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1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里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并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并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愿,用自以為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為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出于他們的一廂情愿,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為甚至影響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著,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于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于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后,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說:我覺得很困惑,為什么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為什么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為什么我演講結束后問大家有什么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于成為服從的群體,因為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于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臺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2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臺梭利的觀念里,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了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蒙臺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為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干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為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著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盡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盡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獲,感謝大家的閱讀。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3
兒童,孩子,幼兒,看到這幾個字眼時,我們常常會聯想到他們往往是需要被照顧、被包容、被保護的對象,但其實并不然。孩子“真實的一面”應該是怎樣的呢?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我們又如何做好一個幼兒教育者呢?在讀完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這本書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兒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應該就是孩子“真實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常常會忽視幼兒的生命力,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
在本書“對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實施之前,都要先觀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試驗才能總結出來。在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寫了真實案例,在一些言傳身教中,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有些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在與兒童的溝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行為,并設法了解孩子的活動目的。走進幼兒內心,善于觀察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給予孩子充滿愛的關懷。
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常常也會找不到作為教育者與兒童內在發展的平衡點。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師并不是幼兒成長中的領導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盡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自由的原則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暫時放置-邊能謙虛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發現孩子》這本書帶我真正地了解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陪伴孩子,毫無疑問,這有賴于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4
《發現孩子》這本書是蒙臺梭利教育觀念的一個很好的介紹,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我看完這本書后對之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于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靜一會,接著才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現在的大班孩子對自主性游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就會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同伴,想著換一項活動,當他對每一項活動又失去興趣時就會到處亂走,或者煩躁地來到老師身邊,有的孩子還會獨處不再參與活動。如果老師也能以上述說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于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么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所以我們老師必須盡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5
蒙臺梭利說,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家的“犧牲精神”,必須有研究人的興趣,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而這種讓步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苦難、一種生命的扭曲、一種犧牲,但是當教師們獲得了某種“科學家精神“的時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觀察中體驗到快樂了。
教師,就是設法把科學家的自我犧牲精神那不可言喻的虔誠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靈魂中來,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學校,應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給幼兒自由發展的地方。老師不是權威,而是以愛和啟示來引導孩子,支持與幫助他,解開束縛的枷鎖。解放孩子的心靈。
向來只有詩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鵝卵石上流淌著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因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觀察大自然,比如照顧植物或者小動物可以輕易地引發孩子的興趣。兒童都有一種關心他人的渴望,正是這種本能的滿足感賦予其快樂。
這本書中最可貴的就是蒙臺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規,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對如何做一名老師有了新的定義。在蒙臺梭利的觀念里,教師不是授課的機器,在教育中,教師失去了主動性,而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對于教師來說,他已經被一種包含教師及多種不同教具的復雜結合體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師的輔助工具,而轉變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師要對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長時間地親自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預見孩子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或者蘊含其中的樂趣,然后盡自己所能的向孩子進行解釋可能會對教具形成的種種感覺印象。
在教導孩子運用教具時,教師必須清楚的做兩件事,第一,讓孩子接觸教具,并向其傳授使用要領;第二,對那些能夠自己正確的辨識差異的孩子,教師應該干預并啟發他們。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并試圖了解他們的活動目的。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兒童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干涉或者阻礙了兒童的行為,比如,兒童在自己穿衣服時,成人覺得他穿的過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個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興興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這個小家伙本來是在認真探索怎么樣穿衣服的,現在被搞的玩的興致全無,心里郁悶,其實這也是對兒童的不尊重。不能因為他小,表達能力不夠完善,而剝奪了他行動的能力。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活動意愿,試著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為的原因,并且支持與鼓勵他。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在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家長們總是神經緊張的看護這他們,當他們要拿一個花瓶時,常常喝止他“別動”擔心花瓶會破碎,碎渣會傷到孩子,久而久之,那個說“別碰”,這個說“不行”,孩子勢必會變的膽小,慢慢失去承擔責任的勇氣,做什么事都要尋求別人的同意再做,養成對他人的依賴感,這樣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不要埋沒了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的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我們必須時時警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孩子的感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兒童、傾聽兒童。作為成年人,我們似乎很少去傾聽兒童的想法,總是以為自己的想法的對的,于是不顧兒童的感受,去幫他決定什么該做,什么不做。長此以往下去,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何不試試做一個小聽眾,傾聽我們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撓,在傾聽時,我們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還低,用心地聽,注意看他的眼睛,聽他的語氣,觀察他的表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你對他的愛和信任。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看了讓我心生愛慕,兒童之家一個班里50到60個人,混齡的,因為蒙臺梭利認為年齡小的孩子會模仿年齡大的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反而會變的更好,雖然一個班人很多,但是他們真的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不會干涉幼兒的活動,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蒙臺梭利很注重幼兒感覺的訓練,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對溫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準備一套教具與教學模式讓幼兒得到反復訓練,她的細心與耐心溢于言表。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動的把每個孩子的行為、表情、思想都寫了出來,用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她的理論,更加有說服力,讀著此書,仿佛“兒童之家”就在眼前,兒童之家里聰慧伶俐的小家伙們活靈活現,蒙臺梭利的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認真揣摩,由于時間的緣故,這次只是匆匆讀過,各中的理論知識還沒全部熟練掌握,這樣的好書應該要讀個幾遍才能真正領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出賣笑的孩子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7-21
科利亞的木匣讀后感600字08-04
《我們的孩子》讀后感(精選5篇)12-18
《和孩子聊書吧》讀后感范文07-27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12-08
接納孩子讀后感09-12
我的發現日記范文200字12-09
用除害興利的造句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