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精選12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1
這是余華的處女作,讀后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感覺。是的,十八歲,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年齡,也許正道出了我們的一些心聲。
主人公出門遠行。去哪?我們誰也不知道。主人公也沒有方向感,他有的似乎只有興奮和喜悅。“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胡須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定居的胡須。”他是那樣的得意,因為這標志著他長大了,可以出門了。
他遠行去干嘛?又不知道。他現在唯一想的就是去尋找旅館。我們在外旅行,旅館是必須的`,它可以讓我們在陌生的地方安定下來,讓我們漂泊的心得以慰藉,它是我們臨時而重要的家。
于是,他問了好多人,他們竟也不知道旅館在哪,只讓我“走過去看”。“走過去看”,也許是讓他更充分地去接觸現實吧。
結果,沒找到。“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看到另一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他是那樣的興奮與迫切,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將他推入失望的境地。可似乎他是一個樂天派(也對,他才十八歲嘛),他一次次地奔,沒命地奔,好像不覺得累哎。終于,他沒發現旅店,卻見到汽車了。到這里,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一絲欣慰吧,因為有了汽車找旅館的可能性就會大一點了吧。 縱使它是一輛故障車,縱使它是朝反方向開的,他依舊興致勃勃地跑去。這時,我的感覺就是文章要結束了:司機將他送到旅館,他為下一天做準備。
我的想法實在是偏的太遠了,余華小說的高潮才剛剛開始,我倒以為結束了。他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首先車拋錨,沒法修了;隨后遇到了人搶劫,他奮勇上先,卻被打得遍體鱗傷;他告訴司機這一切,司機卻沖他哈哈大笑,而且竟然背叛他:搶走了他的紅色背包,和土匪們一起走了...他受到了現實的考驗,一無所有了,剩下的只有遍體鱗傷的汽車和遍體鱗傷的自己。他感到了悲涼凄傷,不久突然又變得寬慰起來。“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心窩便是健全暖和的。”多么純樸善良的想法。他的旅店找到了,就在這個被搶得一空的汽車里。
我不禁佩服起這位主人公,他是那樣的質樸善良,樂觀豁達。
然而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的無奈:他始終找不到旅店,他勇敢正直卻被殘酷的現實折磨得遍體鱗傷。
他讓我感受到:十八歲,是一個青澀的年齡。在這個年齡,當我們去涉世時,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我們會感到迷茫而又無能為力。
剛進入大學的我們,在這個異地他鄉的地方,遇到了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無助,覺得很惶恐,覺得適應不了這種生活……
然而我們又該怎么做呢?也許得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吧。
在這篇小說中,我還讀出余華對世事無常的傾訴,這讓這篇文章多了些傷感,也多了些滄桑。
總之,《十八歲出門遠行》讓我體會了很多,思考也更加深刻,亦更懂得十八歲,我們該長大了。
喜愛這篇小說,喜愛余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2
初讀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還是高中課本上,當時覺得此文晦澀不已,讀后似乎摸懂了什么,又沒有看出什么,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領悟。那時的懵懂少年只會較真地斟酌作者的用詞、表達、作品的情節,會思考為什么這樣:不明白“我”的遭遇;不明白搶蘋果的人為什么失去道德感,個個是如狼似虎的強盜,無法無天;不明白司機莫名其妙的態度,粗暴的搶走“我”的東西;不明白“我”出門遠行所看到、學到的又是什么……
時至今日,重溫這篇短文,撥開迷茫,我看到了余華面對人性之惡的冷漠、冷靜的敘述和極力渲染;看到了那個少年形象,看到了一種孤獨的,在路上的精神氣質;看到了真實與殘酷‘也看到了存在與懷疑。
“我”十八歲出門遠行的離奇遭遇,十八歲的“我”生活得無所畏懼又謹小慎微,好似任何一點點的改變都會讓自己變得自豪。第一次出門遠行的興奮;路上對旅館的追求向往,旅館所代表的.意象;在攔車時自沾的人情世故;輕易地沉浸在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冒險進擊的熱情里。和司機打好關系甚至勾肩搭背,心里的興奮,上路的激情,勇敢無畏的闖勁;在遭遇汽車中途報銷,車上能拆的東西都被無情粗暴地哄搶掠奪的失措、憤怒、掙扎、無力;在司機麻木和怪誕的態度、與我無關的悠然姿態里,不解、迷茫、驚慌;失去財產后的憤怒、平息、對汽車座椅的依賴和安心……
《十八歲出門遠行》展現出的這一系列發展,看似怪誕,云里霧里,卻也契合了閻連科這樣一段話:“我們忘了,小說之所以是一種虛構,正是因為它的本質就是‘空穴來風’和‘無中生有’。我們忘了,其實生活的復雜,殘酷,骯臟與美好,都要比他們看到、想到的復雜得多,殘酷得多,骯臟得多,也美好得多。就算你是最具天才想象的作家,事實上,你也想象不到生活有多復雜、多骯臟、多殘酷、多美好,這也正如我們無法目測大海的深度一樣。”
“我"這一切出門遠行的遭遇,都讓“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起來,這一切的遭遇都讓“我”被成長。越長大越懂事,也越笨重,走起路來,身上已經有越來越多,不得不背負的負擔,家庭的,信念的,生命的,現實的,其實也包括夢想的。常常是為了走得稍微輕松一些,我們忍痛割愛地瑟縮了自己的夢想,逼仄它們到陰暗促狹的角落里去。漸漸淡忘它們、抹煞它們、羞于提起它們、徹底拋掉它們。
生活得復雜、殘酷、骯臟、美好,周圍人的態度都在改造著在路上的我們。“我們也犯過很多錯誤,失去一些本該一直繼續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該關系更好一點的朋友,但成長不就是這樣么?不是學到就是得到。你成長中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解決了,你就成為了你這類人當中的幸存者。不解決,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為誰。”——劉同如是說。
我們在路上,我們被成長。
十八歲出門遠行,成長不止。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3
本以為這本書是介紹某個人在18歲出門旅行的過程,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這是由于11篇短篇小說構成,每一篇都貼合我們生活更多的關注是青少年的成長足跡。
青春對于我們來說,應該是最珍貴的東西,可往往越珍貴的東西,我們越容易丟失。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我們會變得飛揚跋扈,有時又變得沉默寡言,又愛與朋友們瘋狂。正如這本書所寫,青春期的到來會讓我們有所改變,變得獨立,個性張揚,甚至有些叛逆。但這或許只是對于成人而言,因為時代的鴻溝,我們總愛與同齡人交流,而不愿與父母溝通。正因為如此,很多事情你懂而父母不懂,父母知而自身不知。可是成長卻總有一個過程,我們會從懦弱中走出來,變得堅強。阿來的《格拉長大》敘述了十三歲少年的成長,他并沒有重點關照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是探討了青春期少年如何完成對生命起源的感悟以及如何獨立承擔起生存的重負,格拉用勇敢、善良捍衛了自身的尊嚴。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少年不但僅有所謂的叛逆,更重要的是成長。
十八歲,已經算是成年了,意味著長大成人——擺脫幼稚、走向成熟,而《十八歲出門遠行》所展示的冷漠的,難以把握的世界則令我們驚恐、惶惑。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是關于大人和孩子不同的自我。主持人問了大人和孩子同樣的問題“如果能改變身體的一部分,你想改變什么?”同一個問題,大人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們想要的是能讓自身滿意的自我,而大人們要的'是一個能讓別人滿意的自我。因此,對于我們來說,成長會改變我們所擁有的原有本質,但我們或許本就該歷練歷練,十八歲,出門遠行,完成成人禮。小時候總想趕快長大,因為我們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對它存在新鮮感,可長大后又懷念兒時的天真,《十八歲出門遠行》會帶你重回青春期,體驗成長帶來的不同感覺,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律動。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4
閑著沒事,看起了《現當代小說選讀》,有一次讀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感覺卻與以往不同,似乎小說中“我”的經歷和我們有些相識之處,甚至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小說情節極不和理,語言卻新奇幽默,完全是十八歲的孩子應有的思想。難怪莫言會說它是一篇“條理清晰的訪夢小說”。
小說一開始便寫“我”在路上的情景,充滿著對未來的新奇和對過去的回味。這個男孩會對著遠方的云呼喚熟悉的人的綽號,這也算是對少年時代的一種告別。以往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甚至少年時的愛戀與夢連那些快樂和憂愁,有些會留在腦海里,但大都會漸行漸遠,慢慢陌生起來。
男孩起初并不在乎什么汽車和旅店,他只是帶著興奮漫無目的地向前路走著。但人生并不允許他這么一直漫無目的下去,天晚了,他必須找個旅店住下,就像我們不可能永遠是個孩子,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打一個基礎,找一個安身之處(人生的旅店)。
接下來的事非常戲劇性。他遇到了汽車,為了能順利搭車,他甚至使用了不屬于他的年齡的方式——讓煙(這其實是他第一次對解決人生問題的嘗試)。接下來似乎一切順利,他不但上了車,還幾乎與司機成了兄弟。但事情卻給了他一個巨大的轉折,讓他感覺到無限的悲傷。
為了保護司機的蘋果而被打的遍體鱗傷,而司機卻放任事態的發展而使自己毫發無損。最后司機拿著男孩男孩的包跳上了搶蘋果的拖拉機,只留下男孩和汽車一起無限悲哀地等待夜色的降臨。
讓人發笑的情節背后卻是一場現實世界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沖突,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遭遇這種沖突,但我們必須適應,我們總得成長。
即將走入大學,對未來會既期待又迷茫,但路畢竟要自己走的,我會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未來,要學會選擇,我們會成熟起來,只要心中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夢。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5
我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讓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啟迪。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能夠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征著夢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夢想而執著。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我的未來。路上,一向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夢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夢想出發,并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夢想而困惑。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所以,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此刻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我的夢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我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我帶到何處。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么簡單。人總要理解現實,并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我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應對。
讀《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感覺是在一個夢境之中,但這個夢有時那么地真實;不明白它具體告訴我們什么,但又在無形中與我們的心靈深處相契合。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學的意蘊所觸動,也是因為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覺得像現實中的自我。
《十八歲出門遠行》,雖然是一本書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看到了我們自我。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6
十八歲出門遠行,短短七個字給我的震撼力卻不止這些,十八歲是一個血氣方,剛充滿活力、充滿探索未知的有著好奇心的年紀了。別人的18歲,也許是坐在風扇呼呼的教室下面,聽著老師的潺潺教導,埋頭做題的年紀;又或許是在球場揮灑著汗水,圖書館里看書陶冶情操的年紀,但是文中我的十八歲卻是一個人孤身走在異鄉旅行的特別的經歷。
文中的我像是一根無依無靠的稻草,在不熟悉的地方,在不熟悉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路上遇到許許多多的景色,可是隨著時間越來越晚,我的定居之處也成了難題。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看似和善親切的“老鄉”,我拿著煙換了免費搭車,可是車卻拋錨了,一群人拿走了車上的蘋果,還打傷了,想要上前阻攔的我,最后司機竟然也搶走了我的背包,跳上拖拉機走了。荒誕而慌亂的事情像是一陣狂風,帶來呼呼大嘯,離開時又留下寂靜一片。我坐在黑暗中,坐在車子上,遍體鱗傷的我與遍體鱗傷的車子,我們在寂靜中相伴,我也找到了一直在尋找的旅店。
而文中的我并不是認為汽車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旅店,只是在經歷過慌亂后,我的心變得強大了,我發現了,我心中淺藏著的精神棲息地——熱情、希望、善良、樂觀。于是我便找到了,我一直在尋找的旅店,我的“棲身之所”。
讀完本篇短文,我知道了社會上有許多的殘酷與冷漠,只是平常大多我們處在被父母保護著的一方溫室,看到的都是花花草草的鮮艷與美麗,沒有體驗到花刺和毒曬。而現實社會會比我們想的更加無情黑暗與利益,我們雖然會受傷會疼痛,卻是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經歷。受過苦難方能保持赤子之心,這是成長的最大收獲。成長中要保持自己的初心與赤誠,不斷摸索向前,遇到問題時不能灰心喪氣。遇到問題時保持冷靜和思考,才能收獲答案。
所以,以后的路總要學會自己走,自己摸索。遇到問題也不退縮,堅定地走腳下的路,捕獲屬于自己的風景。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7
我們同是年少瘋狂:一個,十八歲時便一個人背起行囊;另一個,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獨自闖蕩世界,想來自由快樂,實則不然。外面的世界變幻莫測,有冷有暖。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經歷雖與十八歲的主人公的遠行有所不同,但這讓我對《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有了理解和共鳴。
旅行的一開始我們總是滿腔熱血。
當知道了可以去遠行時,十八歲的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也終于擺脫了家里”做這個“”練那個“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隨便玩手機啦“”我可以離開爸媽的嘮叨遠走高飛了“”爸爸媽媽,bye——bye“……各種快樂已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了。而爸爸媽媽他們是一夜未眠,擔心焦慮,一大早還留給我一個條子,千叮嚀萬囑咐一些”小兒科“的話: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不要答應陌生人帶東西回大陸、不要在刷卡時讓人看見密碼……
盡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礙,但仍我們熱情洋溢的去沖破,興奮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綿綿無盡頭,雖覺得前方有旅店的幾率越來越小,但小說中的青年仍”沒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樣,在出發去香港的機場里,的確發生了一件令我焦慮的事。我在機場里遇見了同學,便將行李及放著手機的包包統統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學那兒”串門“。當我回到出入境辦理的門前時爸爸不見了。這下我著急了,沒了命似的打電話,跑來跑去,驀然回首,老爸卻在,面館飯桌旁。但當這一小風波過去后,我還不是雄赳赳氣昂昂地進軍登機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禮貌“還不是當了耳旁風,有什么好猶豫、害怕的!
也許這就是青春的沸騰與澎湃。年少的我們在瘋狂時,什么都阻擋不了我們的前進的腳步。青春無退縮!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8
這個暑假,我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在這本書里,讓我最難忘的是《誰是未來的中隊長》這個小故事。這個故事讀完后,我不禁想問: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有資格當上中隊長?
這個故事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好學生”。一位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未來的中隊長的最佳人選;另一位是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學生,是同學們積極主推的未來中隊長。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學生雖然有時考慮不周,做事還有些莽撞,但是他能腳踏實地地幫助同學,提高他們的成績,在同學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相反,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雖然她十分善于把同學們的.小動作等及時反應給老師,可是除了會“報告老師”外,她別的什么都不會,更談不上真正地幫助同學,只會以“報告老師”來增加自己在老師心中的籌碼,有時甚至會惡意排擠別的同學,因此,同學們十分討厭她。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同學們看來充滿了世故、虛偽和功利;而同學們心中的好學生,不畏強暴,敢于保護弱小同學,遇到問題總喜歡獨立思考,獨立處理,發現身邊同學的缺點都會實實在在去幫助他們克服不足和缺點。然而,同學眼中的好學生因為老師眼中“好學生”的惡意“報告”,在老師的眼中卻成了自高自大、愛出風頭、對同學關心不夠、心中沒有老師的壞形象。
我認為,只有善良、勇敢、樂于助人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好學生,才有資格當上中隊長。有些問題可能我們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老師尋求幫助,以便更好地了解、處理,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獨立判斷、處理問題,不能凡事都指望通過“報告老師”來解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每一次都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同學們之間要和睦相處,真正地做到互相幫助。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9
當走過一排書架,《十八歲出門遠行》瞬間吸引住了我,我興奮地大叫了起來,讓媽媽幫我付出了錢,就迫不及待地翻書看了起來。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馬路上,我像是一條船。這年我十八歲……”這篇文章情節雖然簡單,但展示的冷漠,難以把握的世界令我們驚疑、惶惑。
十八歲的“我”離開家出門闖蕩,但不知現實世界的冷漠。到了外面,可謂是吃盡可苦頭。找不到旅館、市儈氣十足的司機,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我”阻攔山民的哄搶,都被打得遍體鱗傷,司機不但不幫助我還朝“我”哈哈大笑并且搶走了我的書包。
這真是一次糟糕的遠行經歷,但何嘗不是對“我”的`一次考驗呢?
一個個意外時間的發生,碰到的人是多么的虛偽,無知的暴力,這或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真相,是成長中我們必須面對的“惡”。
小說家余華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撕開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一切虛偽、愚昧、暴力、黑暗,將它赤裸裸地展示在陽光下。余華的這篇短篇小說,是他登上文壇的成名作。
作品關注關照了成長著離家遠行的主題。離開家庭,離開親人的庇護,使主人公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冷漠,但這次遠行經歷,卻使主人公更加成熟。
作者余華究竟想為成長者的出門遠行提供怎樣的啟示呢?我想大多數的讀者都有著一樣的困惑。
我所理解的是:人只有經歷了磨難和考驗,才算是真正的成長,才是真正擺脫幼稚邁向成熟。
感謝余華先生的這篇小說,它讓我收獲了真正的成長。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10
這天,我讀了余華的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我不禁為本書所展示的世事的冷漠、虛偽、無知、愚昧的一面和難以把握的世界感到無奈、驚疑和惶惑。同時為“我”的見義勇為、陽光樂觀和純凈的心所震撼和敬佩。
故事講述的是:十八歲的“我”在父親的督促下,獨自一人開始人生的遠行之旅,正因父親說:“你已經十八了,你就應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因此,“我”離開了家庭、離開親人的庇護,懷著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夢想,還有對未來的完美憧憬,背起裝有我遠行所需的生活用品的'漂亮的紅背包,歡快的沖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地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天真的以為,出門遠行,體驗生活是一件十分美妙享受的事情,未曾料到以后的路怎樣走。然而,一系列的遭遇讓“我”吃盡了苦頭,夜幕降臨時,“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才搭上了一輛運蘋果的汽車,車卻在半路拋錨了,山民們哄搶車上的蘋果,“我”阻擋山民的哄搶,卻被那些人打得遍體鱗傷,最讓“我”憤怒的是,可惡的司機不但不幫忙“我”,反而朝“我”哈哈大笑,還搶走了“我”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錢,還有食品和書。他坐著山民的拖拉機跑了。深夜,遍體鱗傷的“我“孤獨地蜷縮在沒有車輪的汽車駕駛室里……
通過這篇小說,讓”我“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相,是成長中我們務必勇敢應對的”丑惡的一面。讓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意味著讓我們逐漸擺脫了幼稚,走向成熟。讓我也認識到了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魯莽行事,否則得不償失。同時,我真期望像這種“丑惡”的事和行為在我們的社會里不復存在,多一些善意的正能量該多好啊!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11
《十八歲出門遠行》里收藏了許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父親的雪》。
《父親的雪》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發生在一個寒冷的.嚴冬。主角“我”的生活也十分艱難,因為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所以跟著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許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幾張嘴,所以“我”的肚子總唱著空城計。最終,“我”有機會去看看加到另一個村子的母親,可是“我”明顯地發現,母親已經把自我列為了“不屬于自家人”、“與自我無關”的列表。唯有自我的新爸爸對自我客氣一些。但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變。“我”從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時的村莊正下著大雪,母親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卻被我一口否決。到了家中,我決定忘記母親,忘記新爸爸,忘記那個家。
很多年過去了,我漸漸從一個倔強的女孩長大成一個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當初母親狠心送我走的意圖,也慢慢明白母親很愛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顆很愛很愛我的新爸爸。當時“我”拒絕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著我,在身后幫我驅趕野獸,新爸爸的肺一向不好,經過那場大雪以后,還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向掛念著我,對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說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樣樣?”這種感情,比血濃于血的親情更珍貴。
“父親”的愛,是如此無言,“父親”的念,是如此綿延。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 12
這個暑假我了一本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臉上的眼淚夾雜著歡笑始終在內心流淌。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我”在起伏不止的柏油馬路上尋找旅店時的一個迷茫的過程。小說通過“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和人性遭摧殘,人們愚味,對現實狀況以及未來迷茫的青年人,在小說中多次提到“旅店”。其實,那僅僅指的是“我”的精神的寄存處,物質的.寄存處,面對司機老鄉的不理不睬,面對那些野蠻的農民們和本應該善良可愛的孩子們,我更加的沮喪了,我再次深深的進入了一個迷茫的過程。
知道那個司機把“我”的背包搶走了,還朝“我”哈哈大笑時,我絕望了,又饑又冷的我什么都沒有了。現在遍體鱗傷的“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了,就像遍體鱗傷的汽車一樣。還好,汽車的座椅沒有被搶走,這讓“我”心里有了稍稍的安慰,躺在座椅上的“我”漸漸的開始暖和一點了,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的心窩還是健全的,溫暖的,原來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旅店,這個旅店竟然在這里!我不禁為這個遠行者感嘆!
沒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希望你們好好為自己的十八歲做準備。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不知有沒有好好利用這個十八歲呢?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些挫折,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堅強,讓我們在挫折中學會更多
這個青少年的心,深深打動了我,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未來的十八歲。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12-19
十八歲出門遠行六年級讀后感(通用15篇)06-27
讀《18歲出門遠行》有感02-10
出門的作文11-30
遠行的解釋與造句09-28
生命的遠行作文03-08
伴我遠行作文05-09
關于遠行的詩句05-30
遠行的抒情散文06-25
什么伴我遠行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