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和自由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
這學期,我有幸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認識。這本書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才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熏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為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比如重復做一件事,重復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復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容,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節,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為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為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造力的內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現。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里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律正常起來。這里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復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這樣他就愿意遵守紀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2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幼兒園園長孫瑞雪通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的不足,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為。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么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么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呢?但通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里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梁,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3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懂規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皮的孩子多好啊!讀完《愛和自由》后,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并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么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松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系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并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著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并且關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于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于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復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干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濕濕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復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4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5
這是第一本讓我這么靠近兒童的書,它讓我看到了關于兒童內心世界的種種,從書中的每個事例中都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們的生命狀態,能看到在愛和自由這個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的專注和認真,能看到在成人們以“愛”的名義壓制下的兒童的痛苦和無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看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兒童心理。
從書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真正愛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務者,沒有毀滅,沒有必須,讓孩子自己的想法、語言、動作得到釋放,這些行為無關對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保護這些純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兒童的本性。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已然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動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們愛他們,愛的是當下的他們,而不是把我們思想里所認為的“為孩子好”強加給他們。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讓兒童的天分在我們的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謂的道德理論對錯與孩子本身并沒什么關系,但成人卻時常拿著自己的經驗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沒有人想著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們大概都不覺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創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獨立的人。
不過只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很簡單,要做到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畢竟都是在中國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們大都被傳統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大多時候沒辦法真正做到給孩子愛,我們大都以為管教孩子那就是愛,強制孩子學各種知識那就是愛,甚至打罵都變為愛的表達……沒有誰去在意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著強壓管制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認為他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該說教他們才會變的更好,看這本書我邊讀邊內疚我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現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個歉,我愿此刻開始用我滿滿的愛和溫暖補償他們!
也有很多家長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學習好一點,學的多一點,是為孩子好嗎?還是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呢?在外人面前說:看啊,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識,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嗎?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長就開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優秀……我從小就有一個對手,而且是我永遠也比不上的對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實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他可以沒那么棒!孩子并沒什么錯,他就是他自己。
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規律,孩子才有機會深入的去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為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為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爸媽或者老師的話,很乖很安靜地坐在那里。其實兒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游戲中自發的約定一些規則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這些規則都必須是和兒童的內在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游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沖突的。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讓孩子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讓孩子能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他們會自然的把規則帶進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與生活和平相處。這時候規則對孩子來說大概不是一個約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來的平等基礎。
曾經在微博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在一所幼兒園里,老師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戲,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這時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于是老師就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這個故事一直記在我心里,看過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個孩子。我不知道該怎么樣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種壓制的孩子,在這個環境里,孩子有什么錯?愛、自由、規則、平等,在這里孩子什么都沒有,長大后讓他怎么做一個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我們要真正的學會愛,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設和期待。沒有你的預料,事情按照它的發展軌道去發展,不要在孩子還沒摔倒的時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個安全區域去,并吵罵他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內在想法,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全的成長。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
作為一名剛剛踏進幼教領域的工作者,遇見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幸運,它讓我得到的不僅是固有觀念的轉化,更多的是讓學會了該如何去愛。愛你如是,非我所愿。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6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著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小孩子會舍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于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復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后,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后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于“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么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于神游。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里唉聲嘆氣,一邊想著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游”。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著。
那么,回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游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憑借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游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7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系。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人。”在幼兒園里,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用心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光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光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復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獲,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8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樣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我?但透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職責的重大。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9
讀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感受頗多。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心靈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認為這是一本可以改變老師、改變家長,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當今的社會,我們關注教育、重視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愛。要真正懂得愛孩子,并非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真正關注孩子生命內在的發展,而不僅是技能的馴化;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僅是物質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獨特性,而非流水線上的作品;真正讓孩子創造自我并創造世界……這才是教育!
愛到底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頭。
作為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六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愛心豐盈的老師,但是看完這本《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到我們的愛或許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虐”。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非要聽大人的話,而我們的理由往往就是:“因為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它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后老師必須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另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們要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書里有這樣一句話: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就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作為家長,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后,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著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們常常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花錢讓他學這學那,我心里愛他。”是的,但有用嗎?這是愛嗎?
你每天總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就更應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應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總之,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首先,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里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梁,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0
教育教學中教師眼里要有一面欣賞性的鏡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用凹透鏡看,那么就會多一些寬容、理解;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就用凸透鏡看,那么就會有更多欣賞、信任。讓我們持續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遠一些,再遠一些,用一個細微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去帶給孩子更多的驚喜、笑容、感動、幸福和無限的生機。我們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學生,摒棄用分數衡量孩子存在價值的做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使我們的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愛,是什么?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愿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里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里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獲,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為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東西是對于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后面都有著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煉,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于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于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于“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為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1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我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么?“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取。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著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么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著,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么樣的愛,給什么樣的自由。給什么,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為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臺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透過自身活動獲得
那里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匯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說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發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職責,需要平等。不背負職責,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職責。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并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游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游就此構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憑借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游就此開始。
您能夠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并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2
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這是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留意翼翼地仰視他們。”這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情緒,感知兒童的苦難。
我們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潛力……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里,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么,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于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潛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著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采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發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潛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潛力。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到的,該怎樣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3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錢?權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沒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縛在鐵籠子里的小鳥,惶惶不可終日,只能徒勞地等死,任人擺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寧去同學馬陽家玩,做了一些作業后,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在馬陽家“鬧騰”開了。我們先玩起了“跳格子”,馬陽在地上畫了十個格子我們開心地跳來跳去。后來,我們又想出了新招,找來馬陽的跳球(把腳踩在兩端,可以蹦來蹦去),看誰能跳到最后。我們玩得很盡興,這時,馬陽的媽媽突然喊了一聲:“快來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從來沒有見過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哎呀,跑了!”順著馬陽媽媽手指著的方向,只見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矯健的身影一閃而過。“真的是松鼠嗎?不會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問馬陽的媽媽。她說“是松鼠”,又叫馬陽把門關了,這樣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們大聲喊叫著。馬陽的舅舅聞聲趕來,“在哪兒呢?”他問。馬陽的弟弟指給他看。他知道后,馬上挽起手腕,撲了過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這么多人的驚嚇,蜷縮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東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關進了籠子。我們圍起來一看,興奮了,真的是松鼠!只見這只可愛的小東西渾身棕灰色,有兩條顯而易見的黑色條紋,小小的耳朵幾乎看不見,小爪子牢牢抓著籠子,正害怕地渾身發抖,盯著我們看呢!馬陽扔進去一些牛肉干。小東西先愣愣地看著我們,并不吃,后來因為實在是餓了,用前爪捧著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全身蠕動了起來,從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團肉球在滾動,真可愛。就這樣單純地望著小松鼠,竟也會感到無上的快樂。我們逗它玩,不停地給它吃東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樂。它不停碰撞著籠子,掙扎著,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來跑去,妄想跑出這個籠子。
后來,它累了,總算安靜了下來。它望著我的時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著它,它過于安靜的眼里寫的是要掙脫嗎?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總以為自己是最強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種放開它的沖動,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寫滿了悲哀。我去問馬陽,她卻不屑地笑笑,說:“我怎么不覺得它可憐?”問袁嘉寧,回答也是如此。她們是不懂得動物悲哀的人,她們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們不懂。
愛,就是放它走,給它自由。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4
《愛和自由》一書里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孩子小的時候看到的和大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指引她看我們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時可能就看不到小時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邊經常聽到有的家長抱怨:“我一拿起書,沒幾分鐘孩子就跑開了!”或者“我覺得這本書孩子會喜歡,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說,我不要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一句,“孩子不要看書的時候,在做什么呢?”家長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歡玩!”于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唄。為什么一定要他這個時候和你看書呢?”當兒童有感覺的時候,將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對上,不要打擾,破壞他的感覺和觀察。此時,詞語捕捉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他的對象。
其實關于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的這一條,順從孩子的意愿。我喜歡這句話,也堅定的按照這句話在做。孩子快樂,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為獨立邁出堅實的步子。因為人們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看到這句話,我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個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嚇的不敢回家;回憶起爸爸對我說,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回憶起玩得滿頭大汗的自己被媽媽狠狠打了一頓;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說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么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在數字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樓梯,但不需要告訴孩子“1是棒子,2是小鴨子”。在繪畫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把畫筆交給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畫,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喜歡玩土,那么少對他說:臟,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這么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動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傾聽他陪伴他,笑的時候陪他笑,哭的時候安慰他,共同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從他的角度考慮他的感覺。當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好的思考習慣。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那么請當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屬。
看完《愛和自由》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5
《愛和自由》的作者是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的創始人;這本書的寫作是基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
看到書名——《愛和自由》,我們首先會思考愛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無法用言語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作為老師的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偉大的愛,但是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的定義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簡單的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本書可以說自由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面對孩子,有時我們卻又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
對于孩子的愛和尊重,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的那一個,孩子背負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得很累,所以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說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么輕松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限制著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當我們覺得孩子是這樣的時候,他們呈現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們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么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即使是孩子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要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師,也需要面對這痛的,期待是老師的期待,如果將其投射在學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我發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發展,要給他們全然的自由和愛,必須先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對孩子們的那些不允許,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們自由并且給他們真正的愛。
愛孩子,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在生活中給予點點滴滴的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愿意給我們溝通,因為這是一本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希望讓我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孩子們而又給我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6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后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臺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著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說:“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范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么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著它轉。無論我怎樣示范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后再將汽車拉回來,反復地撞。奶奶著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后,認為他是在找尋屬于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說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干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說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么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于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7
愛,是什么?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愿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托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著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于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么他就會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里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么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7篇)】相關文章: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通用17篇)07-14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通用10篇)07-14
孫瑞雪《愛和自由》的讀后感(通用17篇)07-14
《愛和自由》讀后感700字07-24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精選5篇)07-14
愛的教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7-18
范愛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07-25
《論自由》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07-18
《范愛農》的讀后感范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