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成語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人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語故事1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于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于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愿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閑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名人成語故事2
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么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名人成語故事3
一鳴驚人的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地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后,為了觀察朝野地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地前途擔憂。
楚莊王不理政務,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地人,就處以死罪!”
楚國主管軍政地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地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地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地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后地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地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地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游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地辦法,在游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莊王準備宣布退朝地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地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地態度。這只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地意思了。”半年以來,楚莊王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于楚國發展地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于楚國發展地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地大臣,起用了六位隱士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齊國,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在河雍戰*了晉軍,在宋國大會諸侯,楚國稱霸天下。
名人成語故事4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后,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贊嘆道:“果然是塊寶玉。”說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于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幾步,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我認為您并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過的話怎么會不算數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后,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后,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名人成語故事5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坐在路邊哭得很傷心,便問他為何如此傷心。那人說:“因為我犯過三個錯誤,想起來就傷心。年輕時忙著做學問,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
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親近我,現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我想好好彌補這一切,可是歲月已經過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傷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客觀環境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
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后,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只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上行下效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后,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后,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后下效。”國王喜歡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歡吃什么;國王喜歡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歡穿什么;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么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么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里不是正多看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經常在外吃喝玩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約含義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覺喉嚨里好像著了火,許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干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里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么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里,想個什么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干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里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里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于率領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名人成語故事6
01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而按照禮儀,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
可能感覺老被妻子這樣叫不好意思,王戎就說:“你這樣叫我,按照禮儀屬于不敬,往后不要再叫了。”
可他的妻子卻道:“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王戎被懟得啞口無言,只好聽之任之。
由此, “卿卿我我”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昵。
02
胯下之辱——韓信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稱之“漢初三杰”。
韓信是淮陰人,年輕時家里窮,飯都吃不上,卻喜歡舞刀弄劍,村里的一群少年經常欺負他。
有一個,一個屠戶少年攔住了他說:要么,你用你的劍殺了我,要不,你從我的胯下鉆過去。
韓信握緊了劍,思索之下,他從少年的胯下鉆了過去。
多年之后,韓信在劉邦手下立下赫赫戰功,被封楚王,衣錦還鄉。
他找到當時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別人都不解,韓信卻說:當年,我并不是不敢殺他,可是,如果殺了他,我難逃責罰,心中的抱負如何實現呢?所以我強忍屈辱,才終于有了如今的成就。可以說,是他幫助我磨煉了意志,我怎么能不感謝他呢。
“胯下之辱”指從別人胯下鉆過去的恥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顯達時能夠暫時忍受恥辱。
03
不欺暗室——蘧伯玉
蘧【qú】伯玉:春秋時期衛國大臣,大夫蘧無咎之子。
蘧伯玉德行非常好,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一會兒,轔轔的`車聲又響起來。
衛靈公就問夫人說:“你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
夫人說:“應該是蘧伯玉。 ”
靈公問:“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說:“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也不會因在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看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們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對國家恪盡職守。他不會因為是黑夜,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所以我覺得是他。”
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成語“不欺暗室”意為雖獨處隱僻處,亦居心端正;形容為人坦誠磊落。
04
截發留賓——陶侃
陶侃:東晉時期名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侃少年時,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家里很窮,生活過得清苦。
有一天,范逵去陶侃家投宿,帶了很多的車馬仆從,陶侃發了愁:客人來了,可怎么招待他們呢?
湛氏非常賢明,她對陶侃說:你去留住客人,我自有道理。
湛氏剪下長發,賣了錢,換來了幾斛米,把家里的房柱子砍削了一半當柴燒,把用來坐的草墊子鍘碎了喂馬。
傍晚時分,家里便擺上了精美的食物,范逵既為陶侃的才華驚嘆,也為他盛情款待而感動。
成語“截發留賓”意為母親賢明好客。
05
出人頭地——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詩人。
北宋嘉袥二年(1057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
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為應列第一名。
不過,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定為第二名。
放榜后,按禮節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青的學子蘇軾,歐陽修才知鬧誤會了。
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寫信時說:“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成語“出人頭地”出自歐陽修《與梅圣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出人頭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優秀。
06
坦腹東床——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圣”之稱。
晉朝時,王導聲名在外,東晉重臣郗鑒派門生到王導家,想為女兒選一個女婿。
王導說:你到東廂去看看吧,子侄都在那里,任你挑選。
門生回去之后,告訴郗鑒:王家兒郎,都很不錯,聽說來選婿,都很矜持。只有一個人,躺在床上,露著肚子,仿佛沒聽到一般。
郗鑒說:就是他了。一打聽,這個人就是王羲之,郗鑒于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成語“坦腹東床”就是好女婿的意思,是女婿的美稱。
07
管寧割席
管寧: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隱士。
管寧和華歆起在菜園里鋤菜。
看到地里有一片黃金,管寧依舊鋤草,看待黃金猶如瓦片,而華歆高興地撿起金子。
一旁的管寧看上去不高興,華歆趕緊又丟掉了黃金。
兩個人曾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門口有一個衣著華貴的人乘著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像沒看見一樣,讀書如故,而華歆趕緊跑出去看。
管寧見此,割斷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寧割席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08
奇貨可居——呂不韋
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戰國時,呂不韋是一個商人,善于投機和囤積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聲遠揚。
有一年,他來到趙國邯鄲做生意,他發現一件稀有奇貨:秦國王子子楚。
彼時,子楚在趙國為人質,境況十分凄慘。
呂不韋改善著子楚的生活,并且,獻上了大量的金錢寶物給秦王的寵姬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認子楚為子,并在秦王面前美言。
后來,子楚被接回秦國,立為太子,后來,成為秦王。
而呂不韋得到厚賞,成為秦國的丞相,得到從未得到過的權勢。
成語“奇貨可居”指把稀有的貨物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賣出去。后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09
懷橘遺親——陸績
陸績:東漢末年大臣。
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
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三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
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懷橘遺親意為孝順父母。
名人成語故事7
敝帚自珍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誠懇尚信,在軍事上有謀略,禁止虜掠,爭取民心。“敝帚自珍”這個成語,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陽所下的一道詔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風格。
公元20xx年,劉秀經過多年征戰,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這個時候,各地還有許多豪強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其中,一個叫公孫述的,就依仗著四川險要地勢,在這里自立為帝,國號“成家”。
隨著全國的逐漸統一,光武帝數次遣使前去勸公孫述歸順東漢,但公孫述怒而不從。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東漢朝廷派兵征討,被述所拒。
次年,劉秀又命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公孫述。吳漢,字子顏,南陽人,是東漢中興名將,武威將軍劉禹為其副將。
面對東漢的強大攻勢,公孫述調兵遣將進行抵擋,但節節敗退,吳漢連戰連勝,逼近成都。此后,雙方在廣都至成都之間展開殊死搏斗,互有勝負。公孫述更是拿出國庫中的全部財貨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鳴鼓挑戰,暗地里派遣奇兵,繞到漢軍背后進行偷襲。
這年十一月,公孫述親率數萬人,出成都城與吳漢大戰。兩軍連戰數日,公孫述兵敗逃走,最后被漢軍追上,刺穿胸部墜落馬下,當夜死去。
第二天,公孫述手下見大勢已去,棄城投降。漢軍副將劉禹率兵浩浩蕩蕩進入城內,將公孫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殺死,并割下公孫述的頭顱,派人飛馬送往洛陽。與此同時,他還縱兵大掠,四處焚燒。
這一消息傳至京城,光武帝劉秀大為震怒,特別下詔譴責劉禹:“這座城池已經投降了,滿城老婦、孩子還有數萬人,一旦縱兵進行放火亂殺,誰聽了都會心酸氣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掃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卻這樣不愛護子民的生命財產!你怎么這樣殘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為?”隨即,劉秀下詔撤了劉禹的職務,并對主將吳漢也給以嚴厲批評。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東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發展而來,語義較重,而且不用于勸誡和批評方面。這樣看來許多詞語表面上的意義都是差不多的,不過在用法上可有著區別呢!小朋友們使用成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
韜光養晦
曹操一個人喝著悶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
劉備很高興,曹操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發毛,為什么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
有些人雖然一度貧困潦倒,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大貴之氣,劉備就是這樣的人。
曹操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說,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說:“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呆呆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么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說了句:“這么大的雷,嚇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
劉備趕緊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別說我了。”
此時張飛關羽兩人怕曹操會殺劉備,闖了進來。見劉備沒事,關羽連忙掩飾說自己來舞劍助興。曹操說:“這又不是鴻門宴。”然后斟酒讓他們壓驚。
后來三人一起出來,劉備說:“我在曹操的地盤上天天種菜,就是要讓他知道我胸無大志,沒想到剛才曹操竟說我是英雄,嚇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說自己怕打雷掩飾過去了。”關羽張飛佩服得不得了。
由于種種原因,韜光養晦在現代社會變成了一個完全褒義的詞語。但在古代,韜光養晦是一個中性詞,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韜光養晦是一種對自己的完善與反省;另一方面,韜光養晦也包含了一種消極的因素,即它是不作為的。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國君而逃避。
后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野果為生。
不食周粟講的是伯夷和叔齊的事兒。
商朝時,有個叫孤竹國的小國。國君非常喜歡小兒子叔齊,經常對別人說:“叔齊很聰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讓他來做國君吧!”
后來,他立下遺囑,立叔齊為孤竹國國君。但是,叔齊可不愿意違背長子繼位的規矩,他找到兄長伯夷,請求伯夷來做國君。
不管他怎么懇求,伯夷就是不答應,并推辭說:“你做國君是父王的旨意,我們怎么能不遵從父命呢?這是不孝啊!”
伯夷執意不繼承王位,叔齊沒辦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齊又去找伯夷,沒想到伯夷竟然不見了。原來伯夷見說服不了叔齊,為了讓他安心地做國君,自己收拾好行裝趁夜色偷偷地走了。
叔齊很傷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為難而離開王宮的'。
伯夷逃走了,叔齊死活也不肯做國君,他心想:我如果違背繼位的規矩,天下人都會恥笑我的!他決定出去尋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隨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齊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見,感慨萬千,他們相聚后,決定不再回孤竹國,打算找一個和平安穩的地方長期待下去。
伯夷叔齊想投奔周國,在路上正好碰上周武王率大軍討伐紂王。他們認為武王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攔住武王,勸說道:“商紂王雖然統治殘暴,但周國作為商朝的屬國,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們勸你還是帶兵回去吧!”
武王聽了非常生氣,要命令隨從殺了他們。
這時,在旁邊的姜太公說話了:“等一等!他們是仁義之人,不能殺啊!大王,請收回命令吧!”武王擺了擺手,讓人把他們扶走了。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齊認為周朝不仁不義,堅決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里長的糧食,每日僅靠吃點野果野菜充饑。
不久,兄弟倆都活活餓死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非常敬佩他們竟然這么有骨氣,寧愿自己餓死,也不吃自己仇人地盤上的一粒糧食,我們現在的人都應該學習,學習他們這種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精神。但是就現在的意義來說,活下來才有別的可能,希望每個中國人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
名人成語故事8
名人讀書的成語故事: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表示讀書的四字成語解析
1) 兩腳書櫥:指讀書很多但不善于應用的人。
2) 盡信書不如無書: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3) 士農工商: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4) 書生之見: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
5) 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部分國:好處。讀書總有好處。
6) 碩學通儒:儒:指讀書人。學問淵博,通達事理的學者。
7) 舌戰群儒: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并駁倒對方。
8) 目不識書: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9) 納士招賢: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10) 招賢納士: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形容讀書的成語及解釋
1) 目不知書: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同“目不識書”。
2) 九儒十丐:儒:舊指讀書人。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
3) 白面儒生: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4) 白面儒冠: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5) 白面書郎: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6) 書香門第: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
7) 書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8) 書香人家: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9) 書香門戶: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10) 布衣韋帶: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11) 宿學舊儒:指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12) 白面書生: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13) 枕典席文:指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14) 道學先生: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15) 讀書種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16) 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貧寒的讀書人。許許多多貧寒的讀書人。
17) 春誦夏弦: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后泛指讀書、學習。
18) 詩禮之家: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19) 詩禮人家:世代讀書以傳統封建禮教為行為準則的人家。
20) 世代書香:世世代代都是讀書人家。
描寫讀書的四字成語解析
1) 匡衡鑿壁:后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2) 燕頷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
3) 燕頷書生: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同“燕頷儒生”。
4) 廢書而嘆: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5) 閉戶讀書:關著門在家里埋頭讀書。
6) 讀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讀書讀到有興趣時舍不得放下。
7) 一介書生: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8) 三余讀書: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
9) 傲賢慢士: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10) 畫荻教子:荻:蘆葦。用蘆葦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
11) 文弱書生:文弱:文雅而體弱。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
12) 臧谷亡羊:《莊子·駢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
13) 折節讀書: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14) 積雪囊螢:積雪:南朝孫康映雪讀書。囊螢:晉代車胤把螢火蟲裝在口袋里,借熒光讀書。形容刻苦攻讀。
15) 七行俱下:讀書,同時讀七行。比喻非常聰明。
16) 然荻讀書: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17) 據鞍讀書: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18) 閉門讀書: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19) 引錐刺股: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20) 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名人成語故事9
手不釋卷
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釋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示例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后,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并讓后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后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憑什么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于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名人成語故事10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r?ng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jiǎ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p?ng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釋義: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境,而導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為表現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發音:po fǔ chen zhōu
釋義:一般用來比喻決心戰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戰。表示下了極大的決心,舍出一切,必欲達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
3.班門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魯班)
發 音: bān men nong fǔ
釋 義: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臥薪嘗膽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發音:wo xīn cháng dǎn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h? lǚ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chāi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cì h?u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
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圍魏救趙的故事(主要人物:孫臏bìn )
發音:we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6.三顧茅廬的故事(主要人物:劉備)
發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官渡大戰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shù,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并因諸葛亮不答應而哭,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那年諸葛亮才27歲。
7、完璧歸趙的故事(主要人物: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釋 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近義詞】物歸原主【反義詞】久假不歸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會,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歸趙。
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xiá cī,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
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shuǎ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zhāijia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wú nài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8、圖窮匕見的故事(主要人物:荊軻jīng kē)
拼 音: tú qiong bǐ xiàn
釋 義: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后,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于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 (今河北某縣)的地圖,表示燕國愿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著的地圖的最里面。此外,還為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陽。臨行時,太子丹等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
9、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
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覺喉嚨里好像著了火,許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tiào,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jūn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干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里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么耗下去,不但會貽yí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里,想個什么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干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里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里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于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釋義: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諸葛亮)
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并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后,心里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樣。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云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里不明白,問諸葛亮怎么回事。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nà hǎn。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后再進軍。”于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箭頭準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并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xia完后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名人成語故事11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請群臣。當時的學官叫做博士的,有70個人參加了宴會。仆射(博士的長官)周青臣上前說了一番歌功頌德的話,大意是:過去的秦國,方圓不過千里,靠陛下您的神靈明圣,平定了海內,放逐了蠻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分為三十六個郡縣,人人都很安樂,沒有戰爭的禍害,可以萬世流傳。從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齊人淳于越對這番話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駁說我聽說殷周之王長達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自己的輔佐。現在陛下您據有四海,而子弟卻為普通人,突然有什么變故的話,沒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學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現在青臣又當面阿諛,加重您的過錯,他不是忠臣。”
在這段話中,淳于越雖然指責了周青臣,但重點并不在此。他實際所提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原則性的,即要向古人學習;另一個是具體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對此,秦始皇并沒有立刻發表意見,而是“下其議”,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見交給大家去討論。
丞相李斯便在此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口號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李斯認為,歷代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治國,并不是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在變,治國方法當然也要變。他對秦始皇說:陛下您開創的大業,建立的萬世功勞,本來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說,淳于越講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當時諸侯并爭,所以用優厚的待遇招募游學之人,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頒布了統一的法令,當百姓的就應該努力務工務農,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律條文。現在那些讀書人不好好學現在的東西,卻拿古的東西來抨擊現在,惑亂百姓。過去天下大亂,沒有人能夠把它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起話來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裝飾虛妄的話來攪亂事實,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學看作是好的.,來批評皇帝所建立的東西。
現在您統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們卻還要尊私學,相互用一些不法的東西教給別人。聽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學說來議論它,進了朝廷在心里嘀咕,出了宮門又街談巷議的,夸耀皇上聽他的話來博取名聲,把奇談怪論看作是高明,率領大家說誹謗的話,像這樣下去,那么,皇上您的威信會下降,而下面就會結黨,必須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講完這些話后正式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他說:“凡是不以秦為正宗的歷史書,全燒了。不是擔任博的,敢有藏詩書百家著作的,也都讓官員給燒了。有敢于在一起談論詩書的,殺了以后拋尸街頭。用過去否定現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舉報,與他同罪。所以有專家認為焚書坑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他的主人公不應該是嬴政而是李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命令下達三十天后,還不把詩書燒掉的,臉上刺字,去修筑長城。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燒,如果想要學法令,以官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就這樣開始了。《資治通鑒》中也有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焚書方案是李斯策劃的,方案擬成后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準后,正式頒發焚書令,天下遂大張旗鼓燒書。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恐怕不太公平。而且秦始皇認為,他燒的書都是“不中用者”,他已經“悉招文學方術之士甚眾,欲以興太平”。
名人成語故事12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名人成語故事13
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課,外面來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會兒再說。”于是,他就從窗戶爬出去了。師父發現了,嘆息道:“哎,孺子怎么不可教也!盡管聰明,一點就通,可惜心不在學習上面啊。”于是,有一位師弟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練武的時間到了,李白依舊心不在焉。趁師父不注意,李白朝伙伴們做了一個鬼臉,伙伴們忍不住笑起來了,師父見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釋,師父就攆走了這恨鐵不成鋼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學,師父也不喜歡我,算了回家。”伙伴們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兩耳如同生銹根本聽不進去,眼睜睜地看著李白收拾行李走了。其實這一切都在師父的安排之中。師父把這一切的后果都交給了一個老奶奶去處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個亭子,就繞進去了,問:“老奶奶,可不可以給我一碗水喝。”老奶奶說:“可以,在桌上。”李白這時發現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天生的好奇心讓李白停住了腳步,就上前問:“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鐵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針。”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鐵杵那么粗,針那么細,這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啊!李白問老奶奶:“值得嗎?”老奶奶答道:“當你把鐵杵磨成針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了。”李白的好奇心來了,說:“能給我磨一下嗎?”老奶奶答道:“你這細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氣匆匆地走了,當他走到門口時,老奶奶又說到:“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李白頓了一下,琢磨了一下這句話,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這時,師父也正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怕李白真得一走了之。對他的'師弟正在發火呢!此時李白回來了,師弟給師兄使了個眼法,師傅氣沖沖地說:“走了,就別再回來了。”李白跪在地上說:“師父,我錯了。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師父笑了。看到這里,鐵杵成針的主人公是誰,相信大家也已經了解了。
從此,李白一心一意學本領。長大以后,成了一名聞名國內的大詩人!
名人成語故事14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的勢力,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東吳的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總想把他除掉。一次,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要造出十萬枝箭,否則就會被斬首。周瑜暗自高興,覺得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務,可以借機除掉他。可是,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務的辦法。他私下向魯肅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個草人。第二天凌晨,諸葛亮趁江面上大霧籠罩,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操看到這種情況,下令用箭射向對方。霎時間,曹軍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不一會兒,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經掛滿了箭。諸葛亮讓船上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時,諸葛亮的草船早已駛遠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后,萬分感慨地說:“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確不如他啊。”諸葛亮巧借東風諸葛亮與周瑜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著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只有借助東風才能火燒曹營,周瑜為此心急致病臥倒在床。
諸葛亮知道后,給周瑜開了個“藥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后,要求周瑜為他搭起九尺七星壇做法。
幾天后,果然刮起了東南風。蜀軍借助東風火攻曹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名人成語故事15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成語故事分類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臥薪嘗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辟地
4、三國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結義、曹操獻刀、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連環計、官渡之戰、長坂橋、借東風、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刮骨療傷、白帝城、火燒連營
5、關于戰爭的成語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窮兵黷武、如火如荼、勢如破竹、堅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敗涂地、兵荒馬亂、兵戎相見、朝秦暮楚、二卵棄干城、烽火連年、化干戈為玉帛、禍結兵連、揭竿而起、龍血玄黃、一夫當關、枕戈寢甲、直搗黃龍
6、關于馬的成語故事:
馬革裹尸、馬首是瞻、老馬識途、萬馬齊喑、走馬看花、車水馬龍、害群之馬、伯樂相馬、指鹿為馬、塞翁失馬、青梅竹馬、
【名人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成語故事精選09-25
名人成語故事(精選26篇)04-27
成語故事06-12
經典成語故事05-23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成語故事09-10
古代成語故事 代成語故事集錦02-16
曲突徙薪的成語故事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