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語: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舉例造句:
如果學生讀書都能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書本內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題目都難不倒了。
成語典故1: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成語典故2:
成語今說:韋,熟牛皮。古時用竹簡寫書,竹簡用牛皮帶編聯起來,稱“韋編”。三絕,多次斷開。后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鉆研得來的。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他不恥下問,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是還沒有紙張,制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于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后,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成語韋編三絕的意思及故事】相關文章: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05-29
經典成語故事:韋編三絕04-27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10-14
韋編三絕成語解釋03-18
成語杯弓蛇影的意思及故事03-04
成語爾虞我詐意思及故事06-05
成語曲高和寡的意思及故事03-22
成語炙手可熱的意思及故事02-10
韋編三絕的故事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