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后感(通用21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社會更迭為工業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奇想而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革命,而農業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漸漸代替采集業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環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沖動。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勢都應慢慢轉變為經濟優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分為己所用。不執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2
《全球通史》這本書的難度和厚度讓我傷透了腦筋,但也讓我受益匪淺。懂得了讀書真正的奧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為上下兩冊,兩冊共110多萬字,剛開始看的時候因難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著快快的讀完,但越往后讀我就越覺得讀好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要從這本書中得到知識和感悟,之后重讀這本書時,態度便有了變化。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動式的讀書,只是在意語言的有趣,對感興趣的部分就認真讀,陌生的、難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須得在仔細的思考中完成閱讀。
在這種有思考的讀書中,我的讀書速度雖然變慢了,但是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變轉為質變,我也定下了目標,在看完這本書之后一定要寫感想。將我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聲稱,要“站在月球上來審視人類史“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查歷史,這種大格局的觀念可以令你的眼界開闊,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層。
“社會變革滯后于技術變革一直是人類許多災難的根源“這是作者全書都在聲明的觀點,那是因為一但人類有了超越倫理道德的.武器,便會將倫理道德置之一旁,從而發生暴力沖突等問題。作者的觀點是兩者的不匹配才是導致人類災難的原因,這不也正說明了從技術大爆炸開始幾百年的時間,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著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災難性的事件。而在人類的文明史之中,這反而是技術人文大爆發的時代。
其次作者認為,“蠻族入侵的毀滅性沖擊是形成東西方差異的原因,蠻族入侵一直是各個文明揮之不去的夢魘,蠻族與文明種族實際上便是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兩者互相斗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斗爭融合,最終塑造了帝國文明的氣質。舉個例子就像是中國,中國各個帝國走到了末期的時候,不是農民起義將帝國搞得千瘡百孔,最終由游牧民族將帝國摧毀,就是游牧民族以絕對的優勢將帝國摧毀。隨后當游牧民族墮落時,農業文明便會來一次漂亮的反擊,重新統一中原,因此會在競爭之中不斷進步,但是西方卻不堪滿族進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傳統文化,成為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之一。
對于中國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歷史階段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因為地理位置較為封閉,文化更是統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國在秦朝時就實現了文字的統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統一則是英國人入侵后才逐漸開始的,雖然是一個極端但中國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會早衰,因此才導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著中國的結構是中央集權,自然導致了一個統一的政體,使得文明以一個相同的姿態連續不斷。
這就是我對全球通史的一些體會。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3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了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淀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后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系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后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后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為依據,反映戰后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系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復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為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了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并從中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復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4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后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鑒》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鑒》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后地區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明、火藥的發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總是不遺余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探索,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里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5
讀完英國作者韋爾斯所寫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類發展的過程濃縮為上下兩冊書的百萬字中,不得不嘆服作者的功力。
開篇先從宇宙星辰說起,不斷地把視角拉近,銀河、太陽,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著按照時間的進度訴說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進化,走出非洲,文明開始……有史學家定義人類有四大文明,分別為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但從全書的論述來看,中華文明屬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獨立性,卻也較少地與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輝映。這與中國所處的相對封閉的區域有關,也有古代的君王閉關鎖國的政策相關。因此可以說,全球通史關于人類主要發展的區域,重點在如今的中東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歐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如再概括而言,其實就是歐洲的發展史。在貫穿歷史的軸線里,基督教形成、發展和斗爭,卻又是關鍵的脈絡,其中基督教的尤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發展,又淪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學之光,但又因其教義的價值,隨著時間推移,復又孕育出了現代的文明價值。
而中國對文明的貢獻,不得不提我們常說的四大發明,其中紙張和印刷術,讓歐洲知識迅速地傳播普及,打破了教會和權貴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文藝復興。除此外,中國對外界輸出的仿佛只有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了,對文明的貢獻似乎就乏善可陳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們的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它太難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漢人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導致中國出現不了大哲學家和大科學家。古代蘇美爾人就曾比中國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們大概是認識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終改為了音節文字。這或許有道理吧,但從感情上卻難讓人接受漢字的是一種落后文字的說法。但對比一下古羅馬帝國,有一個相似的原因可借鑒,即專制導致了思想的禁錮,古羅馬帝國存續了四百多年,它同樣沒有哲學和科學提升和發展,文藝復興時期思潮還需從更遠的古希臘尋找根源。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有諸子百家了,因為那時候是列國時期,沒有哪個君王能夠阻止人們自由地思考。類似的還有古希臘,他們是城邦國;還有歐洲,分立的各個國家,哥倫布可以拿著他的航海計劃書去游說各國,最終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對于有悠久歷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圍和歐洲區域內的帝國,作者基本上著墨很少,比如印度,雖然貴為文明古國,但不在文明交融匯合的中心,而且沒有出現過有存在感的帝國,篇幅就很少了。還有日本,雖然人類活動較早,但開化較遲,且為島國,與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簡略地帶過了。但作者稱贊日本為最會學習的國家,沒有之一,明治維新后30年即趕上了歐洲強國,動搖了白種人自我種族優越性的看法,并成為了亞洲文明的中心。當然,關于文明的國家,作者推崇備至的是美國,它仿佛就是人類文明發展國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著崇高的價值觀和正義感,如美國推崇的門羅主義,阻止了歐洲列強對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決了美洲的獨立問題。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論,又是什么樣的看法。
全書截止的時間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后部分章節描寫的翔實程度和各方作戰的慘烈程度,讓人錯以為這是一部紀實小說,槍炮聲仿佛就在耳邊響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連戰爭結束后的凡爾賽和約都沒有提及,讓人疑慮叢生。為何不寫之后的歷史呢?希特勒、羅斯福、丘吉爾都是值得大書特書之人。我猜測,或許是因為時間太近,喧雜聲太多,還沒到下結論的時刻。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6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代的戰爭狂人————,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強者“,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著社會的進步與優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直接體現著社會的進步或發展的程度,政治體現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強者“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導師“,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濟和思想的發展創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人類在戰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由哲學家統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人類——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地球人“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強者“,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學家。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7
我們坐在這里,讀著記載過去的歷史。有時禁不住想,倘若歷史不小心轉錯了彎,走岔了路,我們又會在哪里,以哪種方式,記住怎樣的一段歷史?
在歷史的開端,如果人類沒有從類人猿進化成獨一無二的高級動物,那么地球上恐怕不會有如今的城市森林!在歷史的昨日,如果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我們的世界恐怕只是我們目光所及的天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我們似乎要感謝當時的環境惡劣,——正因環境如此惡劣,類人猿才逐步離開森林;正因環境如此惡劣,人們才想方設法讓自己走得更快、飛得更高!這鑄造了一個全球歷史的里程碑,鑄造了現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
在中國戰國時期,魏惠王如果挽留商鞅,秦孝公如果沒有頒布求賢令,商鞅也許就不會赴秦,他又哪里能大顯身手,在秦國上下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使得戎狄弱秦搖身一變成為人人畏懼的強秦,成為掃滅天下的“虎狼之師”呢?雖然商鞅最后結局悲慘,但是回顧他的一生,相信他自己也不會后悔。商鞅變法是中國先秦歷史的里程碑!可以說,沒有商鞅,就不會有強大的秦國,后來的秦漢帝國恐怕也會是另一番模樣。
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繁華似錦,雖偶有戰事,但百姓仍安居樂業。在帝王眼中,治下處處鶯歌燕舞花團錦簇,周圍其他國家紛紛來訪、來朝。于是,統治者們也逐漸心理膨脹起來,開始了一系列“天朝大國”的幻想。一開始,他們的夢似乎沒有做錯。到后來,他們的夢依舊沒有醒!再后來,歐美各國的堅船利炮讓國人從夢中驚醒,同時也擊碎了中國的封建帝制!這么看來,我們在怨恨之前那些侵略者給中國帶來巨大創傷的同時,似乎也要“感謝”他們驚醒了夢中人,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這又是一個屬于中國近代歷史的里程碑!
與此同時,世界上出現了工業革命。第一次是在英、法等國,第二次是在美、德、日等國。這兩次革命沒有硝煙,卻使人類文明向前大步跨越:從手工到機械到流水線,從經驗到科學到按需所取的研發,從人力到蒸汽到幾乎涵蓋一切的電力,這無一不是工業革命給人們帶來的便利。這又是一個全球發展的里程碑!
要是人類未曾進化,這些又從何而來?如果歷史走了另一條道路,我們又會是如何模樣?
有時,歷史似乎是一條沒有盡頭的射線,從一個端點到無窮大,無窮遠!
有時,歷史又好像一個永遠都能走通的圓,即使有無數條路,條條道路都會通向羅馬!
歷史,總是寫不完的。只要時間、空間存在,歷史總會存在。
回頭看歷史長河,在她轉彎的地方,形成了一座座里程碑。而就是這一座座里程碑引領我們走到現在,也為歷史鐫刻下不朽的篇章。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8
讀完全球通史,我就對中國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國近代都發生了什么,有什么影響,與西方國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話,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時期都發生了什么。
1840年時,一位英國商人首次開辟了四條橫渡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這也標志了西方航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中國這時的政策叫:閉關鎖國。清朝上層這一愚蠢的基本國策,讓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840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就在前一年,林則徐發起了令所有當代中國人拍手稱快的虎門銷煙。這一行為不僅沒有讓林則徐飛黃騰達,繼續為清朝奉獻自己的力量,反而給他帶來了為期5年的流放生涯。這不僅是林則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個清朝、整個中國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會飛速進步的同時,清朝上下幾億人似乎集體把永樂大帝時下西洋的光輝歷史遺忘。這一現象最終換來的.是,中國用2000余年積攢下來的文化、物質、科技領先的基礎在200年間被揮霍一空,還落后西方一大截。
這一差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被完全暴露出來:英法聯軍輕而易舉地打進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里制造了一樁人盡皆知的慘案火燒圓明園。這不僅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釋的,主要的原因,還是制度的差距。
為什么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真正稱得上盛世二字的時代用兩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而美國從獨立解放以來,就能飛速發展,而且幾乎沒有出現頹勢?決定性因素就是社會制度。
從漫長的歷史中,我們能學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讓國家繁榮昌盛,兵強馬壯的,只有兩類人一類如漢武帝、唐太宗,他們有一顆勵精圖治的心,更有讓國家勵精圖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個,都遠遠不夠。另一類,就是權臣。如漢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階、張居正。這些人不免有專權的行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為王朝的延續做出了貢獻。
接下來就是二戰。
8年抗戰的艱苦不言而喻,中國為此死亡了1500萬人,才把清朝閉關鎖國200年被其他國家打開的缺口勉強填平,更別說臺灣到現在也沒有正式解放。
每個人都能從中國近代史里學到許多,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也有許多許多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9
在《全球通史》一書的卷首,作者向讀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編寫新的歷史,這不是說前人所編寫的史書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們都說,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因為每個人、每件事都處在時間的慢慢長河之中,過去了的自然就變為了歷史,所以,歷史其實無處不在。
在我心中,歷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著史書,就好像能抓住過去時光留下的痕跡。閱讀通史類的書籍其實并不容易,因為它其中包含的內容太過于龐雜,但是讀通史會十分有利于讀者形成一種全球的視角。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摒棄了西方傳統的史學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區處于孤立時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國家的興起并占優勢的世界。
這種劃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們讀者消除自己頭腦中有關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種時間差和空間差,我現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經常會把同一時期中國和外國的歷史進程進行一個聯系和比較。因為我們從小生長在中國,一直受到身邊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還沒有系統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以前,在腦海里就已經潛移默化的了解很多歷史故事,對中國歷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維。書中的這種劃分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覺得讀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它很有利于我們把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去,讓我們對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我能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一種現代感,歷史從來就不是一門孤立的學問,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學科,我很喜歡學歷史,因為歷史告訴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對應的結果,而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系的。歷史學這門學科在我看來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就比如說:過去的王朝更迭告訴我們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幾次蔓延全球的戰火硝煙讓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貴,每一次的歷史現象必然會反應歷史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本國的歷史都是有聯系的,就比如說一個國家現有國體的形成、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它的社會文化底蘊,這些東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其產生與形成的過程,才能找到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
作為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在專業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記住史實,還要學會分析史實,學會舉一反三,將歷史融入現實,發揮它所獨有的價值。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0
漢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后歸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戰爭結束后,漢尼拔出任迦太基執政官,并致力于戰后經濟的恢復,曾經的一代強國,在經濟上的飛速發展,再次引起羅馬人的警惕。他們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無奈漢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國。在流放途中,漢尼拔一直幫助與羅馬有結怨的敵對國對抗羅馬,但都沒有很大的成效,最終羅馬忍無可忍下令通緝漢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他用一生實現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終身與羅馬為敵。漢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強國的命運。它可能是歷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經濟衰落而導致滅亡的經濟強國。
漢尼拔的個人悲劇,若能順應歷史潮流,變革迦太基與羅馬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運會是另外一個展現的方式。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的變革從來沒有在舊制度中產生,只有摧毀舊的體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毀滅即是重生。
正如我們的`南宋王朝,直到滅亡之際,南宋的經濟依然強勁。在后來元朝的國際貿易大潮中繼續展現東方魅力,不與時俱進,只能無情被淘汰。
羅馬的大西庇阿憑借擊敗迦太基的功勞在羅馬如日中天,麻煩也隨之而來。他的政敵時刻尋找攻擊他的借口,每每他總是借助昔日的功勞和軍隊的支持而免于懲罰。在一次審判大會上,大西庇阿提示民眾,今天正是扎馬戰役的紀念日,羅馬應該記住他的功勞。他成功地煽動起了大眾的狂熱情緒,結果許多人包括法官簇擁他來到神殿,向上天祈禱,賜予羅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這樣的英雄領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經歷這些之后心灰意冷,決定離開羅馬回到坎帕尼亞自己的莊園,在那里度過了最后的時光。在遺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要魂歸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兩位天才的統帥漢尼拔和大西庇阿離開人世。
迦太基因為擁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而拒絕改變,慘遭滅國。羅馬共和國因為擁有大西庇阿這樣的杰出統帥,而逐步走向帝國獨裁統治時期。600年之后西羅馬帝國滅亡。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1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現在的人種分布情況。6種主要人種,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種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這三種人種幾乎所剩無幾。高加索人一直呈現增長的勢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種。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達到頂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為明顯。
對應公元1000年時代,正是宋金元,中國大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宋朝政治開放,經濟繁榮,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國大陸從文明史角度看,是一個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國以后才逐步改變這一趨勢。
歐洲文藝復興,從1350年至1550年,之后現代工業革命開始萌芽,1700年在整個歐洲展開。一個民族的復興,70年時間太短暫,沒有1~200年的歷史積淀難以成功。中華民族任重道遠啊。
黑種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陸發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擴張的時候,同時也受到高加索人從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總體來看黑種人的發展非常緩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對恃中,歷史上,相互的滲透很難持久,目前看來高加索人稍稍占有優勢。站在人種角度分析,難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敵嗎?這個結論,讓人很是傷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對黑種人的同化滲透明顯有成效。也許未來的世界格局,誰掌控了黑種人,誰就可以繼續稱霸世界。
近十幾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肆擴張,可能已經引起當地人不滿情緒的增長。一帶一路的國策需要我們大量引進黑人留學生,這是應當的,但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制度。學伴制度本身并無問題。早年間,大量中國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對方的.學伴制度對我們學生幫助很大。相信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們并不知道,原來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系,可以那樣的融洽,而不是像我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系都是很冷酷無情的。也許中國的對外開放,改革的路還很長。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2
最近幾個月讀書有點兒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書下冊沒有讀完。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而很多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筆帶過,想理解的透徹點兒,需要大量查詢資料,今天暫時就寫一點兒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內容吧。
現今歐洲的強大是歷史的必然。
人類的文明起源于兩河流域,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技術已經明顯的成熟,在這一時代,人們發明了帶輪子的車、帆船和犁,發現了冶金化學工藝,計算出準確的陽歷,學會了怎樣使用畜力和利用風力。而以后的幾千年,只有三大發明具有重要意義:鐵、字母和鑄幣。可悲的是只有戰爭,才能將古典文明從其生產技術的昏睡狀態中喚醒,比如希臘,發明了精巧的帶有棘輪裝置的石弩,靠滑車驅動的輪式攻城車,以及所謂的“希臘火”(專門百度了一下,希臘火是由石油、硫磺和瀝青混合而成的一種極易燃燒的物質,及時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燒,對于水上攻擊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國之后,東邊的漢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可以稱為獨霸天下。這個時候繁榮的帝國對蠻族的吸引力那是相當的大,但是由于中國獨有的地理優勢,加上當時漢武帝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打擊,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東邊得不到好處,只有往西邊擴張,他們在中亞打敗當地的游牧民族,當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歐就變成了眾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羅馬帝國,在技術的嚴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斷入侵下,日漸衰落。
西歐的舊秩序在長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嚴重的破壞,然而,正是這種破壞,成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為在舊文明的廢墟中,能產生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更能適應變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歐洲的強大正是因為這些動蕩的歷史吧。
一個封閉的、自大的國家或民族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洗牌淘汰,而一個懶散、不求上進的人也一定會被社會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這種忙碌的生活對自己有沒有意義,感覺自己正在陷進一個理所當然的漩渦里去,我曾經也是一個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積極起來,生活過于安逸只能讓人變得軟弱,共勉,有點兒跑題......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3
《全球通史》可謂妙極。真正的是從全球范圍講歷史進程是如何緩慢發展的。在閱讀過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脈,妙不可言。
本書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霧里。
其一是歐洲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進程。就像一個冒險探索游戲,之前不明白為什么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擴張為何會導致英國等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本書講得很透徹,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富含資源,比如黃金。獲得其他大陸的資源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源源不斷的黃金流入。除此之外,還有通過貿易、原材料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獲利豈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國家迅速富強起來,順帶拉動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也不足為奇。
其二,一戰、二戰、冷戰至今的歷史事件講得飛快,看得云里霧里。一個是因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講清楚這么多年全球發生的`大事,自然簡略。同樣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為整個行文結構和行文風格是一致的。但是前半部分所獲頗多,后半部分則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歷史的前面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稀少;歷史進程的后半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難些。
本書結構很清晰,每編每章都分了小節。而每一事件的發生又都整整齊齊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書看起來很清楚。的確很適合做教科書。
綜上,本書名副其實,而且寫得很流暢,一點兒也不晦澀。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4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近期,我讀了《全球通史》。作者以較為客觀的態度,敏銳的洞察力,嚴謹的論述,以及流暢的語言,從更高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跨越上萬年的全球歷史動態圖畫,內容之精彩和豐富,讓人著迷。這個大畫面不僅讓我對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我明白,每個種族、民族、社會乃至個人,雖然表面看起來不一樣,但都是不可或缺、平等的存在。
首先,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惡存在的意義,也對萊布尼茨的觀點有了更多體會:上帝之所以允許惡的存在,是因為惡可以產生更大的善。在舊石器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的區別;即使到了新石器時代,村舍的特征也是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兩性也平等。就這一點而言,史前人類社會無疑是令人向往的烏托邦。可是,正如作者分析,“恰恰因為部落文化是輕松閑適、毫無緊迫感的,所以比較而言,也是無成效的”。文明的到來雖然打破了這種平等,帶來了剝削、壓迫和摩擦,卻也促進了生產力,提高了生活水平,豐富了文化和精神生活,建立了社會新秩序。書中作者多次提到,西方國家之所以在近代成為全球霸主,正是因為他們在1500年前多次被侵略,文明被迫中斷,必須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和制度,所謂不破不立;反觀中國社會,遭到的侵略相對較少,得享太平的同時,也延續了舊制度,缺乏革新,以致后來落后于西方。
惡也可以促進融合。在原始部落時期,種族、民族、社會、甚至村落之間都是處于隔離的狀態。隨著文明的進程,出現了貿易,侵略和戰爭也變得頻繁。但是無可厚非,這些都促進了不同人群之間的交流,而交流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和資源;縱觀全球各個大陸,相互交流、摩擦比較多的地區擁有更加進步的社會。即使臭名昭著的黑奴販賣,從長遠看也不是毫無正面意義。我記得《阿米》系列里提到一個例子,一個落后的星球不同種族之間經常鬧矛盾(就跟地球一樣),可是當他們化敵對為友好,經過幾個世紀,他們不僅變得更先進、更幸福,而且種族差異消失,只剩一個種族了。這有點像目前美洲的大陸,來自各種族、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通婚,他們的后代擁有各種血統和基因,慢慢地,便難以區分彼此了。這或許也是先生為什么說,在更高層面,黑白的對立不像人間那么尖銳,因為對立中也蘊含融合的元素。
其次,我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依”這句話也有了更深的體會。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落后的社會超越先進的社會,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較先進的東亞和中東社會,卻在16世紀后逐漸被西方社會超越和殖民。人類學家稱這個現象為“受到阻滯的領先的法則”。究其原因,主要是先進的社會產生優越感,自大自滿,失去了謙虛和開放的態度,進而墨守成規,不愿接受新知識,所以停止了進步;相反,落后的社會一直進行各種嘗試和變革,積極進取,因此能夠取得突破。社會由人組成,個人是社會的縮影。因此,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滿,永遠向上看,永遠空杯和虛心,永遠修正自己,如此才能持續進步。
最后,我學會更加辯證地看待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有人曾說過,“人類的科技越發達,離世界的本源也就越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時候體會到的是科技帶來的好處,例如提高效率,節約時間和人力,讓生活更加便捷,可是在時間的縱深里,卻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科技帶來的破壞。培根在16世紀就提出:科學是一個用來為了“生命的利益和價值”的工具,應該為改善人類的條件提供幫助。可是,近一百年,是科技發展最快的時期,與此相伴的卻是武器殺傷力急速提升,戰爭規模空前壯大,傷亡數字觸目驚心。歷史將如何發展,作者保持開放的態度。正如愛因斯坦所警告的:我們正面臨新的“思維方式”或“空前的大災難”之間的選擇。但愿人類能善用自由意志,回歸正途,把科技運用于幫助,而不是毀滅全人類。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5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勢法則的那種發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展技術來滋養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6
經歷了被封閉在家的一個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準備得歸納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沒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復翻書,放佛又看了一遍書。
作為一位讀書期間就不是對課外知識很了解的人,又比較懶,對歷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這本書,從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中國文明作為一個連續性的文明,我們一直深以為豪;我們一直很難去理解不同于我們國家的國外人對于宗教信仰追求(導致早期的宗教戰爭)的虔誠,比如中東世界的伊斯·蘭教,歐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為什么每當有宗教傳入我國最后都是難于取到一個備受推崇的位置,像歐洲的`宗教革命,伊斯·蘭教的興起與席卷中東地區。其實是公元前6世紀(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期間的思想家們就為我們定下了基調。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們后世尊稱的孔夫子(仁),關二爺(義)這些圣人嗎?強大的文化底蘊,以及根深蒂固的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卻也讓我們這個國家飽受災難,一度舉步維艱。
15世紀的明朝,有了鄭和幾次下西洋的成功經驗,當時的完全有能力發展海外軍事能力,而繁榮的國家決策者并沒有這樣的遠見,甚至發布命令停止對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貿易交流也被果斷的拒絕,這種厚古薄今,狂妄無知的姿態也為后面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做好了鋪墊。而同樣是面對西方海外擴張,日本選擇了向他們學習(日本之前也向中國學習)關于制度,軍事發展等方面的內容。兩個對外來文化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不過日本后來形成的極端軍國主義讓他們在1945年8月吃了兩顆原子彈,十幾萬人的傷亡)。
而對于宗教的偏見,民族的偏見就導致了二戰區間1000萬人(被殺害的猶太人就有600萬)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死在納稅人的搶下,而是“活著人做勞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也在不斷的變化,在舊石器時代,女人能獲取的食物是男人的兩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時代的農業中,女性也享有與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隨著農業社會的不斷發展,部落甚至國家的生成,女性漸漸屬于從屬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農務,不能參與到帝國的戰爭中,在家哺育孩子,沒有繼承權,最終導致男性壟斷經濟、政治。
隨著基督教傳入西歐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革命的產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一信仰,圣經的夏娃屬于女性,卻屬于阻礙者出現。但基督教中又出現了圣母瑪利亞,可是傳教士等卻沒有女性,但是又興建修女院。所以在那一時期,女性開始屬于一個矛盾地位。而隨著工業變革,工廠對人工的不同需求,導致女性的地位在社會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改變,直到如今社會,女性的地位也都在提高。但是當女性事業好時,卻經常會被問到,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而對于同樣成功的男性,人們卻沒有這樣的疑問,這是不是值得深思?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說我什么。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7
通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說,影響通史產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勢。
本書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說明了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簡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在一定的空間范圍之內已然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許,stavrianos教授是在給我們一個暗示或者說一個警告:前進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回想走過的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序中兩次提到了中國。看得出來,stavrianos教授也擔心類似于中國這樣的發展會嚴重的增加全球的負擔(而不是所謂的威脅)。實際上,如我們所覺察到的那樣,當代中國的發展已經對局部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驚人的影響,并且勢必也將會極大的影響全球環境,這遠比蝴蝶效應要嚴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進的西方人可能會認為,沒有中國人,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值得稱贊的一點是,每段歷史都能夠給現在的我們以教訓和啟迪,比如為什么現在的中國社會會有這么多問題,會顯得這么浮躁和焦慮,大概可以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解釋:
”問題的關鍵是在從技術變革的產生到允許其大規模發揮效用所必需的社會變革的出現之間,存在著一個時間差。造成這種時間差的原因是:技術變革因為能夠提高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歡迎,所以馬上就會被采用;而社會變革則由于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會遭到抵制。這就解釋了當今社會的一個悖論,即人類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變得越來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環境的同時,卻不能使他們所處的環境變得更適合于居住。簡而言之,人類作為一個種群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自身知識的不斷增長與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我們將會看到這一平衡問題曾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反復出現,并在今天由于我們運用知識的智慧無法趕上人類日益增長的知識而顯得更為頻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會如此,個人也同樣如此,我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心靈生活卻有些趕不上。讀一讀歷史,能夠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諾斯本人在“致讀者”中有這樣的表述:“每個時代都書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書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節奏成指數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并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這樣的一本歷史著作,大概也是時代的最好注腳。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8
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里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缺乏的結果是導致看待中國的立場不夠客觀,尤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還有的'一個明顯就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兩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給予我這樣一直以為是中國人獨大的古代世界的歷史觀的一種徹底的顛覆,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對于中國的歷史還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書中有學者說作者是站在月球上來審視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作者寫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舉雙手的贊成,那是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我們在一直深入,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帶給人類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化,尋找全球變化的規律,保障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世界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世界,全球史觀破除我們心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的優越感,這種史觀的形成告訴每個民族和個體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員,每一民族和個人都在為我們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貢獻而已。像書中所寫的四大文明中,中國也并不像我們有些人所想占絕對的優勢。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畢竟是一個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維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觀里對于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與國內的觀點似乎有出入。特別是中國古代,對于內容我不是專家,我也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但是思維和研究歷史的邏輯確實充滿了傲慢。任何要寫全球史的沒有對中國歷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寫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華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個中國人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寫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19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于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里。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涌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后于時代潮流并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于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20
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難以“行萬里路”,但只要不讀死書,好書亦可開闊我們的視野,更能啟發我們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覽祖國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將視野橫向展開至全球,縱向延伸數萬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肩膀上,進行了一場思想的出游。
本以為這部長達一百萬多字的通史會是一段相當枯燥的旅程,且充滿了尷尬的翻譯,沒想到開卷伊始這本書就給我上了一課——凡事不能想當然,更不能有偏見。這本書與我的預想大相徑庭,翻譯絕不生澀,生動的文字瞬間吸引了我,實在忍不住為它打call。
講了這么多我的感受還沒切入正題,畢竟歷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續,我們更需要以史為鑒,將其作為輔助自己審視事物的工具。
首先從作者著書的初衷來看,他認為傳統的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是具有誤導性的,作者盡力以整個世界的角度,表達全球不同地域間的相互影響,且目前史學史對此觀點一致認可。這證明了從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當今趨勢,不可能以某個獨立的區域為重心。回望歷史,我們從近代說起,清朝自認天朝,鄙夷其他國家,最終下場就是固步自封,使這個千年來領先的國家落伍于世界發展的進程。杠精這時可能會說了:“現在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他國發展得如何誰還不知道呢?”那二戰時的軸心國呢,退一步還有歐洲的.傳統列強呢?德國曾雄踞大半個歐洲,日本占領了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意大利風頭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軸心國的他們可曾想到:德國一路猛攻蘇聯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兩顆原子彈徹底摧毀;意大利由于輕敵竟在希臘就已吃癟。二戰過后十年內,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二十年內非洲殖民地也獲得了解放,那些所謂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當時四處擴張領土的“輝煌”。這些國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從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讓我們將視線拉回到當今,美國所謂的美國至上純粹與上述例子大同小異,沒有哪個國家能成為世界的軸心。美國所強調的國家利益是有悖于歷史發展大趨勢的。無數事實證明:只有能吸取他國的長處,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歐洲若沒得到造紙術和印刷術,文化就無法很好傳播;若沒有指南針,就不存在地理大發現以及大規模殖民,更不知道現在能否有美國的存在;若沒有火藥,美國也不可能擁有如今的軍事地位,可能都還在冷兵器時代呢。
我尚不懂史學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達一點拙見。然而這點拙見卻是我表達對學習歷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實,讀史學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點思考和一點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確,作為一名學生更不需成為一部活史書,但憑興趣和熱愛盡情涉獵罷了。讀完《全球通史》,我感覺腦袋里并未塞滿艱澀的知識,而思想卻更加豐滿,自以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通史讀后感 篇21
從磚木取火剛開始,人就擁有那神密且不能探知的文明,誰都不知道,那怪異的祭拜,喪葬。是由何而成。誰都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其的燦爛。念完書,我一次次立在這些被千年古墓、落葉、雜草、枝蔓遮蓋掉的石碑或廟宇前,沖著神密的歷史悠久文化唏噓不已,傳出衷心的贊揚,我看到,這些沉睡了數十個新世紀的石塊,也有這些英文字母,好像在訴說著以前的光輝,而他們所承重的這些失落的文明,也有遺留下的歷史時間的疑團,也等候著大家去公布。
更深層次的貼近這些曾經歷喧鬧卻最后沉靜的古文明全球,像美洲印加帝國,非州古埃及文明,亞洲地區巴比倫古都,也有希臘羅馬文化的文明遺址,無從不告知大家,在地球上文明的間隙間,喜多現階段處在劣勢的文明都曾造就出古時候全球的巨大奇跡,留有了數不盡的文化紀錄。盡管文明能夠不朽,可是并不一定長存。我覺得去尋覓那失落的文明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視的。
念完它,我的腦海中里不只是這些贊嘆不已的文明遺址,大量的是對文明的感慨。遠古時期的大家盡管信念宗教信仰,信仰神,可是她們的那類以便總體目標而勤奮的精神觸動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式,實際上并不是迫使奴仆去強制筑造的,只是每一年尼羅河都是發大水,下埃及的住戶們的家和農田都被吞沒了,她們全是同意的以便神而工作中的。盡管這類神論,在如今的社會不認可,可是我深深地的覺得來到,她們以便心里的信心,鍥而不舍,勤奮往前的那類精神。的確是大家這種年青人所缺乏的。雖然有很多的難以置信,但這些神密的讓人沒法堅信的工程建筑確是真正存有的。他們自豪的記述著這一民族,這一皇朝最光輝最興盛的階段。也許全球的歷史時間確實較長,被湮沒的文明乃至是民族,國家都許多 ,有誰會記得這些早已消退的文明,但是,不可以由于消失了也不尋找。我始終認為古代人能夠理解的人生境界比大家當代人高,通常越發繁雜的事務管理,越發要用非常簡單的邏輯思維去思索。從這些文明里,我覺得了古人的樸素和詩意。
我了解原先瑪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可是在瑪雅以前竟然也有個奧爾梅克文明。這一文明被發覺以前,針對大家而言都是一個神話傳說,它是被湮沒在熱帶叢林里的文明。再聊說古羅馬,最知名的便是羅馬的試煉場和羅馬人的`淋浴,她們的浴池方法也被當代人延用著,在那時候大浴場是皇室和貧民人際交往和政冶主題活動的關鍵場地,在那里常常有樂團彈奏,也有作家和戲劇家在朗讀自身的著作,是一個非常好的信息內容溝通交流互動交流的場地。它的存有促使社會發展的級別越來越并不是那麼明晰,如同是一個演出舞臺,沒有貴賤之分。大伙兒公平的溝通交流著,各種各樣邏輯思維撞擊在一起,促使文化發展的快速。就如同建國初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開辟了學術研究和隨意的基礎理論,促使那時的北京大學快速發展趨勢。這一段千家爭論,思想碰撞的階段,真實實際意義上推動了學術研究的發展。那樣要來,現如今大家的社會發展便是缺乏了那樣一個服務平臺,把自己最真正的念頭表現出來,事務管理本就沒有肯定的對與錯,可是人們所理解的詩意確是無盡的。
一轉眼又來到希臘,說到希臘,第一個想到的也許便是希臘的詩文和戲劇表演。希臘有很多的不幸家和喜劇片家,在那時候以便能讓大量的人到戲院看戲,伯利克里當政時公布了一項法令,在公共性傳統節日時,給每名公民派發等于一天生活費用的津貼。那樣極大地推動了公民的主動性。促使再窮苦的老百姓也可以遭受幽美文化的陶冶,極大地提升了那時候的文化層級。在時下,有幾個由于忙碌的工作中而失去對造型藝術的喜愛,造型藝術能夠主要表現出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日常生活還可以主要表現出崇高理想的人生道路。忙碌無休止的學習培訓,使我們都完美無瑕去關心造型藝術。盲目跟風的尋找錢財和影響力,可是來到最終實際上喪失的才算是最珍貴的。使我們有時候學習培訓下顧希臘人,聽一聽詩文,品品歌劇。
悠長的古時候之行完成了,可是找尋迷失文明的步伐不容易停住,文明的缺少就好像種群的絕種一樣。迄今大家都不明白,這些久遠的神話傳說是怎么來的。就如我國來講,有五十六個民族,就會有五十六中文明,大家能做的便是維護好這種文明,由于他們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她們的心力。有時候,我經常會想起,有關感情的許多 難題。人經常會被情感所蒙蔽,弄不清分不出,那類情感。并且最能上下人的也是情感,另外也是理性較大 的敵人。實際上我覺得繁雜的感情無須放在心上,應當高聲的說出去。釋放出來內心堆積如山的體會,搞清楚的讓身邊的人去理解,去體會。
【全球通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全球通史讀后感05-03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02-21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02-13
[熱門]全球通史讀后感12-18
全球通史讀后感(通用26篇)04-08
全球通史讀后感[實用11篇]09-25
全球通史讀后感范文(通用31篇)08-21
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通史》讀后感11-08
關于全球變暖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