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最好的老師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
最近一 個星期我讀《做最好的老師》 陶行知曾提出“愛滿天下”,因此他才能為學生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深深明白應該把班級當作“家”, 我班的小凡同學,學習成績在班中一向是處于中下等的,但開學初我發現他上課精神恍惚,課后作業總是拖拉,甚至連他最拿手的背誦課文也有了困難,還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比如上課招惹同桌,說謊。這在以前是從沒有過的,我非常擔心。每次學生違紀或發生變化,我總會想一定是有原因的,這時我們教師最忌諱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而是應該幫助學生找出原因,解決根本問題。那天他因為背書的問題被留了下來,看到他那心煩意亂的樣子,我決定先跟他談談,談話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許這事在他心里已憋了太久,他太需要傾訴了。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他的爸爸,我把孩子的變化及孩子變化的原因告訴了他, 他心平氣和地聽我講完,又虛心地向我征詢恰當的處理方法。 講完我如釋重負,跟家長打交道是要講究方法策略的,一不小心得罪了他,那就引火上身了。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了,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一切都進入了正常軌道 ,班級中的每個學生,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能幫助他們“闖關”的是他們的信心和勇氣,更應該有老師無私而深厚的愛,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多一雙觀察的眼睛,多一對傾聽的耳朵,多一次溫暖的行動。
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尊重、理解學生上。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老師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能夠尊重每一位學生,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甚至傷害了老師,老師仍能一片誠心,寬宏大量地對待他。特別是當老師講課時出現錯誤,或批評錯了學生,或處理問題方法不當時,應該當著學生面大膽地承認錯誤,請求學生的理解和原諒,這不但不會失去威信,還會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思想境界高,學生會更信任老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2
閱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讓“后進學生”享受成功》、《把更多的關愛給“后進生”》等文章,感觸頗多,這讓我回想起我數學課堂上的一個故事:我在處理《節日禮物》一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的內容)的練習題時,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原本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但有一個學生老舉著手,我一看,原來是一向多事的劉寒,他在我的數學課堂上從來都是“無事生非”,“他舉手又有什么事情?別浪費時間了!我還是接著處理練習題吧!”我想到這里,就打算接著處理練習題,但在我與劉寒的眼神一剎那的交匯時,我看到了一個積極回答問題的渴望之心,我略作遲疑,說:“劉寒,你有什么要說的嗎?”“老師!書上印錯了,課本64頁根本沒有正確答案。”“什么?沒有正確答案?”同學們一片驚訝聲。“你能說一說你的想法嗎?”我也有些驚訝。“老師,在書中的觀察圖中,在房子后分明圍著柵欄,而選擇時圖中卻沒了柵欄,你說對嗎?”經他這么一說,我們大家急忙看書,“是呀!”“是呀!”學生紛紛拿起鉛筆在圖中畫了起來……雖然這節課我因為這個小小的“插曲”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我分明讀懂了尊重學生對于教師教學的意義,在我們的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引起教師的注意,我們在關注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是否真正關注了學生?是否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是否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看看這些我們自認為做得很對的事情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要把尊重學生當作掛在嘴邊的空話,讓我們的教學行為處處充滿尊重,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個角落。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3
韓興梅讀本好書,像是給心靈洗澡。《做最好的老師》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敲打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在感動著。這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我深深愛上這本書,如同愛著我的孩子們,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鎮西老師走進。人們給予教師許許多多榮耀的稱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尤其是中國儒家將尊師敬孔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影響浸潤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然而今天教師也不再擁有令人真正崇敬的榮耀和光環。重塑教師形象,還教師與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們每一個人民教師神圣的職責和不可推卸的義務。那么站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今天,我們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的心中應該建立起什么樣的教師形象呢?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給我了一些啟示。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為,對于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則認為: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一種為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為社會培養健康健全的人類
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為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才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中走出來,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也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為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
其次,當代的教師還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名好教師,一名愛學生的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再次,作為當代的教師還應該“善思”。“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西巫拉岶有這樣的名句:既然我們不是櫻,那就不要抱怨別的什么,只要美麗就行,富士山啊,只有一座,并非其它的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也許你永遠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通過自己與自己相比,反思、堅持、
不斷提升自己,你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你。一位老師曾經說過:“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句樸實的話中,蘊涵著極不普通的哲理: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老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關于老師的文章——《我最好的老師》,讀完之后感悟匪淺。
文中講述的是,懷特森先生第1天給“我們”上科學課,講授了一種“貓猬獸”的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0分,原來懷特森先生講的,關于“貓猬獸”的一切都是她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0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剛讀了個開頭,我是很迷惑的:就這樣一個平凡的老師,為什么說是作者最好的老師呢?讀完之后我才明白作者說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是因為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還有懷特森先生的教學方法和獨特,他教育每一個學生都要做到“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懷特先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科學的懷疑精神讓我們敬重和稱贊,所以,作者才說這是“我”最好的老師。讀完之后,我不禁感慨: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貓的頭蓋骨,一種獨特的學習方法,一個終身受益的道理,這些都是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帶來的,這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它讓每一個讀到關于他的故事的人懂得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是多么重要。我們應該像懷特森先生那樣,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然后,遇到問題我們要大膽的提出質疑,不要盲目的迷信權威,也不要盲目的相信課本。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我們也要大膽的去問老師或者自己去收集資料,不要一直把這個問題放任不管,誰又敢肯定教科書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是正確的呢?我想那只不過是一個合理的推斷罷了。在幾年前,不是就有一個名叫聶利的12歲小學生用實驗推翻了生物學的常識----蜜蜂發聲靠的是翅膀振動嗎?其實真理并不遙遠,科學也并不神秘,真理其實就誕生于100個問號之后,科學只要我們善于去發現,善于去思考就一定可以得到真正的答案,聶利的發現如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一樣,發現過程也許本身并不曲折,關鍵在于發現者是否勇于質疑定論,向科學權威挑戰體現在聶利身上的勇于質疑的勇氣和精神比“蜜蜂的發聲器官”這個發現本身更為可貴!讓我們都來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習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的兩個鐵球不同時落地,學習愛因斯坦推翻牛頓的定理,學習聶利推翻蜜蜂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常識!
讀了這一篇文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迷信,用自己獨特的見解去證實那些我已經學過了的知識的!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5
暑假期間,我把學校發的一本名為《做最好的老師》的書,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寫的,當時我真真地閱讀完了,收獲很多,受益非淺。我想讀完一本書一定要留下讀書的影子,一定要思考沉淀些東西。于是當時我隨筆記下了自己的感想。讀這本書中李老師寫的總序,我更進一步了解了李老師,知道了他今天有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對教育的滿腔熱愛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曾經的文學夢。用李老師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不止一次地慶幸我是一個教師,因為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而且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老師,因為這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并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李老師的心靈追求,乃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到快樂”;讀這本書我認識到了榜樣力量的偉大,李老師因為一直“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所以成了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
讀這本書,我通過李老師的誠摯的介紹我認識或者說了解了當今教育屆的名師,如,×等等。我知道自己想地了解和學習這些名師必須購買他們的書籍,食取他們給同行釀制的最豐富的營養大餐。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我們應該“用行動追尋教育理想”,我們應該通過“閱讀提升生命的品格”,我們應該多讀一些“觸動心靈的書”。即使不讀書而看電影或電視也應細細地“品味”,認認真真地“揣摩”里面的“人生百態”。這本書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大大的不足,那就是我不善于思考。其實一個合格的老師除了必不可少的閱讀外更重要的`是思考。用教育者的思維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李老師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是離不開這兩方面的,一個就是善于閱讀,另一個自然是善于思考。其實李老師的成功的秘訣無非是“實踐、思考并記錄”我讀完這本書,記住了李老師的這句話,“對普通的一線中小學老師來說,只要堅持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實踐,三年五年,一定會成為教育專家的!”我已經開始記錄我和學生的故事,我不是希望自己成為教育專家,而是渴望自己尋到教育的真諦,從而更好的服務于教育,更好的培養遇到我的每一個學生。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6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為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著。
人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著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么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著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為“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可以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起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在現實的工作當中,我們需要怎樣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這句話也是李老師的最好印證。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絕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是充滿人情味……”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那種關愛,讓學生在關愛中學習、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快樂。有的老師卻為了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尊嚴,卻在不經意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只能讓學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生疏。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通道;愛,是創造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所以,我們要時時地保持著一顆愛心,要嘗試著放下自己心中所謂的尊嚴,多以學生的視角同他們零距離接觸,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去贏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愛同時也是一種責任,而非一年、兩年短時間的愛。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愛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把對學生的那種有限時間的愛稱作“小愛”的話,那么李老師賦予學生的愛就應該稱作“大愛”,我們的愛需要學習李老師那種“大愛”,要有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讓讓我們的愛延伸到學生的一生和學習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讀完李老師的書,我們會期望成為李老師樣樣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功底深厚的大師。在他的書中,教育名言隨處可見,教育理論,他都能隨手拈來。我們既要學習李老師的博學,也要學習他的細致入微。其中最讓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熱愛讀書與反思。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讀一本好書,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收獲知識,還可以受到心靈的洗禮。要成為一名好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基本素養,這些都是最起碼要求。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修養,我們很難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的研究精神,積極主動的將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都當做科研的課題,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做研究對象來看待。這樣,當面對那些“后進生”、“考試作弊”、“早戀”等各種問題的學生時,心態就會平靜下來,用解決矛盾的心態去研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就從容了。
對于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正如李老師所說,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天都有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頓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將教育中的難題看作研究的樂趣,學習他執著的研究精神。為此我們注意轉換角色,使自己從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學者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我們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階梯。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心態,一種激情的行動,一種對欲望的放棄,一種對理想的宣言。將我們的愛賦予到教育過程中去,不斷的研究與反思,超越自我,我堅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7
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我是為誰而工作為同事的好評嗎為校長的表揚嗎為獎金嗎為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并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學生的評價產生了沖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于學生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曾讀過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一書,不禁為他的教育機智而折服。萬老師在書中敘述了將兵法運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學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實踐方面,作者強調在"愛"的前提下,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的情況下,老師要擅用謀略,機變的教育智慧和膽略。書中生動曲折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節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機智靈活地處理問題的方法,讓我們不禁會像孟老夫子一樣,發出"教亦多術矣"的感慨。在理論方面,作者開創性地將兵法的理論與原則運用于教育領域中,探究了兵法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并對許多中國古代兵法理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體演繹和運用上作出了獨特的闡述。
我從事幼教工作已經第十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的收獲極大。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對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后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8
寒假里我有幸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二十五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贊嘆、折服。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作為一名新教師,雖然很多地方尚且缺乏經驗,但是做一名好老師,卻是內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 :“ 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 最好” 其實就是“ 更好” 。雖然 “ 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 “ 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 “ 最好” 。李鎮西老師的所謂 “ 最好的教師” ,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 “ 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雖然每天都不是 “ 最好”,每天都會有遺憾和不足,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 那么我就不斷地在向“ 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愛,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伙伴。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學會對學生灌注自己的愛。有時候總覺得自己太急躁,不愿意給后進生更多的時間、耐心和等待。讀了這本書后,我覺得要做一名好老師,就要讓自己的愛感染到每個學生,我相信他們也會被感動,這樣就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于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由此能看出,李老師有著深厚的閱讀基礎。讀書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就是補充知識的最好途徑之一,讀書不但能快速地獲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還能與時俱進地了解最新的知識動態。老師需要把自己一桶水分給孩子們,如果桶里的水不被及時補充的話,那么會被時代所淘汰。作為新教師,我對不能在課余保持閱讀感到慚愧,總是忙、累等理由給自己找借口,殊不知時間都是擠出來的。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應當堅持閱讀,為做一名好老師打好基礎。
書中寫到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 我是一名教師 ,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二十余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 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 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 “ 更好” ,也許我們離一名好老師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每天都做得更好一點,那么自然而然會離心中的目標更近一些。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9
《做最好的教師》,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究竟怎樣的才是最好的教師?究竟如何才能做最好的教師?帶著這個思考,我與李鎮西老師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讀著此書,仿佛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博學多才,為你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如一位長者常伴左右,他和藹可親、誨人不倦,當你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讓你有信心繼續走下去。看了此書,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無比的激動。在激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讀了李鎮西老師“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我們常常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所謂的“理解兒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兒童的心去理解兒童的心。平時我總是拿一個成人的標準來看待我的學生,經常對他們說的話是“你們都這么大了,該懂事點了啊!”
冷靜下來想想,他們才多大,正是愛玩的年紀,如果都把他們變成我們心目中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那孩子們就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我忽略了孩子們的內心,忽略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李老師能夠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向學生學習”,他真誠的尊重學生,勇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自己的教育行為,我陷入了沉思: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么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么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后,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視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我想,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去教育你的學生,說是教育,或許更多的是一種行為的感染。
二、愛心創造生命的奇跡
讀了此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的道德萌芽。”李老師用他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篇章,他用愛心的堅持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
回首自己的教育歷程,在我身上缺乏的正是那種真正以學生為本的廣博無私的具有持久力的大愛,那種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將來發展的高瞻遠矚的博愛。很多的時候,我的責任感來自于個人的愛面子,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生怕自己教的學生不如別的班級會被同事、領導看輕,被嘲笑為無能。因為我在乎我所帶的班級的學生在學校的所有表現,當孩子們表現優秀時,我會內心竊喜,當孩子們表現較差時,我會內心煩躁。這種不正確的以個人主觀意愿為前提下的教育管理方式,自然暴露出一系列弊端來:如做事求立竿見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教學方式上雖提倡民主,可有時也會顯得專制;學生一旦犯錯或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就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沖動;有時處理問題比較急躁,不能冷靜地聽取意見;對一些經常會搬弄是非,自己又管不住自己的學生,向我來訴說自己的委屈時,也會流露出不耐煩的語氣;對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小動作不斷,影響同學上課的調皮學生會從內心感到厭惡;對經常給班級扣分的同學我也會毫不留情加以批評……現在想想,更多的是慚愧,從現在起,我也應該像李老師那樣,給學生給予更多的愛、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信心。
三、閱讀與寫作提高教師素質
首先我也是一個語文老師,可是我的專業素養不高。但凡名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書,勤動筆。李鎮西在書中寫到:“讀書、教書、寫字,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全部內容。”對比自己總是以沒時間閱讀為借口,久而久之自己的文化儲備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說到寫下水文,我們總會嫌麻煩,懶得動筆。其實,葉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倡寫“下水文”,在李老師的習作中有一類就是下水文,每次學生寫作文,他也一定和學生一起寫。教師和學生一起作文,其意義不但是可以給學生示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們了解學生的寫作心理、理解學生的寫作甘苦。反思自己的習作教學,我寫過下水文嗎?大多都是“拿來主義”,把教案上的范文一念了之。總是在埋怨學生的作文差,可是自己的作文教學有效嗎?我不敢保證今后我能堅持寫下水文,但我想從“不寫”到“寫”再到“寫得多”也是自己的一點進步。
此書,洗滌了我的心靈。讓我們成為一個現在感到快樂的人,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體驗到集體的快樂,朋友間友誼的快樂。讓我們的老師在工作中,體驗到激情隨意揮灑的快樂,同事間互相理解的快樂,體驗到孩子們帶給我們的快樂。
“最好的老師”——教師心中的豐碑,雖遙不可及,但孜孜以求。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0
讀到李老師的后進生轉化手記,不由聯想到了這些年來轉化差班弱班的經歷。從鄉村到城市,差班弱班似乎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李老師不同的是,他送走的是即將邁入大學門檻或社會的高中學生,而我面對的常常是五、六年級即將步入初中的懵懂少年。孩子們的無知、調皮,轉化他們的艱辛,常常使我心灰意冷,壓抑在心頭的只有兩個字——“無能”。尤其是去年接到的這個班,使我的理性、感情、耐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再次提及此事,總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心痛。
這是一個班風混亂、成績落后,幾乎沒有尖子生的年級最差班。剛接到班的第一天,就有老師來向我說情,親戚的孩子想轉到同年級的一個好班,這對我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但面對這個陌生的孩子,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心中牢記的只有四個字:“順其自然”。后來,在一次學籍統計中,我數了一下,班里像這樣的優生,轉向平行班級和外校的一共有13個,面對13張陌生的學籍卡,我的心空落落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扭轉乾坤,讓這個班級改頭換面,只是硬著頭皮向校長說了一聲“盡力而為”。
為了及時了解情況,扭轉班風,我和原班的老師做了交流, 初步掌握了班級的概況,然后又在班級中跟蹤調查,征求學生的意見,如果按照李老師的“分層遞進教學法”給班級學生分組的話,那么帶頭組學生有:暢金博、陳慧杰、薛西普、張揚、李寧飛、孫金5個,普通組學生有楊鑫煜、張晨陽、焦旭靜等15人,提高組學生33人,基礎組學生李馮帆、翟萬鵬、呂水清、劉松巖、張旭丹、陳正丹5人。在后三個組中,一共有22個學生經常不寫作業或作業不完成。看到這一狀況,站在講臺上第一天,我就給學生講了自己的要求,并希望大家能改變原來的學習狀態,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學習中去。動員令發出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定會有人“以身試法”,果然,第二天早上,檢查作業時門口站了10個,除“后五名”外,另外五名都是提高組的。
情況一直維持了一個多月。剛開始,我知道還不能懲罰,因為,沒有搞清楚原因不能對癥下藥。于是,對于每天不完成作業的孩子,我一個個親自過問,經過調查,發現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1、 上課學習習慣不好,看似在聽,其實分心開小差的很多,常常是一問三不知,有的孩子一放學,作業不記完就走人,如劉亮亮、陳正丹、翟萬鵬、呂水清、李風帆、張旭丹。
2、生活習慣差,常常忘記帶作業、帶書本,作業寫在一張
紙上,如郭宇偉、李鵬程、王金博、陳正丹。
3、懶惰、說謊成性,不寫作業卻經常哄騙老師沒帶,如劉若嬋、王宇澳、王霄媛、李思凡、張晨陽、王曉亮。
4、閱讀、作文成難題。遇到閱讀,全班做的不到一半,作文和日記一少半學生應付差事,或者潦草、或者極短。
面對這些情況,我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家訪,開學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先后走訪了周毅恒、劉松巖、陳正丹、翟萬鵬四個家長,其中劉松巖家去了兩次,和他們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然后又電話溝通呂水清、李鵬程、李思凡等多位孩子的家長,告訴他們如何避免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如對于懶惰、說謊的孩子,充分利用校訊通把作業及時發到家長手機上,對于生活習慣差的孩子,要求家長在孩子每天睡覺前督促他們收拾好東西,養成生活好習慣。
為了盡快提高普通組和提高組的成績,在班里,我只是點了后五個基礎組的學生名字,對其他學生,肯定地告訴他們,成績的提高,關鍵在于課堂40分鐘,抓住課堂時間,認真完成各科作業,多讀書,一定都能進步,這無形中給那些中下游學生一個極大的鼓勵,為后面工作的開展開了個好頭。
對于后兩個組的學生,我主要采用下面的方法逐漸進行轉化:
1、在座位上特別照顧他們,每個后進生身邊都安排一個帶頭組或普通組學生,上課時負責重點內容的批注檢查,幫助他們寫出不會書寫的字,放學時監督習慣不好的孩子記錄作業。
2、建立班級作業批改記錄本。主要記錄學生的錯別字,寫字質量,針對到人,每次批改完作業后,直接點出名字讓他們站起來,在黑板上寫出正確的寫法,同時也加深其他同學的記憶。
3、整體扭轉學生寫字質量。因為這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態度,為了讓他們的字整體有所提高,我先從作業開始抓起,從第一次寫作業開始,就要求學生不能使用修正液,并當場沒收了所有的修正液,一旦發現馬上扔掉。書寫時盡量使用鋼筆,寫錯的暫時可以使用魔筆消掉然后用中性筆補上。其次,對于那些寫字質量特別差的,根據晚上布置作業的多少,適當布置學生描一頁鋼筆字。班里一共有十幾個學生晚上有這樣的作業,為了及時檢查,讓其中的兩個學生任組長,每天早上收前一天晚上的練字。
4、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的落實。班里的學生,除過帶頭組和普通組的部分,大部分接受知識比較慢,課堂講的重點不能牢記于心,對此,我先在字詞上下功夫,對于難寫易錯的字,用拆字法當堂講解落實,課后習題,給學生提供重點詞語,讓他們自己組織答案。每一課,都力求把涉及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知識講給他們,夯實基礎。學校進行的新教育實驗,每讀一本書,都能和學生一起閱讀,利用閱讀課幫助他們分析理解,教給他們寫讀后感的方法,寫得好,在班里讀,寫得不好,只要寫了都給予鼓勵。
這種做法,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認真、負責的我,班風也迅速轉變,孩子們都投入到了努力學習的氛圍中。但是,教育沒有絕對,只有相對。我一直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認為,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只能改變一部分后進生,可有些孩子,即使你想盡了各種辦法,也不會有很大的起色。正像李老師說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在社會、學校、家長三者中,家長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盡管我盡到了最大努力,不可避免的是,仍有一些孩子不寫作業,我親身感受到,小學的孩子,采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法絕不可能一針見效,尤其是后進生的轉化,如果說李老師的后進生轉化建立在師生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那么,小學后進生的轉化則建立在“強制”的基礎上。因為很多后進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也絕不會理解老師,這是我這么多年來從事弱班、差班轉化工作的真實感受。所以,老師或家長必須先逼著他們完成作業,讓他們嘗到成功的果實之后,才有可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向優生靠近。
我們班就有幾個這樣的“釘子戶”,郭宇偉、李鵬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好在兩個孩子都很聰明,雖然經常不寫作業,但課堂接受能力比較強,考試還不拉分。所以,我對他們放松了要求,有時作業布置與別人不一樣,雖然能省一些心,但由于他們寫字都很慢,字也差,學習習慣終究沒改過來。
最讓人頭疼的是那些接受慢、寫字也慢的孩子了,對此,我主要采用給孩子“加餐”和小組幫助的方法進行轉化。前半學期,不能完成作業或錯誤比較多的孩子,我的午飯時間是和他們一起度過的,沒有吃飯的孩子,我從學校打來飯,讓他們也一起吃,辨析錯誤原因,以免重復出錯,直到補完為止。班里一個叫劉松巖的孩子,聽說原來經常考二三十分,書上的字有一半不會寫,每次圈點重點詞語,他都找不到,這樣的成績使他在班里經常受別人欺負,聽到同學們說的情況后,開學后沒多久,我就在班里發起了幫助劉松巖的號召,告訴孩子,要根除他總拉班級分數的現象,不是欺侮他,只有幫助他,并在他的身邊安排了好幾個成績較好的男生,一有空就主動幫助他,終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從未及格過的他考出了從未有過的成績——76分。看到這個成績,班里的孩子們第一次為他鼓起了掌,也正是從他身上,孩子們和我看到了班級進步的希望。
以后的日子里,我充分利用班會、語文課激勵孩子,每一次我都告訴孩子“笨鳥先飛早入林”,并及時溝通英語和各小學科老師,詢問班級紀律,有時英語老師外出學習,我親自帶孩子們上英語課,教給他們記憶單詞的方法,鼓勵課代表主動向老師反映上課的各種信息,也許正是這種執著激勵著孩子們,我的“蝸牛孩子”,終于慢慢進步了,我想告訴所有的老師,轉化后進生,方法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有一顆極強的責任心、執著的精神。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1
在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文中寫道:師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師應盡量(只能做到盡量)不要傷害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并談到自己曾為傷害過學生的自尊心而感到深深的內疚,自責。看完這篇文章后我也同樣的感受。
人無完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多多少少會傷害到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師的生氣,一不小心下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與孩子的個性有關,也與老師即時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關。這也造就了兩個方向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不會因此記恨老師,而極少部分孩子真的會對老師產生“恨”。這樣的現象也讓我們認識到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盡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保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不使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呢?
首先,在遇到問題時與其對孩子大吼大叫,還不如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別看孩子小,他們真的很懂事。我們要給孩子改過自新的信念,要相信他們,用鼓勵的手段,幾句“我相信你能改正錯誤”、“我真的看好你”,簡單的拉鉤都能讓你成為孩子信服的老師。慢慢地孩子改變了自己之前的壞習慣,你也成為了孩子們信服的人。教師想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于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于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自豪感統統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其次在批評中做到不傷害學生。沒有批評的教育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評也是一種關心、愛護的表現。但過分的批評難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更容易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批評的意義。批評學生,要對事不對人,無論是對優秀的學生還是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老師都要一視同仁,并且評語要準確,真誠,使學生欣然接受。總之,在批評學生時,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然后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樂于接受時,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還有人們常說的:“欣賞和鼓勵是最好的教育”和“愛是最好的教育”。在與學生閑談,教師語言要文明,語氣平和,態度可親。要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怨言。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特別是對后進學生的談話,更要注意語言分寸,你表揚幾句,他會高興得不得了;你幾句否定的評價,他就會自暴自棄,甚至怒氣沖天。因此,與后進生談話時,更應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民主、平等、文明的交談,既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拉近師生的距離,又能使談話產生教育效果。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
教育無小事,教育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盡量、盡量、再盡量不傷害每一個孩子。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2
讀書摘要:
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是最富有的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力所以及的最好程度。
讀書心得:
“自己和自己比”,這句話大富有哲理,的確,只有找準自己的坐標,然后用心去對照,才能看出進步與差距,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今天我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的上課是不是比昨天上得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業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課,仔仔細細改好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件事情,我們就會不斷超越自己,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正是做最好的自己嗎?“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和平的心態,我們要切記:即使我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片綠油油的葉子。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3
最近翻看雜志時,看到了一則醒目的黑色標題─《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記得幼時,老師、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什么這里卻說“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讀下去。
一目十行地快速讀完文章,我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內容:作者以前在大學階段是一個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每天都奔波在這個活動與那個社團之間,剛開始,她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好,因為各種活動讓她變得很充實,很快樂。但慢慢地,她發現回過頭放眼望去,一年里,自已并沒有做出什么轟轟烈烈的成績,也沒獲得什么獎項,只是一直在原地打轉。
興趣不能完全沒有,也不可過多,正所謂“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則瘦”。哪個先做,哪個后做,哪個更重要,自己要懂得舍取,選那些最重要、適合你的、以后對你有幫助的興趣。你不是超級“Superman”,不可能把所有的事一攬包,更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到十全十美,這時的你一定不能猶猶豫豫,這個不舍得丟,那個也舍不得丟。記住,不要總是委曲求全,果斷理智些吧!
興趣不是壓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不是助你成功撬起地球的唯一支點。你不能總靠你那可笑的“三分鐘熱度”和所謂的興趣過一輩子。只有專心、堅持地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去完成三件、四件甚至更多的事上,才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4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集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做最好的老師》,我深深地被李老師的愛心和民主所感動,被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感悟。
《做最好的老師》那一句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正是李鎮西老師幾十年教書育人的切身體會。在書中盡情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把理性的思考傾注于可讀性極強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反思著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洗滌。其中他的班級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地吸引著我,感染著我、啟發著我……
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讓學生做到班主任在與不在都一個樣呢?這是我當班主任以來一直困擾著我的一個問題,今天,我在李老師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權威轉化。
李鎮西老師認為,把教師的權威轉化為集體的意志,這是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則。如何做到“權威轉化”他的做法如下:
一、引導集體。就是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巧妙地引導學生把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要求當作自己的愿望提出來,使班級紀律在學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對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對自己的約束”。如開學初,對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大家是否希望咱們的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既然每個同學都有這個愿望,那么為了實現這個愿望,每個人應不應該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點?要克服缺點,班級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紀律,就已不僅僅是教師強加的“條條框框”,而成為學生集體的內在要求。
二、利用集體。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集體中客觀存在的一些與教師權威一致的積極因素,利用這種積極因素來抑制集體中的消極因素。由于這些積極因素是學生集體中客觀存在,又與教師意愿不謀而合,因此它雖然蘊含著班主任地教育意圖,卻使學生覺得這是集體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權威。如對于少數違紀的學生,李老師從不以班主任的角度提出,而讓學生自己擺違紀現象,論違紀危害。這樣,對違紀學生來說,他們受到的懲罰,并非班主任的“鐵腕”,而是來自學生集體的譴責與制約。
三、規范集體。李老師常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法規,以此作為一種制度對班級進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班級法規盡可能地包容班級一切可能出現的違紀情況;不僅提出紀律要求,同時有相應的強制辦法,明確“違反了紀律要怎么辦”。既體現出學生之間的互相制約也體現出師生之間的互相制約。人人參與管理,人人又被管理。
受李老師的啟發,我也在班級中實行了班規法制,從提出到制定,從制定到實施,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班級的違紀行為也明顯下降。
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給我的啟迪和感悟還不僅僅于此。他的師愛也令我十分感動。如李老師對愛的堅持可以是和學生一封封充滿感情的書信;可以是和學生一次次真情的對話;可以是向學生發自內心真誠的道歉;可以是堅持不懈地給學生讀一些優秀的小說名著……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將會繼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教育方法,做一個受家長、學生喜歡的老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15
上星期語文第四單元練習,最后一題是閱讀《我最好的老師》一文并寫出讀后感。文中寫了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他把錯誤的動物學“教”給了他的學生,當學生們測驗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說出真相,并讓他的學生時刻警惕著。
讀完此文后,我覺得我的班主任謝老師和文中的懷特森先生一樣。記得上她的第一次語文課時,我讀課文時讀錯了一個字的音調,當同學們為我糾正時,謝老師卻說是對的,我們一下子被蒙住了,心想老師總是對的,我們也就全信了。當做練習時剛好有那個字的音調,結果是全班都錯了,我們都愣住了,明明謝老師上課時說我讀對了,怎么又錯了呢?謝老師笑著說:“那是我故意騙騙你們的,沒想到你們這么容易上當,”我們這才明白過來,以后謝老師每次提問,我們總是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常常警惕謝老師“騙”我們。就拿這學期做過的練習《第十二塊紗布》來說,文中的女護士沒有因為醫生是外科專家而被他所說的:“我全部取出來了。”而迷惑,她堅持自己是對的,為此,當專家取出第十二塊紗布時稱贊女護士是他合格的助手。
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所以說一個人要自信,要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要大膽地嘗試,這樣才會學到更多的東西。甚至還會有發明創造呢!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警惕而又大膽的人,不僅在學習上而且在生活上。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相關文章:
讀《五四班的新老師》有感作文07-29
讀《基地》有感04-12
讀《蝶戀花》有感04-06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讀《父親》有感08-31
讀逃離有感07-29
讀《網絡的利與弊》有感04-06
讀高貴的施舍有感04-06
讀名人的故事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