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1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該書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所著,書里總結了許多常見的學生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分類以及解決方案,結合案例給我們指出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意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總論、專題研究、案例。總論的部分主要闡述什么是問題學生和問題學生的幾種類型,并詳細解說每種類型的特點。專題研究部分則以專題形式總結了一些問題學生的常見問題,并加以分析。比如:頂撞老師、經常性遲到、同學沖突、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馬虎、偏科、說謊、早戀迷戀網絡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選取作者在網上幫助教師答疑的片段,明確該采取的措施,既實用又透徹,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但凡你從事教育工作,總能遇到幾個“問題學生”。老師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們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揚、批評、評比等通通沒有效果,老師只能暗自嘆息、生悶氣。而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智慧,顯然為老師撥開云霧,指明方向。
首先,許多老師對于問題學生的認知不夠準確。問題學生并不是指存在問題的學生。王曉春老師認為學生差不多都有問題,因為愛玩,懶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試圖去改變每一個有問題的學生,那么班主任只會疲于奔走而沒有任何收獲。那么區別在哪里呢?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定位為問題較輕,并且可以通過常規管理手段解決;問題學生則是問題較嚴重,需要個案診療。有了明確的區別,在班主任處理問題時也有了判斷的標準。
其次,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問為什么再想怎么辦。作為年輕教師的我遇到問題學生第一反應便是想該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網上收集各種小妙招,一招不行再來一招,簡直是病急亂投醫,一點用都沒有。在書中,王曉春老師打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們生病,有些病不嚴重,自己買點非處方藥吃了就能夠痊愈;有些病則需要上醫院看醫生開處方藥才能解決。后者就是問題學生,這才有了書名中的“診療”二字。所以,對待問題學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對癥下藥。王曉春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分析每一種問題學生的類型,探究原因,為什么學生會出現這一問題?通過閱讀這本書,一目了然。比如說“行為習慣型問題生”,這類問題生往往有一大堆壞習慣,簡直讓人看了處處不順眼,幾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糾正。當他們屢教不改時,教師容易誤以為他們成心搗亂,其實不然。好比戒煙的`人不久復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而凡屬習慣問題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讓家長配合調整,幫助孩子進步。
然后,冷處理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王曉春老師給出的我們面對和處理問題學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種解決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問題生晾在一邊,全力以赴帶領全班同學前進,不去刻意關注和教育問題生。乍聽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細想來,上策絕不是不負責任,反而是在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智慧。因為回歸到教師的身份,最本質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處理就是通過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學組織能力去優化班級環境,讓這個環境間接作用于問題學生,實現他們的個體治療。這種通過集體帶動個體,影響個體,讓問題學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師要有一套具有個人風格的問題診斷學。王老師說:“教師最好每個人腦子里都有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問題診斷學,這種教師,就可以稱為研究型教師了。”不斷研究變化的學生群體,因人而異,不斷研究和琢磨,才會更好地教育好學生,也會更好地幫助學生。處理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更加科學合理。此外,在研究問題學生時不難發現,問題學生教育復雜繁瑣,單單憑借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強人所難,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在個體診療的階段,還要善于運用各種教育資源。教師只是問題學生處理和轉化的其中一個環節。對于輕度問題學生,或者問題的初發階段,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是診療的主體。但現實教學中,并不是每次教育都會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與問題學生斗智斗勇的血淚史,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教育漸漸對這些孩子失效的時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徑,比如說學校,比如說家長。家長,不是教育問題學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師探究問題學生背后成因的重要環節。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為問題學生,與家庭情況、家庭教育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問題學生的教育中,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只有合力才能幫助學生變化成長,如果互相抵觸針對,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鎮西對這本書的評價:這本書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寶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長。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調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學習王曉春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討問題。未來我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幫助學生。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2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老師就是教給學生知識,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于是遇到學生違反紀律就會不厭其煩地給他上思想教育課,可是覺得這樣收到的成效卻越來越小了,學生聽多了,差不多都能背下來了,收效卻不高,到底該如何與學生溝通呢?看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后,我領悟到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問一問為什么,貼近學生的心靈。
一、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問題學生,只要教師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人在激動的時候,很難理智地思考問題,問題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們沖動起來,可以忘乎所以,老師若跟他們對著干,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對問題學生進行診療,前提是教師要冷靜。
我也覺得以前在對待問題學生,我不夠保持冷靜,在課堂上的個別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提醒之后還是沒有明顯的改正,也不容易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時候,有一次我就用課堂上時間來處理這個學生的小動作問題,時間過去了,課的內容沒有講完,這讓也我反省過我的做法,教育不要變成吵架、頂牛,結果是兩敗俱傷,走向反面,事與愿違,問題生的問題更嚴重。保持冷靜,起碼事情不會變壞。應該在冷靜中尋覓更好的解決辦法,等待良機。“敵進我退”是為了最后的勝利。冷靜寬容才能最終顧全大局。書中也說 ,問題學生發生的問題,大都不適合“熱處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再處理不遲。問題學生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學會一些體面地下臺階的招數,以便隨時撤出“戰斗”,讓對方的怒氣“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們。只有應變能力很強、威信很高的教師,才可以考慮對問題學生采用“強攻”和“速戰速決”的辦法,其他老師最好暫時“撤退”,等待時機“反攻”。” 學生發生問題或惹禍時,情緒常會非常沖動,這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沉著,不能自亂陣腳,不能因為某個同學的一貫表現差或是他的一句挑釁的話就丟失了處理事情的公平感,從而站在與學生爭吵的對立面。
二、遇到事情多想為什么。
回想自己在處理班級事務的時候,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大部分時候都是將犯錯誤的學生訓一頓,訓到學生淚流滿面,承認錯誤,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結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現在想來,這種做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收效甚微。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問題前后分析清楚,將學生的狀況搞清楚,了解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再犯錯,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能像王老師所講,這樣的“教育永遠不會走向科學,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階段,而且會越來越行不通”。像學生為什么會頂撞老師這個問題,我們一般的老師可能會簡簡單單地歸因為“目無尊長,缺乏教養。”而王老師卻一下子羅列出了12種原因:老師冤枉了學生;老師不公平;老師提出了學生做不到的任務;老師諷刺、挖苦學生,傷了學生自尊;老師要請家長;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教師誤以為是頂撞;學生心情不好,遷怒于老師;學生想壓住老師,好為所欲為;學生想表現自我;和老師套近乎;學生對老師的業務水平有看法;學生缺乏教養。其中有幾種原因,可能是我們一般老師想都不會想到的,比如頂撞你是和你套近乎,想引起老師的注意。
三、多了解學生的心里想什么
學生的學習問題是老師最關心的問題,總有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不注意聽講,上課走神,或者在上課的時候經常玩些小動作,在課堂上,鉛筆、橡皮擦、尺子成了他們最好玩的玩具。我的做法經常是沒收,然后警告他們上課要認真聽講。看了這本書我才懂得,一些孩子不是不注意聽講,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態和習慣注意聽講或者比較注意聽講,而這些孩子的姿態與其他同學的差別較大,很不“標準”,所以在我的意識里面他們就是沒有認真聽我講課,我上課的時候也仔細觀察了他們,有時候也突然問他我講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來。原來這些學生缺乏明確的自我意識,其實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聽講,這就需要我們幫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聽講姿態,讓他們作一些小的調整。
我還發現一些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是因為她早就學會了,聽得不耐煩了,我以前跟一個孩子說不管你學會沒有,上課就是要認真聽,現在想想,對孩子有點苛刻了,看了這本書才覺得讓她乖乖地坐在那里聽早已掌握了的知識,是殘酷的事情。改善的方法是說上課可多講些這些孩子不會的知識,把他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相關文章: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后感(精選5篇)08-01
最新學生手冊讀后感范文12-26
小學素質手冊老師評語03-23
高中素質評價手冊評語09-10
高一學生期末手冊評語01-26
小學生評價手冊老師評語12-15
物業公司禮儀禮節手冊05-16
小學生學期末手冊評語08-25
小學生素質評價手冊老師評語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