指路,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這本書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好的教育其實沒有國界。我們無力改變教育體制,但卻能像羅恩那樣走進孩子的生活,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對他們充滿高期望、相信他們、營造有激情的課堂和他們一起創造教育的奇跡。羅恩老師正是在不改變教育體制的前提下,創造了奇跡般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20
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跡》一書,我不知疲倦地欣賞著這本神奇的“奇跡”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跡。而這一個個奇跡的背后,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懷著“教育為公 ”、“甘當駱駝”的精神,為中國的教育探求了一條新路,為孩子們開辟了一個開闊的.世界。一直以來,我都嘗試著用愛去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
1、愛,是尊重理解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都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養他們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們,全面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家境。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要小心的像對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保護好每一個學生。
2、愛,是欣賞激勵
心理學家爾土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因此我們應學會欣賞每一個孩子,用積極的心理意向去激勵他們,期待他們。
3、愛,是心與心之間的碰撞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們的興趣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這樣學生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教師也只有體驗到學生的內心感受,才能將心比心,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這樣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學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關注,悉心的澆灌和細心的呵護。愛就如陽光一樣給孩子溫暖,似甘露一樣給孩子滋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無論他是——差孩子”、“壞孩子”, “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愛是一種等待,愛是一種引領,愛是一種責任。讓愛走進校園,讓愛走進家庭,讓愛產生智慧,讓愛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信——教育,因愛而美麗!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奇跡讀書心得09-03
奇跡05-30
奇跡07-11
奇跡04-14
奇跡07-03
奇跡07-07
奇跡07-02
奇跡05-14
奇跡07-07
奇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