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戲大學問的讀后感
前段時間在朋友的口中得知了《小游戲大學問》這本書。它是伊莉莎白瓊斯和格雷琴瑞諾茲兩人的合著的,它描述了美國兩所不同幼兒園中老師對幼兒游戲的觀察和指導。
書本中作者將兒童游戲分為:0-2歲探索階段,3-5歲社會扮演游戲階段,6-8歲是求知階段。重點分析了教師在社會扮演游戲中的作用。在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兒童游戲時,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游戲、設定規則,并在游戲場面失控的時候中斷游戲。然而3歲之后的幼兒書序日常生活的節奏、行為等,教師僅僅起到了傳統的作用。
而《小游戲大學問》不僅說明游戲之所以是兒童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為成人提供了各種支持并提升游戲的方法。在書中介紹了教師在支持與提升游戲時所擔任的各種角色——舞臺監督者(安排環境,確保兒童有足夠的空間、材料和時間進行游戲)、斡旋者(利用示范及解釋教給兒童解決沖突的技能)、觀察者(仔細觀察游戲中兒童的表現)、記錄者、執行者(直接參與兒童的游戲)、游戲者(回應兒童的想法,協助維持游戲)、評量者(評價兒童的游戲)、溝通者(與家長、兒童進行溝通)與計劃者(審視環境、為游戲命名、介紹新主題)等。
中國的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遇到困難往往尋求幫助,在書本中針對這樣的情況舉例了幾種做法:1.教導解決沖突的技能。當孩子游戲中發生沖突時,教師應將焦點集中在游戲內容而不是聚焦于規范。應對孩子的意圖表示尊重,運用話語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本質,并得以持續原來的游戲。停止游戲、罰坐、反省等行為只能是毀了游戲。2.讓游戲復雜化以維持其安全。教師在斡旋時并不只是管理行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給予建議,讓游戲更豐富。
在普遍的幼兒園當中都會有幼兒對這種材料不感興趣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書本中找到兩個策略。
1.巧妙結合游戲活動遷移和提升主題活動內容:比如幼兒的從眾心理使孩子們喜歡模仿別人,一種新的材料被投放下去,如果一個孩子對游戲角力的游戲感興趣,并且玩得很開心,那他會無形之中帶動別的幼兒,幼兒爭相的要加入這個游戲,那么材料就投放的很成功了。
2.通過觀察幼兒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觀察是教師進行游戲之道的基礎,通過觀察,教師才能了解給幼兒提供的游戲時間、游戲空間是否合適;游戲材料的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戲的發展,幼兒需要豐富哪方面的生活經驗才能推動游戲的開展,幼兒游戲中的興趣點在上面地方等等。
作者在書中將游戲比作“泡沫幻影”,我覺得這一形容非常貼切,它抓住了游戲產生于結束的方式。的確,孩子的游戲有時很短暫,往往在我們老師幾乎沒發覺之前就消失無蹤了;但有時又復雜而較為持久,還會跟其他的“泡泡”們堆疊在一起,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區角與區角之間的聯系和互動。教師并不是光坐著看幼兒游戲。他們也得讓幼兒有游戲的可能。
書本中介紹了成人為使自己能自由觀察游戲中的幼兒所采取的的種種行為。復雜的扮演游戲通常發生于沒有成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即幼兒自個兒處在事前計劃、設想周到的環境中,運用成人之前已經協助他發展出來的技能,并探索興趣。
只用了一段時間對書本的閱讀就能讓我對幼兒游戲又有了新的認識,更加意識到了游戲在幼兒期的重要性,了解了幼兒游戲的本質。最主要的是在游戲中我意識到自己平常的處理是錯誤的,想要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優先考慮繼續游戲。相反地,停止游戲、罰坐、反省等行為只能是毀了游戲,既沒有給幼兒有用的策略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接踵而至的問題。要是對書本細心反復閱讀一定會受益更多。
【小游戲大學問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問的造句12-29
學問的反義詞05-17
《剪枝的學問》教后反思04-12
有關學問成才的古詩名句03-23
《剪枝的學問》評課四篇04-25
《剪枝的學問》優秀教案設計03-26
《剪枝的學問》教學實錄+教學感03-13
《剪枝的學問》教后記兩篇03-20
《剪枝的學問》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3
杜月笙大傳讀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