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兒童成語故事精華【1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典兒童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
生吞活剝
【成語故事】唐高宗時,河北棗強官吏張懷慶不學無術,愛好舞文弄墨,他把李義府的五言詩各行加兩字成為自己的七言詩,讓人啼笑皆非,別人見他抄襲王昌齡及郭正一的'詩,就送他順口溜:“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他的抄襲行為。
【典故】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
【解釋】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用法】作謂語、狀語、定語;指生拉硬扯
【近義詞】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
【反義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是一個成語故事——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縣擔任縣令。 一天,他看見一個當差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倉庫里出來,邊走邊往衣袋里塞什么東西。張乖崖馬上叫住了這個人,發現他偷了一文錢。這個當差的人,支支吾吾了半天,見實在混不過去了,才承認是剛從庫房里偷來的。張乖崖讓便人將他押回大堂,下令拷打。那人很不服氣,大聲地喊道:“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乖崖一聽大怒,怎么還有這樣的人,明明犯了錯,還要頂撞,就毫不猶豫地拿起筆,寫下這樣的判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一文錢,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判決完,張乖崖下令,斬了這個當差的人,警示眾人。
這個故事說明了,過失雖小,但一旦長期積累,很小的錯誤,也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柔軟的.繩子可以鋸斷木頭,一滴滴的水滴可以穿破頑石,所以只要我們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再小的力量也能完成艱難的事情。那么,如果我們在學習上也能像水滴那樣,抓住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堅持不懈,一心一意地學習,思考,就一定能把學習上的“頑石”“滴穿”,最終取得成功!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
星期天,鴨爸爸在屋里走來走去,看起來很無聊,“爸爸,你怎么了。”
沒什么,“寶貝,Internet上不去,也不能去打高爾夫,呆在家里真無聊。”
“哦,真可憐。”雞毛鴨也愛出去玩,他知道星期天呆在家里有多么地難受!
星期天只要鴨媽媽在家,爸爸就不去打高爾夫。怎么辦呢?雞毛鴨很想幫助爸爸,于是它在屋子里想呀想呀,有什么好辦法呢?
他翻開成語故事,找到了:“調虎離山”,書上說,老虎是居在深山里的猛獸,用計策印有老虎深山,人們就比較容易捉住他了。常用來比喻使用計策,使對方離開有利的環境,便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們來個調虎離山計吧”,鴨爸爸問:“什么是調虎離山計呀?”雞毛鴨在爸爸的'耳朵邊低聲地說了說,鴨爸爸聽了猛點頭。于是他們便開始了行動。
突然,雞毛鴨不知為什么肚子疼得很厲害,急性子的鴨媽媽一聽,就說“我馬上帶你去看醫生。”
鴨媽媽急匆匆的牽著雞毛鴨的小手出門了。
好了,鴨媽媽不在家,鴨爸爸就可以出去了。它哼著小曲,高高興興地跑到河邊的草地上練習高爾夫。
到了醫院,媽媽給雞毛鴨開了個急診,狼醫生做了檢查以后對鴨媽媽說:“你的孩子很健康,大概是喝多了冰水,所以肚子痛,他沒有什么病,放心吧!”
“那太好了!”鴨媽媽就安心的牽著雞毛鴨的小手帶著雞毛鴨回家去了。其實它哪里知道是中了雞毛鴨的調虎離山計了呢!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4
從前,有一個財主想住三層樓,他找來了許多工匠,晝夜干活,幾天的功夫,樓就起來了一層。
財主看了生氣地說:“為什么蓋第一層,我要的是第三層!”工匠們不明白,沒有第一、第二層哪來的第三層?財主責怪工匠不會在半空中建起一個三層樓,他找了好幾批工匠,也沒人能干這活。財主最終的愿望也就無法實現了。
“空中樓閣”原意是指建筑在半空中的.樓閣,現用來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或虛構的事物。
近義詞
海市蜃樓、鏡花水月、虛無縹緲
海市蜃樓: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于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臺城郭。現多比喻虛無縹渺的事物。
鏡花水月:鏡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詩中靈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虛幻的景象。
虛無縹緲:虛無,空虛;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形容空虛渺茫。
反義詞
腳踏實地、言之鑿鑿
腳踏實地: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言之鑿鑿:鑿鑿,確實;形容說得非常確實。
小貼士
成語“空中樓閣”意思是沒有基礎的建筑在半空中的樓閣,人們常用它來譏諷那種不切合實際的主觀空想,或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這個故事極為有趣,它尖銳地嘲諷了那個飽食終日、一竅不通的愚蠢的富人,贊揚了木匠重視基礎的求實精神。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5
【成語釋義】索:尋找。驥:良馬。原意指照著畫像去尋找良馬。比喻做事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也比喻根據一定的線索去尋找事物。
【成語來源】春秋時秦國人孫陽,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因此人們叫他伯樂。
據說,孫陽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識馬,他把自己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同時在書中配上了各種千里馬的.插圖,作為人們識馬的參考。
孫陽的兒子看到父親的《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撂起來的酒曲塊。于是便拿著書,也想到外面去尋好馬,好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跟書中描寫的千里馬很像,接著便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忙著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孫陽看后,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便幽默地說:“這‘馬’愛跳,可沒法騎呀!”
【近義成語】照本宣科
【反義成語】不落窠臼
【成語接龍】按圖索驥→驥服鹽車→車水馬龍→龍爭虎斗→斗志昂揚→揚眉吐氣→氣象萬千→千變萬化→化腐朽為神奇→奇花異草
【道理升華】辨別事物的好壞,是我們進一步處理事情的基礎。對于好的,我們加以利用,使其發揚光大。對于不好的,我們要徹底摒棄,以絕后患。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6
《假道伐虢》
美妙的樂曲聲從王宮深處傳來,婉轉悠長,然而這絕妙的音樂卻讓大夫宮之奇打了個冷顫。
疾步向內宮走去,宮之奇的步伐早已丟失了禮儀,卻渾然不覺,仿佛天要塌下來似的。
“先生來了,”虞公把玩著美玉笑著說,“晉公真夠意思,不只送來了美玉寶馬,還送來了美人,先生可隨意帶幾件回府。”
宮之奇冷冷一笑,對虞公說:“晉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國,使我們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不會存在了,雙方的關系就像是諺語中說的:車廂與車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齒便會感到寒冷。
虞公抱著美人笑著說:”先生多慮了,晉國是大國,虢國是小國,自古以來,只有聽說依附于大國而攻打小國,有哪里聽說過與小國結盟而得罪大國呢?而且,我與晉國國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傷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宮之奇反問道:”難道虢國國君與晉國國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氣了,怒道:”豈有此理,我將豐厚純潔的'貢品獻給了神靈,神靈難道不會庇佑我么?“
宮之奇對道:”神靈只會庇佑有德行的人,難道晉國不會在滅亡了虞國之后奉上更豐厚的貢品么?“
虞公徹底不耐煩了,責令宮之奇退下,并派遣內臣告之晉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晉國的王宮之中甲士充盈,刀劍的寒光給了這中原大國特有的尊嚴,晉獻公在內室中聽取大夫荀息安的匯報。
”事濟已“荀息向晉公祝賀即將到手兩個國家。
當作為勝利者的晉國軍隊得勝回師,便順手俘獲了虞公,滅亡了虞國,此時的宮之奇,早已不見了蹤跡。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7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率兵進攻齊國,項羽派大將龍且前去救援。結果被韓信打得大敗,龍且戰死。
項羽見韓信很有本事,于是就派武陟去勸說韓信脫離漢王劉邦,自己獨自稱王。韓信拒絕了武陟的勸誘,對他說:“我以前在項王部下,職位低下,說話沒有人聽,計謀沒有人用,所以我改投漢王劉邦。現在漢王授我大將軍印,讓我統率數萬部隊。他脫下衣服給我穿,分出食物給我吃。我說的話,他能聽從,我的計謀他能采納。漢王這樣信任我、尊重我,我怎能背離他呢?”武陟見勸說不成,只好失望地回去了。
【造句】
1、他雖然不甚富裕,卻經常解衣推食,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2、小生飄蓬浪跡,幸蒙令尊一見如故,解衣推食,恩已過甚。
3、當年在軍中,老長官對我們確實是解衣推食,讓我們這些新兵感到無比溫暖。
4、因為班上同學的解衣推食,熱心幫助,王同學才能繼續求學。
5、許多人都曾受到他解衣推食的幫助,心中感激不已。
6、他解衣推食的善行,贏得許多人的`敬仰。
7、他心存仁厚,見到別人有困難就會解衣推食,完全不求回報。
8、王先生經常解衣推食地幫助一些孤苦無依的人。
9、因為大家解衣推食,才讓這個貧困家庭得以度過難關。
10、這些解衣推食的善行,證明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溫暖。
11、響應冬令救濟活動,大家紛紛解衣推食,慷慨解囊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8
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7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個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沒生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并沒有聽從父親病重時把那愛妾殺死陪葬的吩咐,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只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憫它,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并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意思是,它(環)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如同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作為報恩的典故,流傳至今。
——《左傳·宣公十五年》、《續齊諧記》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9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作者簡介
韓非
韓非韓非(約前280—前233),華夏族,河南西平縣人(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出生于戰國末期韓國,戰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自相矛盾兒童成語故事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書中有很多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這個故事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他說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無論什么都不能刺穿它;他還說他的矛是世界上最最尖利的,能刺穿任何堅固的東西。假如我們用他的矛戳這面盾,如果盾破了,那就說明他的盾不堅固,如果矛斷了,那就說明他的矛不鋒利。所以他說的話是自相矛盾的。
《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自己說的話不能自圓其說,都是不行的。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0
【成語釋義】途:道路。廢:停止。原意指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成語來源】東漢時,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輕視地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東西呢?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就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后,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于織機。一根絲一根絲一寸一寸積累起來,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了。讀書也是如此,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如果半途而廢,和割斷織絲有什么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感動,于是又繼續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家。
【近義成語】有頭無尾、有始無終、功虧一簣
【反義成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鍥而不舍
【成語接龍】半途而廢→廢寢忘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開言路→路絕人稀→稀世之寶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1
拔苗助長的故事:
【成語】: 拔苗助長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2
【成語】: 不逞之徒
【拼音】: bù chěng zhī tú
【解釋】: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
【成語故事】:
“不逞之徒”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故意為非作歹,犯法作亂,專干壞事的那一類人。不逞:不得意,欲望得不到滿足。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子駟,派人刺殺了鄭僖公,立僖公之子嘉為國君,即鄭簡公。鄭國一些貴族公子對此非常不滿,打算發兵討伐。可是還沒動手,就被子駟察覺,搶先一步,把他們通通殺死了。從此,子駟掌握了鄭國的.大權。
后來,子駟又重新劃分貴族大夫們的封地,少給了田氏、堵氏、侯氏、子師氏四家的土地,他們都非常怨恨子駟。于是,幾家就聯合起五家貴族及一伙心懷不滿的人,共同起來發兵討伐子駟。最后,他們攻入國都,闖進宮中,殺死了子駟,劫持了簡公。
后來,子駟之子子產,平定了這次叛亂,成為鄭國國君。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3
【與狐謀皮】
跟狐貍商量要剝下它的皮。比喻與所謀者利害根本對立,事情絕對辦不成。
通常用作“與虎謀皮”。
周時有個人,喜歡皮襖,也喜歡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華貴的皮襖,就去和狐貍商量要它的皮;他想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饌,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話還沒有說完,狐貍就成群結隊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樹林深處去了。
所以,這個人十年沒有做成一件皮襖,五年沒有擺成一桌酒席。
為什么呢?是這個人找狐貍、找羊商量的事做錯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4
1、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戰功赫赫的大將,被封為上卿。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等出色的表現,也被提升為上卿,而且位居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說:“藺相如出身低賤,僅靠一張嘴皮做些事,地位竟然超過我。要是見到他,我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后,就盡量避開廉頗,以免與他發生沖突。
有一天早朝,藺相如的車馬正好與廉頗的車馬相遇,藺相如連忙命令車馬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行。
藺相如的做法讓手下的門客很不解。藺相如解釋說:“秦王我都不畏懼,難道我會害怕廉將軍嗎?現在,秦國是強國,但秦國不敢攻打我們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如果我和他鬧矛盾,只會對秦國有利。我這樣做,正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
這話傳到了廉頗那里,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于是,他裸著上身,背著荊條,前往藺相如的府宅請罪。
從此,兩人盡釋前嫌,成了生死之交。
2、高山流水
楚國人俞伯牙,非常喜歡彈琴,曾拜成連先生為師。
學藝三年后,為了進一步提高俞伯牙的技藝,成連先生將俞伯牙帶到東海蓬萊山,將他獨自留在那里。
浩瀚的大海,碧波萬里;高山層林,蒼翠無際。眼前的美景讓俞伯牙心胸豁然開朗。澎湃的浪濤之聲,悠長的虎嘯猿啼,俞伯牙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樂激起了他滿腔的熱情。
俞伯牙任心中的激情自由流淌,一曲《高山流水》誕生了。
俞伯牙終于領悟到了音樂的真諦,成了最著名的音樂家。
一次,俞伯牙在泰山游覽。面對巍巍青山,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彈奏起來。有位青年樵夫名叫鐘子期,被他的琴聲吸引了。當撫琴的`俞伯牙志在高山時,鐘子期就贊嘆說:“真好!琴聲巍峨如同泰山!”當他志在流水時,鐘子期又說,“真妙!琴聲浩蕩如同江河!”
俞伯牙所彈所想的,鐘子期都能聽出來。俞伯牙欣喜萬分,以鐘子期為知音,二人結為至交。
3、茍延殘喘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人們都叫他東郭先生。
一天,東郭先生從街市上買了一麻袋書,正往家走,遇到一只狼。狼氣喘吁吁地對他說:“好心的先生,請你救救我吧,獵人馬上要追過來了。”
“可是,我怎么救你呢?”善良的東郭先生為難地說。
“請你把口袋里的書倒出來,讓我鉆進去,暫時避一避,得以茍延殘喘吧!”
“可是……”東郭先生有些猶豫。
“先生,求求你了,你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會報答的。”
東郭先生被狼的可憐相和花言巧語打動了。他將口袋里的書倒出來,讓狼鉆進去,系好袋口。
這時,獵人過來了,問:“先生,你看見一只大灰狼了嗎?”
“沒有。”東郭先生掩飾道。
獵人看了看東郭先生的口袋,問:“那里面裝的是什么?”
“都是書。”東郭先生回答說。
獵人走了。東郭先生放出狼。狼伸伸懶腰摸摸肚皮,說:“先生,你真是好心人。你就好事做到底,讓我吃了你,填填肚子吧!”說完,狼兇狠地撲向東郭先生。
幸好,一位農夫從這兒路過,打死了狼,救了東郭先生。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0-31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
兒童成語故事02-02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05-14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10-04
兒童成語故事范文06-26
休閑的兒童成語故事07-01
兒童成語故事范文04-28
杞人憂天兒童成語故事05-08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合集)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