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1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為什么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眾……現實問題深深困擾著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里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里,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后進學生名單,然后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復著“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
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于弄清了為什么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于去發現孩子們的“秘密”,那么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2
“促使世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往往都隱藏在人類的心靈之中。”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一個的兒童,不是一群動物或一片植物。興趣和熱愛猶如陽光和空氣為教師的工作供給營養。
教師必須喚醒心中崇拜自然的愛意。喚醒心中觀察兒童研究兒童的興趣。喚醒心中從事工作的目的——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而不是為兒童學科考試分數或等級做準備。當然,在兒童適宜的成長環境里,教師有責任指引兒童的行為,讓兒童處于停頓靜等未來生活的狀態是錯誤的。
“兒童正處在一個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礎的時期。”教師應該具備科學家的精神觀察和研究兒童行為直接信息,觀察兒童智慧生命被喚醒時的表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兒童。
教師應到當允許兒童自由發展,不應打亂兒童順應心智發展規律的的成長秩序,認識到兒童”身體和精神層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獎勵與懲罰是教師用來束縛兒童“迫使孩子鞏固認識世界規則”的權威,“使孩子們遵從自己的意愿。”容易激發兒童的畸形心理。在學校里,只有表現良好的兒童才有可能得到獎勵。“這只會造成孩子們的驕傲、嫉妒和敵對心理,不會產生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努力、謙虛和愛。”教師應該‘’以愛和啟示來引導孩子”,“任何兒童都應得到獎勵。”
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嫉妒和敵對心理如何激發兒童畸形心理。一個學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場。母親問她:“考了一百分為什么大哭?”女兒說:“因為還有一個同學也考了一百分。”這種嫉賢妒能的心態讓孩子丟掉了謙虛和愛,教育也失去意義。
透過孩子,審視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說,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3
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獨創的“蒙氏幼兒教育法”也深刻的影響著世界全國。最近,我也仔細拜讀了她的早教經典原著《發現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的。
在這本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怎樣做,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長篇理論,而是貼近于我們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確切遇見的問題。有了這樣的指導,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盞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在書中提到“教育應當探求合適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自然地進行學習活動。”
雖然我們也在潛心的學習真正的教學之道,但是總是很片面很膚淺,光有理論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沒有了理論確實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師問,光是用溫和及鼓勵的方式把教具呈現給孩子就足夠了嗎?在他的學校里不是這樣的。在蒙臺梭利的學校里,教導孩子的是環境本身。老師只是讓孩子和環境直接互動,示范引導孩子該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這樣的學習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學法里,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們只會聽到老師不斷的大喊“安靜”“不要動來動去”這些是我們的教學用語嗎?這些命令式的教學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們當然要相信教育應該是尋求適當的方法我總是在埋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其實是我們沒有找到適合當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臺梭利教學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讓孩子自動自發的操作學習從認真勤快的學習新技能的態度里得到肯定服從命令必須以完備的人格為前提。“缺乏教學經驗的老師會把教育的職責定義在“教”上面。
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和事實大相徑庭因為每個老師的職責遠比這個更重要。由于老師有責任引導孩子的精神發展因此在觀察孩子時他們不能僅限于了解他們。老師的觀察最終應當輔助孩子的能力呈現出來而這也是觀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為新時代的老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覺得老師必須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完全正確。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學生。對于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要隨時的留心觀察孩子謹慎的安排學習環境。愛心和洞察能力無疑是教師制勝的法寶。
在本書之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也讓我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于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靜一會,接著才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這就不由的讓我想起現在我帶的大班孩子,他們對自主性游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就會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同伴,想著換一項活動,當他對每一項活動又失去興趣時就會到處亂走,或者煩躁地來到老師身邊,有的孩子還會獨處不再參與活動。
以往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總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讓幼兒玩其他的游戲,或者讓他堅持下去,但是通過研讀本書,知道了如果老師也能以上述說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于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么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所以我們老師必須盡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教育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唯有不斷的充實自我,才能走的更遠,讓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更遠,更美好吧。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4
蒙臺梭利說,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家的“犧牲精神”,必須有研究人的興趣,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而這種讓步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苦難、一種生命的扭曲、一種犧牲,但是當教師們獲得了某種“科學家精神“的時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觀察中體驗到快樂了。
教師,就是設法把科學家的自我犧牲精神與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誠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靈魂中來,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學校,應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給幼兒自由發展的地方。老師不是權威,而是以愛和啟示來引導孩子,支持與幫助他,解開束縛的枷鎖。解放孩子的心靈。
向來只有詩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鵝卵石上流淌著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因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觀察大自然,比如照顧植物或者小動物可以輕易地引發孩子的興趣。兒童都有一種關心他人的渴望,正是這種本能的滿足感賦予其快樂。
這本書中最可貴的就是蒙臺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規,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對如何做一名老師有了新的定義。在蒙臺梭利的觀念里,教師不是授課的機器,在教育中,教師失去了主動性,而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對于教師來說,他已經被一種包含教師及多種不同教具的復雜結合體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師的輔助工具,而轉變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師要對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長時間地親自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預見孩子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或者蘊含其中的樂趣,然后盡自己所能的向孩子進行解釋可能會對教具形成的種種感覺印象。
在教導孩子運用教具時,教師必須清楚的做兩件事,第一,讓孩子接觸教具,并向其傳授使用要領;第二,對那些能夠自己正確的辨識差異的孩子,教師應該干預并啟發他們。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并試圖了解他們的活動目的。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兒童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干涉或者阻礙了兒童的行為,比如,兒童在自己穿衣服時,成人覺得他穿的過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個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興興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這個小家伙本來是在認真探索怎么樣穿衣服的,現在被搞的玩的興致全無,心里郁悶,其實這也是對兒童的不尊重。不能因為他小,表達能力不夠完善,而剝奪了他行動的能力。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活動意愿,試著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為的原因,并且支持與鼓勵他。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在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家長們總是神經緊張的看護這他們,當他們要拿一個花瓶時,常常喝止他“別動”擔心花瓶會破碎,碎渣會傷到孩子,久而久之,那個說“別碰”,這個說“不行”,孩子勢必會變的膽小,慢慢失去承擔責任的勇氣,做什么事都要尋求別人的同意再做,養成對他人的依賴感,這樣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不要埋沒了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的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我們必須時時警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孩子的感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兒童、傾聽兒童。作為成年人,我們似乎很少去傾聽兒童的想法,總是以為自己的想法的對的,于是不顧兒童的感受,去幫他決定什么該做,什么不做。長此以往下去,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何不試試做一個小聽眾,傾聽我們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撓,在傾聽時,我們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還低,用心地聽,注意看他的眼睛,聽他的語氣,觀察他的表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你對他的愛和信任。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看了讓我心生愛慕,兒童之家一個班里50到60個人,混齡的,因為蒙臺梭利認為年齡小的孩子會模仿年齡大的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反而會變的更好,雖然一個班人很多,但是他們真的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不會干涉幼兒的活動,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蒙臺梭利很注重幼兒感覺的訓練,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對溫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準備一套教具與教學模式讓幼兒得到反復訓練,她的細心與耐心溢于言表。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動的把每個孩子的行為、表情、思想都寫了出來,用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她的理論,更加有說服力,讀著此書,仿佛“兒童之家”就在眼前,兒童之家里聰慧伶俐的小家伙們活靈活現,蒙臺梭利的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認真揣摩,由于時間的緣故,這次只是匆匆讀過,各中的理論知識還沒全部熟練掌握,這樣的好書應該要讀個幾遍才能真正領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5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后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為以后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后就很難獲得,或者說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通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并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里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于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為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于兒童來說十分容易。閱讀是將符號轉化為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為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著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正好處于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于2—5歲這個感知覺極為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后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通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于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并且為兒童的成長開辟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欲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系,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饑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于一種練習的重復,并非來自于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復。重復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經》文化為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后感6
《發現孩子》一書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瑪利亞·蒙臺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的著作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臺梭利協會或蒙臺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
《發現孩子》這本書是蒙臺梭利教育觀念的一個很好的介紹,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我看完這本書后對其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于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靜一會,接著才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現在的大班孩子對自主性游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如果我們能以書上說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于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么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盡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發展,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