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物讀后感(精選3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兒童讀物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
這幾天,媽媽和我一起讀了一本書——《別樣人生》,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位夢華去北極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和他在北極的親身經歷。他先去參觀了丹尼爾的氣象觀測站,然后又去參觀了內特烏力茫的捕鯨站。在捕鯨站時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沖突,有兩個捕鯨隊員走了,我想對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兩個不應該走,愛斯基摩人的忍耐力不是非常強嗎?再說人多力量大,捕鯨站要少了你們兩個力量不就更小了嗎?”。
后來內特的捕鯨站捕到了一頭鯨魚,平分給了全村的人,又請了全村的人吃了三次飯。我發現愛斯基摩人非常團結,有了食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是我們捕到了一頭鯨魚,我們就不會分給其它的人,我們這一點就不如愛斯基摩人,應該向他們學習學會分享。
最后,位夢華又去拜訪了愛斯基摩人的“活歷史”——老肯尼,肯尼帶著他去野外體驗了一下以前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他們在野外生存的第二天時,位夢華睡的正香,肯尼一個人去打馴鹿。當位夢華醒來時發現肯尼不在,他決定自已徒步回巴羅,結果差點被凍死。我認為老肯尼不應該丟下位夢華一個人去打獵,應該告訴他一聲。這樣的話,位夢華就能放心的等他回來。位夢華也不應該自做主張自已徒步回巴羅,他應該相信肯尼不會把他丟在這里不管。
讀完這本書后,我不僅了解到了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并對北極有了更多的了解。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
愛是一顆五彩糖,吃了暖人心;愛是一盞燈,讓我們走向道路;愛使人間充滿溫暖;愛是無私的,愛使我們得到呵護。
我在網上讀到一本名叫《愛的教育》的書。這本書沒有任何豪情壯語,卻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偉大的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爭吵》。內容是這樣的:有一次克萊諦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我們沒有理對方,后來我們又和好如初了,回到了家,我給爸爸講了這件事情,爸爸教育了我,使我終生受益。
讀到了這里,我低下了頭,非常慚愧。事情是這樣的:那天中午,宋老師布置好做什么作業,走開后以后一會兒,王夢陽的胳膊肘碰到了我,墨水滴到了作業上,字也寫歪了,我對他小聲說:“你碰到我了,小心一點兒。”過了沒幾分鐘,王夢陽又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我火冒三丈地對他說:“你超線了。”他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那么兇,“母老虎”。”我氣極了,整個下午都不理他,他也不理我。放學時,我回憶起以前快樂的事情,鼓起勇氣,跟他到了歉,我們又好了。讀了《愛的教育》后,我知道人要有一顆寬容別人的心,才會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我愛這本《愛的教育》的書!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3
最近,我在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讀完后,我更感受到了愛的重要。《愛的教育》這本書里面,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塑造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是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鐵匠、賣菜的婦女、鐵匠的兒子等等。書里面一個個充滿愛心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幫助。《愛的教育》里面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小馬爾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走了萬里長路;馬里奧為了讓同伴活下去,把唯一的求生希望留給了同伴,而自己卻隨船沉入了海底;還有一位小鼓手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拖著滿是子彈的腿,爬到了友軍基地,報告情況,打退了奧軍,這難道不是愛的力量嗎?由小馬爾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家人、老師,他們對我的愛都是無微不至的。媽媽她一天到晚做家務,燒飯,下雨天,有多少次為了不讓我被淋雨,不顧自己的體弱多病到學校給我送傘。這是世界上多么偉大的愛的力量啊!以后,我要努力把我的一切壞的習慣改正過來,要跟小馬爾,馬里奧以及那位小鼓手學習,尊敬父母、老師,關愛同學,著力培養自己良好的素養,做新一代的好少年。通過讀了這本書我還認識到,世間最美好的就是愛。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生命中的美好篇章。讓我們珍惜愛的這個無價之寶吧!
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著,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熱愛學習,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二、要在教育教學中優化工作作風,創建學生安全的心理環境。工作中我要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陶行知倡導的六種精神,即民主、寬容、“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敬業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求真精神、“敢探未發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辟創造精神。強化師德教育,優化制度環境,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在課堂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學生所做的一切,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我看完這本書體會到同學之間的關愛和照顧,我也從中知道老師對同學的關愛和教導。這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們,他們對我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導師一樣慈祥、溫柔、用心的在教導我們,關心我們!讀這些故事真是讓自己受益匪淺,我想我們也應該以身作則,在學校、家庭中學習這種關愛他人,用自己的愛來熏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4
讀了《愛的教育》我的感觸很深,它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共有十卷,100個小故事,每一篇小故事都讓人回味無窮。其中一則故事《千里尋母記》讓我記憶猶新。
它講述的是很多年前,一個13歲的熱那亞男孩,為了尋找他的媽媽,獨自一個人從熱那亞去往美洲,他走了6000里路,歷經磨難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他首先持續航行了27天,到達了羅薩特斯大街,沒找到自己媽媽。聽一個年輕的女孩說,他媽媽跟隨主人搬到了另一個叫科特華的城市去了,他又走了好幾百里到達了科特華,有一位老人對他說,他們已經搬到圖科曼去了。馬爾可灰心極了,絕望地說:“我注定找不到媽媽了!”老人非常同情他,幫他找了一個人,帶他去了圖克曼,走了25天,他終于到達了圖科曼。他的母親在離開布宜諾艾利斯的時候,醫生就發現她的身體內長了一個腫瘤,醫生勸她接受手術治療。她媽媽因為離家很遠,以為這一輩子看不到家里的人了,就不愿意動手術。當他的媽媽看到了一個像幽靈一樣——衣衫襤褸的馬爾可站在門口時,突然,她尖叫一聲,一下子坐了起來,雙手抱頭,滿臉不敢置信的,緊緊地把馬爾可摟在懷里。然后她轉過頭去,對醫生說“快!醫生!快做手術吧!我改變主意了!我要治病!”最后醫生治好了媽媽的病。
當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頁書合上時,馬爾可那高大勇敢的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決心向他學習,做一個能克服一切困難的,了不起的人物……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5
這個假期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從中讓我知道了嚴厲的愛、溫柔的愛、父母的愛等。
這本書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都講的是友情、師徒之情、父母之情,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
《感謝》和《帕多瓦的小愛國者》最令我記憶猶新。《感謝》主要講了:“我”的老師還有三天就要走了,四年級的生活就要結束了,有許多人幫助“我”、鼓勵“我”,無論我在哪里,都有人給我指點,“我”非常感謝大家。
《帕多瓦的小愛國者》主要講了:在一艘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的船上,有一個穿得破破爛爛孩子,他盯著這里的所有人,因為曾經他被賣給馬戲團。有三位乘客給了他一點錢,并開始聊起意大利,百般侮辱意大利,說意大利是一個骯臟的民族、一個愚昧無知的民族……“我”非常惱怒說:“我不準你們侮辱我的祖國,這些錢還給你。”
讀完這本書我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師。老師是神圣的,因為他教會了我們知識。我們也要像帕多瓦的小愛國者一樣熱愛我們的祖國。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6
今天早上,我是家里最早起來的人,所以我就隨手拿了一本《格林童話》,準備看幾十多頁,然后再下床刷牙洗臉。
《格林童話》這本書共有476頁,出于新疆少年出版社,是一本拼音對照讀本。
同學們你們看過《野天鵝》的故事嗎?我就是從《格林童話》里看的,我看了這個故事后最討厭的是里面那個惡毒的皇后了。
惡毒的皇后把美麗的小公主愛麗莎送到了鄉下的一戶農家去寄養,而且還把愛麗莎的十一位哥哥變成了十一只野天鵝,他們一到黎明就會變成十一只野天鵝,一到傍晚就會變回他們的原來的樣子。
轉眼愛麗莎15歲了,不得不回去,而且她也非常的想念自己的父皇。她回到宮里,王后看到了她那美麗的明艷,簡直是怒火中燒。因此,她又使出毒計把愛麗莎變成又黑又臭的姑娘,迫使她又離開了皇宮。
幸運的是,愛麗莎找到了她的十一位哥哥,而且還在仙女的幫助下,雖然經過了種種磨難,但最終還是救出了哥哥,并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懂得了遇到了什么問題不要就此罷休,因為世界上是沒有不轉變的事情。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7
最近,我讀了《查理九世》系列的許多書,但是,唯獨《吸血鬼公墓》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深!故事的開頭先講述了墨多多和他的同學們都對吸血鬼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在補習課上偷偷交換著關于“吸血鬼”這個熱議話題的情報,而坐在多多前面的神秘高年級學生賈士說要帶領他們一起前往吸血鬼城堡探險……他們來到了詭異的吸血鬼卡瑪利拉家族的領地!接下來,那里發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看見了幾個穿著白衣服的人,抬著棺材,走向密林深處,眨眼間就消失了!........墨多多他們和艾斯的哥哥姐姐們作斗爭,想盡一切辦法想破解禮拜堂隱藏的秘密。最后,他們發現了被綁在十字架上的艾斯,救了他。艾斯把他們家族的秘密告訴了墨多多。原來其實并沒有什么吸血鬼公墓,而是艾斯那七個得了一種叫做“卟啉癥”怪病的哥哥姐姐們,得了這種病的人,就會像吸血鬼一樣,怕陽光,嘴唇在不斷腐爛,看著就像吸血鬼!為了報復那些把他們看做怪物的鎮子里的居民而搞出來的把戲和謠言。最后,他們和居民都知道了自己的錯誤,而且他們還真正了解到了已逝的瑪格麗特老師當年的心意,原來她是那么的嚴厲又親切啊!
我還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尖銳的目光才能看透虛假下的真相!
我們無論干什么都要勇氣,只要用勇氣,有信心,什么事都能干好!
看了查理九世的一系列書,不僅增加了我的知識,還讓我提高了冒險的精神,一舉兩得啊!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8
在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受到過不少教育吧?比如父母嘮嘮叨叨的叮嚀,老師語重心長的話語,同學們真誠的安慰,都讓我們深受教育。今天,我在亞米契斯的這本書中感受到了”愛的教育“。
初讀這本書,還是從課本上了解到的,在三、四年級的教課書上選登了兩篇。一篇是《爭吵》,描述的是安利柯和克萊地兩個四年級學生,因為克萊地不小將安利柯的墨水瓶碰倒了,墨水將本子染臟了,于是引發了爭吵。最終,克萊地請求和解,他們就又快快樂樂地做朋友了。還一篇是《卡羅納》,寫的是卡羅納因為母親的去世,內心十分悲痛,結果受到老師、同學以及我的母親的關愛的故事。我讀了這兩篇課文,覺得作者是抓住了一個微不足道的渺小的事情,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第一篇表達了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寬容,第二篇贊頌了人間的真情。
這些故事非常吸引我,于是讓爸爸買下了這本書,真正地去感受這本書的魅力。在書里,我認識了品格高尚的卡隆,他身材高大,雖然他的家境并不怎么好,但是他樂于助人,保護弱小并且不接受別人的報酬。最讓我感動的是,他還在母親節前,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寫了一篇長達八頁紙的歌頌母親的文章,送給母親做禮物。而且他還非常俠義,有一次上課,別人戲弄了帶有殘疾的克洛西,克洛西忍無可忍,將墨水瓶扔了過去,沒想到正中剛進門探視的校長的懷里,校長再三審問是誰干的,卡隆都正直地回答:”是我!“
這本《愛的教育》全篇都是以一種溫柔且清新的筆調,描寫小學四年級的生活。這里的父親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但不會粗暴地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對比,不會沒完沒了的督促著孩子,而是溫柔如楊柳般的勸導……在這里,我還認識了虛榮心特強的華梯尼,他家境富裕,喜歡穿著富麗堂皇的衣服,在別人的面前賣弄闊綽;我還認識了可愛的”小石匠“,他總能將兔臉裝得活靈活現,待人非常真誠,內心潔白無暇;還有為了別人不惜豁出自己的性命的洛佩蒂;門門功課第一的優秀生代洛西;家里是”圖書館“的斯帶地……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9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但是我從中認為,這是一個能“照”出人完美心靈的書。
這本書寫了母子愛,師生愛,友誼愛……書中寫了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他們有生活艱苦,有的像一個廢人一樣,但是他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愛,是空氣,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愛,是雨露,是陽光,照耀著我們,滋潤著我們。
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愛就在我們身邊。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人們的微笑……大的捐款,期望工程……
愛像“病毒”,一碰就會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如果有愛,你會覺得你每一天過得很完美,很快樂。每一天也會因有對新東西的感悟,讓學習變得充實起來。
我們現實生活中愛很小,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如果我們大家一齊傳遞下去,那么愛就會傳遞整個世界。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0
愛,像空氣,每一天在我們身邊;愛,是開啟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本教育我終生的書!看了這本風行全世界的書,那如春風般的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仿拂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
這是其中的一個故事:安利柯的朋友一不留意把一位老人打傷了,那位朋友在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和鼓勵下去向老人道歉,并把自己最心愛的郵票冊送給了他,過了幾天老人的病好了后,他不僅僅親自去學校看砸傷自己的人,還把郵冊還給了他。
這就是愛,是愛使他勇敢承認錯誤,是愛使老師同學給予他鼓勵,是愛使老人原諒了他。沒有愛就沒有這一切。這一霎那,我忽然覺得愛深不可測,高尚無比,似乎“愛”這個字的每一筆劃都是一個愛的哲理,她們也像一個拉環把每一個人的距離拉近,讓他們相互愛護;愛讓世界更精彩。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1
這是一本故事書,里面的故事荒誕不經,離奇而可笑;這是一本不過百余頁的書,所展現的僅僅是一個小女孩在一個漫長的下午遇見的各種不可能存在的動物和人;這也是一本即使在童話書中都顯得極其普通的書,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會說話,都有自己的想法——這與任何一個童話故事相比幾乎沒有任何不同。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居然成了風靡全球的兒童讀物。一位作家說,自己在第一次看《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時候“笑得那么厲害,弄得媽媽最后不得不走出來看,到底是誰在給我講笑話”。一本普通的童話書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帶著疑問,輕輕打開書的扉頁,來到了屬于愛麗絲的世界:那夢中的仙境。
從頭至尾,整個故事都是那樣的奇怪。愛麗絲一直莫名其妙地變大變小,以至于差點被自己的眼淚淹死;她見到了很多動物和很多人,試著和他們聊天說話,只是他們都完全不正常,而且并不友好;她一直不停地問這問那,但是對方——不管是誰都不會給她一個合乎常理的答案,可是愛麗絲居然還會相信!這一切都讓我如此地哭笑不得。當愛麗絲夢游的時候,我好像也在夢游。看著一堆錯誤赫然擺在眼前,而我,卻束手無策:這就是所謂的“仙境”嗎?
但是當整本書看完了以后,我卻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覺。直到走出“仙境”的一瞬間,我才恍然察覺到,原來那里,真的是一個仙境啊。
首先,那里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兒。雖然他有些時候會在諸如貓到底吃不吃蝙蝠這樣的問題上猶豫不定,但這對她的可愛并無妨礙。愛麗絲是勇敢的,她不畏懼任何陌生的地方和任何足以讓其他人低頭的威儀。她敢對那個動不動就要砍下別人腦袋的皇后說:“誰會在乎你呢!你只是一副撲克牌!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是!”她敢和任何陌生人打招呼,敢跟任何人爭辯,敢提任何問題。當然,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她都有著基本的禮貌,不管旁人是多么的粗魯。作為一個小女孩兒,愛麗絲有一個孩子該有的一切,同時也沒有一個孩子不該擁有的任何東西。從她的身上,我終于知道了一個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怎樣的;從她的言行中,我似乎又找回了我過早丟失的童年,和一個孩子該有的純真。
其次,那是一個純凈的世界。那里面沒有心機也沒有較量,愛麗絲耍的小詭計盡管極其明顯卻根本無人察覺。純凈和荒謬,這兩個看似相距甚遠的詞卻在這里達到了統一。或許,這是因為荒謬所以才會純凈?還是因為純凈所以才會顯得不符合“常規”?抑或是,本來就沒有什么,本來就很正常;只是我想得太多了?想得太深了?
是的,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很怕我想深了或者想多了。因為這本書只是為了滿足讀者“閱讀的樂趣”而創作的,僅此而已。所以這也就成了我喜歡它的第三個原因:這是多么單純,沒有任何“深層含義”的寫作啊。想想我們現在,有時讀一句話需要反復地咀嚼,需要翻來覆去地品味……當然我們要考試,我們所讀到的文章也絕不是這種寫給孩子們看的“小兒科”,而是老師們精挑細選出來經典之作,品味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我真的很害怕有一天我會像劉心武先生那樣去看《紅樓夢》里的每一個不起眼的場景,“從字縫里看出字來”。當然人家是在探佚,是在做研究,和我僅僅喜歡《紅樓夢》的情節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人家自也感到一番樂趣在其中。只是我覺得,這似乎是以犧牲另一種樂趣為代價的:那就是閱讀的樂趣。
愛麗絲的故事已經結束了,最后一覺醒來,她還在那棵大樹下,馬上就該去喝下午茶了(當然杯盤是干凈的)。而我在凌晨時分看完這個故事之后,也要入睡了。希望,我可以在夢中沿著愛麗絲的足跡,來到那個仙境——哦不,不一定是那個仙境,只要是一個純凈的地方,一個可以與只屬于孩子們的單純相適應的地方就可以。我不敢說我會像愛麗斯那樣無所畏懼,但是我會試著去做,做回到從前,做回到一個小女孩兒該有的樣子。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2
讀了《小布頭奇遇記》之后,我很喜歡里面的“小布頭”。
小布頭是個洋娃娃,他的膽子很小。有一天,他離開了他的朋友們。他坐上了火車來到了郭爺爺的家。爺爺家有三個孩子,他們是:老大,豆豆,還有個老三。爺爺家還有個地洞,里面住著老鼠五兄弟。老鼠五兄弟都是壞蛋,他們綁架小布頭剛認識的朋友叫蘆花,小布頭勇敢的闖進老鼠的巢穴,解救出小蘆花!小布頭從膽小逐漸變得勇敢了!
后來,爺爺把小布頭送給了豆豆。剛開始,豆豆非常喜歡小布頭。玩的都不想吃飯了。老大覺得小布頭很新奇,就趁豆豆不注意把他拿走了,老大教會了小布頭很多知識。有天,老大那小布頭放在風箏上飛到了萍萍家,小布頭與萍萍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而這些事情讓他們加深的朋友之間的友情。成為了一家人,他們感覺彼此很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膽小怕事,要堅強勇敢!看了這個故事,我決定向小布頭學習做個勇敢的好孩子!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3
暑假里為女兒購置新書時購買了一本《觀察兒童——實踐操作指南》,翻閱第一章,就被這本書吸引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或許你已明白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觀察,會讓你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觀察、如何來記錄,只要我們按順序通讀本書的章節,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這些章節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帶你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會讓你更好地建構起你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無論什么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位教師對一位新生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小朋友走到教室門口,抱著媽媽說不愿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化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參與”就是教師要學會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建構、共同表達、共同成長的過程。沒有參與,就沒有觀察。
“傾聽”就是教師要學會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在“童聲”中理解幼兒的生活,在“童聲”中推動幼兒的探索。只有學會了傾聽,教師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成長。例如:某教師要教小朋友用三個圓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們興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師一會在這桌幫忙一會又到那桌說說話。她的行動在告訴我們她在觀察孩子的操作,并試圖發現需要幫助的孩子以便及時的提供援助。結果她并沒有發現她所認為的不會做的孩子,只能機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師,我不會”。很顯然,老師錯過了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時機。她所理解的觀察是主觀的,被動的。在參與的過程中,她沒有傾聽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參與、哪里需要她的參與,她沒有獲得這些信息,所以她的觀察毫無結果和意義。因此,我們應科學的觀察幼兒,這是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應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最好的觀察者。
雖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還是被它的實用性給吸引了。它真可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觀察記錄工具書。它讓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觀察的價值所在,讓我熟知了觀察兒童的全過程,讓我了解了觀察兒童的方法,習得了許多觀察的技能,更讓我有信心成為一個觀察兒童的技能嫻熟的操作者。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4
這是為了補單位作業,寫的不夠走心。
但是也有一點淺顯價值。
《觀察兒童》是幼兒園教師必讀叢書,觀察記錄是一種證據形式,無論是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要求你這么做,還是因為你工作單位的記錄體系要求你這么做,有一點是肯定的,通過呈現出觀察記錄,你將展示出你在兒童發展方面的豐富知識,以及構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察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而作為記錄的一種方式,還要考慮不同記錄方法各自的優點、缺點以及可能的偏差。
書中告訴我們怎樣使用這本書?
對于新手教師,我們只需要跟著章節順序通讀一遍,收獲是良多的。我覺得特別好的地方,這本書內容是逐步加深,讓我們讀者逐漸掌握觀察實施的全部過程,尤其是觀察的案例寫的非常詳細,書中還有很多練習題目,幫助我們構建起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書中的內容體系很清楚:為什么要觀察;一步步教你如何呈現觀察;試驗觀察技術、拓展和運用觀察、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系起來等,通讀整書后,我們對觀察這件事有了新的認知和概念。尤其是指導我們一線教師如何去觀察兒童,觀察些什么呢?心中了然。
而這本書不僅僅是指導幼兒園教師,很多新手父母也值得來研讀本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育才是孩子的根基,孩子如同小樹苗一樣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才能茁壯的成長,所以父母得看懂孩子的發展、內心的需求才能在愛的環境下茁壯成長啊。
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觀察兒童絕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通過觀察,我們會了解兒童當前達到了什么發展階段,而后我們能將他們的進步與這個年齡段群體應當達到的水平范圍作比較,從而繼續引導他們發展各種活動。作為一位父母,如果是個有心人,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會及時捕捉到您的孩子是否落后于其他孩子或者能力超出一般孩子的需求,這樣也許不會錯過一些最佳治療期,以及最好的定向培養與栽培。
觀察是讓老師和父母體會每個兒童、每個生命的獨特之處。
當父母和孩子靜靜在一旁注視著您的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這一份力量和鏈接,孩子能更加安心、穩定、專注自己手里的小事,內心需求被滿足。
觀察不僅局限兒童,少年也是可以的。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我記得在7年前,小班新生入園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小朋友,在親子活動中,我發現了孩子明顯的異常,有攻擊性行為,眼光不觸及人群,不會表達,我第一時間跟家長溝通,家長也信任我,沒有任何不舒服,去常州醫院咨詢,特別幸運的是沒有錯過最佳治療期,休學去康復中心康復了2年時間,大班的時候回到我們的班級,已經有了很明顯的進步。現在這名孩子已經5年級,基本上能跟上班級同齡孩子的學習步伐,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所以,即便孩子已經5年級,這位家長還是時常和我保持聯系,每個節日問候祝福必到,我被深深感動。從新疆回來,給我送來特產,在新疆旅游時,沿途給我發風景美照。力邀我們全家去新疆旅游。
這份情誼,做為一名普通幼兒園老師,是不是太厚,我把當作我真誠付出的回報。愛出者愛返。
我是很普通的幼兒園老師,但是我得到太多家長的厚愛,尤其當孩子,很多年,一部分家長轉化為朋友的獨特感受。
不過,我們也要正確對待這個家庭背景情況。為什么這名兒童的家人當時沒有覺得自己的孩子異常呢,一方面家長的認知水平不夠,一方面來說,本身這個男家長離異獨自帶養孩子,內心也是有點扭曲的,自己的愛不夠如何能夠把愛給到兒子呢。目前,我并不清楚醫生是如何判斷孩子的病情,而從我的角度看,孩子更多需要心理的營養和觀察。攻擊性行為、眼神不觸及人群、不會表達,這樣典型的癥狀都說明孩子在0到3歲安全感嫉妒缺乏,不被愛,不被正確的愛。這是家庭的問題,而家庭背后又是整個家族的問題。一并在孩子的身上凸顯。當然這個不僅僅是今天我來談觀察兒童這本書的范疇。我想表達的是,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家長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念,不能守舊固有思想,今天我們的孩子已經不同于20年前、30年前的我們,我們還沿用老舊的育兒思想去教育孩子,我們必將和孩子漸行漸遠。
文末,我還是呼吁家長,新家長,老家長,養育孩子這件事,不是小事,我們不僅僅滿足孩子吃喝拉撒的外在需求,我們更應關注孩子內心需求,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個鼓勵,一個贊嘆,都深深滋養到心靈深處。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5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兒童成長的需要。”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知道教師觀察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看著幼兒,需要有目的性、連續性地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語言。從而進行分析和指導,使幼兒的語言能力、計算能力、交往能力等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本書共有7個章節。當閱讀完第一章后,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以下兩點:一、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了解什么?他們已經達到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為什么做某事;強化我們關于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二、通過觀察兒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通過提供活動、資源或支持,促進這些發展性技能。這與我們正在進行的觀察記錄相吻合,先以白描的手法來進行觀察記錄,再鏈接指南進行分析,最后給予回應指導。
在第二章中“以書面/敘事風格記錄為例”與我們現在觀察記錄非常匹配,但又更加全面和完善。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以及注意要點:一、制定合適的目的和目標;二、記錄,應盡可能當事情賑災發生著,你應該全心關注你感興趣的那些方面,因為你不可能記下兒童所做的一切;三、結論,應該概括地敘述你觀察到了什么,與你期待發現什么(即你的目標)相呼應;四、評價,應該將你的發現與你的目標年齡群體應有的表現相比較;五、建議,觀察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幫助兒童完善其技能。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或許你已明白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觀察,會讓你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觀察、如何來記錄,只要我們按順序通讀本書的章節,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這些章節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帶你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會讓你更好地建構起你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我們為什么要觀察兒童?”“我們能看到什么?”“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了解什么?”“通過觀察兒童,幫助他們?”在書的開頭,四個問題讓我陷入深思。觀察過很多兒童,但好像從來沒有這樣問過自己。
在觀察方法上,書中說道要安靜地坐著,盡可能地不引起絲毫的注意,若與兒童互動,他們的行為就會受到影響。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在我之前的觀察中,當我拿起筆和本子要記錄時,孩子看到了覺得好奇,開始關注我在做什么,我一時不知如何解釋,我的行為對他們的活動也有了一定的影響。書中的方法是,避免和孩子有視線接觸,如果他們意識到你在寫東西,那你可以說你在做作業。在今后的觀察中,我會運用此方法。
記得導師曾經說過,在觀察時,應該只記錄事實,記錄每一個細節,不要有遺漏,記錄時不要解釋,使用描述性的詞句,避免使用判斷性或解釋性的詞句,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記錄。在評價時,可以將自己的發現與目標年齡群體應有的表現相比較,根據權威的發展常模和理論來比較,也可以將某個個體和同一年齡段的其他兒童相比較。在建議上,主要是為了提出幫助促進兒童發展的策略。
書中認為,越早通讀記錄下來的草稿,盡快地將草稿補充完整,那么觀察記錄就變得很容易完成了。這是我在日后記錄中需要注意的,有時候因為別的事情無法及時梳理草稿,時間久了容易忘記細節,影響觀察記錄的具體與客觀。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所有的孩子都依隨一個相同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但相互之間在速度上并不相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以其自身的步調成長著。如果我們要提供最好的機會來促進兒童的發展,對于每一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望,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合適的環境。我認為,我們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去衡量幼兒的發展水平,但也不能完全以標準為標準,要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分析。沒有唯一的標準。
通讀全書,再來思考開頭的四個問題,就變得清晰了。
“我們為什么要觀察兒童?——為了發現他們獨特的特點。”
“我們能看到什么?——兒童能夠做些什么;他們怎樣接近問題,以及嘗試怎樣解決問題;兒童自得其樂。”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了解什么?——他們已經達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為什么做某事;強化我們關于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通過提供活動、資源或支持,促進這些發展性技能。”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評估他們的需要,拓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
總之“觀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備的素質,要想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就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嘗和摸索,形成一套適合班級幼兒發展的觀察方法。每一位教師要將自己的眼睛練得如同鷹眼一般敏銳,能觀察到兒童最細微的動作,能探知兒童最殷切的需要。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6
寒假里接著繼續暑假沒看完的書《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看到第十章節之后又所感悟:對瑞吉歐教育來說,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在瑞吉歐的教育者那里,教師支持兒童的學習并不簡單地表現為“傳道、授業、解惑”。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回答他們的問題,并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助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
因此,幼兒教師要做到始終是“新”,這個“新”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定位的“更新”。新型的教師角色定位。在有關介紹瑞吉歐的文體中,大致對瑞吉歐的教師的專業性作了如下描述:
①促進兒童在認知、社會、情緒、創造力和身體各方面均衡地學習。
②班級管理。
③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布置。
④提供兒童適當的保育與輔導。
⑤行政事務上的溝通與協調。
⑥追求自我在專業上的成長。
在分析了教師在瑞吉歐課程發展中的作用后,我想用這樣的語句來形容比較貼切:“教師是幼兒的伙伴、傾聽者;是支持者、引導者;是學習者、研究者。
另外瑞吉歐教師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細、深。多是指觀察得多,記錄得多,對于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觀察得非常仔細,有很多的項目的策劃也是從觀察中得來;細是指不僅觀察地細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細,比如:海蒂是個4歲大的孩子,她不喜歡看到湯姆老師的臉上戴著一個和實物一般大小的麗莎老師的面具。海蒂告訴湯姆:“你不可以這樣子,那是麗莎的名字。”教師就將這句話記錄下來,并認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義?4歲孩子無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與代表的文字之間的不同,海蒂把所有的字當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征符號,所以她用“名字”來代表“臉孔”這是她的認知。
研究了以后,教師就能站在一個更好的位置去協調和建構她的進展。深是指教師在規劃組織時,能引導幼兒向更深的內容進行挑戰,如:有一組幼兒對于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興趣,他們十分驚訝向日葵里頭竟然有這么多的種子,教師覺得向日葵的花應該在幼兒的記憶中長久保存,便提議幼兒用紙與彩筆制作一朵開花的向日葵。這些畫成功地完成了,幼兒在畫中注意到每一顆小種子,老師與小朋友都同意這個畫畫活動增加了他們對從沒注意過的細節的變化。
但教師還是覺得活動比較狹隘,她詢問幼兒為何對于向日葵的種子感到驚訝,幼兒回答說他們記得在6星期前種的向日葵子,而現在向日葵花的種子就象當初他們種在土里的一樣。于是教師又建議幼兒畫出這些種子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畫出他們無法觀察到的,畫出他們認為種子在向日葵里產生的步驟。結果幼兒畫的畫五花八門,表現了幼兒的才智,突顯了幼兒的想象能力。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7
的確,大自然是人類最古老的最根本的家園,正是因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真實生活的切身感悟,才有了魯迅的《少年閏土》、《社戲》,才有了曹文軒的《草房子》,才有了安徒生的《丑小鴨》。我是十分認同作者的這一觀點。于是,就有了想讀下去的沖動。
現代的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無暇欣賞墻頭野花、河邊蛙鳴;都市的喧囂、煩鬧,打破了人們心底的那抹寧靜;灰色的鋼筋混凝土組合的一棟棟高樓,也將你我分開。現代兒童出生在一個物質十分富足的年代,但是遺憾的是沒有象我們這代人一樣的親近自然的機會。那里有初升的太陽、明亮的星辰,有清新的空氣,最新鮮的瓜果還有最美妙動聽的萬籟之聲。我不禁覺得自己真是有幸,也能和大作家們一樣,也擁有一個赤腳瘋跑、無拘無束的童年。然而,心地底又不免升起一絲遺憾,那就是沒能留下童年的只字片語或是些許感悟。
然而,這一代兒童都被一個“獨生子女”的皇冠緊緊地約束在幾代人掌心,這是一只多么華貴的金絲籠啊,有這這么多的呵護,有這這么多的關注。然而自由呢?赤腳瘋跑——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夢啊!更不要提與人相處,長期的以自我為中心,讓他們早已失去了關心人的能力!他們又如何能體會小伙伴們嬉笑、玩鬧的樂趣。我為他們這一代人悲哀!
關于藝術,我想到了一個詞——拔苗助長。對于兒童那點剛剛萌芽的藝術的興趣,作為大人,家長也好,教師也好,總是迫不及待地拔苗助長。美其名曰是培養、是發展,孰不知過早地進行高難度的訓練、輔導,只會適得其反,將兒童的那點寶貴的興趣,消失殆盡。“兒童都是藝術家。”這是全世界所公認的。但是這藝術家應該是具有童心的,童趣的,有著成人無法臨摹的特色,是一種自由的大膽的發揮狀態;而不是成人認為的“年齡最小的某種藝術的專家”,所以,灌輸教育的后果只有一個,多了一個人云亦云的藝術上的匠人,如此而已。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實在看多了這樣的事。幼兒園接觸孩子最早,是個發現孩子興趣,愛好的地方。那些個小小的腦瓜里有著這樣那樣美妙、神奇的想法。學會欣賞他們吧,而不是一昧地拔苗助長,將孩子的創造扼殺在搖籃里。
那么,到底應該進行怎樣的藝術教育呢?“我們認為:藝術教育應當打破傳統的以灌輸為主要方法,以臨摹和寫生為主要教育內容的舊思想,而代之以鼓勵兒童自由創造、適當進行藝術技巧訓練的新觀念。”作者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讓我們在恍惚之間,指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既要鼓勵兒童自由地進行藝術創造,又要適當進行藝術技巧訓練。在一定方法指導下的大膽創造,將會開出更美麗的藝術花朵。我將期待這朵美麗花朵的綻開。
教育不是說教,教育就是在你我輕聲的絮語中讓我有所感悟。這就足夠了。
教育也不是空談,教育就是在你“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時候,為你指點迷津。如此,就足夠了。這些就是劉曉東博士的《解放兒童》帶給我的感受。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8
解放兒童,要解放兒童的時間、空間,解放兒童的手、腦、心。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發出了解放兒童的號召:“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會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學問;解放他們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添滿,不通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
幾十年過去了,先賢的號召依然振人發聵,發人深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響應號召,去真正解放兒童。解放兒童的空間,教室不是唯一的課堂,教材不是唯上的課本,自然、社會、生活是大課堂,那里還有更多耐讀的教材;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要讓作業、試卷、筆記占據兒童的游戲、交往、睡眠,不要用補課占據孩子的雙休日、法定假;解放兒童的大腦,不要用記憶代替思考,不要用標準答案限制發散思維,不要用參考書束縛想象力;解放兒童的手,“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提升;解放兒童的眼,引導兒童學會觀察,學會捕捉細節、發現規律、探究方法、尋找快樂;解放兒童的嘴,在課堂上、活動中創設情境、創造條件,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敢說、愿說、能說,會說。
解放兒童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教育是生存的本能和自身的需求,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激活孩子自身的這種需求。”教育需要尊重兒童受教育的本能,尊重兒童的自身需求,尊重兒童的不同個性,尊重的身心特點,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摒棄“滿堂灌”的教育方法,摒棄“整齊劃一”的教育目標,摒棄“一刀切”的評價標準,真正去尊重兒童的需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樣的教育才能解放兒童。
解放兒童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更沒有解放兒童的教育。賞識每一個孩子,激勵每一點進步,呵護每一顆童心,讓兒童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教師不是按自已意愿任意裁剪枝葉的園丁,教師不是用鐵床殺戮個性的普洛克路斯忒斯,教師不是強化記憶的訓獸師。教師應該是兒童潛能的發現者、開掘者,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引領者。
解放兒童的教育是科學的教育。教育是要講科學的,首先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關注人的終身發展、尊重個性、鼓勵創造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養考試的高手能手,教育不是為了用升學率去保證學校發展,更不是要犧牲德育、美育、體育去促進智育。科學的教育是要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諸如扎實的生活知識、技能,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的身體、心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等等。其次要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提出:“教育應從人的主體性出發,以問題式教育取代銀行儲蓄式教育。”他認為:“對話是一切教育活動中最有效的方法。”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對話、交流、互動而不是灌輸、機械訓練、死“揪”蠻干、拼時間、拼消耗。
兒童是哲學家,“兒童幾乎會問所有的哲學問題”;兒童是藝術家,“每個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是夢想家,“夢想使兒童進入一個比現實世界更有詩意也更為宏大的世界。”而今,我們的教育,讓兒童只會解答問題而不會問問題了;我們的教育讓兒童只會模仿不會創造失卻了藝術想象力了;我們的教育讓兒童只想考高分不再有彩色的夢想了;我們的教育,讓很多兒童害怕上學,甚至出走、自殺……作為一名教師,我憑著對未來的責任和憧憬,在此吶喊:讓中國的教育解放兒童吧!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很叛逆的性格,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想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作為教育者(老師或父母)如果只是粗暴對待他們所犯的錯而不去正確引導他們,他們只能向犯罪的邊緣邁進。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教育者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關愛。用愛去溶化他們,用愛去感化他們,他們才會理解、感受到教育者的一片苦心,他們才會用感恩的心回報我們。
我想,愛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沒有那一種教育方式比愛的教育更好、更有效。期待更多愛的教育,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19
很久以前就對孩子的領域有關注,前幾個月又遇到一個有依附障礙的孩子,使我又一次來學習怎樣能更好的陪伴小孩子。有幸就借到了《擁抱哭泣的兒童》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另一本《當愛還未夠》,都是有關收養兒童和兒童情感缺失的很好的教科書。能夠擴展對兒童情感、心理的認識和理解。
《擁抱》這本書又一次提醒我看見孩子的需要是多么的簡單又脆弱。每一個小小的滿足和互動就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能讓孩子的大腦網絡得以建立。書中特別強調孩子的原初照顧者的重要性,一旦孩子與原初照顧者失去連接,對小孩來說就是很大的傷害,不但破壞了依戀關系,還會造成很多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但是看看現在的現實社會,有多少留守兒童正在這樣的危機里生活呀。人們似乎覺得只要孩子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就不會有問題了。年輕父母將小小的孩子丟給年邁的祖父母甚至保姆就出去拼天下。但是對孩子來說也許就是拋棄,會沒有安全感、沒有信任感,會覺得羞恥,最終會導致不知道該怎樣處理情緒。很多成年人的壞脾氣造成很多家庭問題,在工作上也難和同事相處,很大程度上是與年幼時的所處的環境有關。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關注到這個領域。減少更多的破碎心靈,建造安全環境。
這本書里講到一個恨重要的原理是——用進廢退原理。即便在孩子小時候遇見這樣、那樣不理想的生活環境而錯過很多體驗,但是父母還是有希望的。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健康的環境和愛,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不給他/她重溫能夠建立不良自我防御機制的環境。再利用分別在5歲和12歲時大腦兩個重要的修剪過程,就可以干預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了。
書中也告訴我們要怎樣來對待在情緒中的孩子。通常我們遇見總是不聽話、哭鬧、惹事的孩子,覺得很煩又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只好向他們吼叫一頓或揍他們一頓,再或者把他們關起來,問題馬上就能得到解決。但這樣做事錯的,因為這樣做關注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但孩子的需要沒有被注意。父母需要多想一想孩子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行為。我需要給孩子多一些關注嗎?或者這個環境讓孩子不安嗎?孩子是在表達怎樣的情緒呢?這種時候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無距離管教法是最好的選擇。
我也學習到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會使用自己權柄。不是給孩子越多自由越好,而是適當管教,這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強大的,反而會給孩子更多安全感。這也許就是祖父母帶孩子的弊病,愛心過剩嚴厲不足。
最后是書中特別強調父母要向孩子表達的三個信息:
你是個好孩子;我永遠愛你;對于父母來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三個信息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吧!——無論你做了什么,我(父母)還認為你仍是好孩子,只是在這事上做的不合適;我(父母)永遠愛你,不是因為你做的好、你乖,而是我無條件愛你;沒有父母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孩子就可以做自己了。
想起一個朋友是在媽媽的淚水里長大,從小成為一個小大人,要幫助媽媽分擔憂愁。在成年以后卻長期處在抑郁里,我想就是因為父母剝奪了她當孩子的權利。
也想起另一個朋友在小孩很幼小的時候將孩子留給老人自己忙著上班。等到孩子7歲該上學了才覺得需要自己留在孩子身邊照顧她。真是應該學習下這本書,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0
《重新發現兒童》,是北京玉泉小學高峰校長的著作,通過這本書,我第一次拜讀了高校長的著作,讓我感慨頗多。此書以小片段、小故事、小實例的形式記錄了高峰校長多年來的教育經驗和育人理念,在這些經驗和理念中,我能深深地體會到高校長的童心,體會到他的智慧。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無論是課程的設計,還是日常中的問題解決,那種高層次的占位,靈敏的頭腦,解決問題重點的把握,交流中的語言運用,都讓我折服,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方法。
看得出,這本書里的每一個片段都是高校長平時的積累,遇到問題的不斷的反思,也終成就了高校長今天的成績。作為一個校長不能說每天,但是他始終關注著學生,他和學生是一起的。比起他我差的很遠。
在這本書里,我幾乎很少看到“學生”這樣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我的孩子們”這樣的文字,真切的感受到高校長的愛心,真切的感受到作為玉泉小學學生的幸福,真切的感受到這所學校學生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
我用了兩天多的時間概念,讀完了這本書,這是我前所未有的。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它接地氣,書中的理念和做法有都和我們學校相近,只是他們做得更深入些,這讓我對這本書更加的愛不釋手。書中很多的做法,正是我將要一步步實施的想法,如今拿到這本書,我視如珍寶。
他教會了我:人要不斷的反思和學習;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堅持寫反思,和做記錄,不斷的督促自己成長;作為管理者真的要接地氣,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才能真正的、適時的做出符合兒童特點的課程。
我把我所需要的都折了頁,我還要再讀,再讀,再讀,吸取精華為我所用。看了這本書后,我更堅信了自己的想法,我會用我的智慧開啟新的旅程!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1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把孩子們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感受到孩子們的身心變化非常大,甚至孩子們的一些思想變化都出乎我的意料,每次對孩子的教育有點力不從心。前段時間在百部教育名著目錄中看到《兒童發展》,便決心好好看看。
看了一段時間,確實得到其他教育書籍所感受不到的啟發。《兒童發展》全書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紹了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基本理論觀點以及二十世紀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策略,并從遺傳與環境、生理與心理的關系上論述了兒童發展的基礎,而后分別從認知、語言、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具體描繪兒童發展的軌跡。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最新視角對兒童發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同齡人、媒介以及學校環境進行了深刻而周到的討論。通讀全書,你會很容易地發現在人生的每個時期我們每個人都要留下的足跡,清晰地看到我們每個人是如何從呀呀學語到出口成章的,是如何從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是如何從完全依賴和依戀父母、自我中心到獨立自主、自知知人、自利利人的,也會清晰地了解,在我們邁出的每一個腳步中,我們的父母、老師、同伴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傳媒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它促使我們反思自己走過的路,警醒我們注意那些經常為我們所忽略的經驗、教訓,進而明白在未來生活中我們自己或我們的孩子應該做出怎樣的人生選擇。
這本書給我的很大印象是對于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注意兒童的各方面的特點,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從而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學得更好。因為教師不是一名教書匠,一名只會教死書的人。因為教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門藝術。
在本書中,很多兒童成長的現象和問題在書中都能得到解釋,很多的教育實踐都能從書中找到它的理論依據。比如說,我們經常說的“差異是一種教育資源”,其實,它就源自于自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用維果茨基的理論可以對“差異是一種教育資源”作很好的詮釋。維果茨基認為,社會文化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個性是通過他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才變成自身現在的樣子,這就是個性的形成過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把那些起初別人對他所采用的行為方式用來對待他自己。兒童自己掌握著各種社會的行為方式并把它們搬到自己身上來。”“一般我們可以說,諸高級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在某個時候曾經都是人們之間的諸現實關系。人家怎樣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自己。”“模仿是兒童的一般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兒童自己實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由別人給予協助所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如果孩子處于“最近發展區”內,給孩子一個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但通過同伴或教師的幫助就能順利完成的任務,學習就發生了,孩子也就能獲得發展了。“差異”可以給不同的孩子構建不同的“最近發展區”,如何利用好“差異”資源,引發同伴間的學習,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當然,這本書最大的好處還是能給你一種視野、一種高度、一種兒童的情懷,讓你學會去關注孩子,關注他們生理發育、心理發展中的方方面面,讓你試著去了解孩子,不僅知道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什么樣”的,而且知道“為什么會這么樣”,從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行為準則。
這本有點厚有點枯燥的書或許要擺在我的書桌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要讀透它,需要我時時去結合實踐研究研究。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2
自從老師幫訂閱了《少年兒童研究》這本雜志后,我們每期都會仔細拜讀,確實是讓我們做家長的受益匪淺。每次我都會拿到辦公室跟同事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我認為好東西就是要大家分享,因為他們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大,大家一致認為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家長很多好方法,也感覺到了自己平時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其實自從孩子上學以來,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在乎孩子在學校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了,總希望他能哪方面都做好,結果卻事與愿違,所以就覺得很累。特別是在數學方面,我家的這個孩子理解能力不夠強,每次的文字題總是要出一些問題,他總是不能把題中的文字結合到生活當中去,就只知道看著字死想。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很著急,他一看我們不高興了,做題的時候就更沒自信了,總怕又做錯了我們批評他,所以就更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看了第4期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篇文章后,感覺自己的心情一下就豁然開朗了許多。那里面的一些話讓我感觸頗深:“如果你的價值觀是盯著精英、關注分數、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人上人,那么大多數家長一定會在家里發火,因為孩子離你們的要求相距太遠。家長若能接納一個成績平平的孩子,家里就會少一些對孩子的呵斥聲,多一些歡笑、松弛。我們要告訴孩子你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你是獨一無二的。”感覺這些話簡直就是在說給我們聽。
所以我們就在想,既然孩子只是一個平常的孩子,而不是智力超群的特殊兒童,那我們家長就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他。與其一味的對他施加壓力,不如讓他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樂觀向上的普通人。當然了,這樣說并不代表就不關心他的學習了,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的配合老師把孩子教育好,只是心里面感覺沒那么累了!如果在大家都能以輕松、快樂的面對學習的情況下成績又能有所提高的話那不是更好嗎?
這套書里還有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有幫助的地方,我們會不斷的學習,改善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3
在今年的《少年兒童研究》的第7期中看到一片短文“1分的鼓勵”作者是傅秀宏。
文章的大意是說一個差生再一次期中語文考試時得了59分,差生害怕回到家中挨打,找老師求他三無老師在作文上給他加上一分,老師經過考慮同意給他加一分,但也提出了這次借一,下次還十,在下次還百的要求,不然就不借。差生思量再三最終鼓足勇氣同意了老師的要求。差生沒有叫老師失望在期末考試時語文考了81分老師的判分是81+10,那10分是精神嘉獎分。差生得了辦理獨一無二的精神嘉獎分,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差生受到了鼓舞,在今后的期中期末考試中都履行諾言考了高分最終考了100分。
通過這篇文章我學到了,孩子還是要鼓勵,通過老師家長的鼓勵孩子就能重拾信心,有了信心學習就有了勁頭就能取得進步,有了進步再受到表揚鼓勵就會在學習時更加賣力,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也能給周圍的學生起到好的帶頭作用。
教育孩子還是要因人施教找出自己的孩子最適合的那種教育方法。
夏天的時候,記得那時還沒開學兒子偷拿了他爸爸600元錢,結果被我媽發現了,我媽問他這是多少錢,他說不知道,(那時候我們剛回來沒多久,他不認識中國錢),也不認為拿爸爸的錢有啥不對。我媽跟我說了,我和他爸爸商量了一下決定不打他,給他講道理,如果再有下次就狠狠地收拾他。結果表明我們的做法是對的。現在王子行要買東西就跟我們要錢,我們不給買的時候就告訴他為什么不給買,雖然他不高興也知道錢在哪里放著,但是不自己拿錢了。
自9月入學以來已經有快三個月了,在這段時間了王子行有了很多變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體比以前好多了,不大愛生病了。以前他有鼻炎每天要吃藥(鼻炎藥)現在已經有快一個月沒吃鼻炎藥了。這與他上體育課跑跑跳跳鍛煉身體是離不開的。還學會了很多歌,他以前也喜歡唱歌,認識了很多小朋友。在學校受到表揚回家就很開心,幫我洗碗收拾桌子,還掃地拖地倒垃圾。話說的比以前也好多了,最起碼他給我講故事我能聽懂了。
晚上在家里基本不看電視了(除周末外),寫寫口算題卡,復習白天學過的,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再就是給她講故事。一般晚上9點以前洗洗就睡了。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4
《遠山姐弟》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了我,電影中的姐姐那雙求知的眼睛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
電影主要講的是:在一個貧困的小山村里,住著一對小姐弟,他們的父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去逝了。家里只有一個體弱多病的母親在照顧他們。劇中的姐姐十歲左右,和我差不多大。因為家里窮,湊得錢只夠一個孩子讀書,加上他們的母親思想陳舊,有點重男輕女,最后讀書的機會給了弟弟。姐姐每天不但要幫媽媽干家務,還要利用放羊的時間去給離家上學比較遠的弟弟送午飯。
其實姐姐也很想讀書可是由于家里的條件不允許,她只有在很少的休息時間來跟村里的一位老爺爺學認字,有時晚上看看弟弟的書。弟弟的年齡太小,不懂得生活的艱苦,不但沒好好學習,還特別貪玩,成績總是不太理想。有一次弟弟考試不及格,心疼弟弟的姐姐怕媽媽責罵,悄悄的代替弟弟去補考,最后居然考了100分,讓教弟弟的陳老師非常喜歡這位小姑娘。后來姐姐還將自己沒事的時候寫下的日記給陳老師看。陳老師覺得非常不錯,就把姐姐的日記送到了報社,最終姐姐的日記在省城日報上發表了。姐姐的好學的精神感動了全村,也感動了教姐姐認字的那位老爺爺,大家決定集資在村里辦學校,讓讀不起書的孩子都能有書讀。后來姐弟倆一起進入了這所學校。
看看電影中姐姐的學習精神,看看電影中他們上學的環境,在看看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好了不止十倍吧。但是我們卻沒有她們的那種求學精神,這讓我很慚愧。今后,我也要向這個姐姐學習,認真讀書,好好學習!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5
兒童的世界是純真爛漫的,兒童的想法是天真活潑的,作為成年人我們經過歲月的打磨后已經感受不到這種天真爛漫,身為教師,我們天天接觸的就是兒童,和兒童打交道就是我們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回到他們的世界里去,用他們的思維去看待他們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走近他們的心里。因此,我們需要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就如教育家成尚榮在《兒童立場》中所講的一樣,教師不應當忘掉自己的童年體驗,而應該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這樣就會改進如今的教育行為。
兒童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就必須去研究兒童,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煩惱和快樂,有什么愿望和需求。所以,當孩子向你告狀時,你是很煩惱還是耐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向你分享自己的快樂時,你是與孩子一起快樂,還是應付?當孩子有訴求時,你怎么做能讓他能感受到你是他溫暖的依靠和臂膀......這都是我們作為老師需要思考的。我們需要的是蹲下來,俯下身去找一找自己在他們世界中的位置,聽一聽他們的心聲,學會從他們的視角想事情、看問題。
一、課間活動,讓師生拉近彼此的距離。
一個被學生接納親近的老師,擁有兒童立場的老師,一定會和學生之間建立聯系,這種聯系會突然被學生覺察,情不自禁吐露“我也是這樣的”的感慨,同時積極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參與者,比如:聊一個他們之間受歡迎的動畫片和游戲;評論下最近新上映的電影;分享下超市新發現好吃的零食;展示下自己新買的圖畫書;炫耀下你的可愛貼紙等等。
二、體驗學生的立場,坐在同等的高度看看周圍。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站在我們的立場和高度來評價孩子在我們眼中的行為,往往不能很好地用孩子視角去理解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漠不關心,甚至胡亂指責,結果卻因為誤解孩子,或者只用了錯誤的指導方式,給孩子帶來了更大的傷害,讓他們離我們漸行漸遠。
要想成為兒童站在兒童的中央,不妨多蹲下來和他們說說話,坐下來找找你的發現。遇到學生的失誤和冒失,把自己當做孩子,找找行為背后的原因。請記住,把自己當做孩子,保持冷靜,控制情緒,放寬心。
三、謙虛地把學生當作老師,敬畏你的學生。
“三人行,則必有吾師”,小孩子也許在一些領域,學問不如自己的老師,但不代表著他們什么都不如老師,優秀的老師會在學生面前表現的很謙虛,敬畏自己的學生,這才是師生和伙伴之間相處該有的樣子。
做一個謙虛的老師,在課堂或課下與學生溝通時,遇到沒聽過的信息,就多問問,畢竟,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你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了解不會比你少。當你懷著敬畏的心,謙虛的態度去觀察,向孩子學習,就能被孩子信賴和接受,就能擁有兒童立場。
成尚榮老師在書中反復寫到過:“教師的智慧在于:人總是要長大的,但是教師的眼睛不能長大——永遠有一雙兒童的眼睛,保留喜歡觀察、發現的習慣和目光敏銳;人總是要變老,但是老師的心不能變老——永遠有一顆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時善良,同情人,幫助人。”說的真好,教師要有童眼、童心,必須學會做一位小孩,同所有小孩一起,站在兒童的中央,以兒童的思維和體驗來詩畫、優化我們的教育行為。掌握如何做,往往比知道應該做什么,更重要。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6
這個星期我讀了《笨狼的故事》這本書。
我知道了笨狼,是個可愛、互相幫助、有點馬虎的一只小狼。他最好的幾個朋友是,聰明兔、淘氣猴、胖小豬、小松鼠,要知道狼是吃肉的,可這本書里的小笨狼,卻不吃肉,我覺得真奇怪,因為他爸爸媽媽不讓他吃肉,不想讓小笨狼像它的祖宗一樣,整天吃生肉,所以小笨狼就不吃肉了。我對這本書里最感興趣的一個故事的,名字叫煮雪糕,故事的意思是,有一天早上,笨狼叫他的好朋友到他家里吃雪糕,他怕他們吃的肚子疼就把雪糕煮成奶,給他們喝,他們一下子就喝完了,他們都等著笨狼把雪糕拿出來給他們吃,淘氣猴說:“你怎么還不把雪糕拿出來給我們吃,笨狼說:”你們不是吃了嗎?“笨狼又說:”天氣太冷,我吧雪糕給煮了。哎呀,他們叫起來:雪糕怎么能煮呢?這個故事是不是很可笑啊?
我讀了書中的每個故事都讀的津津有味,常常還哈哈大笑。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朋友之間要愛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7
今天我們學習了《漁夫的故事》,被漁夫的勇敢和機智深深的感動了。故事里講了一個漁夫有一天打前三次網一無所獲,第四次的時候打上來一個黃銅瓶,打開錫封后跑出來一個魔鬼。
可是,魔鬼不但不謝漁夫,而且還想吃提漁夫。勇敢的漁夫不但不害怕,而且把魔鬼騙回了黃銅瓶,封上了錫印,把它封到了海里。
聯想起胡教師上課時的提問,我不禁臉紅了。胡老師說:“假如我們碰到險惡的環境,或者是一條兇惡的狗,我們會怎么辦?”當時我怔住了,這能怎么辦啊!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被一只大黃狗追著咬了兩口,我怕得要死,嚇得哇哇大哭,一點辦法也沒有。
胡老師說了,漁夫和魔鬼相比,力量差得太遠了,可是他并不慌亂,而是積極開動腦筋,想出制服魔鬼的辦法。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類似的情況,雖然世界上并沒有魔鬼,但作者卻告訴了我們:“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的兇惡敵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是啊!當我被狗咬的時候,能和它講道理嗎?能求它施仁慈嗎?當時我就應該想辦法,聽說狗轉彎不行,當時我折著跑不就更好嗎?
也許真的不好吧?
又聽說狗是怕人的,當你向它沖去的時候,它逃跑得比你快,如果我當時勇敢的向它反沖過去,怕的也許就是那只狗了。
唉!又想起了同學們常念的順口溜:“困難象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一切“魔鬼”,兇惡的野狗,就是那一個個困難,“你強它就弱”。我們一定要勇敢起來,戰勝所有的“魔鬼”。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8
假期里酣暢淋漓讀了好幾本書,成尚榮老師的《兒童立場》早有耳聞,借著假期的作業與書籍相遇,使任務也變得充滿了期待。
成老師了解兒童,執著于兒童的教育。讀文的過程漫長,但是我有好幾次被文字瞬間捉住心房,伸出淺淺淡淡的思慮。作為一線教師,作為離兒童最近的專業指導者,我們卻被各種思潮聲音大環境所裹挾,眼中的兒童,也似乎隱隱淡淡模糊起來。
成老師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我想,這真的好難。疫情期間,我每天守著自己的小陽臺,靜心澆灌著那幾株月季花。我買來肥料和農藥,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開得嬌艷,我望著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們常把老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卻比老師幸運許多。植物的種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們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顆種子,老師和父母確是無法做判斷的!
紀伯倫在詩中寫到:你的孩子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守,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見地,給他一個棲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他們的靈魂屬于明日世界,你無從闖入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對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這是多么重要的認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發現星空下他選擇的路途吧。我身處的啟蒙教育,是帶著孩子見識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領略那一顆讓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勵他踮起腳尖伸手夠一夠,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奮他們每一個獨特的選擇,如此而已。
想到曾經教過的一個女孩子,數學不好,語文也一般。可是她總是無比驕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記里洋洋灑灑七八百字,全是細碎的敘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極致美味。這樣的烹飪日記記錄了好幾個月,孩子沒有一次倦怠,反而樂在其中。那些整齊的方塊字仿佛是她雀躍在廚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發的美好,作為老師的我,如果看不見,那是多么的遺憾!
最近電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個人窩在碩大的屏幕前,將《幸福來敲門》又看了一次。加德納無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縱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著孩子開松弛的玩笑,給孩子一個個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動容的臺詞,他對兒子說“對于夢想,任何人都不能說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師的《兒童立場》,讓孩子成為自己,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教師,要撐開大環境的偏見與紛擾,真的還是好難,但是必須撐起,待到孩子的種子生根發芽,竄入天際,我們要同他們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與陽光,笑著說一句:原來,這才是你。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29
轉眼,就到了小時候瑪雅人談論的最多傳說的2020+年。細數一下,畢業后與兒童打交道已有兩年了;提到兒童,想到了假期里閱讀的《兒童立場》這本書。
對我而言,這本書的閱讀視角有很多。有時候我是作為教育者在學習如何處理教學中的問題,如何和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時候也會讓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長,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時我又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與教育他人無關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場。靜下心來,慢慢閱讀,會與作者樸實卻極具道理的話語產生共鳴。整本書圍繞“兒童立場”這個大主題,延伸出了豐富全面的內容,收獲頗多。
整本書讀完,前兩輯中有些內容偏向哲學,對于經驗閱歷尚淺的我來說,似乎還是挺有理解難度的。“第一專業”、“可能性”這些術語,對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作者穿插的相關且有趣的故事卻讓我慢慢理解了兒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書有這么幾個小點挺打動我的。這本書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成為他自己,兒童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對世界的認知,甚至每個兒童所生活的教育環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師只是想讓他的學生都考100分的話,那這位老師同按照模具來打造菜品的機械廚師有什么區別呢。
同時,這讓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個孩子,他聰明伶俐、善于表達,課外知識非常豐富,如果按照應試教育的結果論來評判他的話,他獲得的100分可以證明他是優生;但按照傳統意義的乖孩子標準來看待他的話,他絕對不合格。在課堂上,他從不記筆記,但是當老師講到他未涉獵到的知識時,他會聚精會神的傾聽,積極動手完成老師布置的科學小實驗。其中有一次我讓同學們回去制作一輛小車,這個孩子給我、給我們都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利用編程制作了獨一無二的小車。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這個孩子不管在哪個科目上他都不記筆記,但是他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在想雖然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必要的,但是有沒有個例、或者能不能讓孩子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呢?難道記滿筆記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方式嗎?不,我覺得讓孩子們學會選擇,主動思考才是給予他們最好的禮物,就如書中所說“要讓兒童沸騰起來,是要讓他們的情緒和思維高漲起來”。
除此以外,書中提到了課本使用,作者提倡開學時可以專門提供一段學習時間讓學生翻閱教材,引導學生初步領悟,把握教材的整體安排。仍然強調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開始學習。由于我們學科的教材是循環教材,所以這讓我想到了日常在課堂上碰到一些孩子問我問題的場景,由于孩子們不能將教材帶回家,碰巧某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是與下節課有關的或者班上有同學給予了回答,在這時,我總是因為擔心提前“泄漏”知識導致孩子們會對下節課沒有探索興趣而簡單回應“下節課,你們就知道了”,我覺得這樣的處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惱于沒有更好的方法。閱讀完該書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贊揚會提問的孩子,給予給出答案的學生肯定,再引導孩子們了解整個單元的編排,對下節課的知識進行重新設計,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興趣點,或許遠比我簡單回應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小主人。
讀完此書,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里,“人的發展既可以規劃也不可以規劃,最好的發展是讓自己非連續性發展。”淡化目的,淡化規劃,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們的生活會更加隨性自由。就這樣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極重的簡單話語,同時更加點醒了我應以兒童視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學,“隨意”一點,對學生的教育也應如此。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30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工作的內容是教書育人,我們工作的對象是孩子,該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對待兒童是我們終生思考的問題。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偏差,我們應當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為發生之前都要思考的問題,所以當我一看到成尚榮先生的《兒童立場》一書,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場是我們教育行為的第一步,只有正確的立場才能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教育行為,這本書的立意可謂是直指教育問題的核心。“教育是為了誰?是依靠誰來展開和進行?又是從哪里出發?”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成先生在這本書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應當是圍繞著兒童本身的,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賞識孩子才有資格去談論教育的技巧。
兒童的本質是自由。但這種自由是建立在規之上的自由。經常遇到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只要快樂就行,學習成績好不好無所謂。這簡直是謬論。成先生在書中指出,學習和勤奮并不矛盾。我時常告誡我的學生要勤奮,并學會“玩”。人要快樂,但這快樂,如果是建立在勤奮之上的快樂,如此便能讓自己的快樂更具意義。
兒童的最偉大之處是創造性。成先生在書中指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可能性,既要關注現實性,也要關注可能性。應當著眼可能性,著力現實性。可能性是教育出發點和目標,現實性是教育的實施過程。同樣,兒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現實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風,也要抬頭覽月。游戲方式是兒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應當遵從兒童的學習方式。而我認為,這種游戲,并不是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是創造真實的游戲情景,讓學生在游戲情景中,運用自己已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幻想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發現或者接受新的知識。
“教師,在趕往偉大的教育事業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這是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們不知道兒童在哪里?兒童是誰?教育的愚蠢與錯誤也正是因為“兒童缺場”,對兒童的漠視和誤讀。”有時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師:高高在上,對學生:管教、施壓、重成績……過程中缺乏溫情的流動。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31
帕斯卡撰寫的哲學名著《思想錄》里,留給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人的身體沒有尖牙利爪,沒有虎背熊腰,也要經常遭遇疾病、災難的折磨,在大自然面前是就像是一株脆弱的蘆葦。但是,人也是高貴的,聰慧的。在自然界無數的花草樹木中,人是獨具慧心的一種存在。哪怕是一株蘆葦,也閃爍著智慧之光。
其實在我看來,每個孩子都是有思想的蘆葦。每個家長、老師都應該“蹲下來”,跟孩子平等對話,正視孩子甚至仰視孩子,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流,你才能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某天,帶著閨女兒子一起去園博園玩。走到入口,閨女說走著太累,想騎四輪觀光腳踏車,我們一路觀光一路歡聲笑語,閨女騎的很帶勁,到了園博園南門,倆孩子被一些游樂設施吸引了,閨女想玩淘氣堡,我讓兒子也去玩,兒子不玩。我第一反應是小孩傻不傻,那么好玩的東西你竟然不玩?!但我并沒有責備他,而是對他進行了刨根問底式的的對話:
問兒子:為什么不玩。
他不說話。
我戲謔地說:你是不是不敢玩。
他說:我敢玩但是不愿意玩。
為什么不愿意玩呢?
在我的在跑追問下說:怕脫鞋。
怎么還怕脫鞋呢?我納悶。
我笑著說:是不是怕你的臭腳丫薰了人家的淘氣堡?
“不是,我怕我脫了鞋,人家把我的鞋拿走了”。
好家伙,我的兒,原來是怕人家拿走了他的鞋,他沒鞋子穿了。
多虧站在他的立場去更深入的了解他,沒有發火,沒有嘲笑,了解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成尚榮先生說:兒童立場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對生命的尊重、喚醒、激勵與贊賞。
向先生學習,致敬。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32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提了100個建議,在這100個建議中,有一半以上涉及到閱讀的話題,他說:“30年的經驗讓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他反復向老師和家長們叮嚀:“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
可是面對整天沉湎于電視和網絡游戲中的孩子們,我們有時候真是手足無措,無計可施。今天有幸拜讀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紅泥巴讀書俱樂部創始人阿甲所著《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兒童閱讀推廣手冊》,可以說是受益匪淺,茅塞頓開。書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只要愿意行動起來,每一個有文化的大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閱讀導師。也就是說,只要掌握基本的閱讀原理,我們每一個有危機感的大人都可以輕松地幫助孩子解決這個令人發怵的難題。
書中穿插了一些改變觀念的真實故事,很有說服力。比如:德國一位給孩子講故事的老奶奶叫安娜麗雅,講故事成了老人與孩子們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一個經常聽安娜麗雅講故事的女孩深情地對讀書奶奶說:“如果你活到1000歲,我會愛你1000年。”因此,結論顯而易見,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其實也是加強和孩子的情感紐帶,我們的目標是將孩子培養成自覺的、獨立的、熱誠的終身閱讀者,也是強調親子之間親密的情感分享。那么,怎樣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呢?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讀書給孩子聽!于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列舉眾多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教會我們如何掌握閱讀技巧,輕松易懂、很好理解記憶。
一、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的要為孩子大聲讀書,每天至少堅持5~15分鐘,長久下來,孩子和我們都會變得越來越喜歡讀書。
那么,我作為老師,是否可以在每天早上上早讀之前,組織早來的孩子的先讀書呢?是否可以在早讀為孩子讀一個故事呢?是否可以在課前堅持讀一個小寓言或者是新聞呢?……看了這本書,我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想法。
二、這本書還介紹了另一種讀書的方式——持續默讀,有人喜歡稱之為“自由的自愿的閱讀”,“持續的安靜的不受干擾的獨立閱讀時間”“拋開一切,專心閱讀”。
1、孩子獨立閱讀的時間必須限定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內。老師與父母應根據班級和家庭環境的不同調整時間,以增加孩子的熟練程度。在教室內閱讀的時間通常是10~15分鐘。
2、每個學生應自行挑選要看的圖書、雜志或者報紙,在閱讀期間不得變換讀物,所有讀物須在閱讀前選好。
3、教師與父母也要陪同閱讀,以身作則。
4、不要求學生寫讀書報告,也不作任何分數記錄。
書中還建議用各種與書相關的圖畫或裝飾品來裝點閱讀環境,制作各種書卡,還有可以不斷加長的“書蟲”卡片,每讀完一本書就增加一個卡片,在卡片上寫書名和讀者的名字。“書蟲”懸掛在教室,激勵孩子們努力“喂飽”它,一直延伸下去。
兒童讀物讀后感 篇33
我最喜歡伊索寓言這本書了,因為它帶給了我很多啟發。接下來我就給你們介紹介紹吧!
深秋時節,當螞蟻們正在把夏天貯存起來的谷物曬干時,一只奄奄一息的蚱蜢胳膊里夾著小提琴,向螞蟻們走來。哀求螞蟻給它點吃的。螞蟻們感到非常驚訝,尋問它怎么沒有準備過冬的食物。蚱蜢回答說:“我一整個夏天都在創作音樂,當我意識到秋天快來的時候,可惜已經太晚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玩樂的時間。小蚱蜢創作音樂雖然是件好事,但是它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連過冬的食物都不知道要準備。最后只能去哀求別人給一點吃的,但是別人辛苦勞動的成果怎么可能會分給它呢?
讀完這則寓言,我想到我剛開始學古箏的時候,老是想到偷懶,有時候玩起來,整天都不肯練習。當還課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彈得比我好,心里感到羞愧極了!非常的后悔,可惜已經太遲了。從那以后,我每天堅持練古箏,再也不敢偷懶了。
這則寓言也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幾年前,我和媽媽去北京華聯買東西時,看到門口的柜臺里賣一些自己種殖的小草莓和小西紅柿等各種小植物。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興致勃勃地對媽媽說:“媽媽,你買一盆給我吧,我保證把它栽培好!”媽媽說:“好吧!”“說話要算數啊!”我聽了高興得手舞足蹈。
起初,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著那盆草莓,耐心地給它拔草、施肥、澆水,每天都跑去看它好多次……,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它還是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我便失去了耐心,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心想,我每天都要為它澆水、施肥,可它還是沒有長出小草莓來,真是太討厭了。既然它長得這么慢,干脆,下次我隔幾天再來給它澆水、施肥吧!這樣做不是省力又省時,一舉兩得?我真為自己的聰明感到驕傲。
過了四五天,我想:草莓應該長大了不少了吧,我也該去幫它松松土,施施肥了。我滿懷希望地跑到陽臺上,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盆里的草莓已經枯萎了,發出一股怪味,我急得大哭起來。媽媽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對我說:“這就是偷懶的結果!”
就像這則寓言里的蚱蜢一樣,如果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怎么可能會有收獲呢?
另一個給了我啟發的寓言故事是這樣寫的:
虛榮心極度膨脹的孔雀,遇到了一只鶴。為讓鶴印象深刻,孔雀得意洋洋地說:“我的羽毛有著彩虹全部的壯麗燦爛,而你的卻像灰塵一樣。”
鶴一言不發,朝著太陽飛去。
“如果你能飛的話,就跟著我吧。”鶴喊道。當鶴在高空中翱翔時,孔雀卻不得不和那些家禽在一起。這則寓言講了這個道理:比起光鮮亮麗的外表,事物的有用性才更有價值、更重要。
在我剛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買新書包。媽媽拿著一個樣式非常普通的書包對我說:“琪琪,你看這個書包怎么樣?”“這個書包太難看了。”我回答道。于是我從一大堆書包中挑出一個非常好看的書包。上面畫了一個加菲貓的圖案,雖然樣子和顏色都非常好看,但是結構非常的復雜。我不顧媽媽的勸告,還是堅持把它買了下來。后來,到了上學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書包沒有帶給我方便,反而還給我添加了不少麻煩。
《伊索兒童寓言》是一本好書,你們一定要看看哦!
【兒童讀物讀后感(精選33篇)】相關文章:
國內兒童讀物知識性教育性強09-03
精選《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01-09
《小孩》讀后感(精選12篇)12-30
孔乙己讀后感(精選25篇)10-27
最新《綁架游戲》讀后感精選10-16
《家》讀后感(精選11篇)08-16
幼兒書籍讀后感(精選6篇)04-02
《課堂密碼》讀后感(精選12篇)12-19
《烏塔》讀后感精選15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