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精選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目送》有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里,又包含著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么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舍,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于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發,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著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著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后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為他們染上了白發,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里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著作者的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著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干,將傷口愈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著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讀《目送》有感2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舍的神情,雙手急促纏著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么。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后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里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說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后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3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里,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著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里,是誰在哪里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后笑著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里,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里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著,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里,盡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余,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么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后,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讀《目送》有感4
教室的窗外,是一片銀杏林。
說它是個林子,其實有點夸張。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數學演算中,抽閑兒望望那幾棵銀杏樹,心情會突然間就變得舒爽起來。小小扇形葉子,在風中搖曳著,宛如一只只綠色的蝴蝶在舞蹈,在歌唱。我知道,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色往往給我帶來希望。
即使到了秋天,我也對眼前的銀杏,充滿了愛憐。那一片片葉子開始慢慢變黃,開始在風里靜靜地飄落,靜靜地躺在地上,似乎在準備與大地做一個香甜的冬夢。我相信,來年的春天,我會看到銀杏會再次上演一場生命的燦爛。因為,生命總是在長河中走向下一個輪回。
這是我在銀杏樹上讀到的故事,更是在《目送》中讀到的一個生命體驗。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母親一天天地老去。作為龍應臺,有不舍,有留戀,有辛酸,有無奈。可是,她沒有就此停步。她嘗試著與愛子溝通,寫下了《親愛的安德烈》;她嘗試著記錄,寫下了《目送》;她嘗試著追念,寫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看著書中的故事,我突然發現,現實中的我們在與長輩的相處中忽略了很多很多。
比如說奶奶。我的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獨自一人住在農村。媽媽和爸爸幾次三番地要她來城里住。可是她一口回絕了,說她的根就在老家,她過慣了農村的日子。百般勸說,毫無所動,我們也就斷了請奶奶來家里常住的念頭。
眼看入秋了,我和母親去奶奶家送點心。
那是個周末,大約坐了一小時的車,我們到了奶奶家。走進了奶奶家的院子,一眼看見的便是滿地的落葉。慢慢走進了室內,昏暗的燈光照射著原本就很黑的屋子。
“奶奶,奶奶!”我邊走邊叫。“誰啊?”我聽見奶奶的叫聲了。
這時,只見一位瘦瘦的,矮矮的老人從屋里走了出來,佝僂著背,緩緩的,緩緩的……奶奶見到我們很激動,連忙招呼我們坐下,然后便開始忙碌了起來。一邊燒面、拿飲料,一邊就和我們聊了起來。
可能是許久不見的緣故,我們之間好似陌生人,低沉沉的氛圍包圍著我,讓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輕輕推了一下母親,示意要走了。 或許連母親都有些不適應了,她對奶奶說:“我們走了。”“啊,這么快?再留一會吧。”奶奶緊張地說。
“我們還有事,以后再來玩,不用送了。”母親邊走邊說。
到了外面,也不見奶奶出來,本以為她不會來了,可正當我上車后回眸的那一瞬間,一只布滿皺紋的手攀上了鐵門,緊接著,從門后探出了一個老人,老人笑著對我們說再見,一直目送到我們車子開遠了為止。
就在我們的車子拐過村口的時候,我發現遠處的老人竟然拿起一只手抹了抹眼睛——奶奶流淚了。奶奶竟然哭了。當初的我,竟不知道奶奶為何而哭。只覺得遠處的老人是多么的孤單而落寞。可是讀了龍應臺的文字,我才知道,我們這些人喲,竟是不懂得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
而我,只在她的老屋停留了片刻,覺得無話可說就匆匆離去了。唉,我竟然連她這一個小小的愿望都滿足不了,足以想象,我將一個老人的心傷的有多深!
漸漸地,我明白了,我們做晚輩的,要在老人有生之年,多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到不寂寞,而不是在你的身后默默目送你。停下手中的筆,我望向窗外。暖暖的冬陽下,那片銀杏林靜默著。
只見每棵銀杏光禿禿的,靜靜地立著,地上則躺著一層厚厚的落葉。那些銀杏,沒有了綠葉的遮蔽,我居然清晰地看到了枝條的長勢,它們不約而同地指著同一個方向——向上,向上,直指天空!
我恍然間,覺得自己就像窗外的那些銀杏,而奶奶恰似地上的那層落葉,彼此相依,靜靜陪伴。
讀《目送》有感5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第一次接觸到龍應臺的作品便是這本《目送》,淡淡的墨綠色封面,上面畫著年輕的母親推著幼兒的背影。這幅畫一下子讓我想起了小學課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想,這本書大抵就是回歸親情吧!
《目送》全書分為三輯:"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書中牽系了三代人,記錄了逝去的父親、年邁的母親、青春的兒子,一次一次地勾勒出目送的"背影"。
《目送》全書,我最喜歡她的開篇之作。
作為母親的她送兒子華安去上小學,目送兒子瘦小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但是兒子卻不斷地回頭,找尋母親的身影;待兒子去美國留學,在機場告別時,兒子已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母親期待兒子的回頭一瞥,但是一次都沒有。這種強烈的反差反映了作為父母的無奈和落寞。
再到作為女兒的她回憶對父親的最后一次"目送",終于領悟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三個字透著父母內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和感傷,卻也有一種毅然的勇氣與放手的堅定。初次觸及這段話,話里的一字一句就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里,沉甸甸的。
我想,"目送"是每個人必經的一段人生經歷,我們或多或少地都在體驗著這種感受,體驗著"目送"中紛繁復雜的感情,那些我們心底最深處、最柔軟、也是最難以言說的情感。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能比較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這次卻深深地被《目送》中的情結所困。隨著書中的節奏情節起伏,自身的經歷也陡然浮現在腦海里。
第一天入學,我安靜地坐在教室里,感覺窗外有一雙溫暖的眼睛在注視著我。那是媽媽,她站在陽臺旁,靜靜地看著我第一天的表現。在和其他小朋友喧鬧的時候,我"噗通"一下摔倒了,卻又立馬爬起來,咧嘴朝著媽媽"咯吱咯吱"地笑,并沒有哭泣。所以,當媽媽回憶起小時候的我時,常故作抱怨地說:"看,你小時候多乖!"我知道,不管怎樣抱怨,女兒永遠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后來,到了上大學的年紀。每次去學校之前,媽媽總是要交代各種安全事宜,在去車站的路上各種叮囑,待到車站又固執地站在車旁,直到車影消失在視線中才離去。那個時候的我總是覺得母親過于啰嗦,對她說話語氣也不好,無視父母的各種關心。現在想想,父母當時是怎樣落寞的心情。
父母在目送我們不斷成長的背影,我們則不斷在目送著父母漸漸老去的背影。
第一次覺得父母在慢慢老去,是在母親幫我縫補衣扣的時候。母親的視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加上職業習慣的影響,母親的視力更加大不如前。她對著燈光,吃力地將針線穿進針孔,努力了幾次最終失敗,然后傻傻地對著我笑。四目相對時,我感覺心底某個柔軟的地方好像被針扎了一下,隱隱作痛,淚水不知不覺間從眼眶溢出,我扭頭抹了一下淚,然后接過媽媽手中的針線,故作調皮地說:"以后這種小事情就交給我做,老媽是家里的財政大臣,管大事的呢!"媽媽笑了。
我們的背影越送越遠;父母的期盼越來越長。父母老了,老成了一個小孩,我們要盡心地呵護他們。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多留些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讓他們也體會小時候給予你的各種關愛和幸福。
愛是抵達骨髓的疼痛,我們走得愈遠,那種心里的疼痛便會越長。我們為了追求事業、家庭、夢想,離家仿佛越來越遠,總是想等到自己的愿望實現了,再去孝敬父母、報答父母,可是我們忘記了,世間上什么東西都可以等待,唯有親情不能等待。不要留給父母落寞的背影,而是輕輕轉身,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擁抱。
我輕輕地合上書本,撥通了父母的電話:"爸媽,我想你們了!"
讀《目送》有感6
關于《目送》,源于一段寫在該書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乍然覺得那會是一部多么哀傷的作品,試想我們的一生將會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還是“被目送”,總是會透露淡淡的離別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這些文章,寫親情、友情、愛情、人情、心情,總之是充滿了一個“情”字。有感情浸潤的文字總是迷人的,透露著靈性。、《目送》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讀完之后我釋然了,我們不停地目送悲歡離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無常,才能不斷成長,這就是人生。學會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斷目送中長大成熟,從“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歡《回家》,寫的是作者的母親,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鄉的思念。家,是什么樣的地方?作為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為終身伴侶,兩個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個郵政區號、不是一個地址,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一段有著溫暖而安心的記憶的時光。就算人會一個一個走,但家還是會在那,駐足我們心中的一個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們還是會認得,家的樣子。
我至今還會跟我的朋友們說,我讀大學的時候一天一個電話往家打,不為什么,也沒什么事,就是想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爸媽,他們都笑了,說“有病,沒事打什么電話”,其實那是一種對家的牽掛和依賴。“兒行千里母擔憂”,從沒離開過家,爸媽習慣了我在身邊,一旦他們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們會不習慣。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東西時,我發現他保存著我大學四年來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賀卡甚至學校寄回的成績單……
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就可以了,無論愛你的、你愛的,當所有的風景都看透,他們會陪你看細水長流。
讀《目送》有感7
有個微信平臺要獎給我一本書,我選擇了龍應臺的《目送》。當我真正拜讀時,卻是一年后的今天了。這像一個人的無聲告白。
很厚重的一本,沉甸甸的像一個人的心情。油氈草綠色封底上,有這么一段介紹: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著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目送》里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寫了幽微,也寫了深沉。讀者能覺得,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和美麗。一切回味、體驗、感想,都豐富了此生的精神行旅。
喜歡她的作品,有一段時間了。由于前年讀過作家的《孩子,你慢慢來》,仿佛時間戛然而止,有一下子清朗,一下子被罩住的感覺。溫情、氣度與義俠,都在一句話里得到了詮釋:沙中有印,光中有影,風中有音。
能體會出作家幸福生活的小溪正緩緩流淌,日子舒展。每天高高興興的,充滿愛,不急不徐,喝喝咖啡和茶,如此愜意。《目送》里,一篇篇小散文,也可看作是心情隨筆。細膩、真誠、純粹,出自一個教授,一個體貼的母親之手。書中,她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是女兒,其次是妻子,再次是母親,最后是導師和友人。什么都做得周全,讓讀者跟隨她的路線,進行了一場行旅,以及對自我生活的告白。
以短文《目送》為開篇,有統領全書的意味,這很好。讀者馬上有了帶入感,一篇篇讀下去,溫馨和感動的輕風撲面而來。省悟、設想、真摯……一些深切的詞語,及時觸及心扉。她所經過的,傳達給人去認知,因此產生共鳴。讀者知道,那些細碎的歲月片斷,那些個日常瑣記,甚至雜七雜八的事兒,都從容地付諸筆端。讓我們有了似曾相識的感受,她充實豐盈的生命歷程,不枉活出個人價值和精彩。我欣賞她甜蜜的家庭,高雅的工作,還有兩個優秀的兒子,華飛和華安,會好幾種語言,真是個有福氣的母親呢。剛去臺大任教時,寫到了她父親開小貨車送她的情景,更多的是愉悅。父親幽默地對她說: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呢。
龍應臺是我的Idol。她的悲憫情懷,也讓我認識到,我的落寞,也似乎和一個背影有關。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和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句經典臺詞也昭示了天下所有有愛的人,必要經歷的離別,說明每一個人都得接受現實。它是殘忍的,活生生的,不舍又無奈的現狀。這本書,讓人更深刻地感悟了生命的寶貴與人生的無常,很具有教育意義。
其實,縱覽全書,無不與愛與責任相關,人生的話題深長。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道盡了現實的無奈與心酸,也道盡了短短的人世,悲歡離合才是永遠的主題。日常點滴組成了生活的串珠,有時悲涼的意境就是:天空沒有影子,可我已飛過。誰的一生不是如此呢?所以,整本書都是對時間概念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真的,當一個人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齡,演繹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時期。這是對人生的認知過程,正如作家寫到的: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那么,就讓我們彼此珍惜吧。活著的好好活著。畢竟,我們都理解了生命,以及生命中的無聲告白。
讀《目送》有感8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臺。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臺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敘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臺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溫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么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說幾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后,告別,也許意味著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舍之情,或許比較夸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后,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又強忍著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舍、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里正在暗暗的竊喜:終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
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
讀《目送》有感9
《目送》是一本感悟人生的書,全文寫的都是一個個的親情故事,用最淳樸的文字寫出了最深沉的親情。孩子小時,他們極度的依賴父母,他們需要親情。他們渴望別人的關愛,后來孩子長大一點兒了,他們有了友情,他們學會了依賴朋友,他們有了學業,他們的精力被分散。在他們的眼里,有了這些,親情好像也就沒那么重要了。最后,他們完全長大了,他們收獲了友情,得到了愛情,有情人的關愛,朋友的問候,他們得到了想要的呵護了。曾經的嬰兒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成人,他們的心變了,至少已經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依賴父母了。
《目送》這本書里,有一句話,特別的觸動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樣短暫的一句,卻直白又殘酷的揭露了親情的真正含義,讓人心酸,不忍。
這輩子,每個人都被目送過,我亦是如此。在親人用不舍的眼光深情的凝視你消失時,你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回望應該是最好的回答吧。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讓在乎你的人安心。人生這一條路,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這條路的見聞與心得,也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明白的,長者們定然洞悉這個道理,卻也無能為力,不能每件事都陪著你。只能將這些情緒來藏在目光中,含著淡淡的憂傷,目送你一步步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漸行漸遠。
人的一生,頗折頗多,有深陷的峽谷,有高聳的山峰,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去做,而在經歷這些事之前,那幾道目光不正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嗎?但這些目光實在是藏的太深了,太容易被繁華的街道,朋友堅固的友情給覆蓋了。一個人的目送,寄去的,是多么深沉的情,一個背影,斬斷的,又是多么濃厚的希望。
記得以前放學時總能看見外公外婆在陽臺上眺望,在一群群穿著同樣衣服的人中間尋找我的身影,向我揮手目送我和我的朋友們離開他們的視線。我偶爾才會輕輕地揮手回應他們,對他們殷切的希望表達那么一丁點兒的謝意,現在想來,真是不應該。
人生這一條路,有美麗的風景,有甜美的果實,有艱辛的汗水,有委屈的眼淚。暴風雨之后的彩虹,只有自己欣賞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好與不易,甜美可口的果食,也只有自己采摘,才能領會到其中的奧妙,而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背后都有幾雙眼睛,目送我們遠去,再與我們分離。
讀《目送》有感10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
早就聽說過“龍應臺”這個響亮的名字,總以為是個充滿豪氣的男作家,而當《目送》一書拿在手中時,草綠色封面上的你映入眼簾——白皙的皮膚,細細的眼睛,溫柔的眼神,滿滿的慈愛,休閑的裝束。不得不承認,你的樣子很普通,離驚艷差的好遠。
但我一下子就被這目光吸引了,接著讀道:“龍應臺,近年來常駐三個住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于海,臺北仰德大道白云山莊藏于山,金華街月涵堂隱于市。”只看到這住所的名字就能看出你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你寫過很多書,譬如:《野火集》《龍應臺評小說》《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異鄉》《人在歐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等。我多么想一一拜讀,就從《目送》開始吧……
讀書,就是這樣一件美妙的事兒,那么讀龍應臺呢,更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兒。
是你,告訴我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都是寶貴的,一定要發現、“采下”,珍藏起來……告訴我“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時間是寶貴的。
是你,曾說過“相機,原來不那么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是啊,那相機只是幫你記錄下了這一個個美的瞬間,它不能照出你內心的獨白,更不能照出你的“心的批注”。
是你,告訴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送兒子安德烈做交換生時,望著他那高瘦的身影,你特別想讓兒子回頭看你一眼,僅僅一眼就可以滿足你。但是,他沒有,這使你感到落寞,你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并且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謝謝你,龍應臺,你讓我讀懂了自己的媽媽,讀懂了媽媽目送我的眼神。
是你,告訴我“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是啊,生活中誰也不需要恐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幸福生活。幸福只是無聲的圍繞在你身邊,也許只是你忽略了它們,或許只要你認真傾聽,就可以碰到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幸福……
我經常為了寫作文而編出一個一個謊言,甚至會陷入幻想而無法自拔。讀你的作品讓我明白了:文字是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寫起,從一粒米一滴水開始寫起,才能感覺特別真。大事件中有許多愛,但是瑣碎的小事中所包含的愛也一樣多。只不過,你的眼睛被灰塵遮住了,看不見而已……
是她的《目送》讓我明白:愛,就在瑣碎里!
【讀《目送》有感(精選10篇)】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精選15篇)12-17
讀《父親》有感08-31
讀《蝶戀花》有感04-06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讀《基地》有感04-12
讀逃離有感07-29
讀《杜甫傳記》有感10-15
【精】讀《匆匆》有感10-04
讀《孔乙己》有感(轉載)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