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的讀后感
導語:《生活的藝術》使這位年輕的戰俘在絕望的痛苦中獲得了生活的勇氣。或許他自己也是一位向生活挑戰的勇士,只是老莊文化的影響使他屈服于人生。他用他的智慧告訴我們生活的真諦,引導我們努力生活。希望以下《京華煙云》的讀后感,大家能夠喜歡!
《京華煙云》的讀后感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華煙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這次仔細翻閱了一遍,竟然又讀出了許多味道……
《京華煙云》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能夠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必須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好處。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述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十分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京華煙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能夠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能夠明白,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自己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夠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應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同,又能夠十分好的表現她們的不同——木蘭的沖動和理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應對生活的變遷,應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后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應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華煙云》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與里頭的人物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或許,除了一句”此書只應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語言了。
《京華煙云》的讀后感
京華煙云》的作者是著名的大文豪林語堂。這是一個有西方人頭腦中國人心靈的人,四十歲時林語堂曾自喻: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正是這樣一個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經典文化包裝了自己的文人,寫下了那些膾炙人口的文章。林語堂或許在構筑東西方文化的橋梁,竭盡自己所能讓外國人來了解中國,了解這里神秘的文化,其實他自己就是這座橋梁最堅實的橋墩。他加速了東西文化融合的系統工程的進程。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林語堂并沒有占據多少地位,他頂多是位海外游學作家。他用一部書將中國的社會展現給外國人,所以他的書受歡迎。他在國外的名氣遠遠大于國內,林海音(臺灣作家《城南舊事》作者)甚至評價到:本世紀(20世紀)的中國人能成為世界性作家學者的,我以為只有林語堂一人,在歐美提起Dr.linyutang,盡人皆知。評價雖然有一點夸張,但足以看出林語堂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他所崇尚的道教文化似乎給予了他文章更多的神韻和靈性。而《京華煙云》更是一部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但令我更感興趣的是《京華煙云》原版竟然是英語作品,我們國內看到的都是由不同學者翻譯過來的。知道這些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我不知應該感到自豪還是應該感到悲哀。自豪的是這部書是用英文寫的,而在世界文學史上又有哪個外國人用中文寫過書,而且廣受歡迎呢?悲哀的是一部中國人寫的小說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但文字不是中文。
在我看來《京華煙云》與《紅樓夢》或許是同一類型,貼切的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官宦之家,同樣的深院高墻,所不同的是《京華煙云》沒有《紅樓夢》那樣的氣勢。而我們也可以把《京華煙云》看作現代版《紅樓夢》。其實據林語堂的女兒所說:林語堂本來想翻譯《紅樓夢》的,只是覺得《紅樓夢》的時代背景與現代中國距離太遠,所以以另一部小說代替。
其實我覺得中國人的文學并不比外國人差。只不過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中國沒有人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學的東西往往比較注重內在的潛質。當書被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卻只能是表面的。外國人讀不懂中國人的書,他們只關心于中國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國人的含蓄是外國人所不能理解的。林語堂正是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使西方人感受中國文化精髓的,他賦予了小說人物更多的使命感。這是許多中國文人所無法做到的(當然外國人也不一定能做到)。
我想我們應該熱衷于母語,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不是幾個字母能解釋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外國人的,所以中國人沒有獲得并不為奇。這不是阿Q精神,當哪一天中國文字如英語般在世界流行,那么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應該是囊中取物了。
林語堂曾自問“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其實人生的無奈造就我們這些小丑。我們無法駕馭人生只好甘心當小丑了。他用“浮生若夢”解讀了人生。
《京華煙云》的讀后感
《京華煙云》以歷史背景為線索,展現了姚、曾、牛三個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動蕩歲月里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完全再現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眾多包括義和團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日本侵華等等。也出現了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學家辜鴻銘等等。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歷史人物與小說的情節融合成一體,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現實感很強,帶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
林語堂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調侃式的描述中,不經意中流露了自己對于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從書中看出林語堂似乎很欽佩辜鴻銘的才華,對他的學識在書中有兩次有生動的展現。林語堂對于新文化運動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但對新文化運動中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優勝論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北京大學能成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傳的中心,是因為蔡元培實行“自由主義”的原則,各種思想在學生中傳播、交流,最終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正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思想才使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拿起筆,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才會產生眾多的文學團體,才會出現許多有自己獨特鮮明風格和藝術表現力的作家。
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因為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學問,他不待見儒家思想倫理綱常的那一套,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的學堂,既讓她們學習中國的文化,也讓她們學習西方的文化。從這些例子中似乎感覺到姚思安肯定是一個理解過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實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學,個性喜歡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點的關系。但姚思安卻沒有阻止西方先進禮貌的傳播。我想林語堂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想表達并不是中國的所有的傳統和文化對現代禮貌都是起阻礙作用的,不能因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礙作用,便全盤否定了中國其它的傳統思想文化。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取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
在《京華煙云》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人物便是木蘭了,我覺得她是中國文化和西方禮貌雙重影響下構成的一個近乎于完美女人,在書中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齊,但木蘭和曾蓀亞也過得十分的幸福。木蘭和曾蓀亞在婚前沒有感情。卻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產生了感情,雖然這感情不能占領在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這平凡的感情,也能讓木蘭對曾蓀亞一輩子忠貞不渝的了。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讓我感嘆這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曾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人折服。
《京華煙云》的下卷《秋季歌聲》是全書的高潮,也是全書主題的升華,悲慘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的描述,讓人震撼,人們拋棄了“家仇”,團結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們期盼著當抗戰勝利后,能夠迎來新的天地。
【《京華煙云》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譯文及鑒賞12-14
周易的讀后感12-08
黃繼光的讀后感11-03
詩詞的讀后感12-10
《生命的傘》讀后感_讀后感600字09-13
生命的追問的讀后感09-07
《垃圾的力量》讀后感_小學讀后感600字09-13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_700字初中讀后感09-13
《夏洛的網》讀后感-讀后感600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