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精選1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制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些感想,其實它里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2
閑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于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里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里做媽媽布置的什么《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系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游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吁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3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
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4
我喜歡讀書,也愛收藏書。從教二十一年來對我教學工作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寫的《給教師的建議》。
打開目錄,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幾點建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興趣的秘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于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這不都是我最急于知道的嗎?目不暇給的我廢寢忘食的讀著……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字典里沒有“差生”二字。蘇霍姆林斯基用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閱讀與思考”喚醒知識“差生”的思維。
書中講到,有個叫費佳的學生,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始終是最大的障礙。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蘇霍姆林斯基就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二百道應用題,主要都是從民間搜集來的。其中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其中絕大多數并不需要進行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習題,像讀鳥獸、昆蟲、植物有趣故事一樣。過不久,費佳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這孩子對其中一道最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并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解題原來是這么普通的事,這一點使費佳感到驚奇。“這么說,這些習題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來的?”費佳問道。于是,費佳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把解出的習題抄在一個專門的練習本里,還在文字題旁邊用了畫習題的辦法,畫有小鳥,動物植物等。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搜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后來又給費佳配了另一套書。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科學發生了興趣。費佳成“少年設計家小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后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語文,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
蘇霍姆林斯基評論此事在教育日記中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有給費佳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好像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他的覺醒。”蘇霍姆林斯基諄諄告誡教師們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銳。”
讀了《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差生”,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注:“1+1,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家長配合,大量演算道道習題。可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的“精力透支”,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后勁兒不足”,隨著年級升高,還會成為新的“差生”。我們學校的幾位骨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閱讀和思考”提高“差生”興趣,改變“差生”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每天講個小故事,培養讀書興趣;通過每周辦張英語手抄報識記單詞;通過猜謎語、講“字寶寶”故事、編兒歌等方法學習漢字。在他們的班級“差生”成績也基本達標。
在農村,由于經濟原因,一些智力較差的.學生“隨班就讀”;由于教師照顧不周,由于教材與進度的大一統,使這樣的學生淪為“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用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觀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進而提高他們的成績。
有些教師對兒童大聲呵斥,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兒童的人格。這些不公正的做法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敢怒不敢言,于是他們就在內心以各種形式進行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抗。蘇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換來尊重,傷害獲得傷害。
春來暑往二十一年,這期間,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如陳年佳釀,仍散發著幽香與魅力:“動手與智慧”,這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教學反思”嗎?“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這不正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嗎?還有“必須教會少年閱讀”、“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傳與落實的“書香校園”嗎?
歌德曾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家長要讀、教師要讀,教育管理者也要讀一讀。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5
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不禁思想豁然開朗,更感嘆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讓我們終于找到了基礎教育的源頭。他生活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干渴的靈魂,像與我們面對面交談,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獲與體驗,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我慶幸自身擁有它,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上的摯友。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第十八條: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該學會激發學生對閱讀書刊的興趣。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并且能終身學習,首要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學會閱讀。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當然,閱讀能力不可能是天生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葉圣陶所說:“閱讀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惟有在閱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小學是正確理解和利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階段,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學習,不待教師教,自身能讀。
第五十三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復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愿望、掌握知識的愿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回顧我們的教學,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學習各種生活和社會經驗,學會學習。學習,在現代社會中不但意味著教室里的書本和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包含情感、態度和生活技能的學習。教師不再是知識和真理權威的傳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提供幫助的專業人員。在現代社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學什么、怎么學和什么時候學方面,應該擁有更多的自由和責任,教師或外界的過分干預,會使學生的內在的快樂、沖動、情感產生混亂,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見,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鉆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
第七十五條建議中《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號,并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身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推動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期望被鼓舞,被鼓勵的愿望,學生更是如此。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可以發現,越是成績差的學生,他們所需要的關心度就更大,這可能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較大的轉變,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蕩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素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6
讀別人的書,想自己的事,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有時會有豁然開朗的驚喜,有時也會為自己愚笨的做法自責不已,仿佛在與他面對面的交流,解答著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每次讀都給我帶來新的收獲與體驗。
初讀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大致內容:巴甫里克是本節的主人公,他是老師眼中的差生,老師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能力掌握知識的孩子,是一個思維遲鈍的兒童。女教師一遍又一遍地教,卻都是徒勞無功,可是蘇霍姆林斯基明明記得他在剛入校時是一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孩子,幸運的是在接下來的幾次去田野樹林旅行的機會讓蘇霍姆林斯基意識到這是一個觀察力非常精細,能敏銳地察覺到隱藏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的孩子。果然巴甫里克在自然學科上的表現驚艷了整個學校,他培育的蘋果樹枝成活率極高,并且能總結出頂端的嫩枝會使成活率更高。這種表現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肯定,巴甫里克的思維覺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強,在學習上也一年比一年進步,最終考入農業學院,成為農藝師。
從巴甫里克的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就是“拼命”地給他們補,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大量工作,成效就是微乎其微。在沒有成效的情況下,老師的心情一定特差,說話的音量也控制不好,成績差的學生又屬于那種比較敏感,自卑心較強的孩子,他們就會變得更膽怯,對學習更沒興趣,還會產生消極心理,甚至不遵守紀律,處處與老師作對。如果我們老師轉變思路,學會欣賞他們、贊美他們、發現并支持他們的興趣,總有一部分學生“思維覺醒”是需要恰當的方式的。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成龍的天賦在動作上面,如果讓他像一般的孩子一樣讀書,未必有今天的成就。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差生”最終成材的例子。從巴甫里克的身上,我要清醒、理智地面對看起來不會學習的孩子,他,她,不是差生,而是思維還沒覺醒;從女教師的身上,我要吸取教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當這條路行不通時,我們一定要試試別的出路;從生物老師的身上,我醒悟到,原來,多讓學生動手有這么神奇的力量!
我還想起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把教育給神化了,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并且將孩子成績差的原因全部歸咎于老師,顯然是極不負責任的。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案例告訴我,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讀寫能力,觀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不總能在同一時間達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是真的無法避免的,那么我們能做的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成為孩子信任的人。其次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支持,我們如果把孩子看作一個“大寫的人”,他也就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反之,他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我們不妨這樣期待著,差生或早或晚會有這樣的“思維覺醒”,我們做老師的要留心發現,并給予幫助和引導,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變成了下一個愛迪生或愛因斯坦。讓我們的愛成為他們成長的助推器,而不是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7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蕩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身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由于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因此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后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身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身先要有一桶水。”閱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很多條件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要博覽群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于對書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面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現在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恒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使自身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身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里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于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后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身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你的課堂可能會非常的輕松,學生聽得也會非常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課堂的效率。最后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后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8
今天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有一篇《要愛惜和發展青少年的記憶力》中有這么一段闡述:“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則尤其不可容忍。在這些年齡期,死記硬背會造成一種幼稚勃—它會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階段,使他們智力遲鈍,阻礙才能和愛好的形成。死記硬背的產兒,它的最不吉利的產物之一,就是書呆子氣。”
由此,我想到在教學第一課的時候,課后有一條作業,讓學生背誦課文。我當時想,只要讓學生會背就行了嗎!所以沒有對課文內容分析之前,在早讀課就布置給學生背誦的任務,讓學生在早讀課就必須把課文會背誦,于是學生們就“呱呱”地讀了起來,到早讀課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也都會背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只注重了背誦的結果而忽略了背誦的過程,學生是如何會背誦課文地呢?學生背誦課文的.目的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讓學生把課文會背了,到考試的時候把頭腦中的東西再“倒出來”就行了嗎?對照《標準》背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積累,試問:學生都不理解,積累了又有什么用呢?這樣的積累能夠保持多長時間呢?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9
善于幫助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不斷進行新的觀察的教師,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連接著學生的知識越“老”就越鞏固。
——《給教師的建議》
這是書中的第21條“教學生觀察,教學生細看”。想到在學習《圖形的運動》這一單元時,我就有些感觸。在學習的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時,我們就可以起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觀察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比如蝴蝶,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旋轉?比如坐纜車,比如擰水瓶蓋。
用心的學生能根據細看周圍世界的現象,聯系到所學的知識中去學習,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更能達到“學生的知識越‘老’就越鞏固”這一效果。不夠細心的學生就需要我們的提醒,慢慢培養他們觀察的習慣,從而讓學生獲得‘觀察周圍的'生活能獲取知識’的體驗。
我相信任何知識若能與生活相聯系,那么學生掌握的知識肯定更牢固。一個善于觀察的學生肯定是一個細心嚴謹的學生。引導學生觀察的行為,更能吸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所以要教學生觀察和細看周圍世界的現象。
學生觀察大自然生命的蘇醒的時候,我們觀察學生生命的蘇醒!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0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大學那時就經常聽老師講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么多年來,中國教師仍然念念不忘蘇霍姆林斯基。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呢?帶著這個疑問,我翻開了前言。在這里,我找到了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先進性、豐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
跟隨前言,我慢慢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一次,我才真正發現了這本書的魅力。這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生動的實例事例,又有精辟獨到的理論分析。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切合實際的講述,對于身為青年教師的我來說,就如指路的明燈,照亮前方的道路,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和困惑娓娓道來,讓我獲得了很多新的收獲和體驗。其中,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10條建議——關于做“困難”學生的工作。它引發了我的新思考,的確,教學要有創造性,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我們的班級當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得不承認這些學生中的后進生特別需要我們老師重點關注。他們比一般學生在理解和記住教材上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是學后忘前,這樣的問題著實令老師們焦灼。曾經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作為教師,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課后輔導,利用放學時間進行個別輔導。一次一次地給他們講解輔導,邀請家長朋友一起配合參與,共同幫助他們。可是,所有的付出都會被最后的成績所否定。期末結束,看著那些困難學生,作為老班的我著實想幫他們一把。當看了本書中的——關于做“困難”學生的工作時,我茅塞頓開。
書中談到,對于這些困難學生,如果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因為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他以小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閱讀才是一把智慧的鑰匙。而我曾經做得最多的方法是讓孩子們一遍一遍地學習他們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認為他們連課本的知識都沒掌握,更別說課外閱讀了。顯然這是不成功的,學生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本條建議的最后,這番話我將會永遠銘記:“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們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由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手段。”
讀完這一章,我捫心自問:教會學生閱讀,幫助后進生從閱讀中激發學習興趣,我們教師本身不就是要多閱讀?正值寒假來臨,這不正是開啟閱讀的最佳時機嗎?何不妨與學生一起閱讀?于是放假前一天,經過這本書的啟發,我在班里開展了“師徒結對一幫一”的活動,讓后進生自主選擇自己信任的師父,在假期一起建立群組,督促學習、閱讀打卡,互幫互助。無論是優生還是后進生,他們都應該學會閱讀,他們都應該在廣闊的書海中去發現,去驚奇,去贊嘆,去思考。我期待,閱讀能為孩子們打開另一扇門!
孩子們,讓我們從書海中遇見更美好的自己,閱讀越幸福!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1
在本學期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發現對于一個新教師的成長來說,它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相信很多老師在讀這本書時,都會選擇性地讀第31章,題目為“給準備教一年級的教師的建議”。在讀完這一章節后,我深受啟發,于是決定全書閱讀,并做了一些筆記,記錄下我認為對我的啟發很大的句子。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第十三章節“評分應該是有分量的”,因為我正思考著如何撰寫學生的體育測評方案。回想起上學時,我們常說一句順口溜:“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考試的重要性。目前,考試仍然是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既是評價學生的手段,也是評價老師的手段之一。然而,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更好的建議:“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認為缺少這種力量,任何教育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對于蘇霍姆林斯基來說,評分有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讓學生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在這個問題上,他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
第二,出于各種原因和情況,如果學生無法掌握知識,我從不給予他們不及格的分數。
第三,如果你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比較模糊,對他們所學內容和現象的表面現象還有一些不明確的地方,那么最好不要給予任何評分。
第四,我們應當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僅僅準確無誤地重復教師所講的內容或者從書本里背誦的材料。
我認為在對第二條和第三條建議進行綜合考慮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的評價方案包括體質測試成績、微校家庭作業考察、平時上課表現以及期末武術操技能評分四個板塊。按照這個方案進行評分時,可能有幾個學生的成績可能不及格。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是最好不要給學生不及格的成績,因為體質測試的成績是固定的,而平時成績因為表現確實沒有其他同學好,為了公平起見,我也不會改動平時成績。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到了第三條建議的應用。如果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還比較模糊,在他們對所學事物和現象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不明確的地方,我可以選擇不給予任何評分。舉個例子,我考察武術操時,如果那幾個可能不及格的學生,我可以單獨教授他們動作,直到他們掌握了技能,然后再對這幾個學生進行評分。這樣他們不僅可以獲得理想的成績,同時也因為他們確實掌握了技能,所以評分是公平的。同時,我還會要求這幾個學生在家練習本學期的一些跳繩、廣播操,并將作業傳給我進行考察。這樣他們的家庭作業成績也能有所提高。通過這樣的.方式,所有學生都能及格。為了確保他們在下學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將在補考過程中與每一個學生進行談話,用鼓勵的方式督促他們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真學習新技能,在家完成體育作業。由于我重新對他們進行了評分,他們也會感到感動和高興,同時也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上是我對第二條和第三條建議的看法和應用的具體措施。
教育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評分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促進學生成長的手段。教育工作者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都需要非常細致地處理。它可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深遠的影響,持續多年。因此,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從第一天就記住學生的名字開始,逐漸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創造良好的情緒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真正做到我們的評分和評價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2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辟,啟人深思。在讀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時,引發了我對以往教學行為的深刻反思。
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總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愿意動腦筋,又不愿意問別人,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他們學習的困難會越來越大,會進一步導致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而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也有一個這樣的學生,他在課上從不吭聲,哪怕你善意、耐心的引導,還是聽不到他的聲音,我也曾采取一些方法減輕他的作業量,給他布置一些簡單的基礎題目,課后加以輔導,慢慢培養他學習數學興趣和信心,讓他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自認為這就是因材施教,但一個階段下來,效果甚微,令我很是困惑。
當我看到“對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更加遲鈍。我曾使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才意識到我雖然減輕后進生的腦力勞動,但也只把他限定在低層次的腦力勞動中,變得遲鈍起來。
書中費佳的例子,更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睿智和耐心。為使后進生費佳得到提高,在五年的時間里專門為其編寫了一本故事性的不需要算術運算,卻需要動腦思考的200道應用題集,專門為他收集300多本書籍供他閱讀。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讀書也是一種智力訓練。正因為手段得當,訓練有效,才使費佳成為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床調整師。現在想起我班上的那個后進生,我雖然采取一些方法,也知道他會出現一些反復,也堅持了一段時間,但看到毫無起色時,我還是放棄了他,如果我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采取睿智的,用令人贊嘆的方法去喚醒他動腦思考,有足夠耐心堅持下去,哪怕經歷一些曲折的過程,我想也一定會出現奇跡。
以前我聽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總覺得很反感,覺得這是專家說的空話,現在看來說得也不為過。如果老師能睿智的刺激學生動腦思考,不斷堅持,就一定能成功。作為一名教師,《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想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3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解決中小學教師教學問題,從教學、教師、學生以及教師的素養等方面展開分析,給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他以具體的事例和實際的理論來談論教育中的問題。
選擇教育這一行就必將對自己嚴格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可見,作為教師,必須每天與書為伴,進入書本,獲取知識,小到教材、課本,大到教育理論以及各學科知識。要讓學生學有所成,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并感受到教師的個人魅力。
假期里,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有了以下感想。
一、教師是自己的選擇和歸宿,必將傾盡全力做到忠誠自己的事業。在執教半年期間,我遇到了各種難題和挫折,但想到自己選擇的道路,我就告訴自己:如果不能從這份職業獲得樂趣,我寧愿轉行。但一旦選擇,就必須堅持走下去。教師如果不能愛自己的職業,那么學生也不能獲得健康良好的成長。在讀了這本書后,我堅信對本職工作的熱愛會給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勇于上進,迎難而上,憑著對工作的熱愛,一切都會變好的。
二、教師應引領學生,關注學生發展。學生的興趣點和愛好點是教師執教前應該了解的事項。如果不關心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求知動機,教育只會是單純的獲取知識。沒有興趣的學習,學生會覺得厭煩,學習就會變成累贅。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和英語教學中,老師更應該引領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以不同的作業設計和科學精細的教學設計。學生喜好游戲性、競爭性的活動,也符合學生的心里特點。在此方面,我也要多學習、多思考、多反思,重視學生的情感。
三、教師對學生要有愛。愛是師生情的催化劑,能讓學生心中感到溫暖。在新接手班級里,我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愛。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教育。不論是學困生、后進生還是優等生,或是留守兒童,他們都需要來自教師和長輩的愛。這當然不僅僅是生活中的關愛、關懷,而且是學習生活中的帶領者、模范者。對學生成績的肯定,對學生生活的'關心,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對他們的支持和鼓勵都是一種愛。面對學困生,充滿信心,采取措施,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改進學習方法同樣是一種愛的體現。
四、提高教育教學必做的事是教學之后寫日記、記反思、自我評價、自我督促。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只有勤于反思,善于觀察才能有所進步,有所成長。反思是教師成長最重要的環節。上完一堂課,必將有所得,有所失。成功的方面是哪一方面,不足的環節在哪里。不論是來自自身的優勢還是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的經驗,或者通過觀摩、研討活動得來的教法經驗,我們都應該學會總結、學以致用。
五、七分鼓勵三分勉。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只是一味地加以表揚,就會造成孩子的驕傲自滿。如果犯錯時一味加以批評也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勵和勉勵是學生生活中的一片陽光,能讓他們感受到學習中的積極因素,能讓學生得到良性的發展。
六、學校教育聯系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對孩子的督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的教育需要的是家校合一,共同為孩子的成長齊頭并進。現在,信息發展迅速,家校聯系方便。我們做老師的更應與家長攜手,為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獻計獻策。尤其在孩子作業完成度和課余生活的指引方面,家長要充分發揮起該有的作用。把學困生變為中等生,把中等生變為優等生。
當然,我從《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學習領悟的不只是這些,還包括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如何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等方面。我應該做的哈很多,希望在往后的教育教學中有更多收獲。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4
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滲透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現自己。無論我們多么優秀,和這么多學生相比,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于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么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著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著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他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著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干,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兩種業余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么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攝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調味劑。我喜歡耐心的`用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喜歡聚焦,喜歡虛化,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去探索,這不正如透過書本、穿過數字,去發現去探索每一個學生美的瞬間嗎?一個有趣味的老師,他能將課堂變得有趣,在課堂之余,他還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給學生。
書中值得借鑒的建議還有很多,里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獨特的內涵。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5
人常說:有三樣東西別人奪不走,吃進胃里的東西,藏在心里的夢想,讀進腦子里的書。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書,是一定要讀的。不讀書,又如何影響學生醉心閱讀?所以,哪怕再忙,我也盡量抽出時間讀讀教育專著。
這不,這段時間我正在閱讀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其中一篇《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讀來頗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們一把,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
的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世界太貧乏、太枯燥無味了。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樂趣,他們迷茫、他們困惑、他們沮喪。如何啟迪他們的智慧,調動他們的興趣,閱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于是,我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推薦的書目除了根據學生的實際,還結合教材以及語文主題叢書,每三個星期讀一本,在讀的過程,不定時地抽出時間進行分享交流,當讀完,還會上一節讀書交流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學就書中的內容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讀后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所觸動,這無疑促使更多的學生加入閱讀的隊伍。
除了以身作則和利用班級的良好氛圍影響學習困難的學生閱讀,我還另外推薦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因為對于文化基礎較差的他們,對于從不閱讀的他們,如果一下子讓他們讀一些名著,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要由易而難地引導。《窗邊的小豆豆》《狼王夢》一段段、一節節、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漸進,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從你我開始。讓為師的我們和學生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6
寒假里,我借閱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于對后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后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復閱讀了三遍,覺得受益匪淺,借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
書中寫到:“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必須使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為在他們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們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弱,對題意不理解,而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來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讀懂題意,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日復一日,他們的閱讀水平仍舊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中,考了不及格的學生——王錦陽來說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閱讀題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閱讀量太少,他平時根本沒有進行課外閱讀,因為他學習不夠積極,作業較拖拉,做題速度極慢,其他同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需要半小時以上,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作業上,少了許多閱讀的時間。常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得歸還了;《未來作家》報也是一發下來就被擱置在書包里;在校根本沒有時間看,在家又不愛看書,連語文書里的課文都讀得很少。因此,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這樣書讀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讀不懂;文章讀不懂,做題所花的時間就越多;做題時間一多,就越發沒有時間來閱讀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成績怎么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績免于不及格,得借助閱讀來發展他的智力。只有讀書越多,他的思考才會慢慢地清晰起來,他的思維才會活躍。
我以前經常鼓勵那些成績優異、學有余力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量,增長更多的知識;而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教科書就行了,以免分心。看來這一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想,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后進生,就是因為他們不能讀好教科書里的內容,他們已經喪失了讀書的熱情了,所以他們的智力不能得到發展。我們不但要引導這些孩子多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應該讓家長們積極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現在,只要有學生家長向我詢問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請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課外書吧!堅持每天看20分鐘到半小時,看完以后再讓他說說看了寫什么內容。這樣一來,你的孩子肯定會聰明起來的。”
其實,在《語文新課標》里也提到:學生閱讀時間每天不少于30分鐘,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等。作為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特別是針對后進生,我們更要周密考慮,有計劃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可先從他們感興趣的那一類入手,引導學生去接近他愛好的發源地。對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兒百科全書》等;對童話故事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從一門學科入手,再去“點燃起許許多多的火堆”。因為閱讀時,書中鮮明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思想,勢必會引起后進生閱讀的興趣。后進生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不再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愛讀書了。
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享受知識的雨露,讓我們的校園開滿閱讀之花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15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09-02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02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4-3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2000字02-06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常用(15篇)06-26
(合集)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09-15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范文09-25
讀《給教師的閱讀建議》有感850字02-08
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通用20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