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讀后感
論語學而讀后感(一)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復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為別人的子女,在家里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里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里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后感(二)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后感(三)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聯系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局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于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后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余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獲。
至于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了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了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么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么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后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學而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6-14
《論語集注》學而第一06-14
《論語》論語·述而第七06-14
學而思初三作文02-07
論語高中讀后感范文04-16
《論語》的讀后感3篇09-19
《論語譯注》讀后感四篇04-16
論語通譯的讀后感心得04-16
論語第一則讀后感12-09
論語中關于道德的讀后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