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茶經讀后感(通用9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茶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經讀后感 1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紹茶的著作,《茶經》集結了中國古人對茶文化的詳細認知,推動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發展。中國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崇尚禮節。中國有句民諺:無茶不成禮,中國茶文明傳達的是純,雅,禮和茶道的精神理念,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正因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兒。誦讀茶經,最開始僅僅懷著泛讀目錄何須細品的心態,然而復雜的文言文給了我機會去細致的品嘗,也給了我帶來了一個震撼的.茶的世界。
《茶經》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匯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采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于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茶經里的煮茶和飲茶很是一種啟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艸敷”,有之”。說實話自己關于茶的知識有限,想到的也僅僅是手中一杯熱騰騰的飄雪,沫餑在水面飄然輕舞,別有一番滋味。在我看來,中國式的茶,應該是一種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畫卷中的白衣飄飄的女子,一把油紙傘,婉轉的踮起腳尖,輕盈的在荷葉間曼舞,不帶走一絲漣漪,朦膿的雨絲是天然的細簾,給少女多了一份神秘與期待。這時輕輕端起手中的茶杯,杯蓋輕蹭,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聞著鼻尖夢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澀似乎成了人間極樂,生活之美不過如此。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這句話露出的是陸羽的品茶之道。品茶可以使人心情放松,不再浮躁。甚至在品茶的一剎那,還可以真的淡泊明志。明白了自己的志向,尋求到了真正需要的東西。“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品茶,品人生。
茶經讀后感 2
偶爾的機會拜讀了茶圣陸羽的《茶經》一書,方知一杯好茶的沖泡需要那么多的工序,更深刻體會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對茶文化也產生了興趣。以前只知唐宋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是經過了這么多年,我國的茶文化還不如日本。
如今一提到茶,大概很多人會想到日本的茶道吧,而茶文化傳播到日本是始于我國宋代。但經過時間的沉淀,日本用茶道發展出了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并發揚光大了。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現在又有多少人還了解茶文化呢?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我們的文化精髓,外人在發揚,而我們卻在慢慢遺忘。
就好比歐洲人喜歡的紅茶,我們在17世紀的`明朝就開始生產制作了,并遠銷了歐洲,而如今外國人卻認為紅茶是原產于印度的,而事實是18世紀紅茶才開始在印度種植,如今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紅茶產銷地,一提到紅茶人們就會想到印度。造成如今的這個局面應該都是我們不重視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果吧。
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是要大力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讓這個國家民族丟掉自己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傳統文化正是我們走向世界的軟實力。讀了茶經方明白品茶如品人生。
茶經讀后感 3
茶圣陸羽將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概括為“精行儉德”,一是“精”,即做事專心。無論是茶的制造、還是水的煎煮,飲時的程序等,無不要求精心而作,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品飲茶的真香。二是“行”,即實際去做的品格、行為、舉止。三是“儉”,以勤儉作為茶事的內涵,反對鋪張浪費的茶事行為。四是“德”,具有仁愛、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人。陸羽的《茶經》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是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古代對“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極為推崇,這種“君子之風”與茶性融為一體,使得人們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過程中,精神與情感得到凈化與升華。
同時,茶有利于人的身心,它與道教的養生觀相一致,茶只有在寧靜的環境下才能品出真滋味,因此,茶文化在“清靜無為”上與道教達成高度統一。茶與禪宗的結緣源于禪宗的坐、禪、定。茶道本質是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質,參禪也是通過靜思,從簡凡中領悟人生的大道理。
唐代詩人盧仝在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其中的"七碗茶詩"最為膾炙人口: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杯清茶,可以讓詩人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他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
茶經讀后感 4
中國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崇尚禮節。中國有句民諺:無茶不成禮,中國茶文明傳達的是純,雅,禮和茶道的精神理念,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藝人士說,喝茶的環境對于喝茶的人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綠茶可以消暑,冬喝紅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對于真正的品味者來說喝茶自有喝茶的樂趣在。飲茶,既可以養生又可以治病,茶葉中既有營養的樂趣在。飲茶,既可以養生又能治病,茶葉中既有營養成分又有藥理作用。如果能根據自己體質,選用適宜茶療方,對增進健康,增進體質定會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濃”這是一句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語。喝茶人總想說出茶的滋味,卻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過程中,喝茶時,要從中體會“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著生活的滋味,將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過。
平淡的水溶入幾片茶葉,就成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顆自覺他的心,就會充滿歡喜,這像宋人杜少山的詩句所寫“寒夜客來茶當酒,竹枋湯沸火正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帶甘,是超凡脫俗,是不卑不亢,是無聲勝有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體味茶意,才能撫平內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進,從容,優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從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長人生,心寧神靜,回味里,天籟之音,繚繞縷縷,屬于自己的那一簾幽夢,定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纏繞在身邊。
茶經讀后感 5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飲茶品茗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了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后,對茶道、茶藝、茶的起源、采摘茶的產地、茶的分類等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沏茶、賞茶、飲茶)表現一定禮節、人品、美學觀點、精神、意境的一種品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主要講究五境(即茶葉、茶湯、火候、環境)的和諧,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規。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藝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的技藝以及品茗環境,儀容儀態,奉茶禮節等,茶藝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數”,也可以說茶藝是茶人在一定環境中選茶、備器、選水、取火、煮茶、品飲的藝術活動。中華茶藝的精神特點分為四個方面:態度、健康、性情、交流。
在這本書里也讓我了解了茶的分類:中國茶葉的分類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通常根據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還有屬于再加工的花茶共七大類。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喝普洱茶,通過閱讀這本書后我才真正對普洱有了一定認識,最關鍵的是我以前一直以為這種茶屬于紅茶,其實不是呢,它屬于黑茶,是真正的發酵茶,而紅茶,實際上是氧化茶,而非發酵茶。黑茶這種茶還被譽為“能喝的古董”,當然這主要是指普洱可飲、可藏的雙重特性。加上它滋味甘醇具有降壓、防癌、消炎、養胃、抗衰老等功效。通過這本書還學會了怎樣選購普洱茶,有四大要訣:一清,聞茶餅味。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二純,辨別色澤。茶色呈棗紅色,不可黑如漆色;三正,存儲得當。存放于倉中,防止其變得潮濕;四氣,品茶湯。回甘醇和,不可有雜陳味。
在此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喜歡喝的茶,就是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那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關于“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當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飲茶成為了享受生活的一種方法。休閑時去茶莊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愛茶之人熱衷于正宗茶道的研習、茶藝表演、名茶鑒賞及品飲。《圖解茶經》這本書用了近500幅精美的手繪插圖、近100張簡化表格、70幅全彩名茶圖譜的全新形式演繹,通過圖解形式的茶事過程,精髓的茶學知識生動而易懂。閱讀這本書讓我仿佛走進了茶的清香世界,在古老與現實中品飲文化之源。《茶經》倡導的“精神儉德”與現代人所追求優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品茶、研習茶道、茶藝,以及茶的保健作用已經成為了當代人日常生活(休閑、會友、養生等)的必需。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采制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瑯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
茶經讀后感 6
我本是一個不愛喝茶的“粗人”,相較于茶的清淡幽香,更愛可樂入喉時的酣暢淋漓。但閱讀了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對茶的印象。《陸羽茶經》(經典本)結合簡體注釋和實物圖片對原文進行詳細解讀,減少了閱讀時候的生澀感。化繁為簡,讓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能看懂《茶經》中展現出來的道理。所謂茶者,飲茶愛茶之人也。飲茶的過程不僅僅展現在喝茶的時刻。還在于從茶之選品、種植、采摘、炮制、用具、用水、飲用方式等等。可以說飲茶到飲的環節經過了多重工序。他修養耗費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完成整個茶制工作,所以心燥者是不能體會出其中的意義的。特別是本書結合多個版本的《茶經》為底本進行分門別類的解讀,對于我們這種茶的門外漢,一本書融合了多本書的精華所在,是最適合閱讀學習的書。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而且隨著時間地域的推進演變出多個分支。各有特色卻能夠融匯貫通。可以說讀懂這本書,就讀懂了中國的'“茶”。正如本書封面語“茶之美,讓每個茶人看得懂說的出”。
一年之茶在于春。等了一冬的明前新茶,積累了一個冬天的養分,有著最豐富的內含物。春茶特有的清香也隨之開始彌漫。品春茶,品的就是一杯春茶帶來的山春意。清明節前采摘的茶葉,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屬茶中佳品。因其發芽數量有限,生長較慢,產量稀少,故更顯珍貴,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茶源于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具體源于那個朝代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說明。想了解茶的更深層的含義,《陸羽茶經》給了我們最完美的答案。此書從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差之圖十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茶。真正的茶道看是簡單,但要領悟其中道理還是需要孜孜不倦的學習。只有親身體驗與感悟后你才會明白茶的清香與美之所在。茶一直是高雅之士的典范,茶會讓你的品格得到更好提升。
采茶到飲茶的過程是緩慢的,但到你引入一口茶時,你會感到所有等待的時間都是值得的,每一秒都沒有浪費,正是這一步一步的過程才會有今天茶的美味。
茶經讀后感 7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茶經》,是陸羽幾易其稿的最后版本。上、中、下三卷,包括茶源、茶具、茶造、茶器、茶煮、茶飲、茶事、茶出、茶略、茶圖計10章7000余字。字數不算多,卻把儒、道、佛三教思想都融入了其中,系統地探討了飲茶藝術和其內在的人文精神。
《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就此形成。陸羽也便成了茶圣。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范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鑒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里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于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里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
茶經讀后感 8
從我記事起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其留下的發明傳承感興趣,于是,我從學校的圖書館借了《茶道·茶經》這本書。《茶道·茶經》富有文化氣息的封面吸引了我,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本書能讓我能摒除雜念,享受茶道文化帶給我的片刻寧靜,享受茶道與我的獨處時光。《茶道·茶經》這本書包含了茶的歷史,茶的藝術,茶的功用及茶的風情四個內容,正所謂:話其史,賞其藝,享其用,悟其道,覽其情。而茶貴為“國飲”,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遠至神農,近至今朝,茶香依舊,遠播四方,每翻開一頁我似乎都能嗅到它的香味。關于茶的起源,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但茶帶給古代人民的價值卻是肯定的。而且茶不僅對我國人民帶來了深遠影響,還對外國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消費,增強了茶的影響力,使中外茶業貿易往來不斷。
茶葉的種類繁多,茶葉的演變也從不停歇,從散茶到餅茶,再從餅茶到蒸青散茶,最后從蒸青散茶到炒青綠茶,最后的炒清綠茶,制作工藝也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炒清綠茶制法了,又翻看到我們的茶道。
書中所講:我國的茶道,是在純真自然,樸素謙和的民主特性的土壤上開出的美麗花朵在其技藝,意趣之中,深藏著中庸、儉德、明禮、謙和的思想內涵。我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不禁為之一震,是啊,中國的茶道,追求精神的升華,也與我國古代的學派融合在一起,代表了它的精神品質,也代表了每一個學派的文化內涵,而茶也與佛理禪機有關,茶的融入,為其增加了靈魂,賦予了生命。
越是品讀這本書,越是為其中的文化內涵所折服,越是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讓我深深的沉醉其中,無法自拔。與此同時,我也參加了學校的茶道社團,去學習茶文化,感受茶的魅力,而我也在學習茶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體味“不可言說”的茶文化。
茶經讀后感 9
上周,我從哈密唐人文化買了一本書,書名是《茶經》,因為我看平時爺爺總愛喝茶,所以我特別想了解一下有關茶的知識,就買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陸羽,他是唐朝人,字鴻漸,號季疵,別號桑苧翁,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被譽為“茶仙”,這本書經傅璇琮釋譯。
書中,陸羽詳細地說了茶的起源,如何煮、如何飲,連制造茶、餅茶的工具都一一列舉出來,分別是:籝、灶、釜、甑、杵臼、規、承、檐、樸、焙、貫、棚、穿、育。采茶的季節,煮茶用的'風爐,放茶鍋的交床……這都出于陸羽的筆下,陸羽不愧是“茶神”啊!
【茶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03-11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讀后感獲獎_獲獎讀后感03-31
《活法》讀后感(活法讀后感與心得)06-13
勵志的讀后感有關勵志的讀后感09-27
藝術讀后感《什么是藝術》讀后感10-09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安徒生童話讀后感讀后感09-20
《生命的傘》讀后感_讀后感600字09-13
英文讀后感之哈利波特讀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