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父母的語言》讀后感(通用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父母的語言》讀后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1
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10歲,小女兒4歲,聽了父母的語言,讓我覺得很驚訝,翻轉了我的認知。原來父母的語言是那么的重要,對孩子的成長有那么大的影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有什么想法,基本都是心里想,不和孩子溝通,然后就去行動,很少去和孩子說,我為什么這么做,總覺得她們很小,說了她們也聽不懂。比如,給孩子洗澡時,感覺水不太熱了,我就會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開心的玩耍,不愿意配合,我就會兇他,讓她聽話等。
遇見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動力,雖然孩子已經過了0到3大腦快速發展的年齡,但我愿意從我自己去改變,在接下有限的幾年內,盡我所能的去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那怎么樣科學的給孩子溝通呢,作者提出了3T原則:
1、 turn in 共情關注,跟著孩子的感覺走,多觀察孩子的動態、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去行動肯定她的感受。
2、talk more 充分交流,多用一些名詞,少用代詞來和孩子溝通,比如:我喜歡這個,應該說我喜歡這個這幅畫,多和孩子用脫離語境的方式討論話題,(沒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講,豐富語言的擴展),發揮想象力。
3、take turn 輪流談話,給孩子更多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因果關系,多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閉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談話的方式,多用開放式的方式。
4、turn take off,作者提倡關閉電視和手機,因為電子產品不符合3T的原則。關掉哪些不關注、不輪流、不交流的電視或手機,電子產品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孩子長時間看電子產品,生活中就缺乏互動,情商會不斷下降。
3T原則和孩子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數學、思維方式、自控力和品格養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真是每個孩子最省錢的投資。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2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說:“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付出會收獲什么,但是你無所事事的話,一定不會有任何收獲。”
最近,讀完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別如果寶寶還不到三歲,特備推薦讀一下。
一個孩子最初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軌跡,拉開學習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學習態度,而在于三歲以前父母給予的3000萬詞匯。
因為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并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種檢驗。
本書以豐富的實例,給讀者闡述了3000萬詞匯的重要性。也以具體的情境,在語言與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為讀者給予了指導,其“3T原則”一直貫穿始終。
請相信父母語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費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費的資源。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其大腦潛能即“3T”原則法:
1、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觀察、理解、行動。
2、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抱著孩子討論當下的事情,少用代詞,逐步培養脫離語境的語言。
3、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不做簡單問答,耐心等待孩子回應。
4、另外還有后面提到的第4“T”:關掉電子設備”(Turn it off)。
參照書中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力做到:
1、為寶貝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2、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3、稱贊過程,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
4、鼓勵孩子超越其行為,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建議性的語言,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傳身教;
6、培養孩子的因果思維;
7、將固定思維轉變為成長性思維。
說實話,從看完這本到現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書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講的是,作者是怎樣進入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本書的作者本身是一個腦外科專家,但是因為懼怕給病人做開顱手術,所以專門研究顯微鏡下的人工耳蝸,并為大量失聰兒童實施了人工耳蝸手術。作為術后的效果跟蹤,讓他和他的研究小組,有了神奇的發現,就是患兒的智力、閱讀、語言功能的恢復情況,并不取決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貧窮,而是父母的語言。
在育兒書籍方面我很喜歡看美國人寫的書,作為二戰后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在我們中國人還在想著怎么解決溫飽、實現現代化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足夠閑的時間和金錢,支持他們去開展各類實證研究。我喜歡看實證研究的書,真是的故事讀起來不費力,真實的數據也更加讓人震撼和信服。
當然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分析邏輯是主觀,作為研究者難免會有些對自己研究成果的過分自豪。我們閱讀的時候,還是要部分借鑒為好。比如說,書中提出父母多輸入數學詞匯,孩子將來的數學天賦將被更好的開發,而多語言中多加入方位詞,孩子的空間感會變得很出色……我到是覺得,每個家長說的語言都不可能是無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環境的影響,很肯能側重某一方面的詞匯,而其它方面的詞匯,就會相對少些。我們也不必過于在意這些,只要能夠積極的回復,多多與孩子聊天這就足夠了。
作者這樣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愛。對于他來說,站在岸邊看到兩個小孩在掙扎,立即去幫忙是無須爭論和猶豫的。他是一個小兒外科醫生,孩子需要幫助,孩子就要得到幫助,這不僅僅是一項準則,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動會使自己喪命,他也不會站在岸邊,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掙扎。
文章說,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潛能。他們在掙扎,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作為父母,雖然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怎樣,才能配得上我們孩子的潛能,但是盡我們所能的做我們可以做的,是愛之所致,也是作為成年人對于孩子,對于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后來,唐納德被稱贊為英雄。最后我想說,無論如何感謝這對有愛的夫妻。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3
聆聽老師講述《父母的語言》后,我的感觸與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所以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則,用耐心的態度,溫和的言辭來感化與教育孩子實為必要。若言行得當,那孩子必將也是一個溫文爾雅,行為得體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諷的態度來面對孩子,那么,我們很難保證孩子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語永不過時。要想孩子擁有光明燦爛的遠大前途,父母的語言就必須恰當,如此才能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養出開朗、活潑、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將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于孩子的影響,以身作則,如春風化雨般培養孩子健康的心靈。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4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目前是我聽得最深有感觸關于教育孩子的書。通過閱讀本書,讓我了解到了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距的真正原因,了解到了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可優化孩子大腦的三T原則。
1、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異的真正原因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最初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軌跡,拉開學習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學習態度,而在于三歲以前父母給予的3000萬個詞匯。
孩子在三歲之前,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詞匯量,達到3000多萬個詞匯以上。書中研究證明,越注重孩子語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詞匯量的量和質量就越高。9個月以后的孩子,學習差異已經產生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小孩的讀寫水平將可以決定他以后上什么樣的大學。更加關鍵的是,兒童的語言95%來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復印機。
需要強調的是,這3000萬個詞匯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萬個不同的詞匯,而是說話的總量,包括那些重復的話語。另一方面,即使沒有科學證明我們也知道,重復且毫無意義的話語,如3000萬次“閉嘴”,對孩子并沒有什么益處。在這些詞匯量中,語言的豐富性、復雜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饋”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為什么父母的詞匯有這么大的能量?
1、腦回路的構建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成諸多不同的潛力。但是,這些神經元需要關鍵性的類神經連接,如同無數個獨立的電話亭需要連接線一樣。
每個人從出生到三歲時,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然而數量如此龐大的類神經連接如果長期保留,那么大腦將不堪負荷。因此我們的大腦將通過一個叫作“突觸削減”的過程,削除不必要的類神經連接,淘汰較弱或不經常使用的部分。
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匯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2、數字空間詞匯的差異性滋養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訓練,父母單純的數學詞匯輸入就有提高孩子數學能力的魔力。通過語言,大腦超凡的能力能將其轉化成比語言實際所傳遞的意義更廣泛且更復雜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幫助孩子打下日后學習的基礎。
3、培養成長型思維
孩子難免受到周遭環境中不利于他們成長的語言影響,這是作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幫助他們克服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便是一項利器,即幫助孩子形成“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放棄才是”的觀念。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研究領頭人德韋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簡單的一句對過程的稱贊,就能夠激發孩子積極應對挑戰的欲望。
學者們發現,在三歲之前經常受到基于過程稱贊的孩子,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具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于孩子對抗自我定型這一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的風險,讓他們不憚于自我挑戰從而獲得更大進步。
4、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依靠的是照顧他們的人。看護人在日常互動中向孩子們傳達文化規范,教導孩子從“環境的奴隸”變成“自我行為的主人”。而語言技能則在這一轉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父母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時,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因此,父母應避免“命令型”語言,比如訓斥和要求等;而應該采用“建議提示型”語言管教孩子,引導孩子提出意見或選擇。比如采用“因果思維”的方式與孩子對話。因果思維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為的發出都源自一個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響以及后果。
5、道德觀的建立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寬容的品質和良好道德行為都有影響。雖然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需要家長基于行為的夸贊,但是為了幫助孩子變得善良,家長此時需要基于個人的稱贊。
3、優化孩子大腦的3T原則
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對于嬰兒和兒童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幫助父母構建良好的幼兒語言環境,本書的作者研究出了一套科學且便于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1、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愿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么他們就很難在這項活動中學到詞匯。
我們不管是講故事還是堆積木,看孩子的這種感覺,當他在聽故事的時候跑去玩積木,你給他解釋積木,這個叫積木,它是紅色的或者把積木放在他的手里看看重不重等。不斷的幫他解釋這個世界,這是第一個原則。
2、第二個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話語,而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匯,并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匯,長年累月后,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現在有很多父母照料孩子時會給孩子扔一個手機,誰給他平行講述?沒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東西,跟他眼前發生的世界無關,他根本沒法把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來連接,所以他大腦的神經元連接就不發達,就不建立。
所以你會發現給孩子進行平行談話也就是說你不斷地解釋孩子所發生過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講什么事。哪怕孩子坐在一邊,你說媽媽現在給你做飯,你看媽媽要給大家做好吃的飯飯,然后這樣給他講,這種形式對話對孩子都是學習。因為孩子能夠把實際生活中的東西跟你的陳述聯系在一起,這個叫作充分交流。
以下四個方式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匯輸入量。
(1)描述日常生活
即一邊干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這樣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詞匯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匯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教孩子刷牙時,父母可以這樣說:
“到刷牙時間啦,我們誰先來?”“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綠色的。”
“現在我們要把牙膏擠到牙刷上。“來,一點點擠。干得真棒!
“好,現在準備刷牙了,開始刷吧,從上到下。還要刷刷舌頭。”
(2)不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匯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能去那兒把那個帶回來嗎?”,即便是成人也會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講代詞,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觸更多的詞匯。孩子接觸到的語料越豐富,他聽懂詞匯、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3)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年歲稍長后,他們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要求說話人具有高級的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過某事的經歷、孩子喜歡的玩具、以前認識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詞匯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4)“擴句”
擴句就是指語言內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語境下的衍生物。具體操作為在給孩子的回復上增加詞量。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復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說三個詞,父母則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爸爸:“你想讓爸爸把你抱起來?”
久而久之,這段父子對話就會進化為:“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來吧。”
3、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于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么辦”和“為什么”,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4、數字時代的T:關掉它(Turn it off)
數字時代,屏幕正在搶占人們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電子產品不能替代父母給予的互動和回應。
3T原則的實踐
在了解了科學的親子溝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將豐富多樣的詞匯融入該語言框架,在日常對話中靈活運用。
培養數學能力的對話
共情關注:你發現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褲子上有5個扣子,能幫媽媽/爸爸把它們數出來嗎?1個,2個,3個,4個,5個。好了,5個扣子都扣好了,現在你可以去上學了!”
輪流談話:讓孩子負責扣紐扣,而你負責數數。
培養自制力與獨立思考的對話
共情關注:你注意到剛剛起床的孩子,急著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來,我們把衣服穿好,待會兒就要去看外公。這里有條紫色的裙子,還有一條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繡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紅色的帶有荷葉邊。”
輪流談話:“你想穿哪一條?”
“粉色的嗎?我以為你要紫色的那條呢!”
“你喜歡這條裙子是因為它有口袋嗎?”
“原來如此,這樣你就可以把外公給你的糖果裝進去了。”
“粉色最好,因為它最適合用來不停地轉圈。”
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潛能。他們在掙扎,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作為父母或者教師,雖然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怎樣,才能配得上我們孩子的潛能,但是盡我們所能的做我們可以做的,是愛之所致,也是作為成年人對于孩子,對于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5
都看完了才發現這本書有三個同姓的作者。蠻奇怪的。我有點不明白。因為書中始終是第一人稱敘述,并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開頭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記著,優先讀完了這本書。但是后半部分看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因為翻譯的水準不夠高。翻譯方面,有很多詞不達意和語句不通的情況,很影響理解,還有明顯上下文矛盾的情況,不知道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理解的問題。在我看來,至少譯者的中文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無法發揮出文字應有的力量。作者的寫作也有問題,有幾個話題是突然蹦出來的,還有一些內容感覺跟上下文都沒有關系。開頭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后面的理論內容就開始拖沓、混亂、啰里啰嗦、缺乏邏輯。如果把那些重復的,多余的,抒情自嗨的話都刪去的話。可能這本書的文字能減少1/4,閱讀體驗則會好很多。
撇去缺點不說,這本書還是一本好書,可圈可點。首先它說明了,父母的語言在兒童早期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對兒童智力以外的積極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親子關系等各個方面。還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增加談話數量(隨之會提高質量),少用代詞,多夸獎和正確夸獎孩子(基于具體行為過程,而非基于個人),多使用數量詞匯和幾何詞匯,和孩子一起讀書等。3t原則,共情關注,積極交流,輪流談話。這些內容都很好,不過我不是很在意,因為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錯(自我感覺)。
后面很大一部分內容在講作者負責的3000萬詞匯的這個項目,推廣情況,對美國的意義等等。看到作者對項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時在讀的《助推》,感覺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實現這些目標。沒想到,后面作者還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來,中國當然也應該進行這樣的助推,在產檢過程,分娩前后,基礎醫療衛生服務中都可以提供這些知識,還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尤其應該針對農村低文化素質人群做大量的宣傳。因為城市知識女性擁有的資源相對已經夠多了,包括經濟基礎、自身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圖書和教育資源等。
【有關《父母的語言》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父母的語言》讀后感07-24
《語言的藝術》讀后感范文07-14
有關語言特點的歇后語03-08
小班語言的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6篇)07-20
語言與文化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7-25
感恩父母的活動總結(通用6篇)10-22
有關感恩節祝福父母的短信12-11
大班語言雪孩子說課稿(通用6篇)11-25
有關《孔乙己》的讀后感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