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精選3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
“一起流動成了一種莫可名狀的情緒,久久彌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這莫可名狀的情緒就是詩意。這詩意的陽光伴隨著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林徽因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引領中國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僅僅在于伴隨徐志摩的光暈流彩于世,聞名于大家,更在于她卓越的詩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優秀的建筑才華。她是曠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詩意的表現。她的'出生是那個時代的幸運,而那個時代因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繹。
令人可嘆的是,在傳統中國意識形態下女性總是作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就連林徽音這樣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了解更多淹沒在徐志摩的桃色里,因而多了分曖昧,多了份神秘。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詩情和才華證明了一個大寫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動使流言蜚語在那個時代和后來的時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獨特的求學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識素養以及優越而開明的家庭環境促成了她不走尋常路的外部條件,但是這些也只是那個時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決定作用的當然與林本身的聰慧、勤奮是分不開的。
一帆風順的事業和美滿幸福的婚姻,優越舒適的生活,廣博的見聞以及首屈一指的社會地位,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足以讓我羨慕,讓我佩服并感動的在于她獨立的思想意識。正是基于這種不受傳統觀念束縛的意識形態,才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林徽因。她敢于在舊家庭里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于在洋文里發掘一片屬于自己的心靈獨處的空間,她擅于在愛情中保留自主獨立,她擅于在家庭瑣事中培養詩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視圣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艱辛并釀成一壇醇香的《窗》,她用畢生將愛、美、藝術融化于冷暖適宜、芳香四溢的《人間四月天》,從而留下了“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美談。
作為撲朔迷離愛情猜想的主角,林徽因一直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判斷。不管對于情竇初開時的徐志摩,還是癡情一片的金岳霖,林徽因都保持一貫的本真作風,一直把復雜的情感交于心來抉擇,所以才有后來不悔的回顧。林徽因用車站、站長、過客來比喻丈夫梁思成、她自己和金岳霖的關系再恰當不過。車站有四通八達的軌道但終歸于站長,而站長常常因為過客而驚奇和吸引注意力。這樣一位美麗、優雅、知性、善良的女人有用生命來愛的丈夫,有藍顏知己徐志摩,有一生鐘情于她的金岳霖,還有好朋友沈從文都不足為怪。因為她集天地靈秀于一身,日月精華于一體,就像她所喜愛的建筑一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誰人又不愛?誰人不喜歡呢?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
在春天的雨夜里,聽《相逢是首歌》,就這樣做了那個懷舊的人,戀上一首經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讓人要落下淚來。那些遠去的青蔥年華,開始在雨夜里重現,仿佛只在昨天,可我為何早早就更換了容顏。
更換容顏的,又豈止是我,還有歲月,以及行走在歲月河岸的許多人。那么多紅顏佳麗都隨著時光漸次老去,當你以為過程是緩慢,回首卻只需瞬間。是的,覆水難收,春去會有春回,花謝花還會開,可人一旦把恩情償還,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實,人生原本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付出,是因為別人歡喜;你對別人付出,是因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過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讓你費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愛過無悔的人,就算分手,依舊可以做到從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寬容慈悲,這風塵的世間雖然煙火蔓延,卻不會再有傷害。
深夜里聽到樂聲,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是林徽因寫的詩,愛過之后寫的詩。因為愛了,所以聽一首弦音,頰邊泛上了紅。我是多么的喜歡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時候,似乎就已經知道,世間萬物有其自身規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轉,歲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說她永遠像夢一樣美麗迷人,其實她活得比誰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樣,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歡做夢,但是她不會讓自己沉迷。她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心,為的是不讓自己受傷。所以讀林徽因的文字,永遠沒有疼痛之感。即使她傷了,也會掩飾得很好,也許她會覺得,快樂是所有人的快樂,悲傷是一個人的`悲傷。這么說,不是歌頌林徽因多么的偉大,而是有些人從來都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傷處。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深刻浪漫地愛了一場,愛到幾乎忘記他們的相逢其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茫茫人海,遇見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輕易說別離。他們甚至愿意一直夢著不要回到現實,現實像一把利刃會將彼此都割傷。
幾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尋林徽因,他們在一起談論詩歌,所以林徽因詩歌里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時候,徐志摩和林長民是摯友。林長民欣賞他骨子里浪漫的詩情,但作為林徽因的父親,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婦之夫,況他和好友梁啟超有過口頭之約,曾想過將林徽因許配給梁思成。林長民亦是一個瀟灑浪漫的人,他認為徐志摩可以和女兒林徽因相戀,但需要適可而止,并且不能與婚嫁相關。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
幾落年華,幾卷荷風,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間的燕子作了鄰伴。她,讓每一次轉身都隔世,又讓每一次相逢都成永遠。她走在人間的四月天,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她是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寒冰玉露的林徽因,一代傳奇女子。
林徽因,簡單自持,凌霜傲雪,揀盡梅枝。姽婳如徽因,在那個時代的罅隙中清清爽爽盛開,既有著大家閨秀的溫婉芳華,更生動描繪出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愛。
書中的字里行間,我總能看到這樣的徽因:著一身素衣,踏著青石長巷,蓮開六月,浮光瀲滟。出生書香門第的她,氤氳了家族的儒墨氣質,一身斐然,才情絕世,亦姿容傾城。一身的白梅風骨,梅枝盡落,素筆傲然。清麗卓然的`筆觸間,她也如同靜綻在池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欣賞林徽因,欣賞她走過的平淡而淡淡出彩的一生,欣賞她的錚錚傲骨、冰清玉潔。這緩緩撩開的意境,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僅僅沉迷雕梁畫棟,沉迷于對稱的藝術。
人需要怎樣的勇氣,闖出自己最精彩的故事。人又需要怎樣的勇氣,在人前輕輕巧巧地走過,是是非非交與眾口評說,轉身即離,處之泰然,置之度外。
剎那緣起,剎那緣滅,人間萍客,慕開慕容。浮光瀲滟,菡萏花盡,唯有你那開在季節里的容顏,以不敗的,不朽的姿態,盛放在人間的四月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4
我一同學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當下應是華東政法大學,據史講是曾與清華、北大齊名的東吳大學分出來的。當年暑期回蘇,一天謀面,他興致勃勃告訴我徐志摩的詩句,用蘇州話說了兩字:服貼,應是現在不少人講的妥貼或熨貼。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那是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姣羞。至于林徽因也是那次聽說的。數天前在山塘街舊書店偶遇《林徽因傳》,作者是白落梅,果斷收入囊中。
白落梅擁有眾多讀者,被盛贊其文“落梅風骨,秋水文章”。打開書頁,經年往事一一重現,徐志摩的詩情浪漫,梁思成的煙火平穩,金岳霖的理智相守。愛的方式不同,彰顯了大寫的一個“人”字。其中平穩安逸的人生追求,無可指責。上蒼賦于人極至的才能,它也是公道的,完美是不現實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煙花已冷,樓空人去。寂寞是一種美,折向空寂。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繁華之后的淡定從容。閱盡世事蒼桑后的簡靜與純粹。
中國畫講留白,西洋畫講滿。前者講韻味,后者講視野沖擊。
坦率說,前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位朋友的畫作,似一夜間圈內的兩三個知名畫家沒了影,不見了。文人相輕乎?同行相忌矣?我早前說過,人與人之間要包容,不僅要包容人的弱點,更要包容人之姹紫嫣紅。
一幅畫的思想境界取決于畫家對人生與生活的'感悟與淵博學識。有高超的畫工而無淵博的學識怎能成為畫家?或許一輩子也只是一個畫匠吧。或者事實上,那些畫家應不是這樣的文人,另有隱情。從他們畫作的氣韻可窺見一斑。他們又是怎樣的一些文人呢?
這是發生在閱讀《林徽因傳》期間的故事。
《林徽因傳》,使一個林徽因仿佛活生生躍然紙上。作者把自己全面深入地調查了解到的林徽因展現在讀者面前。那么,書中的林徽因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江南女子?書中沒有直白地講林徽因的身高,更不會推測其三圍,但是根據書中線索找到了林徽因、徐志摩與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合影,根據江南女子普遍特征約略有了其磨糊影像。徐志摩一副郊荒島瘦的模樣,算不上帥哥。林徽因則柔美、姣小。所謂才子佳人,恰恰好。
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分別在元旦和正月兩次致信給胡適。林徽因在信中提到最多的則是徐志摩,徐志摩的死是她心口永合的傷。她說過,徐志摩給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識上磨煉修養的幫助……他死后,她的心一直不得舒展,導致肺病復發。因為康橋之戀這個男人扣開了她心靈的門扉、在她心中筑的夢。
徐志摩真的如《再別康橋》所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世間真的有人可以讓自己輕巧地來往于夢醒之間,出塵入世收放自如?作者白落梅在書中肯定林徽因,她是夏日白蓮,怎會陪他熱烈燃燒,終成云中過客。梁思成于她,終究還是把她裝幀在過去的歲月里。白落梅無奈地揣測道:他是不忍碰觸,還是不愿碰觸?
人生就是一種交換,所謂此消彼長,得到與舍棄是等同的。在感情上,詩意浪漫與簡單平穩不可得兼。蘇州幽巷之內私家花園,一關一至,門內是世外桃源,門外是喧囂浮世。但這《白發蘇州》與喜歡熱鬧僅二十多歲的《我們太太的客廳》里的太太秉性顯然不付的。
白落露的文筆是溫婉的,邊議邊敘,緩緩推進。文中批評也帶著對人生的嘆喟,對生命無常的無奈。
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當我們似乎都明白了,已是垂垂老矣。
林徽因曾給徐志摩的學生沈從文寫信說:“人活著的意義基本的是在能體驗情感。能體驗情感還得有智慧有思想來分別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別人的!”(1936年《致沈從文》)“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發生。或者有個人扣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的夢。”(1937年《致沈從文》)才華橫溢又柔情似水的林徽因,就這樣追尋著她與徐志摩那場難以忘懷的夢。
人生就是一條不斷修行的旅程。愿我們多一些包容,包容人的缺點,包容人不同的視點,包容人在不同成長過程中。
張愛玲哀嘆到:“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其實又何止于女人呢?無論哪個時代,無論高低貴賤,女人也好,男人也罷,作為一個個體,靈魂的獨立和內心的強大,永遠是一生要做的修行。今時今日,戀愛與婚姻自由,我們需要心靈的依傍,需要相知相守,但同樣需要獨立的人格,自我溫暖的力量,而不是以愛之名,以婚姻之名,誰成為誰的附屬品。
只有這樣的兩個人相遇,才能細水長流,做到舒婷說的那樣:仿佛各自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在年輕的林徽因身上發生了建筑師那嚴謹冷靜理性和詩人那浪漫熱情感性的碰撞。有人說得好:人的前半生,沒有對錯,只有成長。”這句話多么有深意和內涵啊!這話放在這里也應該恰當吧。
贊賞落梅風骨愛好者之研:隱世才女白落梅,以禪意寫紅塵,以佛法道人生,化云水禪心,入人間煙火。與她共有一剪菩提的光陰,也聽她靜靜地訴說這來往的緣分,俯瞰煙火人間,品靜好人生,盼現世安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5
題記: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為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范。再一次重溫她的一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應這樣走過。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對她的愛戀,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愛戀她而終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現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間的情感糾角怎樣,我不了解。對林徽因,我僅僅停留在“知道有這么一個人”的水平上。直到讀了《林徽因傳》。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兼具文學家的敏銳與建筑學家的縝密,在中國文學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頗有建樹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個用一生追求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暫的,她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小說和戲劇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作為女建筑學家,她親自主持并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有目共睹,眾人稱羨;她才思敏捷,分析、評論頭頭是道,這一點令許多男士自嘆弗如。現代建筑學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說過:“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驕傲的,她不流俗,不懼權貴,有著知識分子的高貴的靈魂。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
讀這本傳記的過程中有幾次我在想林徽因到底有多美呢,于是抵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上網查了一下。印象深刻的有兩張,一張是少年時期的,梳著辮子,穿著那個時代的一種褂子,很好看的面容,苗條的身材,文靜中透露著聰慧和靈氣,真是秀麗無比,亭亭玉立。另一張是與梁思成在國外的合影,笑得特別開心,顯出好看的酒窩,梁思成笑得含蓄,泛黃的相處掩不住他們青春幸福的氣息。
她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人,有許多人喜歡她并被她吸引,是不足為奇的。深深地愛過她的,除了梁思成外,還有徐志摩,金岳霖,金岳霖是來遲了,在徐與梁之間,她選擇了梁思成,她選對了,她后來自己也說過,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她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她的家庭生活很幸福美滿,他們既是親密愛人,也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同學,同事,一同留學國外,一同在建筑系執教,一同研究討論建筑的許多問題,一同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許多時候分不出彼此,他們的感情滲透到了每一個具體的細節。
更為難得的是,身體很弱的她竟多次和梁思成一起野外考察中國古建筑,路途的艱辛,還有時不時的危險,她全然不顧,沉浸其中,渾然不覺。他們踏遍了中國的許多有古建筑的地方,吃盡了苦而無怨無悔,沒有到過敦煌,是梁思成的一大遺憾。
想不到的是,林徽因的身體那么弱,到了后期時,多數時候要在床上看書寫字,體貼的梁思成弄了個能在床上讀寫的東西,那一張張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草稿,凝結了她多少心血,值得欣慰的是,這些汗水流得很有價值,最終的圖案永遠的留在了中國的史冊上。
林徽因只活了51歲,很短了,但是她活得很有價值,體會了許多,實現了許多,始終有愛相伴,她的人生是豐富的無憾的。
梁思成是那種世間少有的男人,良好的教養,出眾的才華,顯著的成熟,重情重義,更為難得的是豁達大度,兩個追求過林徽因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徐志摩死后,他從出事地點回來時,為林徽因帶來了一塊殘骸,這是一種出于真摯的愛和深深的信任和理解,才會有的舉動,一般人很難做出,所以有些傳奇色彩。
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才,他們的結合,不僅成就了各自非凡的事業,還體驗了美滿的愛情,人生的成功還有比這更大的嗎。
我為之動容的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沖動,但后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說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了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溫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梁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都不會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么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后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筑,我一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筑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發表《建筑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于參與設計國徽,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為事業是女人自信最大的來源,不管這份事業是放逐在工作,還是家庭,抑或是某種追求,只要全神貫注的投入,總是能給人一種優雅的張弛感,那種認真忙碌的姿態給旁人一種緊迫感與佩服之情,品嘗果實的自在卻流露出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滿足。幾分認真加上幾分執著,是愛自己,愛生活,更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為史料對于這一部分的記載總是一帶而過,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為一生低調的奢華足夠彌補他年老的空虛,或許她也會擁有遺憾,但我肯定她絕對沒有后悔,每一個或對或錯的選擇鑄就了這傳奇韻味的一生,怎舍得掙扎在無謂的后悔之中?
一直喜歡一句話,女人的一生應該這樣走過,10歲而乖,15歲而聰,20歲而甜,25歲而美,30歲而媚,35歲而莊,40歲而強,45歲而賢,50歲而潤,55歲而醇,60歲而慈。試著愛上自己,做到隨遇而安,笑響會點亮整個人生,你就是人間四月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6
一提到林徽因,可能大家會想到:你是人間四月天。正如面前這本書的封面一樣,大大寫著你是人間四月天的字樣。可是我覺得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更符合她的一生。
學了《你是人間四月天》以后,我開始對這位民國女神感興趣。在想象中應該是公主那一類型的,可是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改變了我的認識。林徽因的童年并沒有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她的母親是續弦又沒有讀過書,與這個書香家庭格格不入,脾氣越來越暴躁,精神也不太好。這對幼年的她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因此造就了她如此暴躁的脾氣。多虧了她姑姑教她讀書,讓她的精神世界有了依靠。再到后來有了二媽,種種痛苦加在她身上。這樣的環境逼迫她長大,小小的年紀就可以撐起整個后院。那種知書達禮、寬容大氣、大局意識,足以讓人欽佩。
讀到她去國外學習后,畫風有些變了,有些類似于言情小說。可是這時的林徽因,又不同于偶像劇女主。她既不是傻白甜,又不是野蠻女友,更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人。她是那么的理智,冰清玉潔。不會陷入情感的世界難以自拔,以追求自己的理想為重。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自尊自愛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如果說到適合女孩兒的職業,大家給出的回答應該是一些穩定、安逸的工作吧。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女孩兒也認為自己應該安穩度日,而林徽因卻不這樣認為。雖然外表上看起來甜美柔弱,可是從小受到的家庭的磨練使他的內心不輸一個男子。她是那么剛毅、堅強、能吃苦。當第一次聽到建筑學時,她就充滿了興趣,那是藝術與智慧的'結合的學科,可是又是一個十分辛苦的學科。因為學建筑,要到各種艱難的環境中去,所以當時是不收女學生的。可林徽因沒有放棄追夢,在學校里學習戲劇兼修建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夢想。到后來,跟隨丈夫一起去勘察建筑。雖然條件很苦,可她沒有怕過、怨過。堅強、自立、追求夢想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如此優秀的女子,上天卻不眷顧她。一九四五年,林徽因被疾病纏身。可她并沒有被病魔打到,反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沒有因為自己是病人,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反而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不懈怠自己的工作。在生病期間,以更高的要求去做自己。不向命運低頭,樂觀,活出生的價值這是林徽因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女孩。
也許世界上只有一個林徽因,可每個人都可以生如夏花之絢爛,活出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這也許就是最好的詮釋。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7
林徽因死了,我的眼睛也濕潤了,她連最后想跟李思成說的話都沒有說出來,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逝去的人不再會有感覺,而活著的卻有莫大的遺憾,那時候的李思成會是多么的痛心,多么的撕心裂肺。
合上這本書,突然看不清林徽因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她是那么的復雜。她的一生是那么的淋漓盡致。她擁有的也是那么的完整。
無疑,林徽因是愛李思成的,但她愛徐志摩嗎?也許是模模糊糊的愛著的吧,她對志摩的那份感覺與感情永遠都保留著最初的感覺,剛開始在國外時,是懵懂的愛意,她的父親也曾趁酒意懵懂的表示過,那時的她也許是激動的吧,那個時代的女人們都有著從一而終的美德,所以,當她回國的時候,她應該是特別舍不得吧,因為那份感覺是美妙的。當決定與思成一起時,心中肯定是有遺憾的,但應該對生活有了更高更美好的憧憬,因為思成給她的也很多,而志摩畢竟已有了張幼儀,但殊不知,那時候志摩的愛是那么的強烈,他依然決然的跟張幼儀離了婚奔回國來找尋徽因,當他回來時才知徽因已與李思成一起,那種傷心,那種絕望,那種無處宣泄的感情。雖如此,他仍用了他的一生來守護和保護徽因,感動。值得尊重,不是嗎?就是因為這種戛然而止的愛,所以,對徽因來說,那份感覺才永遠都保留了最初的純凈與感覺,才會永遠如初。當她病危時,還想到要見一下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和他們的孩子,大家都猜不透她心里在想什么,幼儀猜測,那是因為她心里一直愛著志摩,即使跟思成過了一輩子,也在心底深處愛著志摩,但事實上,我們不知道徽因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是因為這樣嗎?也許還有很多很多。
林徽因的一生擁有了李思成和徐志摩兩個男人完整的愛。
在這本書里,從沒表達過李思成對徽因的愛有多么多么的強烈,但他卻用了自己實實在在的一生去守護、保護和照顧了他的愛人,他盡自己的一切去包容作為詩人的徽因,建筑師的徽因,女人的徽因和作為自己妻子的徽因,他們攜手走完了這風風雨雨的`人生,他們攜手共同經歷了這淋漓盡致的人生,李思成的人生因為林徽因才夠完整,沒有林徽因的李思成是一定不完整的。
林徽因,作為一個女人,她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女人。
林徽因,作為一個詩人和工作者,她永遠是最耀眼的,她的才華,她的文采,確實是極其出色的。
林徽因,充分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女人的很多面的特征,而每一面,她都做的那么出色。
林徽因的一生,很完整,很豐富,很淋漓盡致。
林徽因,這樣的一生,夠了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8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后人為之贊嘆,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著這樣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她30年代初改名為徽因是為了區別于當時的一位叫林微音的男作家。林徽音的名字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徽音”意為美譽,美德,她的祖父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寄予了許多美好的希望。,而林徽因的一生確實不負這個名字,既充滿詩意又充滿傳奇色彩。林徽因出生的年代和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她早年隨父親到歐洲的經歷成就了她的事業,也造就了她傳奇的一生。她的身世氛圍,更多的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她兼具中西之美,既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
讀《林徽因》,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奇女子對生命和事業涓涓如注的愛。作為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筑家,在她生活最優裕的那些年里,她和梁思成長年奔走在窮鄉僻壤,一點一點地梳理著中國建筑發展的脈絡,為每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古代建筑遺存而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即使條件惡劣,路途艱辛。新中國成立后,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即使當時她已經病魔纏身。但她從未因此改變自己的選擇和作為,她對自己所珍愛的建筑事業,具有一種獻身的熱情,這是林徽因最讓人難以企及的地方。
林徽因是一個真正懂得自己要什么的女人,無論在事業還是在愛情上。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去美國留學深造,一起選擇了建筑專業,在他們一起留學的日子里,徽因經歷了與父親的生離死別,在人生的經歷中生命的脆弱和莫測讓徽因對人生,對愛有了新的認識。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是患難與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擔。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是一個富有詩情的女子。她的兒子梁從戒出生時,她為兒子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她的`才情遠不止于寫作,在學校里她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在生活中她是朋友們聚焦的中心。
《林徽因傳》在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不僅僅是她的詩意和才華,還有她的堅韌。生活的艱難有時突如其來,是容不得選擇的。在抗戰流亡的日子里,為了全家的生計奔波,作為女兒她要照顧年邁的母親,作為妻子她與思成患難與共,作為母親她要保護孩子們安危,即使當時自己身染疾病痛苦難忍。在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詩,真摯,雋永而有激情。就像是金岳林和鄧以哲為她寫的挽聯一樣,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9
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你是那千山萬原的春來,你是那人間四月天。
去年春季,在書店尋找一些實用書籍,在那些紛雜繁亂的書叢中,我第一眼就發現了它。它并不像其他書一樣,它的表面是由一朵朵如同蒲公英的白色小花,米黃色的背景更增加了一些素雅,書內有一行行金色小字組成的詩與故事。它的素雅與寧靜吸引了我,正如它那不裝點的名字——《林徽因傳》。
林徽因其人,是個女人,是一位母親,是一名作家,一名建筑學者,更是一個傳奇。林徽因,一個最令人懷念的民國女子。她美艷如花,風華絕代,但她一生中幾乎一半時間都在與肺病作斗爭,中年以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她出身名門,但她有一個寂寞的童年,她是一個怨妾的女兒,青年時父親去世。也許,她的命運是坎坷的,但她那不服輸和陽剛的男子氣概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世間女子,紛麗多姿。唯獨有她,哀怨如詩。
所謂她的夢想,很難說她是幸運的,抑或是不幸。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也許會為你打開一扇門;同樣當上帝為你打開一扇門時,亦會關閉一扇窗。十六歲時,林徽因愛上了建筑,這是她認定的夢想,她選擇了一個建筑學的丈夫,一同在這個領域探索,她幫助她丈夫撰寫《中國建筑史》而沒有署名。對于夢想,她甘于受苦,她可以風餐露宿,下坐三等火車,住雞毛小店,在荒郊野嶺里進行考察。她的毅力與堅持令我深感折服。夢想路上,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所謂她的愛情,提到林徽因三個字,人們都會想到她的愛情史,她是四角戀的主角,徐志摩為她拋廢發妻,哲人金岳霖為她終身守候,而建筑學家梁思成呵護了她一輩子。像《致橡樹》中癡情的鳥兒,金岳霖為她癡戀一生;像那送來清涼的'源泉,徐志摩為她無私舍棄;而只有梁思成陪伴了她一輩子。愛情是一朵太陽花,太陽是理智,而沒有理智的愛情就像失去陽光的花兒,很快就會萎謝了。所以梁思成成為了她理智的選擇,愛情的鮮花變成了婚姻的碩果。愛情常常承受不起生命的重量,一些女子為其鐘愛的男子殉了情,殉了一生。可林徽因是理智的,她選擇了梁思成。愛情路上,內心強大,理智選擇,幸福之路亦會開啟。
有這樣一種美麗,逾越過漫長的時空,依舊定格在回眸的那一瞬間,有一種聰慧,繞過荊棘的黑暗,依然徜徉在自己的心靈靜思。這就是我認識,我感悟出的最真的林徽因。
她走過的地方,有一樹一樹的花開,回望遙望的那一夜,星密密的掛在靜謐的天空上,聽了她的故事,讀過她的詩,懷念她的容顏,還有她那“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我與她邂逅在那溫暖的書中,為她感動而驕傲。世間女子,獨她。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0
她走過的地方,有一樹一樹的花開;她回首遙望的那一夜,湛藍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題記
我喜歡林徽因,她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顏色,在眾人眼中她是世間罕見的奇女子,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更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當時的社會里,她是特別的,有著尋常人沒有的獨特想法,一開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別人眼里的傳奇,要踏踏實實的過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巔峰、最受人崇拜的時候,放棄成為傳奇的誘惑和虛榮心的牽引,憑著本能選擇最踏實的生活狀態,在那個時候還是“第一人”。
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學識世家,祖父林孝恂為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赴日留學,回國后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并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崗革命烈士。從小就在一個有革命、科技氣息的環境中長大的林徽因沒有一般富家小姐的嬌氣,她幼年先后就讀于愛國小學、培華女子中學。16歲時,跟隨父親到英國、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回倫敦后,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College(圣瑪莉學院)學習。至此,林徽因已表現出她過人的學習天賦和才情。
1924年,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歲生辰,林徽因、徐志摩等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表演精彩絕倫,成為一時佳話。后來又到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此時的林徽因年僅20歲。結束學業后,她并不神往被人奉為傳奇的感情,放棄了才子徐志摩,選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梁思成,回國過起了安定的生活。
后來,先后于1949年和1952年抱病參加了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改造了傳統的景泰藍工藝。翻譯《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又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1954年6月,時年50歲的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時她的肺病已愈發嚴重。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醫院,終年51歲。《北京日報》發表訃告,4月3日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金岳霖先生親筆題字,作下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字字泣血,令人唏噓。遺體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至此,民國第一才女,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師,林徽因,走完了她絢爛的一生。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斐然的成就,她擁有出眾的才華,傾城的容貌,情感生活也如同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令人艷羨。出身名門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游歷英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贊嘆的是她,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忍受住生活的艱辛和貧困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親自提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最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還是她。她遺世獨立、溫婉清逸、猶如一顆珍貴的珠玉,暗自發出無人能及的光彩;她,林徽因。
走近林徽因,走進她的四月天,品讀她詩意絢爛的生命之旅,靜聽一代才女的靈魂獨唱,我在美麗背后觸摸到一絲溫潤,在聰慧之中品味到一縷幽香。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1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岳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漂亮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假若林徽因并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梁思成,亦沒有金岳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里,守著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許他并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會在她傷心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起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著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直追隨著她,不離不棄。可是上天注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岳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說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擇徐志摩,意味著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擇梁思成,意味著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注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并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并沒有錯。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漂亮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2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想點亮了四月天;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撒在花前。
念起這首詩,相信人們都會想起林徽因。的確,她的詩情才氣伴隨著心意流淌出的文字一直被人們記住,并廣為稱頌。
林徽因,我國20世紀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學家及著名詩人,作家。曾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和文學修養的女性,她那豐富的閱歷,堅強的性格,出眾的才華和絕世的聰明磨礪匯集成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為世人仰嘆。
她出生名門,少女時代就隨父親周游列國,閱盡人世繁華;她在北京的太太客廳內優雅地談笑風生,被眾星捧月;她為了所熱愛的建筑出外考察,風餐露宿;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肺病抗爭,仍堅持在炮火戰爭中不棄祖國;她病痛纏身,蒼老黯淡,仍舊在燈下縫補衣服,操持家務;她在愛情中理智地選擇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一同攜手并肩。這樣的林徽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一道別致的風景。一個傳奇,最令人懷念的民國女子。
面對山峰萬丈,流水千尺,她說,我感覺到世上最強悍的是水,而不是石頭。它們在沒有路的絕壁上,也會直挺挺地站起來,從這崖上義無反顧地跳下去,讓石破天驚的瞬間成為永恒,讓人能夠悟到一種精神的落差。林徽因,你可知你就如這水一樣,這般勇敢,無畏。
1940年7月,戰火來到有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昆明。
當時美國有好幾所大學和博物館聘請她們去美國治療和工作,被林徽因和梁思成婉言拒絕,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必須死在刺刀和炮彈下,我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鐵骨錚錚,足以可見。
愛國之心,中國人自古以來從未缺失。面對日本的購島鬧劇,中國表現了強烈的態度和措施。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抵制日貨,游街示眾。如果會有戰爭,我相信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也會義無反顧地沖上戰場。
只因我們有相同的血脈,相同的信念。和祖國,在一起。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
對于死亡,她表現得非常平靜,或者說她早已做好了準備。她來過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沒有浪費地努力地活著;她的愛人還在她身邊,戰爭和疾病都沒能將他們分開;孩子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未來;她擁有自己鐘愛一生的事業,建筑,藝術,文學,這些給了她無上的快樂和安慰,支撐她熬過一個個病痛的日晝;她收獲了愛情,親情,友情以及婚煙。什么她都有了,無憾了。一個美麗的終結。
有時會想,一個生命的逝去,究竟代表著什么?你過的平庸淡泊,亦或精彩紛呈,到頭來呈現的也不過如此。不同的,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取決于你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現在我們能夠做的,是靜靜的思考,明白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讓自己所在乎的東西失去。明白該如何去做,讓暮年的自己毫無悔意。從中汲取力量,讓內心充實,繼續堅定前行。
請我們,擔負起責任來,不但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得熱烈而充實,不要害怕,不要退卻。每天每天,將分內的事情做得盡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的完美,不要忘記感恩上蒼給你一個如此美好的現在,足矣。
我想,林徽因用她的一生,給我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3
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與詩人徐志摩,哲學家金岳霖,建筑學家梁思成三人之間的情感故事,早已傳為千古佳話,林徽因傳讀后感。但當我讀了作家林杉先生寫的《林徽因傳》后,上述的那些印記都已顯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則是一位氣質超俗,風姿迷人,思維敏捷,洞察銳利,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的鮮活風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麗如詩的文字,運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詳細的記錄詩人,建筑學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靈歷程。開篇從風姿綽約的少女——林徽因與風流倜儻的詩人——徐志摩相識康橋寫起,止于著名哲學家金岳霖和另一個哲人聯手共同為其題寫的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間。”同時,也從側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負盛名的文化、藝術界的精英們一路艱辛、治學的坎坷動人的畫面。
首先是從林徽因的情感世界談起吧:我認為理智與明智的林徽因與充滿幻想、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摯友、詩友的關系;而她與梁思成則必是志同道合的一對。從書中的記述,我非常的欣賞梁思成的幽默。比如,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圖書館內約會讀書,徐志摩有時會湊趣過來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門上貼張紙條,就像徐志摩評價的:"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回首自己兒時,不禁憾然一驚,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嫻靜是我少有的與心對話的時光,總是安慰自己,哪個少年不莽撞,為賦新詞強說愁才顯得假惺惺,卻忘卻了心靈感受的溫床是生活,即使漫無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邊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豐富不豐富不在于生活經歷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銳,在于能否多方面體味所見、所聽、所遇的種種不同情景,能否體會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關系和牽連,生活的必然與偶然之中所起的戲劇性的變化。當然,更得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學。所以勿要感嘆自己的胸中無詞,心中無語,以心聆聽,用手觸摸生活,生活才會回贈你真正的意義。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沖動,但后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說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了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溫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梁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都不會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么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后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筑,我一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筑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發表《建筑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于參與設計國徽與挽救xx藍傳統工藝,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為事業是女人自信最大的來源,不管這份事業是放逐在工作,還是家庭,抑或是某種追求,只要全神貫注的投入,總是能給人一種優雅的張弛感,那種認真忙碌的姿態給旁人一種緊迫感與佩服之情,品嘗果實的自在卻流露出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滿足。幾分認真加上幾分執著,是愛自己,愛生活,更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為史料對于這一部分的記載總是一帶而過,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為一生低調的奢華足夠彌補他年老的空虛,或許她也會擁有遺憾,但我肯定她絕對沒有后悔,每一個或對或錯的選擇鑄就了這傳奇韻味的一生,怎舍得掙扎在無謂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對林徽因最好的贊美或者說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艷羨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牽動著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誰的天空……
一直喜歡一句話,女人的一生應該這樣走過,10歲而乖,15歲而聰,20歲而甜,25歲而美,30歲而媚,35歲而莊,40歲而強,45歲而賢,50歲而潤,55歲而醇,60歲而慈。試著愛上自己,做到隨遇而安,笑響會點亮整個人生,你就是人間四月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4
生命里有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傷感。華燈初上,時光流轉,他與她的以前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那些無處安放的以前,破碎的讓人心疼,他推開了所有的人,唯一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就應守候,繼續這么守候著。
有人曾說“如果一百個人來問我完美女子的標準,那么我一百次都會回答說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著如許煙波歲月,隔著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美的詩,但是最后她還是沒有選取他。但是,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岳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若不是情到深處難自禁,又怎會百轉柔腸冷如霜。愛有很多種方式和理由,那里無意責怪誰,但是金岳霖的故事聽起來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感情不是利己,而就應是利她的,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代替她。對他來說,春風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遠不必多問,她最好永遠天真,為他所愛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便不會頻頻回首,你會不會忽然地出現,在舊時光的風景里,成為珍藏一生的美麗。也許會看到別的風景,但是回頭看,仍然覺得還是她最好。即使多年后,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貌,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里。最后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對他來說,花開了,他就畫花。花謝了,他就畫自己。你來了,他當然畫你。你走了,他就畫一畫回憶。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憂愁。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仿佛一本書,慢慢翻到最后一頁。
若無緣,六道之間三千大千世界,百萬菩提眾生,為何與我笑顏獨展,唯獨于汝相見?若有緣,待到燈花百結之后,三尺之雪,一夜發白,至此無語,卻只有灰燼,沒有復燃。他從來沒對她說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說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這一切。愛她卻不舍得讓她痛苦選取,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說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與舊愁。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遠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嘆息地說,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但是已經不必說了,那樣的林徽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金岳霖為林徽因終身未娶,長期比鄰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最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齊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云打濕諾言。山和水能夠兩兩相忘,日與月能夠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這樣寫道他如此深刻地愛著她,終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確切的理由:縱使有再出色的女子,與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寶山革命公墓,與林徽因墓僅僅一箭之遙。最后明白,世間有這樣一種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過許多地方,一輩子只陪在一個人身邊。你在的時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時候,一切是你。終究一別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樣。一向到許多許多年后的這天,許多許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許多許多年前的你,為什么有那么許多許多的沉默、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期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原諒匆匆的時光,記住生命,記住愛,記住溫暖。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5
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歡林徽因詩詞,意境異常優美。喜歡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歡她的“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喜歡她的“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讀《林徽因傳》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確,只是想打發一下閑時而已,沒想到這一讀,便迷上了這個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誠懇,真實,率性,讓這個女子變得那么的剛烈又溫情。
這本書我讀了一個多星期。也許時間長些,但是閱讀的過程卻使我無比沉醉其中。人物臨摹似的描寫,景物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充滿作者靈犀、生動的敘述獨白,字里行間時而浪漫,時而悲感,時而激憤,時而靈動,還有充滿學術性的記載和專業知識性的詞匯,更多的是對林徽因這樣一個讓人千古留戀的一代才女,偉大的母親的一種憐惜,讓人為她對藝術,對文學,對建筑學的奉獻精神和那種癡狂而敬重。雖然這兩個星期每天只讀很短的一段,但是這個過程仿佛讓我身臨其中,體會并感受著他們感受的一點一寸?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凈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筑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而正是這個渾身充滿詩意與才氣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一顆低調的星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知道她是溫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
應該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了解她之后,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著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起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可以這么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筑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么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筑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
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一生,金岳霖守護一生。即使后來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里也永遠有著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說,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愿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從何說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著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梁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后,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鐘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余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說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
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岳霖的癡情。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那個煙雨迷離的倫敦,兩顆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攏,擦出了愛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斷然決絕,只能讓徐志摩在康橋上輕輕嘆息:“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因為林徽因沒有勇氣去愛,怕面對世間的流言蜚語,所以只好愛的平靜,愛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獨自舔傷口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么,因為他懂她?后來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愛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擇了梁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里深愛著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勇氣,這個詞語,大概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擁有的。我們需要在面對抉擇時那份果斷的勇氣,我們需要在面對困難挫折時那份堅毅的勇氣,我們需要在受傷后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的那份樂觀的勇氣。勇氣,這個看似沉重的詞語,我們必須把它裝進行囊,悄悄帶走,讓它隨我們人生漂泊旅行,讓我們擁有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心態。
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每個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難道是他們之間的愛輸給了生老病死,時間以及欲望?難道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找個媽媽嗎?舊人已不在,新歡勝舊顏。曾經的誓言,曾經白天偕老的諾言,曾經暖人心窩的甜言蜜語,難道都只是隨口說說,并無真意嗎?正如張愛玲所說:誓言的“誓”和諾言的“諾”都是有口無心的。既然愛了,就要堅守,為什么要隨著一個人的離去,而將那份愛掩藏?為什么要讓自己忘記曾經的美好?難道怕回憶時,只能在腦海中尋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臉孔嗎?
我想缺的就是一種堅守吧。我認為對自己愛的人都要好好守護,既然說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要實現的目標,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義無反顧地去堅守,實現。要實現的諾言就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讓自己成為一個空口說瞎話的人。人生路漫漫,堅守自己喜歡的。不要讓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堅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回望此生時,還記得自己曾甜甜笑過。
其實,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賞金岳霖。這樣的一個才子就在林徽因身邊默默守護了一生,不求回報,不求回應。只要望著心愛的她,他就早已滿足。他會為林徽因噓寒問暖,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與林徽因性情相投,談詩談人生說哲理,這不是絕配嗎?但他不忍心破壞林徽因幸福美好煙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個局外人,為她的開心而幸福。他的無私和癡愛真的很讓我感動,甚至連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因為愛她,所以連她身邊的所有人都一并愛了。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默默的奉獻的人,不求回報,甘愿付出。記得高中有一同學說過:“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車,一路上搖搖晃晃,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會有人陪你看沿途風景,但不知誰會陪你坐到終點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邊的每個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能夠相遇,真的是一種緣分。好好珍惜參與過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愛自己,愛別人,好好生活。
梁從誡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里,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與才能—文藝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匯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是啊,上天給了她美麗的容顏,無窮的智慧,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民國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滿的,怕是只有她一個吧。盡管冰心曾譏諷他們家是太太的客廳,盡管后來人或多或少拿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說事,但我想這是不是都出于目前很流行的一句話“羨慕嫉妒恨”呢?以我之見,林徽因做一個女人,就把女人做到了極致,她是建筑學家,是詩人,是妻子,是母親,無論從各方面,學識也好,氣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一個高度,讓我們后來人不自覺的仰視,而且我覺得林徽因一生做的最正確的選擇是嫁給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并為中國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了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于現在人來說,這個時間并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溫暖?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6
最完整地了解林徽因的故事,來自白落梅優美的散文《林徽因傳》。
這個女子從來沒有因為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而被人們遺忘,她的名字總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放在一起,和徐志摩、粱思成、金岳霖這三個大名鼎鼎的才子緊密相連,她是永遠停留在西子湖畔的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存在。
她有著建筑學者的理性與詩人敏感的洞察力。誰又曾知道,她的心頭停駐最久遠的就是那種不甘心、不畏難、不退縮的情感,這種情感最有張力的表達便是化為執念。就是依靠這種兼容著學者和詩人的復雜情愫注定她會成為一個永遠的傳奇。
她曾經在北方經歷過抗戰的烽火,也曾經為了生活顛沛流離輾轉到了南方。每到一個地方,她會忘記自己是個漂泊的人,而是將為國傾心的高貴情感化為日常生活的平淡與瑣碎中去。她在當地進行古建筑考察,隨遇而安,也是她那一代學者的特殊處事原則。逆境并沒有毀滅她的從容與嫻雅,而是將她的文字帶入了一個更加通靈凈化的世界。那些映射著小樓與茶鋪的街景,在她的眼中,正是整個建筑史上最詩意的畫卷。
她曾經被醫生宣告不久于人世,但這些并沒有摧毀她拼搏的意志。她經歷過多次修改與論證,歷經三個多月,終于和大家共同完成了共和國國徽的設計工作。為了拯救瀕臨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她抱病深入工廠參與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獻禮。她在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過程中,與助手一起,再次經過反復推敲與研究,圓滿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她深知自己對徐志摩情感的影響,在臨終前面對張幼儀曾經心懷愧疚。但是,那觸動靈魂的相逢既然是必然,便無須逃避。就如白落梅說的:“其實,人生原本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的付出,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付出,是因為自己甘愿。”這就是林徽因,一個從骨頭里要尊嚴要人格要專愛的女子。她最愧對的是人不是丈夫粱思成,而是在她身邊默默相守,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她不能辜負寵她信任她的丈夫,也對執意守侯她的金岳霖不忍轉身,直到有一天,看到紅塵中飄蕩的云煙終于豁然醒悟,真愛無悔,無論你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感情,都是美好。就如你在四月天,高高仰望云空,煙霧過去,仍是原來,何必執著呢?
她的浪漫與多情在那個漸漸轉化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堅持下去的信念。這個美麗的`精靈,無論是因經歷過硝煙彌漫的戰爭,還是源自于和平年代的融入,仿佛唯有將心頭的執念化為一朵朵綻放的白蓮花,融入到國家和個人的歷史使命中去,才是真正的歸宿。
洞悉了世事無常,便會有了風輕云淡的豁達。她的一生,不能不說是完美。理想、事業和她所愛的家,都給予了她最忠實的回饋。尋常女子所仰望的就是她所擁有的,在經歷過凡塵最繁華的一段過后,她也和別人一樣,在最后的日子里,以茶、清風、明月和回憶相伴。所有的人最后的結局,都會被打回原點。“所有的女子都有自己的花期,花開時,占盡人間春色,無限芳菲;花落時,不堪入目的凋零讓人嘆息。”
她在臥病的生涯中,從來不肯放下自己的事業與文字,無論是風華絕代的林徽因還是形銷骨瘦的林徽因,都讓眾多愛她的人難以割舍。想必那些靈逸的文字,能將她在生命中的遺憾悄悄彌補,在那些傾情綻放的文字中我們能夠讀出一個女子從來不曾消極的精神世界和從來不知疲倦的堅持,這些對她來說,已然足夠。
她寫過,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里,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這般的 堪破,已算是至情至性!所謂她的風情萬種,她的才華橫溢,以至于她的至死不渝,都是內心永不放棄的堅持,明明知道,卻割舍不了。那種女人所帶來的震撼,勢必不可抵擋。你若愿意潛心去讀,自然也會隨她追夢。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7
說道林徽因,我相信每一個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摸樣來,我們對于她還是有一些了解的。我們對于她的了解更多來自她的文章,來自她的愛情故事,以及她和她丈夫對于建筑方面的貢獻。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林徽因傳讀后感1000字書評。
對于林徽因的形象我們看到的似乎總是溫柔的,古典的,優雅的樣子,總是中式的打扮,即使在國外留學期間,她也都是穿中式的服裝。
林徽因的才華不止是她的文章,她的魅力也不僅是她的容貌,她的光環更不止來自于她的“緋聞”。更多精彩之處是她與丈夫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貢獻,她寫的關于建筑方面的論文總是跳脫出建筑的堅硬和冰冷,她的論文自她的筆下的潤色,落于紙上有溫度,有柔情,專業中揉入了生命。
那些建筑物在林徽因的筆下是“凝固的音樂”、“石頭的史詩”;“這些美的所在,在建筑審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
“太太的客廳”里,是一群文人墨客的歡宴,充滿著藝術,文學,浪漫,優雅,時尚;詩情畫意,咖啡美食,情懷無限,美好無數……令多少人羨慕又嫉妒著,如今的我們只能靠著所能看到的文字,圖片以及貧乏的想象力去腦補那些畫面了。
“在林徽因生活最優裕的那些年里,她和丈夫長年奔走在窮鄉僻壤,一點一點地梳理著中國建筑發展的脈絡,為每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了古建筑遺存而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她踩爛泥,坐驢車,住骯臟的小店,床鋪上爬滿跳蚤,被咬得渾身是包;山野的風和無遮無攔的烈日使她的皮膚變得粗糙,粗劣的食物和艱辛的路程損害了她的健康;”
這是林徽因的另一面相,這一面相就顯得不那么優雅和浪漫了。那個年代的交通并不方便,而且他們要探索的古建筑都在深山里,或者在偏僻的鄉村中,因為只有在那樣“人跡罕至”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建筑才能被很好的保留著;并且這個期間正是日本人侵華的戰亂年代。
林徽因在這探索的路途上所遭受的困難,辛苦,疲乏,是文字表達不出來的。人往往是經歷過了困難,困難就都變得輕描淡寫了,而經歷的那個時刻,卻是一秒一秒的煎熬過來的。而且經常是煎熬過后所看到的古跡已經被破壞或者已經不存在,那種痛苦和失望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這些辛苦往往被他們尋到古跡時的'快樂和收獲而沖淡了。很多時候工作中的他們是完全忘我的,當工作結束后才感覺到累,感覺到險。這是對建筑,對國家真正的熱愛和執著。
這般的辛苦在林徽因的文字中都是看不到苦的,那些苦竟都透著美好,靈動,建筑和風景在她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起來了。
這是林徽因寫于探尋古建筑期間的詩。內心中要有多少的美好和馥郁,才能在那般艱苦中表達出這般的寧靜,純然。靈魂中要有著怎樣的芬芳,才能拋卻掉那許多的愁苦,寫盡自然的絕美魅力。
一個人不把苦當做苦,不把惱著于惱,需要的是對生命具有極深的熱愛和尊重,這亦是對自己的熱愛和尊重。不曾辜負屬于自己的那段生命。
一面是“太太的客廳”的華麗,一面是對中國古建筑的成就,一面是詩人的浪漫,多情……林徽因有著太多的面相,那是我還不能表述清楚和感受得到的。
我所能看到的,所能寫到的,都是我在我的窗子里看到的“窗子以外”。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8
長長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處綿延的山谷。長長的路上,我正追尋一處綻放的美麗。
——題記
靜靜地坐在圖書館內那靠窗的位置,慵懶地翻著古樸泛黃的書。明澈的天沒有一片白云,空明清新,仿佛墜落在春之漩渦里,為這美好設置了靚麗風景。
指尖輕輕觸碰頁腳,淡軟的陽光隨意傾斜的在地上成為那形狀不一的光斑,鐫刻了那薔薇里的青春。遠處山坡上滿樹的綠葉與陽光完美的融合,仿佛空氣中隱隱有暗流涌動。
那在空氣中飄蕩而輕盈的香味牽起我的手,來到了那漫延的山坡。
輕輕坐在綠葉鋪成的山坡上,望著那滿天的.綠意覆蓋了陽光,映下細碎的泛著綠瑩的光束,在時光的罅隙里迎著風跑。長長的睫毛上飄落著片片雪白,點綴了整個世界。
我心驚
原本晴朗的天空剎那被一片雪白所遮掩,紛紛揚揚,如初春的蒲公英帶著遙遠的夢想飛向遠方。我慢慢站起身,想追尋那抹白的源處。我撲向天空,拼盡全力想抓住它的身影。我轉身,才發現滿山的小樹開的都是這種花,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桐花。
第二天我又來到這個山谷。隨行的還有一本林徽因的傳記。
此時此刻,所有的花苞都應時開放,比昨天還要壯美。澄凈的天空仿佛下了一場花瓣雨,如夢如幻。一些花瓣落到了書上,與那林徽因的姣容融合了一起,美輪美奐。我輕輕翻開那本傳記,走進了林徽因的一生傳奇。
1904年.那個綠樹濃陰的六月,那個古老悠長的杭州小巷,她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微熏的氣息在枯燥的空氣中蠢蠢欲動。這天,林長民的長女(林徽因)呱呱落地。歲月流逝之快,轉身她就變成了妙齡少女,遠渡重洋學習,冥冥中遇到了她一生中重要的人——徐志摩。在花開的四月,他成了她的初戀。可她是林徽因啊,一個在任何都充滿理性的女人,在愛情這等終身大事前還是要再三慎重的。最終,她果斷地嫁給梁思成,從未后悔過。她并沒有因此與徐志摩絕交,而是成為很好的知己,這是一個大度且重情義的女子。其實俯瞰歷史長河,可以發現林徽因這一生被愛慕的人實在太多。她讓徐志摩回憶了一生,讓梁思成愛了一生,讓金岳霖記掛了一生,讓天下男人仰慕了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學家,在她眼里,任何一個平凡的建筑都隱藏著一個個建筑師的心,那是對建筑熱愛的一顆心啊!仔細讀著她的傳記,她還是一位詩人、一位文學家。在她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我最喜歡最后一段:“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其實,林徽因本人就是人間的四月天,那千山萬原的春來,那一樹一樹的花開。信步在林徽因傳奇的一生中,我被她的氣質所吸引,流戀……
她,如同那桐花,都是流落這人間的精靈。她身上那不輸于男兒的熱血,比男兒還要剛烈的心,足以使她在艱苦歲月里安然度過。
我又望向天空,再次心驚。
漫山遍野的桐花,如一條萬里雪帶,漂洋過海,直指蒼穹。似乎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邀前來,赴一場人生盛宴。透明如醇蜜的陽光傾瀉而下,斑斑點點,映在天地間。在茫茫世間,我仿佛看到了徽因也來了。快樂掩去她眼角的悲傷,她的笑容如同這桐花。
時間飛逝,繁華落盡。難道生命在綻放后只剩下凋零?不,我不信,林徽因這朵桐花將永遠開在歷史天空,燦爛如陽。
文落如花,人淡如菊,世間女子,唯她獨好。
林徽因——我的女神。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19
幾段梅風,幾星荷雨,小院濕了青苔,記憶,她不是玫瑰,不是牡丹,不是暗香黃昏黑夜,她是一朵離天堂最近的白蓮,是迎著黎明與春天定下的誓言。
她有個好聽的名字,林徽因,她出現在多少人的夢中,她蜻蜓點水般的掠過,她卻早已化身成燕,在無數人的回憶中流轉。
這便是她,哪怕是用一整個日月,也道不盡的女子,哪怕是用一生,也忘不掉的女子,她似乎擁有了所有祝福的言語,她似乎奪取了所有注視的目光,甘愿做她的葉,甘愿做她的傘,在這本小小的《林徽因傳》中,給了我們一片溫柔黑白,清亮如空的世界。
書里的她,才華橫溢,吟詩作賦,研究建筑,參與國徽的設計,拯救傳統工藝……詩里的她,清秀溫婉,人間的四月天,是愛,是暖,是希望……生活中的她,優雅卻又義無反顧,面對心動,停留時美好,離開時決然……會不禁贊嘆,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能令世人用如此仰慕的.神情去張望,去追尋,不知從何時起,這成了放不下的執念,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算來,差不多已經一生了。
我與她的出生相隔了近一個世紀,是歷史的沉淀,讓我隔著一個世紀的光陰一點一點描摹起她的模樣,她的眼睛,她的鼻尖,還有她的嘴角,然后,再從她的歡身笑語中,感悟到這唯一的女子。她選擇在人間的四月揮手告別,你看,連上天都如此眷念你,讓你如此幸運,許諾了曾經的相濡以沐。
我羨慕她的聰慧,羨慕她的冷靜,羨慕她的執著,羨慕的太多太多。
我能想象,我能有所感觸,望著窗前一目紅楓,期待著不久的春天,看著桌上簡單的幾行小詩,回味著忙碌卻又充實的生活,她難得的寧靜,她難得的空隙。
不知道有沒有與我相像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時也無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人和某些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樂,這是不是真實的那個自己,再或者,眼前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適合自己并且希望的,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放空,看看天發發呆,喝點什么,吃些什么,眼神,卻會更迷茫些。
作者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一起相伴雨季,度過年華的人,終究會在某個路口離散,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此時,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只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我說,如果時光的齒輪停止轉動,她依舊會是一朵開在磐石上的白蓮,靜靜的觀賞著我們這些疲于奔波的人,靜靜守護著她心里,那一處應該名為康橋的角落,沒有留給任何一個人涉足,讓其長著漫天的草,下著無聲的雨,這不是無奈,不是懷念,更像是一種寄托,將想要說的話,裝訂在詩里。
今天的人們,會在一生中遇到多少的人和事,又會在多少的努力和現實中明白,人生需要驚濤駭浪,更需要驚濤駭浪后的平靜。
詩人潦倒的一生,今人忙碌的一生,茫然之下,寄托之上,又是多少歲月在悄然婉轉,成歌成詩。我曾天真的以為,真的有勇氣可以不顧一切,我曾稚嫩的覺得,三尺寬的肩膀可以扛下所有,在冰棱的反射下,透過無邊的黑暗,照耀出萬丈的光芒無懼刺眼。后來,我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經經過了好幾個春天,好幾次花開茶靡。
時間消磨了少年眼角的光,打散了花上,擁擠的蜂蝶,她終究為人妻為人母,過著熱烈后平淡的生活,依舊帶著某一縷褪不去的光華。不知在哪本書上看到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看到那些與生活抗爭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選擇屈服或者堅持。
她的存在,本就是一個奇妙的邂逅,宛若一首沒有終點的小詩,在每個會到來的春天,延續著每只蝴蝶的夢,天上地下,鋪滿了星星點點的美好。這是四月的風,又似睡夢中,唇間淡淡的輕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0
最后看完了這本書,心里不明白是何許的感覺,只明白美美的,帶有詩一般的韻味,就像林徽因,總是給人以清潔、完美的感覺…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明白她是溫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就應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了解她之后,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著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起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能夠這么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筑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么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筑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
每個人都是過客,緣起緣滅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們擦肩而過,來世或許就會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記住誰,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記誰,前世的債今世會來償還,今世未了的情來世能夠再續。但是誰又能明白,到底有沒有那奈何橋,前世今生,我們在乎的那個人,來世是否還能夠記得或者會忘記!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劍橋之上,兩個生來就帶著詩意的他們怎樣可能不擦出火花,這或許早就注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時候她都不會讓自己尷尬,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擺脫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陰影的時候,她斷然的選取了離開,沒有告別,就像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明白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么,因為他懂她…之后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能夠理解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明白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感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取了梁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里深愛著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一生,金岳霖守護一生。即使之后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里也永遠有著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明白怎樣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說,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取了老金,我祝愿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明白從何說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著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梁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后,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鐘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余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說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岳霖的癡情。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并為中國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了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于此刻人來說,這個時間并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完美,留下了溫暖…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這一說,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1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閱讀后,驚嘆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于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說,作為建筑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眾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盡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著。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著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筑傾盡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后人為之贊嘆。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2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凈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筑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林徽因,一代風華的絕世佳人,才華橫溢傾倒眾生;讓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癡迷鐘愛一生。就是這個走在人間四月天的女子,讓眾男子“渴望仰慕愛”,讓眾女子“羨慕嫉妒恨”。作者結合其生平和寫過的句子展現一代才女多情動人的人生傳奇。在這寒冷的'夜里,我坐在這里聽著音樂,感受著一本書,或者不妨說這本書所講述的女子,帶給我的溫暖。“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詩句讓我溫暖、感動。我不知人世間多久還會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美麗、靈動、溫婉,有著遺世而獨立的氣質。她詩歌、散文、戲劇均造詣非凡,她是中國現代建筑學獨一無二的女建筑學家。她才華橫溢又一生淡泊。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后人為之贊嘆,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著這樣美麗光華的人。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3
古往今來才子佳人的故事數不勝數,每一個都牽動著癡情兒女的心。相對于單純的才子與佳人,才子與才女佳人的故事更是讓人魂牽夢繞!林徽因與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間的情感故事早已成為佳話,在未讀《林徽因傳》之前我對林徽因的映像停留在情感問題上,而閱讀這本書之后,我對林徽因的認識度更廣了,這位才女的'豐富一生讓人驚嘆。
徐志摩在我眼中一直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詞,而林徽因是理智的,浪漫與理性的相遇注定碰撞不出愛的火花。事實也是如此,徐志摩與林徽因注定是詩友摯友的關系。而梁思成相較于徐志摩來說有的不僅是浪漫還有幽默更多的就是那份理智。比如,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圖書館內約會讀書,徐志摩有時會湊趣過來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門上貼張紙條,大書“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擾),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結合是美與智慧的結合,是才與情的碰撞!
李清照的才思讓人折服,木蘭的堅毅讓人欽慕,而對于兼而有之的林徽因更是讓人佩服!林徽因是中國建筑的巾幗。林徽因是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她還是挽救瀕臨滅絕的泰藍的第一人!林徽因才氣逼人,她得詩作是心得歌聲,她的文章是現實的吶喊!林徽因的堅毅讓人感動讓人欽佩,身患疾病的她從沒有在病魔的面前低頭,她在與病魔斗爭,期間寫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林徽因對中國建筑行對中國文學界所做的貢獻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讀《林徽因傳》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與才情所深深折服,這是一本很好的傳記小說,值得一讀。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4
偶然翻到林徽因轉,閱讀完,心里不禁惆悵,她的評價十分多,有人說她是多情之人,破壞了徐志摩的婚姻,卻又與梁思成結為夫妻,還是負了金岳霖,讓他終生未娶,守護了她一身。有人說她對感情的專一,她對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關于林徽因的感情每個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筆和主人翁頗感興趣,竟讓我有落淚的沖動,竟有些許羨慕,也有些許惋惜!
好奇竟然有這樣一位女子讓三個男人都為其傾情一生,尋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內而外的散發一股白蓮的幽靜,像水一樣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句話第一次是在哪兒看到的已經記不得有到底是誰的原創更加無從得知。相信如果這句話人心中都會出幾許暖意,像是對某個遠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對所愛之人的一聲溫和的叮嚀。仿佛只要對方幸福,那么這個世界從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記自己的承諾,忘記了過往那一場有一場筵席。
誰一生沒有許下承諾,但是誰又能夠說自己承諾過的必須能夠做到,路到盡頭的時候,又要怎樣還會去在意當年的選取是對是錯。一程山水、一個路人、一段故事、離去之時,誰也不比必給誰交代,既是注定要分開,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說,北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5
林徽因是溫和的,她的性情沒有太多的放縱,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樂觀而執著,堅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她不曾給別人帶來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他人所傷。她是那樣的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
她常想,人世間生活著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你的生活中來來往往,你認識了他們,甚至你也不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在你的生命中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只有極少數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靈的秘密,你的快樂和憂傷,你的熱愛和熱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擱置心靈的地方,是上帝給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們談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與三個男人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別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詩,真摯、雋永而有激情。她曾經說過:“我覺得我的一生沒有太墮入凡俗的滿足也不算一樁壞事。志摩警醒了我,他變成一種激勵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樂或遺憾,或難過,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強,我也不慚愧。”她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釋放了全部的愛與熱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盡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們都記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時刻。盡管這個春天乍暖還寒,風沙撲面,但人們都記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間四月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6
林徽因的生命定格在最美四月天,雖六十多年過去了,每每看到關于林徽因的文字,她那不受世事羈絆的形象依舊會雀出紙上。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是因為她的文字后來接觸她,是因為“太太的客廳”,到現在,對她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她生命中的男人,徐志摩,金岳霖,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給了她陪伴。梁思成,這個一直陪她到生活終點的人,用包容,去守護著她。即使在一天自己回家,林徽因對他說,她同時愛上了二個男人,他也沒有失去理智,而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更愛他,跟他在一起更幸福,你去吧。正是因為梁思成對她的包容,對她致深致誠的愛,林徽因最后看清了現狀。徐志摩,他的才情,不可否認,只是并不能因此讓自己喜歡上。十八歲娶了張幼儀,遇到林徽因后堅決離婚,在追求林徽因未果后,最后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可昔最后趕免費飛機飛北京機毀人亡,只是為了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講。相比之下,金岳霖的愛更為純碎,北總布胡同,昆明的尾間,金岳霖總是擇梁而居,他一生未娶,卻也保持這對林徽因愛的克制。
林徽因之所以在民國時期,能夠做“林徽因”而不是“梁思成的太太”,一則源于她的才氣,更多的是她對于自身事業的追求。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也從“窗戶里面的人”真正成了“窗戶外面的人”,所以,這樣的一生,應該是完滿的。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7
現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學家。
其實,這也是她與陸小曼等的.最大不同,陸小曼始終是朵仰仗他人的菟絲花,始終抵不住貨真價實的辛苦,始終離不開喧囂紛擾的社交場。
但林徽因不一樣,她是一位能耐寂寞的學者。她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別因為自己是女人,就禁錮了雙腳。真正長存于世的美,從來不止于皮囊,更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立和智慧。
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碑,上面只寫了七個字:建筑師林徽因墓。
林徽因留下了那么多詩歌、小說、散文,也留下了不少可載建筑史冊的圖文與設計。但她最好的作品是她的人生,能夠讓她成為民國女神范本的,也正是她高級的生活藝術。這門藝術的核心就是——傾我所有去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流言、什么挫折、什么磨難,林徽因始終是明朗、豐沛、歡樂、向上的。她要竭盡全力傾盡所有活出女人之美生活之美。
同為才女,林徽因與張愛玲不一樣,張愛玲始終帶著一種偏執、涼薄之氣,于愛情、于生活、于生命都是一種決絕,而林徽因始終閃耀著一種光輝,溫暖人心。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她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淹沒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活得豐盛。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8
她是中國的建筑學家和作家,她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也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說,想起林徽因,總是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鮮妍的美。也有人說林徽因被季節塵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間的燕子做了鄰伴,夢中的白蓮做了知己。
杭州,這座被世人贊譽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許多人魂夢所系之地。這里有聞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夢境的煙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難以言說的夢里情懷。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個蓮開的季節,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在康橋,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寫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歲過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摯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就在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靜靜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說是“生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
林徽因是溫和的。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為林徽因送去了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貼切的挽聯表達了林徽因詩意美麗的一生。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29
看過好多關于林徽因的書籍,對于這位奇女子的敬佩無以言表。像許多寫她的書一樣,林徽因的一生所有的所有,都被寫的淋漓盡致,毫無疑問,作者的才氣讓我對此更加愛不釋手。但是更多的是這位女子的一生帶給我長久的震撼。在那么一個年代,可以把家庭,事業,感情等等處理的如此順暢的女子,極為罕見呀。直到今天,仍然會看到好多人抱怨女子成家之后,圈子會變得很小很小,心里只有自己的小家。至于夢想呀,事業呀,以及閨蜜等等,都漸漸的與自己漸行漸遠。是的,生活確實給了女性太大的壓力,既要上的了廳堂,又要下得了廚房。既要在事業上叱咤風云,又要在家庭里細致入微,但是這并不是抱怨的理由。在那個對女性要求并不是現在這樣高的年代里,林徽因竭盡全力去經營著一個那個時代看似并不適合女性的夢想和愛好,支撐著一個大家,還要有文藝氣息。雖然有時會在處理的時候出現一些小意外,但是她始終未曾放棄任何一種。那個時代給了她太大的壓力,讓她在堅持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匍匐前行,會痛,但是我想她從來沒有后悔過。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有梁思成這樣的伴侶,有青春時期扎實的知識,有戰亂時期帶著兒女母親逃命的閱歷……她不堅強還能有什么選擇。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林徽因這樣的女子,除了她天生的姿色無法改變之外,其他的我們都可以有。但是經歷的太少,意志不夠堅定,方向不夠明確,往往讓我們許多人成不了林徽因。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0
林徽因是一個玲瓏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樣的有靈氣,感情豐富多彩。縱觀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與林徽因是分不開的,從一開始選擇專業到后來各國游歷,對古建筑的測繪,成立建筑系……直至后來的國徽的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績!
林徽因既是理性的,從她選擇梁思成到后來建筑學的成就方面看到。也是感性的,比如她的詩,她的“太太客廳”,她的靈氣與悟性……兩種有沖突的性情在她身上表現的是那樣突出!
她一生的經歷是那樣的豐富,知識是那樣的淵博,才氣是那樣的`突兀!
覺得她不屬于家庭,但她有了家庭,她對梁思成有依賴,有引領,有相互激勵,相互幫助,也是梁思成事業的大后方……但她卻和徐志摩有那樣深刻的友誼或許也是一種說不清的曖昧,還有金岳霖
她的一生那樣的短暫,但是卻是影響著那樣多的人,在不同的領域有那么高的成就,還有那么多的朋友……
她的是幸運的,生在一個富足,思想新潮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見識廣博!“新月社”“太太客廳”可謂“談笑有鴻儒”
她的一生是堅強和奮斗的一生,愛與智慧的一生,感性與理性突顯的一生!藝術與實操都有成就得一生!
她也是美麗與時尚并從……
希望人們再也不要嘲笑她的“太太客廳”,她是那樣的具有人格魅力,她在有限的生命里那樣的用力奔跑,那樣的努力幫助別人,那樣的給予別人友誼,至情至性……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1
看完了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感嘆于林徽因愛情與事業的傳奇經歷,尤其佩服于她對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總認為經受了大痛大難的人,才可能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當有人說我已不敢付出真愛時,是多么的難受和無奈啊。其實你付出的就是假愛,也日久生情,難以割舍。
可林徽因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在情竇初開時,遇見了極具浪漫氣質的徐志摩,相擁在康橋。徐志摩愿為她拋妻離子,證明他們當時是已經多么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卻果斷地離開了徐志摩。當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時他們兩人又作陪、又演戲,相聚在一起。難道林徽因一點兒也不留戀他們之間的感情嗎?決不可能!
當那種情感像潮水般呼嘯而來時,兩人卻不在一起,心應該就像刀割一樣,都在流血。如果是沖動的人,早已不顧一切了,所以我們的歷史上才留下這么多纏綿而悲壯的愛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難控制住這種相思之苦。況且他們還有這么多的時間在一起,和梁思成當時其實還沒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個奇女子!
試問蕓蕓眾生,能有幾人能做到。
愛真是個雙刃劍。當愛來時,轟轟烈烈、甜甜蜜蜜,時間過得飛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傷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甚是艱難。當真的長時間在一起時,又會被無情的歲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傳說。有的更是反目成仇。問青天:情為何物?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愛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擁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傷害,可以讓你瘋狂,可以置你于死地。
學一點林徽因吧,更何況我們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愛得迷離和瘋狂。不輕易言情,不輕易去愛。愛情像一杯濃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讓你意亂情迷,神魂顛倒,但酒醉后的難受向誰訴說!
我很欣賞林徽因的這種性格,但我做不到,永遠。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2
被公認為“才女”的林徽因,是如此炫耀的光環,可誰又能知道這個偉大的奇女子背后的艱辛與磨難!被稱為文學家、美術家,但她更高興于別人稱她為建筑師!她的一生雖稱不上永遠的坎坷,曲折,卻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她體弱多病,人也特別消瘦,但卻永遠的高貴著,氣質著。這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女子所不能及的,而正是因為她的高雅,使徐志摩、金岳霖為之傾倒!而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開放教育的她,在感情方面卻一直傳統著,她了解小時候跟母親所受的苦,她承受不了那種受冷落的痛苦,所以最后選擇了梁思成。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處在當時那個動蕩的年代,她忍受這各種難以想像的折磨,而她卻始終樂觀著,這是怎樣的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啊!她受到許許多多的人的贊揚,有名的,無名的,無不欽佩!那么她的成功來源于哪里呢?我認為是她的`聰穎、她的堅持、她的悟性,她的良好的少年教育、她豐富的人生閱歷、她廣博的積累知識,最重要的是她的熱忱和真性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些,而她做到了,所以她被我們景仰!每個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苦難,而她們在成功之前都是毫無怨言,默默地付出。
合上這本書,靜靜地望著天空,深深的沉思,再看看旁邊沉睡的導游基礎知識,突然發現,現在的一切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怎能和林徽因這么個“千古一才女”所經歷的苦難相提并論呢?深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還幻想著,若干年后也會有人給我們寫傳記,而后來人就會和我現在讀林徽因一樣,讀我們的人生!呵呵,那是個多少奢侈的夢啊!夢醒時分,狂讀我的導游基礎知識,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我知道,我現在要做什么了,至于那是不是一個夢,就另當別論了!
年輕沒有失敗,而我也將永遠年輕!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3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因為她的才氣與智慧,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深愛了一生,也讓金岳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發問: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優秀的學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書中,讓我們與那些人交流。她優秀的筆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她的一生,雖然不凡,卻也平淡,這個優秀的女子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也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詳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并沒有和父親離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大有轉變,沒有徐志摩,沒有梁思成,沒有金岳霖,也許她會生活在幽靜的江南水鄉中,過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戲,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生,不會讓她的才氣埋沒,所以她注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
從遇見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與梁思成深愛徹底,再到與金岳霖相互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因此她這一生過得如此精彩、豐富,但她走時卻走得很寂靜、安謐。
八年抗戰,使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擾著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并沒有放棄,仍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堅持鉆研著她的'學問。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與進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對于夢想的堅持,需要拿出我們不認命、不服輸的勇氣。還要有她樂觀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溫度的奮斗,堅持不懈,描繪出我們自己的人生藍圖。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走在江南水鄉的青石小徑上,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裙,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絕美優秀的女子卻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4
知道她,讀她,了解她,就是因為一首詩《你是人間四月天》。我這才有幸知曉一個曠世美麗、才華絕代,又可稱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與自強也時時令我震撼。
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些現今想都不敢想的夢想之地,卻是那時她的樂園。說她自強便是因為她作為一個女人,依然選擇前往這些最高學府求學。那是多么強烈的求知欲啊,讀來令人感嘆:由于賓大建筑系不收女生,于是她進入了美術系。在對北京親友的“狂念”與“渴想”中,她完成了“對線與形有個性的把握”。說這令人震撼,就是因為她在學習美術中又對建筑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夢想是自己的,她從沒放棄過她夢想的事業,這就是她的自強。而這她這一段的生活,叫做“賓大的鐘聲”。鐘聲掩映著夢想,緩緩前行。
后來,她進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時的中國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與梁思成正在探尋中國古建筑的奧秘。最令人難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筑的熱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嶇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深崖。”連毛驢都不敢走的路,他們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們興奮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堅固而簡潔的頂部,令他們有如獲至寶的驚喜,而也令我有一種“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感悟。
且不說后來她流亡歲月中表現出的自強,她在寫詩中獨特而寂靜的美,單是她在病中的時光,就令人唏噓不已。
她病了,每個早上都要咳一大陣子才能見人,但是,當她的學生來了,她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咳嗽的。她是那么有自尊心,連珠炮似的一段話說下來,似乎渾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仿佛在透支自己殘余的生命,在人前那么充滿生命與活力,像沒事人一樣。她用生命,構建自己的自尊,于是,在人們心中,她永遠是最有風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萬古人間四月天,為我們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一段段佳話。還留下了,她的 自尊與自強對多年后的我,深刻的震撼。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 35
閱讀這唯美的辭藻,就如微風輕撫我們的臉頰般舒適。——題記
“喜歡你是寂靜的”初讀《林徽因傳》只為這名便一見傾心。于是帶著些浪漫情懷走進她的世界,卻走不進她那寂靜的心——或許只是因為一句“世間女子,紛麗多姿,獨獨有她,哀艷如詩”。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國時期一位驚才艷艷的奇女子;更知她不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連描寫她的一生的.詞句都充滿她獨特的詩意般的氣息,如是這樣,作者便以詩為她的一生開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當她站在去法國的郵輪上,遠眺大洋彼端時,她便不會庸碌一生。從遇見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與梁思成愛得徹底,再到與金岳霖互相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愛敢恨;她歡喜時“笑點亮了四面風,”她憂郁時“憂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喜歡她知進知退的大度;喜歡她在太太客廳里高談闊論的意氣風發;喜歡她對朋友的互助互諒;喜歡她病危時說“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這一生過的便是如此哀艷,豐富,鏗鏘而熱烈,但她走時便是走得如此寂靜,如此安謐。作者又以詩為她的一生結尾,便又讓他詩意般的離去“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她是夢,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她的詩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卻是讓我在只言片語中感受到她的情。這詩,很美;這人,很純粹。
讀完這本書,我被林徽因的才氣,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脫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羨慕她;品完這本書,我為林徽因的精神、品質所感嘆,這世間也就獨這一位脫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樣才華橫溢,獨立于世間,但我想如她那樣,用愛澆灌夢想,用一生追求夢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將站在夢想之路上,灑著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靜里,活在詩意中,也終活在我心中。
【中學生讀林徽因傳有感】相關文章:
《林徽因傳》讀后感04-28
林徽因傳讀后感07-14
高三《林徽因傳》讀后感09-16
林徽因傳讀后感范文(精選20篇)05-27
中學生讀水滸傳有感范文10-15
讀《名人傳·貝多芬傳》有感01-28
讀林徽因《窗子以外》有感(通用6篇)10-14
林徽因語錄02-10
林徽因語錄經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