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
夜色籠上來的時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場雨尤其珍貴。路燈下,斜斜的雨絲雀躍著落地生花,遠望,真是一幅動態的水墨畫呀!
雨夜寂寂,與書相伴,聞得一味書香,倒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放下手機,走進書房,從書柜里選一本喜愛的書,在雨水的滴答聲中,如一條自由的魚兒,悠閑地暢游書海,漸漸地入迷,走進了書里的黃金屋。
在這樣的雨夜,手捧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忘情地品讀下去。先生是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在她的筆下,生死離別如夢似幻,筆調平淡,如訴家常,可細品,每一個平凡的字符,都爆發出驚世駭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細流,道出人世滄桑,卻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滲透著深深的懷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多么簡單的快樂?卻在簡單中寄寓深意。多么和諧團結的一家人?卻又不得不嘗盡磨難。然而,無論有多么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樂就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一個平和而恬淡的學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經歷了怎么樣的波瀾壯闊,才能有如此豁達的精神境界呀?這一生,每一處困境,每一次磨難,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淚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場靈與肉的修行。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樂一一嘗盡,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輪回。歡樂有時,悲痛也有時,歷經八十一難,才修煉成九九歸一的淡定和從容。
楊絳先生哀而不傷的筆觸彰顯大家風范,堅強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間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雨夜,一本書在手,《我們仨》如一抹暗香,在心頭裊裊。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長……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2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應該跟我們現在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說比較沉重,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希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心情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小心翼翼的走著,每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終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不過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己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護衛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3
對于看書,我是個重口味的人,書架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而,當這次要求我在《圍城》和《我們仨》中做出選擇時,我卻決定換換口味。
如果說文筆辛辣的《圍城》可以稱得上是川系菜,那么平淡真摯的《我們仨》就能當做粵菜來品味。
瑣碎的小事,零零散散地撒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十分驚嘆楊先生的記憶力,居然在幾十年后,還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每個細節,都會在不經意間與我產生共鳴。然后在細讀第一部時,我才猛然想起,老人總能記得從前的事。上天賦予了老人如此驚人的記憶力,是為了給予他們憧憬,還是為了讓他們反復地痛苦和后悔呢?真的好佩服楊絳,因為她,始終是那么的淡定,彷如早已把什么都看透看淡,卻仍然惦記著塵世。冥冥之中讓我在清明時節品讀楊絳,僅僅就這么訴說著再普通不過的事,還是會不禁想起故人,潸然淚下。
寢園里熙熙攘攘,我和父母來到長憩樓看望我的外公。忽然,母親抬起頭望了望天花板說:“這頂是不是最近老漏水?”清掃員十分驚訝地說:“你怎么知道的?三月份雨水較多,屋頂會滲水。”“我前陣子夢見爸爸了,他告訴我屋頂滲水了,不大舒服。”母親擦著外公的像,忍著嗚咽,淡淡地說著。一時間,我哭了。原以為自己早已釋懷,以為這次可以微笑著來看望外公,可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是任由淚水肆意流淌,流過臉頰,掉在地上。心里想的還是十年前的畫面:喜歡喝酒的他,喜歡練書法的他,喜歡給我講《古文觀止》的他,喜歡偷偷塞給我花生酥的他,喜歡抱著無線電睡覺的他,喜歡在大熱天頭頂濕毛巾的他,喜歡戴鴨舌帽的他,喜歡聽評彈的他,喜歡旅行的他,喜歡桃紅色的他,即使病在床上還囑咐母親要好好教育我的他……你離開后的第一個暑假,我為了習慣獨自一人,安靜地畫著畫,可心里卻還是空蕩蕩的。怎么會忘記,怎么可能忘記?音容猶在,是的,原來外公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真的,從來都沒有。
拭去淚水,我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楊絳那樣堅強、淡然地懷念故人,懷念從前。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牋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牋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牋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牋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牋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5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戰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每當讀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6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刻而輕飄的筆法,回憶了先他失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鐘書,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的快樂與痛苦,愛與痛的日子。
文章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內容,卻在其中蘊含了楊絳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獨特筆法。利用一次夢境,講述她在夢中夢見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見拉車的老人載她回家,自己卻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這個夢境看似平淡,甚至連自己的丈夫聽后也不聲不息的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但這夢卻直面反映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最后幾年中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夢中的夕陽西下,黃昏薄暮,蒼蒼茫茫,再到丈夫從山林中消失,無不體現著她們一家最后幾年中的艱難困苦,直到離別。短短兩頁字,短短一個夢,已經把文章基調寫的那樣悲涼,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文章中還多次涉及了夢,夢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說,是小說的精髓和靈魂,當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過日子的時候,方才發現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經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文中曾經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她告訴我們家庭才是人生的避難所,家人才是心靈的棲息地。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并不重視家庭,漠視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樣視而不見,文中作者一家雖然經歷了無數波瀾險阻,但家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互相牽掛,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記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親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7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愿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我們仨》我還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后感12-15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11-26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11-26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11-26
楊絳的《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精選12篇)11-26
楊絳的故事:且以優雅過一生12-11
八年級上冊楊絳《老王》教學設計11-23
《我們仨》讀后感600字10-18
《我們仨》讀后感800字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