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說的讀后感范文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范文1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里人們所說的“千里馬”通常是指那種德才兼備、有才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間的伯樂不常有,就這樣,即使是千里馬,最終也只能被埋沒。
在《馬說》里可得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便是導致“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比如一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和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時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際的研究生只懂埋頭在事業工作中,而不懂與上司套近乎,善于觀顏察色的大學生卻很會對上司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這樣,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學生,而忽略了那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沒能提供更好的舞臺來讓研究生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由此而埋沒了很好的人才。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觀決定了各人不同的命運。
都說“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問題是出在千里馬總是不能出現于伯樂的視線范圍內,而導致“懷才不遇”的情況很無奈地重復出現,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間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很多事的健康發展。歷數古今中外,多少賢人志士,由于無幸遇到伯樂,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過原本可能輝煌的一生。
因為統治者的不識人才,才會引發人們的疑問:“其真無馬耶?”其實,這不過是他們不知道罷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來表述千里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讀了課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統治者能夠學會善于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范文2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于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為“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后,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于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么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范文3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于“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強調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現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后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還隱含著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體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著一個“伯樂”。我想,這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于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馬說》讀后感09-23
關于《馬說》課文鑒賞12-12
《馬說》課文鑒賞12-15
韓愈《馬說》課文02-23
課文經典馬說賞析12-17
《馬說》課文鑒賞精選12-13
初二語文《馬說》教案10-05
馬說文言文翻譯08-26
文言文《馬說》教學案例03-04
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