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讀后感(通用16篇)
《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浪漫主義詠月詞。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首詞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水調歌頭》讀后感 1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深深的寫著他的懷念,想著家人、皇帝的憂愁,通通映襯在這首詩上,最后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更是顯得凄涼啊!回憶著以前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現在在這里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時看著那顆又圓又皎潔的月亮。但雖然同時看著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感到惆悵。
中秋節,農歷十五日。中秋節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結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還一起欣賞月亮。而看到那皎潔得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種種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腳步,仰望月亮,說不定可以看到吳剛努力的砍伐著樹木,玉兔“咚咚咚”的搗著藥呢!
如今中秋節又到來了,家家戶戶都高興得買柚子、準備烤肉用具,又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高高興興的團聚一起賞月;全家團聚,宛如過年除夕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團聚一堂,大家有說有笑的,這樣的日子并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會得到很多快樂。比起蘇軾來,我們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嗎?
《水調歌頭》讀后感 2
我們學校剛剛舉行了一場詩歌朗誦比賽,雖然比賽結果還未知曉,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覺得每次上臺的都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是經過無數準備后的一個挑戰,通過這次比賽,我也對蘇軾的《水調歌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蘇軾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國古代有著多種藝術才能和革新創造精神的杰出作家,對后世影響很大。《水調歌頭》是一首世代相傳的仲秋詞,是作者任密州知縣時寫的,這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來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經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遠在他鄉,詩人內心十分苦悶,于是詢天問月來排解憂愁。
讀過這首詞,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隨之消散。人生難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學習蘇軾賞月消愁。皎潔的月光會照到你的.內心深處,帶走你的愁苦。你也會享受到擺脫愁苦的輕松之快。李白喜好舉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調歌頭》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調歌頭》讀后感 3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后我的心情復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常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
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
《水調歌頭》讀后感 4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是多么雄偉的一句詩詞,你們知道是誰寫的嗎?沒錯!就是我國革命時期的領導人毛澤東!那時候,就是他帶領中華兒女頑強抵抗,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趕走了敵人,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是多么偉大啊!
一九五六年五月底,毛主席從長沙來到武漢,六月一日、三日和四日先后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這首詞: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首詞氣勢蓬勃,通過寫游泳中的所見和所感,歌頌了祖國社會主義精神,展現了我國人民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環境奮勇向前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讓我感受到身為一個中國人是多么的驕傲!
我特別喜歡這首詞中的“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因為這兩句詞寫出了毛主席在洶涌的萬里長江游泳時的從容不迫。這不禁讓我想起在四年級下冊的語文書中那個勇敢、智慧、機敏、鎮靜的艄公在波浪滔天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毛主席在長江中勝似閑庭信步,真讓人敬佩。更看出毛主席很喜歡在大江大海中游泳,喜歡與大自然搏斗值得我們學習。
毛主席曾經說過:“大風大浪并不可怕,因為人類社會就是從大風大浪中發展起來的。”這句話也告訴我們要與大自然搏斗,要有大無畏的精神。這讓我想起一句古話:“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是啊,“彩虹總在風雨后”,只有我們勇敢頑強才能戰勝一切困難。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水調歌頭》讀后感 5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讀后感 6
蘇軾這個大詩人寫的詞呀,相信大家也讀過不少吧,不過最著名的,就是這感嘆人生的《水調歌頭》了,它唱成歌可好聽了!
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句,當然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千古名句了。人生其實就像蘇軾筆下寫的那樣,有淚水,有歡笑,有分離,有團聚,就像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時時圓滿。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坑坑洼洼,有平坦的'歡笑,有凹凸不平的憤怒與悲哀。我們要從容地面對微笑,堅強地面對哭泣,因為將來還有更多的困難在等著我們,如果我們連小時候的小問題也對付不了,那長大之后我們不是要被困難壓倒了嗎?
這句詩的下一句,就更令人深思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經典的思鄉詩句,看來一個人無論到哪里,也忘不了故鄉,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因為那個全世界都能看到的明月,是游子心目中的故鄉。月亮好比我們的人生,我們出生的地方就是月亮的開始,而千里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也和我們共有著同一個月亮,月亮啊月亮,你把我說的話帶到我家去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心里就激起了激動的浪花——這是詞人望月嘆人生啊!
《水調歌頭》讀后感 7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幾天,因天氣連續陰雨等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閑暇之余,翻看了書柜中部分唐詩宋詞藏書,研讀之余,頗有感受,尤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更引共鳴。這首詞創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時年作者四十一歲,任密州太守,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自請外任,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致中秋對月之時,憂郁愁悵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極悲觀的情緒,并以超然的熱情,直抒了對生活的`熱愛。
整首詞富含人生哲學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發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過程。表現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樂觀情緒。下篇主要抒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來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境界結束全詞,向人們展示了現實而充實的生活是快樂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有順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時。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通過作者筆下的文學意境表現出來,顯得尤為美好和生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而真切的感受,讓我們從心靈的深處去感悟這首詞的精奧。但愿網絡中的博友們如詩人所述,身體健康,生活灑脫,雖遠隔千里,卻共享一輪明月,在彼此的友情與關愛中享受無盡的快樂與溫暖。
《水調歌頭》讀后感 8
這首《水調頭》深深地寫下了蘇軾對家人的思念,對皇帝的思念,通通映襯在這首詩里,最后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顯得凄涼啊!想起了以前家人團聚的日子,如今在這里孤零零的一個人,也只能在中秋,與家人同時看著那又圓又亮的月亮。可是,盡管同時望著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憂傷。
農歷十五日的'中秋節。就像春節一樣,中秋節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在那個又圓又大的月亮下面,一起烤肉,一起吃柚子,一起賞月。而且看著那皎潔的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的各種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來仰望月亮,也許能看到吳剛努力砍樹,玉兔“咚咚”搗藥!
現在中秋節又到了,各家各戶歡聚一堂,喜氣洋洋,喜氣洋洋地買柚子,準備烤火用具,又在那個又圓又大的月亮下,歡聚一堂,喜氣洋洋地吃柚子,喜氣洋洋地團聚賞月;全家團聚,就像過年除夕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大家歡聚一堂,這樣的日子并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就會有許多歡樂。與蘇軾相比,我們的中秋不是更好過他嗎?
《水調歌頭》讀后感 9
不知道大家對詩詞的感覺是什么,但是想到我的感覺,莫名的感覺自己有點膚淺。因為我是否喜愛一首詩詞,首先會看著首詩詞給我的第一印象。
這首《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是我在高中時做語文詩詞題碰到的。當我第一次讀這首詞,第一印象就是:哇!每一句都好優美。當我讀第二遍時,我便被這首詞的描寫所吸引。這首詞描寫景色之美,在我的眼前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的山水畫卷:在一片落日余暉之中,蘇軾卷起繡簾眺望,快哉亭下,水天相接,碧空如洗。蘇軾望著亭外的美景浮想聯翩,回憶平堂山的江南煙雨,杳杳孤鴻。再次眺望,水面千頃,十分明凈。如翠山巒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濤洶涌,有一位白頭漁翁駕著小舟掀舞,出沒于風濤之間。虛實結合、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展現了一幅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
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蘇軾在全詞酣暢淋漓的表現出了曠達豪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你個宋玉,著實可笑。你不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硬要說什么風有雌雄。之后又發出感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到此,我便被蘇軾所表達出的精神所吸引。他將自己具象化為一位白發老翁,奮力地搏擊風濤。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壯之語表達出自己的人生態度:在逆境之中,保持浩然之氣,剛直坦然,你又何怕一陣小小風浪?
《水調歌頭》讀后感 10
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一段清新幽靜的思緒,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戀,一腔精忠報國的熱心,在這各種,盡顯無疑……每次讀來,都深有感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蘇軾曾望月縱酒,舉杯輕吟。如今,雖然中秋已經,但每每拿起書輕吟,都仿佛回到了那個中秋之夜,杯盤狼藉,觥籌交錯,一人飲月……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贊美那輪圓月,莫不是那圓圓的明月,明月。是啊,圓月很美,可那是短暫的。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殘月似乎給人一種殘敗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常態,縱觀蘇軾的生平,他一生貧困潦倒,仕途不順,面對這樣的處境,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更能跳出古人“傷感”的圈子,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讀來,依然回味無窮。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哪來人們對這來之不易的圓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圓月”,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不管處在什么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天邊的彩虹終會消逝,宴席也一定會散去,與其去追尋近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現實生活中,常常有對名命運的嘆息,對生活不公的慨嘆,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驚險有趣的冒險,從來都不是平坦的大道,當你戰勝一切困難、逆境,到達終點的時候,你會發現逆境也散發著光芒。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我們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負時光。
《水調歌頭》讀后感 11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我當時學這詞的時候,沒覺得這句話有多少含意。但是有年的中秋節,我離開了父母被接到了外婆家過中秋節時,我感到了那份對家和家人的思念。雖然有外婆外公在我的身邊。我卻實實在在的`感到的是寂寞、是思念。難道這種血緣的關系就注定了我會這樣嗎?
我就和外公說出了一句很簡單的話:我想爸媽了,我要回家。當時外公沒能理解過來,以為我在耍性子鬧脾氣。就沒在意我的話。但是我又重復了剛才的話時,他們就知道我不是說著玩了。就回答我說:“這孩子,我姑娘沒白生啊!我們可是白帶這么多年啊。親情這個東西就是一根看不見的線,拴著一大家子,拴住了你我他的心。外面再好還是沒有家里的狗窩好啊。明天就送你回家哦”。
當時我是沒聽懂外公的話是何意思。但是現在我懂了因為我學了這首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當時的想法不就和作者一樣嗎?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親情的流露。是血緣、是父母綁住我的一根看不到的線,我飛的再遠可是那根線還是在家人手里抓著。
我看著今年的中秋節月亮一定會念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詞句。是我發自內心感觸的在念和作者有著相同的那份思鄉之情。
《水調歌頭》讀后感 12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能啟發人的聯想的,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生活,月亮的皎潔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氣質很浪漫的人,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美好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平凡的氣魄,他熱愛人間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月光起舞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也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難有十全十美之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很有哲理意味。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間離別是難免的,那么要求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一句是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這首詞仿佛與明月對話,在對話中探討人生的意義,既有量趣,又有情趣,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美學的享受。
《水調歌頭》讀后感 1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沒有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豪爽,我也沒有蘇軾對月宮的豐富想象,但每當我走在大學校園里,抬頭望到天上的明月時,明月就像有意似的,總讓我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
我的故鄉在南方,有一條寬闊而且美麗的河流過故鄉。故鄉的人都管她叫母親河。故鄉的人在河的岸邊修建了許多供人們休憩乘涼的小廣場。
記得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的學校就在河邊。在高考復習的那段時間里,我經常在天氣好的夜晚,在晚修結束后,一個人來到小廣場,靜靜的望著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她能讓我心情平靜,她能把我身上的壓力陡然卸去,她能還我一個愉快的心情。她不會生氣,她更不會發怒,她只會帶著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視著你!這時你仿佛覺得這月亮似乎是為了你而變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獨自走在這位于異鄉的大學校園里,我抬起頭,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蘇軾,我想到了故鄉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
《水調歌頭》讀后感 14
觸過泛黃的紙張,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縈繞。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余著幽然的哀痛。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發,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欄遠眺,泛光的湖面與天邊的皓月相交織,唯美的弧線、浪漫的光點,你醉了,眼睛卻空洞地望著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輪碧月,載不動,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頹然地合上了雙眼,一滴晶瑩的淚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雋永的詩篇就此落成——《水調歌頭》。蘇軾,你,北宋著名文學家,傲人的才華閃越千古,可是當你執筆刻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離。出于眷顧,月亮把自已裝扮得很圓。地塘上,孩童們揮舞著手中的燈籠,于是,橘黃的燭光在嬉戲聲中泛開,鞭炮也歡快地唱起了歡慶中秋的歌謠,響亮且暢快,在每個人嘴角漾起笑容,看著家人的微笑,突然覺得自已與蘇軾產生了共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家人永遠是最溫馨的字眼,既然作者能夠在孤獨中尋找遙遠的寄托,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調歌頭》讀后感 1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朗誦著這朗朗上口的《水調歌頭》,我的心里不禁有許多感想。
《水調歌頭》出自大才子蘇軾之手,以表達蘇軾在中秋節時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古人評論這首詞,說:“詞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先著《詞潔》)”
可是,《水調歌頭》這首詞的全文的風調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棄險惡的宦海風濤,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運用優美的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這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這篇詞無句不在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篇用圓月襯托別情。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問,排空直入,筆力奇崛。
“蘇軾一生并未隱退”,“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門漠的感覺,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隱退’、‘歸田’、‘遁世’要跟深刻更沉重”(《美的歷程》)。這些論斷,對理解《水調歌頭》這首詞的本身,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蘇軾詩文中的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實質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種反撥形式,本篇就是這樣。”
最后,讓我們再次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讀后感 16
夜下、一位詩人舉杯邀月,醉意之中對影三人;月下、一位詩人仰望蒼穹,朦朧之中思緒悠揚;云下、一位詩人舉目不語,思念之中不知與誰共賞這一輪明月。或許,他在對越訴說,訴說自己心中的那份愁與思。
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乘風歸去?才知高處不勝寒。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
當我在奮斗的路上,當我趕到了迷茫的時候,我便停下來,對著天空,對著大地,對著明月,來緩解自己,因為它在我看來,它有蘇軾的氣息,它足以凈化我心中經時間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靈深處的污物。當你身心充滿欣然,充滿輕松的時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時不時地想象這詩人寫下《水調歌頭》時的場景,感受著他內心深處那種悠悠傷感,有時自己也會被感染,望著明月高懸、吹著涼風陣陣,心中不知思念這誰。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對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啟發下,對世態的'思考;又是對親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傳達著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僅詩人一人將這種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將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載它不下了吧?
透過云層,我看得見月亮上雕刻的《水調歌頭》我能聽到蘇軾的吟詩、斟酒的聲音,我能聞見空氣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皺下的愁與思。
詩依舊吟,還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圓了又殘,殘了又圓,反復著,輪回著。
天空、夜下、明月、枯樹、微風...
【《水調歌頭》讀后感】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全文是?11-12
水調歌頭說課稿07-01
蘇軾《水調歌頭》07-03
《水調歌頭》原文08-18
《水調歌頭》蘇軾11-03
水調歌頭對人生感悟08-05
蘇軾詩詞《水調歌頭》08-03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賞析09-08
水調歌頭說課稿10篇09-20
水調歌頭古詩原文拼音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