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通用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大歷史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1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對中國歷史將行了概括,極其精煉,讀后的總體感覺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當然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出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傾向性,添加了個人的看法,但很準確,同時也覺得他看得比較透徹,撥開了擋在歷史面前的愁云慘霧,所以挺耐看的。
讀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我看來主線有三條:
其一,作者說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歷史的源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可見黃土地帶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這又為黃土地代添了幾許功績。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產生,因為當上層建筑不適用于經濟基礎時,適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筑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產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為客觀條件,對我國歷史的影響。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國歷史的產生,發展,輝煌,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源頭是黃土地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細細想來,西安的作用卻是留存至今,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體現。還有,在西安興起的周朝,其興盛可見一斑,遠遠超過在東部發展起來的商朝,所以西安這一地帶,注定要對歷史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認為儒家的思想對歷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為亞圣孟子的觀念更為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為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為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后,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說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總的來說,書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對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點我承認,但與此同時我個人有幾個不同觀點;我認為儒家重農抑商的觀點就值得考量,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對西方商業的發展望塵莫及,也就突顯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當時看,確有它的先進性。另外,書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實在很難理解,難道是說中國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經到達這個地步了么!的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之一,<論語><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學習,"仁""仁愛"也一直被人們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權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清朝是先構成集權體制,并沒有等待社會多元化,集權也沒有國家的象征,所以遠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中央集權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力量。
通過著本書,我將中國的歷史以一個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覺。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2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大歷史》,其實早在三年前,父親就推薦我閱讀這本書,但因當時我的歷史知識還比較匱乏,看問題也比較淺顯,于是一直拖到現在。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于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他以短短的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于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
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于,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
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后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后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并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于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后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于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于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3
這本《中國大歷史》,也是跳出了傳統地解讀歷史的角度,不從仁義道德出發,而是以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梳理了一遍,尋找中國歷史整體的發展脈絡。
我認為整本書都在核心敘述一個觀點:在中國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作用下,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中國幾千年,黃河的無數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黃河耕種的中華農耕民族吃了無數苦頭,還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每隔幾年就必有旱災和澇災的大量人間悲劇。這使得這個農耕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治組織把力量統一集中起來去修水利設施對付黃河,需要糧食貯藏應對災年。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公元前的秦國就統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縣制。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這種政治上帶來的過早成熟,和經濟上力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累積,這兩者的矛盾,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要旋律。
一種大而無當的官僚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的農民集團。
歷朝歷代,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這樣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會重復出現。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較科技優。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甚至邊境上的武裝沖突也不足改變這作風。這使得中國處于一種長期的“停滯”。
例如黃仁宇在講唐朝李世民和武則天的英明神武時,說到了科舉考試、推崇儒家對于體制的更新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建立了盛世,維系發展這個超大帝國的重要作用。但是分析安祿山之后唐朝的衰亡時,他說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敗壞,也不是紀律的全部廢弛,而是立國之初的組織結構未能因時變化,官僚以形式為主的管制無法作適當的調整,以致朝代末年徹底的地方分權只引起軍閥割據。
而解放后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國的底層結構,它的用處在于使中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當然這里我只是提一下。
這本書讀完之后的收獲是對整個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了再次的熟悉與了解,并從美國歷史學家的角度看中國。豪強兼并,從眾多的農村如何收稅,是中國過去幾千年這個農業帝國遇到的核心問題。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4
如果一本書,給你傳達了一個讓你覺得好的觀念,那么這本書就可以說是一本好書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的重點并不是在陳列史料上,而是在分析評議上。整本書作者從一些客觀的技術因素去分析中國古代每一個時期為什么會呈現這個時期的樣子,這些技術因素包含、地理環境、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中賦稅制度講的特別多。還橫向跟日本歐洲歷史進行了比較分析。先生講大歷史,時而是站在歷史的宇宙中冷眼旁觀,時而是設身處地深入其內,整本書里,沒有對錯誤混亂的埋怨批判,也沒有對繁榮的贊美炫耀,有的是對歷史現實的理智與冷靜,但是這種冷靜與理智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在這冷靜與理智的背后向我們傳達了一份對歷史的尊重與理解。當然,作者也是在傳達他個人的觀點。
當我看到最后一行字的時候,腦海里已經被深植了一個觀念:任何一個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突然的,很多東西不僅僅是人為或者人無為這么簡單的。比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促進因素,也曾經是歷史的阻礙因素過,中國缺乏商業革命,不能產生文藝復興是因為地理環境與技術因素,而不是由于意識形態;明清時期歷史之所以走向收縮,閉關鎖國也有它不得不收縮的技術理由(也許你不一定贊成)而并不能簡簡單單歸結于統治者的失誤、腐敗。黃先生通過對中國大歷史的'一系列分析告訴我們,有的時候向"負"的因素反抗,本身并不能立即成為正的力量。
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讓自己站在一個后來者的角度上去看待過去,然后輕而易舉地下一個結論,當時的統治者好腐敗、當時的決策者決策失誤最終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悲劇,就這樣把自己放在了歷史的一個制高點上。現在來看,這是一個多么傲慢、多么愚蠢的態度呀。——我們所了解的也不過是個側面而已。而此時,當歷史全面地展現在我眼前,我深刻地覺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心里默默告訴自己,讀書要謙虛,做人更要謙虛。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5
很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但他寫的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一樣,視角不同,語言非常風趣,讓你讀過后,有過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歷史可以這么寫。
《中國大歷史》共有二十一章,從有中華民族開始寫起,當然由于史料記載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寫的較為詳細,黃先生對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畫了一副疆域圖,元代的版圖最大,但元代的歷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歷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數過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漢族人民中,他們較崇尚武力,當他們打下如此廣闊的江山,但卻沒有能力很好的.統治。說明管理一個國家非常不易。
漢代被作者稱為“第一帝國”,這個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十年休養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于頂峰。時事造英雄,漢武帝能使中國的名聲遠揚,一是因為他的上輩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二是因為他15歲登極,享國54年,執政時間較長,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執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爭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6
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一書,覺得他寫書的思路和別人不一樣,他是以經濟學的角度來寫歷史的,他覺得朝代的更迭與經濟有很大的關系,或者說經濟決定上層建筑。
黃先生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是否要責備宋代的改革者,他們過于輕舉妄動?要不是他們的失敗,為何1000年后,無人再敢嘗試以貨幣作管制的基礎?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顧到戰勝取功,而未將中國本部構成一種系統?是否我們又要譴責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對宋朝的失敗反應過甚,因此才把鐘表向后倒撥,超過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們一心只想做中國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實地恢復中國固有文化的長處。”
這一段話的.開始說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失敗引起一系列的社會的變遷,以至于影響1000年后整個社會的發展,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我認為王安石的失敗可能能影響一個朝代,但能影響1000多年,我認為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中國如此之發展,主要是每個朝代的開國者的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占有的面積最大,但統治的時間較短。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并沒想有大的發展。清朝是滿族,少數民族,他們能得天下,守住他們的天下,要向漢族學習,最好照搬照抄,也沒有與其他國家有太多的交往,并沒想有大的變革。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7
為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提升項目青年員工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項目部舉辦了“青年讀書推介會”活動。項目部購買了許多書籍供大家借閱,我借閱的是史學大家呂思勉的著作《中國大歷史》。
讀了《中國大歷史》,我對春秋戰國史中的楚史很有感觸。
楚國從立國到滅亡歷經八百年,楚國自熊繹號為子男五十里、以啟山林建都于丹陽,熊通“開疆擴土,為問鼎中原奠定基礎”,楚成王“雄心勃勃,但屢受挫折”楚莊王“沉浮三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終成霸主,“昭惠中興”楚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
楚國的成功不單單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厚重的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楚文化如水,表面柔弱,實際持久。這使楚國不僅成為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甚至一度領先北方中原文明。對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實力是硬實力,民族文化是軟實力,不能一味追求強大的武力,而忽略了文化。硬實力是骨,軟實力是肉。沒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是有骨無肉,外表看似強大,但經不起任何挫折,注定是不長久的。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國家的凝聚力的保證,凝聚力是民族團結的前提,而民族團結延續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國家內部團結,才能在波瀾中經久不衰。所以,只有武力和文化共同發展,剛柔并濟,骨肉齊全,才能實現一個強國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下,為實現富民強國的中國夢,我們國家的軟硬實力正經受著巨大的'考驗。為實現中國夢所楚文化給了我們提示,楚文化的精髓是崇尚文明,兼收并蓄。它的獨立自主、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楚人又崇尚七德“制止暴力,防止戰爭,保障強大,鞏固勝利,穩定社會,團結人民,發展經濟”,我覺得這就是實現中國夢所需要做的事,所要走的路。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中國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今以后,我們要奮勇前行,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團結各民族,借鑒歷史,結合實際,走出屬于中國的強國路。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8
閱讀《中國大歷史》這本書,仿佛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航行,波瀾壯闊又細膩入微,它引領我們穿梭于朝代更迭之間,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對中國大歷史一書的一些讀后感,約莫700字左右。
宏觀視角下的歷史脈絡
《中國大歷史》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拘泥于細節的堆砌,而是高屋建瓴,從宏觀角度梳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作者黃仁宇先生運用“大歷史觀”,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分析,展現了一個連續而動態的中華文明進程。這種全局視野讓我對中國歷史的連貫性和階段性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明白了每個時代變遷背后的深層邏輯。
治亂興衰的循環往復
書中通過對各個朝代興衰規律的剖析,揭示了中國古代社會治亂的現象。從秦漢的統一強盛到唐宋的繁榮開放,再到明清的保守封閉,每一次王朝的崛起與隕落,都不是偶然,而是政治體制、經濟基礎、社會風氣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使我認識到,歷史的發展雖有其偶然性,但更深層次的是歷史規律的.必然性,對當今社會的治理亦有諸多啟示。
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大歷史》還著重討論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書中提到,雖然歷史上不乏外族入侵與內部動蕩,但中華文明總能在沖擊中吸收外來文化,融合創新,延續不斷。四大發明的誕生、科舉制度的創立、儒家思想的演變,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貢獻的例證。這段閱讀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自信的源泉,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繼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個人反思與社會責任
閱讀此書,除了獲得歷史知識的豐富,更多的是激發了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歷史中的英雄豪杰、改革家們的壯志未酬,讓我反思在當代社會中,作為個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歷史不僅是過去的故事,更是指導我們前行的明燈,激勵我們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勇于擔當,不斷創新。
總之,《中國大歷史》是一部啟發思考、拓寬視野的佳作。它不僅讓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如何以史為鑒,理解現在,面向未來。在快速變化的今天,這樣一種歷史的洞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它讓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同時,敢于擁抱變革,共同書寫新時代的篇章。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9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想,勾勒出了中國歷史的宏大輪廓。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對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有了新的認識。黃仁宇先生在書中運用了“大歷史”的概念,試圖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他強調了經濟因素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對財政、稅收等經濟數據的分析,揭示了中國歷代王朝興衰背后的經濟邏輯。這種分析方法讓我意識到,歷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故事,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書中還特別提到了明清兩代的財政制度及其對國家治理的影響。通過對這一時期的細致分析,黃仁宇先生指出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一些問題,如官僚體系的'僵化、財政制度的落后等。這些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也為現代中國的改革提供了歷史借鑒。此外,《中國大歷史》還涉及到了文化、思想等多個方面,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書中對于儒家思想的演變、科舉制度的作用等方面的論述,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視野和洞察力所折服。
《中國大歷史》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著作,它啟發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歷史,思考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通過這本書,我更加堅信,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從而指引未來。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作文素材:中國10大歷史典故06-12
中國歷史四大名將10-17
中國的歷史作文05-14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飯局12-20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丑女09-05
中國對聯的歷史由來01-17
中國書法的歷史06-15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著名錯字08-23
歷史手抄報:中國歷史08-30
中國歷史的感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