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范文
篇一: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學習,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于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么,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時刻為我們擔憂,唯恐自己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并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著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么不軌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篇二: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彩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彩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己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傷心,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為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為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里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為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現在,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會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篇三: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于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閑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凈,總之,我喜歡這里。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應該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爸爸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個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彩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彩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己不老。對自己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子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著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于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歘然闖出一只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沖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己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布不了夸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但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贊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跡。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希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于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著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習性又怎么會混入鹿群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為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后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己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因為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為我們把心操碎。
篇四: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對我的內心深處有了很大的.啟發。故事中劉恒的親嘗湯藥,子路的百里負米,還有董永的賣身葬父,每一個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淚下,當我們今后長大成人后,爸爸媽媽也逐漸變老了,我們就要贍養他們,因為每個父母都曾經為了撫養子女而嘔心瀝血,日夜操勞。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也有變老的時候,那時,我們就需要孩子們的照顧,烏鴉尚且反哺,何況是我們人類。
篇五: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擔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擔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篇六: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大家都說“百善孝為先”,這么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臥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借著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里還有忠孝雙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么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么需要他們總是盡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系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么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我們懷著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模板12-10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500字09-1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精選25篇)05-28
最新魯迅《二十四孝圖》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25篇)05-26
名人故事讀后感范文01-09
《名人故事》讀后感范文07-10
365夜故事讀后感范文04-23
寓言故事讀后感范文06-18
《愛國故事讀后感》范文06-26
《名人成才故事》讀后感范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