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自史記的成語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自史記的成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自史記的成語1
1秋毫無犯:《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后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2一言九鼎:《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3恨相知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引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歡,無厭,恨相知晚也。
4文君新醮:《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
5鷹擊毛摯:《史記酷吏列傳》:而縱以鷹擊毛摯為治。
6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7美如冠玉:《史記陳丞相世家》:平雖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9刎頸之交:《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0圍魏救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出自史記的成語2
昂首伸眉冰清玉潔博物洽聞不羈之才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草創未就愁腸九回大謬不然戴盆望天
待人接物分甘絕少奮不顧身伏法受誅高官厚祿茍合取容鴻毛泰山畫地為牢回腸九轉九回腸斷九牛一毛九曲回腸救死扶傷絕甘分少絕少分甘刻木為吏輕于鴻毛人非木石拾遺補闕隨俗浮沉泰山鴻毛萬死一生削木為吏學究天人循環往復仰首伸眉搖尾求食一家之言欲益反損重于泰山轉戰千里百二山河
不能贊一詞藏諸名山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差以毫厘,謬以千里崇論宏議垂餌虎口從俗浮沉得意揚揚
鼎足而居耳食之言發蹤指示發縱指示負弩前驅富埒王侯高門大屋狗吠之驚故人之意龜冷搘床厚祿高官好善樂施亟疾苛察計無復之九牛一毫抉目吳門曠日長久礪帶河山論列是非犖犖大者虐老獸心猛虎深山片文只事輕如鴻毛勤勤懇懇攘往熙來事核言直吮疽舐痔死重泰山天人之際土壤細流危若朝露
烏頭白,馬生角修舊起廢燕雀安知鴻鵠志一飯之德一家之學倚門賣俏引車賣漿雍容大度遠溯博索
斬將刈旗彰明較著質而不俚轉敗為勝轉斗千里案堵如故哀死事生卬首信眉
出自史記的成語3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破釜沉舟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隊伍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pò fǔ chén zhōu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解釋】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近義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后、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
【年代】古代
【例句】現在已破釜沉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干到底了。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破釜沉舟點評
人只有在危難時刻才能激發起自己的潛力,人的潛力一旦激發勢不可擋!在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我們要下定決心,盡一切努力,敢于置之死地,之后方可得生。只要努力,就會有勝利的可能,不努力就不可能贏得勝利。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多多益善
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鐘離昧,準備謀反。于是,他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游云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
韓信知道后,殺了鐘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
回到洛陽后,劉邦知道韓信并沒謀反的事,又想起他過去的戰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
“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
“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
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后仍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后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氏終于設計殺害了韓信。
多多益善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duō duō yì shàn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解釋】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又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之意。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分句;含褒義。常與“韓信將兵”連用。
【近義詞】貪多務得、貪得無厭
【反義詞】清心寡欲、不忮不求、寧缺毋濫
【押韻詞】貪欲無厭、天崩地陷、焚枯食淡、雄師百萬、短小精煉
【歇后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呆子看財;曹操的人馬。
【例句】一個人身上不可能沒有缺點而都是優點,但優點應該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多多益善點評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學會謙讓,不炫耀自己的功勞,不矜夸自己的才能。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秦始皇死后,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圣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解釋】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清是非。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混淆是非 、顛倒黑白
【反義詞】是非分明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指鹿為馬點評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觀全局再做出客觀、全面的認識和判斷,而不是以偏概全,胡亂臆測。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隊伍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于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隊伍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延伸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自甘墮落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臥薪嘗膽點評
越王勾踐為了使自己不忘記以前所受的恥辱,激勵自己的斗志,以圖將來報仇雪恨,回國后臥薪嘗膽,最終東山再起,一舉滅吳,恰恰印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所以在我們遇到挫折后不氣餒,不自暴自棄,受點委屈吃點苦頭都沒什么,只有心中有一股信念,只要活著,將來一定可以打出一片天地。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的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繼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卷附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解釋】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于國家、集體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一鳴驚人點評
勸解要有藝術,不慢不急、不揉不剛,既要簡明扼要達到規勸的目的,又要讓對方自己考慮自身錯在哪里。這就是語言的藝術。而被勸者,要懷著理智的心態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規勸,不能死不認賬,黑白不分,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對自己不是壞事。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
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于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
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松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
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斗。有什么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松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并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么意思呢?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篳路藍縷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bì lù lán lǚ
【出處】《史記·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解釋】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風餐露宿、寢苫枕塊、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盡艱險
【反義詞】輕而易舉、養尊處優、坐享其成、榮華富貴、花天酒地
【年代】古代
【例句】王進喜和他的戰友們初到北大荒,~,鉆井探油,不愧為大慶油田的開拓者。
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篳路藍縷點評
篳路藍縷是用來形容創業的艱苦,千萬要注意不可用來形容生活艱辛,要是誤用可就貽笑大方啦。小朋友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成語,不妨用它來造句,記下這個成語故事,你的知識又能增加咯!好好學習喲~
出自史記的成語4
1臥薪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2聲名狼藉:《史記蒙恬列傳》:言其惡聲狼藉,布于諸國。
3相得益彰:《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4正襟危坐:《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5一鳴驚人:《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6酒池肉林:《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漢書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
7坐上琴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司馬相如宴于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聲傳意,文君心悅,遂夜奔相如。
8樂而忘返:《史記秦本紀》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9兔死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0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1 網開三面:《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
12怒發沖冠:《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13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
14瓦解土崩:《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15脫穎而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16后來居上:《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17善始善終:《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贊》: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18博聞強識:《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19低回不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20象箸玉杯:《韓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史記宋微子世家》: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
出自史記的成語5
1.亡國之音:《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利析秋毫:《史記平準書》: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3.睚眥必報:《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4.如膠似漆:《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5.高屋建瓴:《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6.樂極生悲:《史記滑稽列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7.不贊一詞:《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8.無出其右:《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見與語,漢庭臣無能出其右者。
9.如膠如漆:《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10.循環往復: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不止。
11.文君新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
12.面如冠玉:《史記陳丞相世家》: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13.無可奈何:《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弛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14.千金之子:《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15.前倨后恭:《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16.網開一面:《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
17.相提并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并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18.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19.身先士卒:《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九年》:玄感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20.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出自史記的成語】相關文章:
出自神話的成語12-25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10-25
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01-20
《史記》成語及解釋06-23
《史記》中的成語06-21
出自《鴻門宴》的成語01-31
《史記》成語100個07-21
《史記》中的成語【薦】06-21
出自歷史的故事的成語130個10-30
盤點出自《論語》中的成語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