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通用1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1
暑期期間,利用空余時間讀了學校推薦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學習和工作中,我越來越體會到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交往。如果交往雙方都愉快,那么教學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常常會有學生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那門課程。所以讓學生愛上那門課之前,得先讓他們愛上教那門課的人。因此教師在提高教學業務水平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學即是一種交往,那么作為交往對象的學生就不可以僅僅看作是一個知識灌輸的容器。教師不可以機械地思考如何將知識灌進學生的腦子。而是要將他們作為一種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他們有想法,有情感,會哭會笑,會犯錯會進步。遇到問題,不是簡單地批評指責,要溝通了解,等了解過后再提出建議,讓學生從心底接受教師。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正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也會越來越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與眾不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作為教師,不應該按模具來打磨學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個學生的與眾不同,發現他們有別于他人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理解那些缺點,并且采取適當辦法幫助他們改正。
既然是一種交往,那么師生雙方就應該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則在學生中就不會有威信,那么學生就不會按照你的要求來執行。對于學生與學生,教師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為學生成績優異就給予過多偏愛。將愛多分些給教師沒有注意到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教師的追隨者。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課上。課上的交往只能是廣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學生“交心”,教師更應該注重課下與學生的交往。真誠地關心學生,在學校里有沒有什么事不順心,有沒有與小伙伴鬧矛盾,晚上有沒有早點睡覺,周末有沒有去哪里游玩。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師會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他們感受到原來教師、學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悶的學習地方。
教學是門藝術,而交往則是將它變成藝術的途徑之一。不將教學僅僅當成是工作內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認識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鮮活可愛的孩子一起成長的美好旅程。這樣的話,教學就是一種美了。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2
我利用課余時間拜讀了著名教育家肖川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讀后,受益匪淺。書中的他的一些對于教育的獨到見解,對教育者們的啟示,使我感動,折服。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樂于學習,也要樂于教學。
作為一名新教師,初出茅廬。因此簡單的機械模仿是必要的,在剛踏上教師崗位時,能上像一堂課必須建立在大量的模仿之上。在此我覺得要感謝學校給我們新教師機會,舉辦一系列如“新教師站穩講臺”、“新教師我型我秀”等教學展示活動,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學習他人長處。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簡單地搬用,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也正如肖川先生在書中所說的說:“如果一個教師只有別人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他才會怎么去做,而不會主動地探索一些有效地方法,那他的發展前景就很難令人樂觀。”是的,當我們站穩了講臺后,我們就該積極尋求、主動探索一些個性化的教學路子。我們更要善于發現自己的性格和業務方面獨到的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思維和教學個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書中肖川先生還提出:“老師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發展,更談不上對于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關照。”在我認為,教師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良心職業,是要從道義上對每個學生負責任的。因此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心關注其日后的成長。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培育花朵的園丁。我們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現代教育觀。樂觀估計學生的天性,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多用贊美替代批評。對于犯錯誤的學生要及時糾正,用自己的智慧與真情鼓勵引導,寬容對待。
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肖川先生看來只有當我們教師有不斷學習的愿望和興趣,才有可能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這也就要求我們心存樂于教學之心。比如我的師父馬潔老師,我就覺得教學經驗豐富的她已經將教書育人融為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樹下的一藤牽牛花,墻角的一株小草身上,她也能發現生活的樂趣,生命的美好。她把這種快樂分享給學生,讓他們也懂得生活,懂得感激。這大概就是她的生活哲學,教育信仰吧!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樂“學”的幸福,更是從中獲得啟迪:教育之路漫漫其修遠兮,更要求我們用自己的真情與智慧去感染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身邊的人。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3
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教育智慧與真情》,“文字優美、自然、含蓄、豐厚、耐人尋味。”(引自該書的《內容簡介》)讀它,你將會懂得很多教育方面的智慧,也感受到教育中的真情。
我認真地品讀完這本書之后,覺得我們的教育的的確確需要很多很得真情。這種真情是隱藏在校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它具有隱蔽性,看不到,摸不著;相反,只有雙方用心去感受才能品味到它的滋味,共享其中的親情。
校長與教師之間需要更多的真情。校長的真情將會使教師支持校長的各項工作,從而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運行的更好。因為由于校長與教師之間有著真正的真情在,所以校長就能夠“依靠教師、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將教師吸引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肖川《寫給校長:成為卓越的領導者》)也就是說校長那種對待教師真正的真情,感動與鼓舞著每一位教師,讓每位教師在學校里頭,找到自己的個人坐標與準確的位置,知道自己的真正人生價值,明白自己的奮斗與拼搏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將全力以赴地與全體員工一起創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共創生機勃勃的校園。
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以及教師的本身也需要許許多多的真情。教師之間如果有著真正的真情,那么不管是對于教師之間的合作,寬容,理解,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雙方都有著深厚的真情,那么將會在合作,寬容,理解上,是默契的;也是和諧的。正如肖川教授在該書的《同事之間》中說“多一點充分的、真誠的溝通,多一點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單位主要領導多一點精神的追求,不搞小集團、小宗派;不把機會和榮譽過分地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從制度建設上鏟除人身依附的土囊;少一點‘扶持一小撮,打擊一大片’的政策與措施,努力創造一種寬松、寬厚、寬容的心理氛圍,營造一種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的環境。”這些觀點是值得各位教師思考、揣摩、斟酌的。
而教師本身也要有了豐富的真情,其作用就更加重大了,不管是對于自己本身,對于他的教學,對于管理學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從教師的本身來說,一個教師擁有豐富的真情實意,不管是對于他的教學或教育學生,都有著很大裨益。正如肖川教授在《成為有理想的教師》中說:“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著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而又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又如“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樣的語言,背后都有思想底蘊。”(同上)由此可見一個教師的豐富思想與他的真情,對于他的教育與教學,是多么重要啊。
教師的真情還表現在他與學生之間的無可缺少的作用。有時教師的真正的教育真情會感動學生努力學習,甚至更加努力學習。比如就拿考試來說吧。經常有學生這樣問教師:“考試怎么考”或“你這樣講,我們考試怎么辦”。而肖川教授是如何回答學生呢?他在《說三道四》里說:“你們考得不好沒有關系,你們可以用一生去學習和探索;考得不好我還有方法幫助你,如果你考試作弊,我就沒有辦法幫你了,那是你一生抹不去的污點。”這就是一種真情,一種教育學生如何對待學習、前途、未來的真情,相信學生將會被老師的真情所感動,而更加努力學習,刻苦地塑造自我,成為一個突出的尖端人才。
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擁有這樣的真情,那么我們今天的教育將是非常成功的教育。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4
“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業。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將是一個永恒的職業。沒有教育信念的教師決不可能成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基于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動人和鼓舞人,才能喚起別人對于未來熱烈的憧憬與向往,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為只有基于信念,我們的言行才會有一種自然與真誠,才會有一種執著和投入,而不會是做作與矯飾、應付與敷衍。”
讀著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集,讓我接受著對心靈的洗禮,讓我一次次回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教育魅力。讓人覺得是在與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謙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著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再表達這樣一個內容:“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肖川教授在《名師不可仿》說到:不要簡單的模仿名師,重要的是學習名師的教學思想和個性修養。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值得學下的,他們的成長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鑒的,但他們的示范課的招式是不可簡單模仿的。我們只有“著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為新教師,起初我是以取經的目的去拜讀這本書。但在書的篇末,肖川教授說:“功夫在詩外”,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從深厚的精神修養中內在地孕育和生長出來。看到這里,我并沒有失望,我讀到了“學問變化氣質,知識滋養人生”;我知會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5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不禁反思從教以來的得與失,我問自己:作為教師,我的幸福感來自何處?是學生好成績?是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還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獲?我身邊的同行朋友們也會有這樣迷茫的時候。肖川教授的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從教以來的點點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畫面,涌現腦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獲了這些美好的點滴嗎?
這本隨筆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師該如何面對繁重的教業,承擔教學的重責,獲得教育的幸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能讀會寫表達教之樂。
《教師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舉了教師負擔過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幾大原因。這些情況確實也存在,但是他給的建議特別好:既然不能改變整個世態,何不從自身改變。“當然教師自身也有調整心態、校正觀念、提高素質、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昂揚、樂觀、向上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師自身的修煉和尊重學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訴教師們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這些站在教師的角度的闡述深深觸動了我。
一名教師如果固執于成規,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難形成自我風格。我們希望孩子是獨立、自主、創新的人,而我們如果不從自身開始解放,怎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教師自身的解放才能讓我們把教育的視角從課堂知識的單一傳授轉到關注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需要上來。以前聽過這樣一種言論,“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是學生的重要影響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會對孩子們產生強力的影響。記得,我們開校運會的入場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級隊伍的前面,同事們討論說,學生們走路的氣勢、動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處。
《語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寫作的意義”讓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關多寫教育隨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于閱讀,善于閱讀。“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其次要會在反思中進步。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管是有效的經驗還是反面教訓,都是教學的寶貴財富,在反思中獲得進步。肖川教授認為“每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如果你的確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會有一種收獲的快慰。”確實如此。當我有感而發地想表達當時的想法起,從擬定題目、列出提綱、翻閱資料,再一個一個文字敲出來的這么一個過程,到最終一篇文章呈現在自己眼前,那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有當事人才可以體會到。
有一位老師很有意思地將肖川先生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讓我很感動。“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了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縱橫文明的星空,翱翔語言的世界,釋放心靈的陽光,表達自由的言說,品讀書的芳香,這就是《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很好的注釋,借用在此表達我的感受。
合上書頁,目光再次鎖定在扉頁上:《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獲滿滿的幸福!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6
最近,我讀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說: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
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很多老師也和我一樣拜讀了這本書,無論是從內容上、思想上、還是文筆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本書雖為隨筆,卻并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閃耀著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下面對書中幾處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處,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么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沖、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
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過于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么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甚至為了更高的獎學金。
看到這里,我不禁羞愧萬分,回想這幾年來,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
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細想一下,沒有。真慚愧啊!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這么多年,在新課程改革這么久的今天,這陳舊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腦中,而且,自己還總認為在不斷地改革,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微不足道成績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這段話,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關沒有完全對,我還是把課程擺在首位,把教育擺在第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我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7
很喜歡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這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讓我激動而生反復閱讀的沖動,心就這樣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紙薄。‘不欲其所無,窮盡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并努力發現其價值,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貴之所在。”很認同他的人生感言,珍愛學生,珍愛家人,珍愛自己,盡自己的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問心無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夠理想,也無需自責了。教師要學會解放自己,淡定,從容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師說,一個人的樂觀取決于內心深處的達觀,不去關注失去的,只關注自己內心堅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陣地,不進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種占便宜的感覺。全心全意地愛自己所擁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綁在一起時,每時每刻每處都能生活在快樂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書中詮釋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們對于自己充實、豐富、純潔、高尚的精神生活的體驗。當我們用真誠的言論和行動去振奮別人的同時,也振奮了自己;當我們用廣博的愛心去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自己。是啊,三尺講臺是我們播灑理想的舞臺,每當我們看到學生在自己營造的一個又一個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地學習,自由地暢談,激烈地爭辯,大聲地歡笑。這種幸福又怎能用言語來表達呢?
感嘆之余,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養,教師要成為有思想的教師,因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會使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會讓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品位,是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使我們從瑣屑、無聊的單調,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作為教師,在你的教學中,你把什么樣的內容帶進課堂,帶入學生的精神生活,取決于你的文化底蘊,你的文化眼光,取決于你的價值追求。
肖川教授對書的嗜愛也讓我怦然心動,靜靜地閱讀,內心便會有一種莫名的涌動,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溫潤。回顧自己有時因種種原因疏于閱讀,無心體味讀書的樂趣,悲哉!古人云: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智,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還有什么比得過一脈書香呢?
走進書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豐潤,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綻放自己的美麗。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們顛躓;:淡淡地,不讓我們昏醉,使我們坦坦蕩蕩地處世,明明確確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8
約翰。布雷恩曾經說過:“如果一本書不能被大聲朗讀出來的話,它就不是一本好書。”一本書只有當他不僅能夠給人以心智的啟迪,也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的時候,才能算是一本好書。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次外出學習偶遇的一本好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肖川,國內知名的教育學者,肖川改變了中國數十萬一線教師的閱讀習慣。一本《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在兩年的時間里印到了十萬冊。這是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隨筆集。縱觀全書,他的寫作中時時處處飽含著一種責任,一種對社會、對孩子對教師的關切。把人引向對教育,對社會,對時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雖為隨筆集,卻不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的思想火花。書中指出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沒有情趣和藝術,才情就會逐漸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純美的滋養;沒有情趣和藝術,理想、信念、智慧與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動人的表達方式。記得南方周末有一句話:“總有一種情感會讓你淚流滿面”,我想這種情感中一定蘊含著濃濃的人間真情。每當夜晚燈光下閱讀這本書時,它優美的文字、豐厚的含韻、耐人尋味的哲理,讓我沒有了往日的躁動和不安,沉下心來靜靜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現將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獲和體會淺談如下:
一、教育的正確方向和方法。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內容和用什么途徑、策略與手段去培養我們的學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錯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轅北轍,越來越遠離真正的目標。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對于教育的方法選擇、使用和創造。作為教育者你要培養一個怎樣的未來的建設者呢?這是每一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是培養一個有創新,獨立的,大膽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領?激發他的內在動力,用更多的探索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帶給他更多的成功體驗和快樂。讀到這里使我想到,我校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無疑是適合學生發展,適應未來國家需要的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我們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決定的,不是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教師決定的。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如果我們只顧埋頭趕路,我們怎么可以欣賞到天空的廣袤和美麗呢?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一個教師只有別人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他才會怎樣做,而不會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發展前景就很難令人樂觀。古人講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強調的是精神的修養,心性的修養。否則,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變成照貓畫虎、鸚鵡學舌、邯鄲學步的笑柄。能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能否創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技藝,取決于我們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取決于我們的學識的積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思考和方法的培養,有時在教育學生上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學生的表現所影響,對學生的錯誤缺乏足夠的耐心,遇到問題沒有積極的想辦法,一味的指責抱怨學生,教育收效甚微。試想想如果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于他們的錯誤我們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我們的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思想是我們理智洞見的成果。你的思想越豐富,你就越加容易變得豐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貧乏的人看不到的東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較強,你有更強超越所給定信息而生發出新信息的能力。能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在與學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精神的滋養。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我們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師,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把握課程內容,使我們的教學得心應手,這就需要一種文化的眼光,一種道義的承擔。能創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就是我們變得有思想的法寶。很多時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復一日簡單重復,我們也付出了大量勞動,卻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學生精神的引領和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缺乏對于“課本知識”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其實就是把教育淺化為庸俗化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構的堆積。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師,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勢所趨。面對教育方式多樣的今天,采取哪種方式來處理師生關系、解決沖突和問題,反映了教師思想和行為的深度。所以我要積極參與到現今的教育創新改革中去,多學習理論知識,多向同事學習治班教學的經驗,不斷豐富提高自己。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我們的心靈蕩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終于有一天,我們的年華會老去,可我們的思想會在足跡中閃光,并將照亮前行的路。
三、教師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否則,誨人不倦是無休止的嘮叨、空洞的說教,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環是:自己沒趣,還想方設法教導別人沒趣,最后弄個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兒童的苦役。
教師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前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頭讓他飲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論支撐,沒有理論作基礎,自我反省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學記》中就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日新月異,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駐,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熟知的一些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體現著學與教之間的互動,學與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而日深;教因學而益精,而益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關愛每一個學生是師德的靈魂,寬厚仁愛,有理有節,人性豐滿,才是教師的德智情懷。面對學生充滿愛與關懷,面對知識,充盈渴望,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教師的職業道德。
四、書的芳香。
肖川說:書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氣味,那也是愛屋及烏。書中睿智的心的跳蕩,純美情懷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詩意盎然的表達,才是書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什么比得過那一脈書香呢?書是有生命和靈性的。善待書——從著書到讀書,這是讀書人的本分。著書的人精心打磨,用道義和良知來寫作;出書的人注重品位,寧缺毋濫,精益求精;讀書的人居敬持志,切記體察,讀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讀出字里行間的意蘊。惟其如此,書中蘊含著歷久彌新的思想、古樸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書香永駐,是陋室溢滿書香,也使我們的中心蕩漾著書香。
當我們靜靜的閱讀時,我的內心便會有一種莫名的涌動,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溫潤。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讀書之樂,樂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復返。為文學與藝術,往往可以追回人們曾經有過的生命體驗,或進入另一種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書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對于“窗子”和“鏡子”有過精彩的比喻:“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了,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書對于我們既是窗子又是鏡子。明代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無一點塵。“書猶藥也,善讀之可治愈。假如能夠經常感謝一本書,想念一本書,是一件多么讓人幸福蕩漾的事。它使我們此時的心情變得溫暖而柔軟。也許,還夾雜著一種絲絲縷縷的想說卻有說不出的感傷,這是所有讀書人的情感。
拜讀了這本《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為伴的信念,啟迪了我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將在”流淌著智慧的光華,搖曳著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廣度,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豐滿而快樂。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9
暑假里拜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雖然平時我并不喜歡這一類書籍,至今也還沒有看完,但是書中真摯的性情和精心錘煉的語言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一種對教育生活、對教師的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肖川教授一門心思為教師寫作,能從具體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道理,將為人處世的道理滲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將習以為常的生活點綴出詩意的燦爛。
肖川教授認為,做教師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思考是變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門。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學習的途徑很多,每天擠時間學習,可以獲得知識的增量,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總會發現一些問題,一些現象,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覺實踐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并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個有思想的教師,會使得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積極地捕捉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會使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一個人思想豐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貧乏的人看不到的東西,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就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細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的滋養。
做個有思想的教師,會自覺而自然的地引領學生,使其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揮教材這一重要教育資源,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教師要創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有一種文化的眼光,對作品有一種較高的鑒賞力,教師就需要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對于我們新教師,拿到一篇課文,有的會去網上搜羅教案,有的會用共享的好教案,然后在課堂上照搬。我個人認為要辨證地去模仿,要學習名師教學中的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精湛的教育藝術,不可全部模仿、不加思索地去運用,要做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師。
思想是理論的靈魂。當今我們要做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是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蕩漾在博大、豐富、溫暖的思想之中,希望在我們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的思想還會在足跡中閃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10
漫長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陪伴,我想說,日子過得真的還算充實,還算詩意。并且,在個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潤之余,也更加欽佩肖川先生對教育的殷殷執著和切切關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文字敘述里,細細體會他那份對教育事業的堅韌信念和綿綿真情。
他在書中寫道:“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這讓我無由的在頭腦中激蕩起對教育的新思考,對自身的反省與評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體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說著人性化教育所應有的理性智慧與率性真情。他從“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義”、“教學的智慧”、“教師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語言的世界”、“心靈的陽光”、“自由的言說”、“書的芳香”等九個主題述說著一種對教育,對教師,對教育中生命個體的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你一旦走進他的文字領域,你就難以抗拒那種源于內心的文字力量,你拒絕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樂意去追隨他行云流水般真摯的教育情懷和真實的教學趣味。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處不折射出作者對于教育、對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真的是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真情呼喚真情。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在表達著這樣一個內容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11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作者自序中道:為教師而寫作。我讀完此書,我想,與其說是在為教師而寫作,不如說是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執著于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諦、追尋幸福人生的人而寫作,其實還可以包括我們的家長和我們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因為我們向往智慧、我們呼喚真情;因為我們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靈府、渴望在真誠的言說里與偉大心靈的晤對。此書的意蘊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真情呼喚真情。
在書中諸多的章節中,《教師的解放》這一部分給我的觸動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師的生存狀態。書中提到,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觀原因有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一些教育職能部門對學校的各種檢查考評、現行教育教學體制管得太多等。主觀的原因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陳舊落后、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會從各個層面形成合力來解放教師,并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對于教師過高和過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為一個教育理論工作者,能站在教師立場,為教師而言說,真的令人感動。
我最欣賞“教師的解放”篇里面的《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讀后感觸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群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閱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于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說,閱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為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么語言,背后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熏陶學生學習、熏陶學生做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這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里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喚。
通讀了此書,對我的教學真的有太大的幫助,真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書是生命的源泉!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12
首先,基礎教育應該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打下一個亮麗的底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讓學生學會過精神生活,重視精神的價值,眷注內心,使學校生活成為整個人生美好回憶的巨大的寶庫,以便讓學生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心靈的陽光。一個不快樂的人,就有可能內心變得陰暗,就可能對人不信任,甚至充滿敵意,就有可能成為害群之馬,甚至是窮兇極惡之徒。
其次,基礎教育的基礎應該包括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比他們學到了什么更有意義的。“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盧梭)當然,這離不開對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習。但這個過程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是不是有一個精神充實的過程,是不是能經歷精神的歷險和理智的挑戰,決定著我們的基礎教育能不能發展出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只有當我們教師有不斷學習的愿望和興趣,才可能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再次,基礎教育的基礎中應該包括發展學生獨立地、有尊嚴地面對世界的品質和能力。這就需要學會質疑與獨立思考——不輕信、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來考量,思考別人思考過的問題;就需要學會有效地自我表達——能夠充分地、體面地表達自我,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形體語言的表達,也包括我們的待人接物、穿著打扮,甚至一切的創造性的活動都是一種自我表達;就需要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當你作出選擇和決定時,你知道從什么地方可以獲得可靠的、足夠的信息。作為民主社會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自主判斷、自主選擇、自主承擔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發展,是造就獨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嚴而不是自輕自賤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礎教育為了學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礎中還應該包括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基本經驗和核心價值。如:“民主能夠防止最壞的事情發生”,“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s(里程)是t(時間)和v(速度)的乘積”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經驗。至于人類的核心價值,我比較推崇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的工作,沒有明確的、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價值的追求,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一點,將教育區別于單純的規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強調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應該成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滿主動性、創造性和深層次情感體驗的過程,將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作為教學的目標追求。
最后,基礎教育要幫助學生與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積極的、建設性的關系。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他人,學會珍惜親情、友情,學會與他人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的關系;學會自我反省、自我檢視,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形成積極的自我圖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統一的生活哲學;學會親近自然,聆聽天籟之音,珍愛萬物,珍惜我們生活的環境和自然資源,不暴殄天物,不人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礎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負責。基礎教育要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與偉岸,帶給學生對于自我、對于生活、對于未來和對于整個人類的自信,以便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篇13
最近有幸拜讀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閱讀肖川美文,我只想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一根方向性的標桿,用真愛做好本職工作。
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沖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純教給她如何讀、寫、算,那又有多少意義?”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只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教學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著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習生活值得過”?
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了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興趣來學習的話,那么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欲。對于小孩子來說動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鮮感。這樣的新鮮感,恰是形成“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的必要條件。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又該怎樣做呢?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只有教師本身的成長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么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蘊。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蘊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書中我們知道教師不僅在于教,更在于學,并且要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在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時,也為自己構筑一個精神的家園。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相關文章: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04-04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04-08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范文04-27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600字05-19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1000字04-20
小學老師讀肖川教育文集有感07-12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05-04
讀《愛與智慧的教育》有感04-20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作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