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勵志故事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勵志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勵志故事1
包拯是北宋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硯臺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征收幾十倍的硯臺來巴結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貢朝廷的數目,一塊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負擔一下子減輕了。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一次契丹在邊境集結軍隊,邊境的州郡逐漸緊張起來,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卻不能耕種,邢趙三州有民田一萬五千頃,卻被用來牧馬,請求全部給老百姓耕種。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開封府府尹時,因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規定,百姓告狀要先寫狀子,再托府吏傳進來。包拯破了這個規矩,大開府門,讓老百姓直接到堂上來陳述,這樣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腳。一次,開封發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調查,原因是許多權貴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許多花園、亭臺。包拯限期他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還拿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的。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偽造的'。包拯馬上拆了他的花園,并奏明仁宗皇帝。后來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鐵面無私,一年時間就把開封治得井井有條。權貴們都收斂了許多,一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說要看到包公的笑臉比看到黃河水變清還難。老百姓卻很喜歡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包老。
笑比河清形容態度嚴肅,難見笑容。
成語勵志故事2
柳暗花明
陸游(公元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
由于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
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里到處打鼓吹蕭,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現了轉機。
(出自陸游詩《游山西村》)
老牛舐犢
楊修,三國時曹操的主簿,才思敏捷。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座花園,造好了,曹操前去觀看,沒說什么,只在園門上寫了個活字走了。大家都不理解。楊修說:門內添個活字,是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啊。于是將園門改小,又請曹操。曹操大喜,大家說是楊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說好,心里卻不舒服。
又一日,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放在桌上。楊修見之,取匙子和大家分著吃了。曹操問他,楊修說:盒子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敢違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大笑,心里卻厭惡起來。
曹操害怕遭人暗算,常常對左右說:我在夢里喜歡殺人。要是我睡著了,你們不要近前。一日半夜,被子落到地上,一侍衛忙上前拾起給曹操蓋上。曹操跳起拔劍把侍衛殺了,又躺在床上睡著了。一會兒醒來,假裝吃驚問道: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把經過告訴了他。曹操痛哭,把侍衛厚葬了。大家皆說曹操夢里能殺人。只有楊修在葬禮上嘆道:丞相不在夢里,是你在夢里啊!曹操聽說了更厭惡了。
曹操的第三子曹植,常常和楊修談論天下大事,多次談到深夜。楊修又為曹植寫了十幾條問題和解答。曹操問曹植軍國大事時,曹植都能對答如流。后來曹操的大兒子曹丕把那些問題和解答偷來見曹操。曹操見了,大怒:這家伙敢欺騙我!想殺楊修。
又一次,曹操作戰不利,進不能進,退又怕被人恥笑,正在猶豫不決。軍士進來問夜間號令,曹操見桌上飯碗中有雞肋,有感于此說:雞肋!命令傳下去。楊修聽了,便收拾行裝。有人問他,修曰:雞肋,吃著沒有肉,扔了還有味。現在進不能勝,退又怕人笑話,在這里沒有好處,不如早回:魏王一定要班師了!不如早作準備,免得臨時慌亂。于是大家都收拾行裝。曹操聞訊,叫來楊修問他,楊修就將雞肋的意思說了。曹操大怒,說:你怎敢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死時三十四歲。
他的老父親楊彪悲痛萬分,一次曹操碰上他問:老先生為何瘦得這么厲害楊彪說:慚愧我沒有金日磾那樣的先見之明,終究還懷有老牛舔小牛(老牛舐犢)那樣的愛子之情。表達了自己的悲痛心情。(金日磾是漢武帝的大臣,他殺了自己兩個行為不端正的兒子,以免產生后患。)
老牛舐犢是比喻長輩關愛晚輩。
破鏡重圓
成語故事破鏡重圓不僅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更反映出古人成人之美的美德。
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是后主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才貌極為出色。徐德言當太子舍人的時候,正趕上陳朝衰敗,時局很亂的時期,無法保證國家和個人的安全。徐德言對妻子說:以你的才華和容貌,如果國家滅亡了,你一定會流落到有權有勢的富豪人家,恐怕我們會永遠分離。倘若我們的緣分沒斷,還能相見,應該有一個信物。于是徐德言折斷一面銅鏡,夫妻兩人各拿一半。他又同妻子約定說:將來你一定要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將鏡片在街上出售,如果我見到了,就會在當天去找你。
等到陳朝滅亡了,他的妻子果然流落到越公楊素的家里,楊素對她非常寵愛。徐德言流離失所,好不容易才來到京城。他于正月十五這天到市場上尋找,果然有一個仆人模樣的老頭出售一片一半的鏡子,而且要價非常高,人們都嘲笑他。徐德言將老人帶到自己的住處,給老頭吃飯,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拿出自己那一半鏡子和老頭賣的那半面鏡子合在一起,并在鏡子上題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陳氏看到題詩以后,哭哭啼啼地不肯吃飯,楊素了解情況以后也非常傷感,派人將徐德言找來,決定將妻子還給他,并送給他們許多錢物。聽說這件事的人沒有不贊嘆的。楊素設酒宴為徐德言和陳氏餞行,并叫陳氏也作了一首詩:令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然后陳氏和徐德言回到江南,一直到白頭偕老。
成語勵志故事3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由于家里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只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
清張英《淵鑒類涵》卷二0二:“孫康家貧,無油,嘗映雪讀書”。《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里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學。《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也載此事。
讀書勵志的成語故事: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成語勵志故事4
(曹沖稱象)
三國時候,魏王曹操有個小兒子,名字叫作曹沖。曹沖自幼聰明伶俐、智慧過人,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沖做事愛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歲的年紀,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一些連大人都束手無策的問題。
有一天,吳王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大象作為禮物。北方是沒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龐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問送大象來的`人說:“這頭大象究竟有多重呢?”來人回答:“鄙國從來沒有稱過大象,也沒有辦法稱,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聽說魏王才略過人,手下謀士眾多,個個都智慧超群,請您想個辦法稱稱大象的重量,也讓我等領教一下北方大國的風范。”
曹操頓時明白這是孫權給他出的一道難題,他可絕對不能丟這個面子,讓國威受損。于是他召集群臣,傳令下去:能稱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賞。大家都絞盡了腦汁,苦苦思索。有人說要做一桿大稈,曹操反駁說就是做出來了,也沒有人能提得動啊。有人說要把大象鋸成一塊塊地零稱,曹操斥責說怎么可能把吳國送的禮物毀壞成這樣呢。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就是沒人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就在大伙兒都一籌莫展之際,小曹沖忽然走到曹操身邊說道:“父王別著急,我有辦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勵志故事5
欲蓋彌彰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朝野,名氣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見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絕世,不禁心動神馳。他不顧眾人的一再反對,終于娶棠姜為妻。齊莊公性喜漁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與她暗中來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氣,便假裝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齊莊公色膽包天,借探視崔杼之機和棠姜相會,表現出一副樂不可支的丑態。崔杼見國君這樣欺負他,忍無可忍,設計將他殺了,改立景公為國君,自己擔任丞相之職。
齊國負責修寫國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這件事情公正地記錄下來。崔杼聽說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為自己避諱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還是寫出了實情。他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在當時,弒君之罪可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誰弒了君,必會被后世之人所譴責。崔杼見史官竟然跟他對著干,又羞又惱,心想你不給我留情面,我就不給你留活路。于是,兇狠的崔杼將那名史官殺死。
誰知道,繼任的史官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還是秉筆直書,記錄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殺一個史官,為什么不能殺第二個,不信后來者不怕死。他為了讓別人屈從于自己,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保留崔杼弒君的內容。
崔杼見史官們都如此正直,自己這樣肆意殺人,也不會帶來好處,只好就此作罷,放了史官們一馬。
后來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都氣憤地說,崔杼想掩蓋自己的丑事,卻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成語釋義
企圖掩蓋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彌:更加。彰:亦作“章”,明顯。
◎故事出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
◎出處譯文
或者為求好的名聲而得不到,或者企圖掩蓋真相,卻讓罪行暴露得更加明顯。
成語勵志故事6
孫敬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成語勵志故事7
西晉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學者名叫杜預。他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他有很高的謀略,被人稱為“杜武庫”。
他曾撰寫過《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學術著作。其中《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流傳至今的《左傳》注解中最早的一種,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之中,成為后世儒家學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三國時期,魏國由司馬氏執掌政權。魏國吞并蜀國后,司馬炎索性奪了帝位,建立晉朝,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武帝。此時,杜預主張出兵滅吳,一統天下,他給晉武帝寫了一道奏章。晉武帝看罷奏章后,覺得杜預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就不顧眾臣的反對,下了伐吳的決心。
公元280年,杜預率領幾路大軍向吳國發動攻勢。他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占領了長江上游許多城鎮,沅、湘兩江以南一帶的州郡,也都投降晉軍。吳軍都督孫歆等二百多名官員被俘、被殺。
杜預想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一下子把吳國滅掉。可是有人卻認為,吳國是個大國,實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滅掉實在很困難,況且當時正是夏季,暑熱難當,雨水豐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時停止軍事行動,等到冬季再發動進攻也不算晚。
杜預不同意這種意見,他堅定地說:“從前,燕國的樂毅靠著濟西一戰,一口氣就占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取勝的原因,除了樂毅指揮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氣旺盛。現在我方士氣旺盛,如果及時進攻吳國,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幾節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會受到什么阻礙了。”
杜預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與敵軍作戰。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處,敵人沒有不被打得大敗的。很快,晉軍攻下了建業,吳主孫皓被迫投降。晉朝終于統一了全國。征南軍隊班師回朝后,晉武帝封杜預為當陽縣侯,以表彰他平定東吳的蓋世功勛。
杜預認為天下雖然安定,但爆發戰爭的可能依然存在,絕不能掉以輕心。于是他仍然勤于軍備。后來,他還利用軍隊興修水利,為人民造福。他的這些功績,都長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成語釋義
表示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毫無阻礙。有時也用來形容不可阻擋的氣勢。
◎故事出處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出處譯文
現在我方士氣旺盛,如果及時進攻吳國,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幾節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會受到什么阻礙了。
成語勵志故事8
楊朱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人稱楊子。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只羊,于是,這個鄰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時也請楊子的仆人幫著一塊兒去找。
楊子說:唉,不過是丟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讓那么多人去找呢?丟羊的人說:因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來后,楊子問道:找到了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楊子問:為什么找不到呢?他們說:岔路中間又有很多岔路,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很有感觸,臉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長時間,整天都沒有笑容。人們覺得特別奇怪,便對楊子說:羊又值不了多少錢,更何況丟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為什么這么悶悶不樂呢?楊子沒有回答。
有一個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邊聽了說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為不能專心致志,可能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楊子悶悶不樂的原因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
歧路亡羊這一成語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變而來,比喻事情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丟失。
成語勵志故事9
分道揚鑣
文/劉繼興
在現代成語中,我們把道不同不相與謀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揚鑣。鑣指馬嚼子,揚鑣即為驅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成語產生于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分道揚鑣”語出自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的一個故事中的一段話:“……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說這話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東晉十六國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國君,他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歲登基,24歲時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執掌政權,緊接著便開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便發生在這場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陽。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改叫元齊,他頗富韜略,統兵有方,能征善戰,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先封他為浮陽侯、浮陽公,后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經任職御史中尉,與尚書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洛陽戶籍中編入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互不相讓,且爭執不下,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一見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話了,說他是“御史中尉”,官職比洛陽令大多了,洛陽令作為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真是豈有此理。元志絲毫不遑多讓地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轄下住戶,應該是李彪給自己的屬地長官讓道才是啊。
寬厚的孝文帝聽了他們的話,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著給他們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決辦法,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后連連稱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從朝廷出來后就拿著尺子,將經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從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行開了。
成語勵志故事10
兒童勵志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勵志故事11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一夜十往
在東漢時期,有個人叫第五倫,他為人非常正直,當官的時候辦事認真,廉潔清正,經常親自喂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廚房做飯,做家務。當地的人對他十分敬重。
曾經有一次,一個朋友對他說:“人們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說你完全無私,沒有將一點兒私心用于公務呢?”
第五倫回答道:“不是這樣。以前有個朋友,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舉薦的事情我都會想著他。這難道不是私心嗎?還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雖然能一個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看過之后我照樣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兒子病了,我同樣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卻無法入睡,這也說明我存有私心啊!”
◎成語釋義
形容體貼周到地服侍病人。
◎故事出處
《后漢書·第五倫傳》:“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
◎出處譯文
我的侄子病了,我雖然能一個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看過之后我照樣能入睡。
威武不屈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有強有弱,強國想爭霸天下,弱國則想自保,于是,說客應運而生。他們到各國游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在眾多說客中,公孫衍、張儀稱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代表著強國,所以弱小國家的國君看到他們兩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們發動戰爭攻打自己的國家。
有一個說客問孟子:“公孫衍和張儀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說:“他們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為一個大丈夫,應該懂得禮儀法度,把仁義看得至高無上。得志的時候不脫離百姓;失意的時候也不屈從世俗,學習阿諛奉承之術。不能因為富貴而迷惑,也不能因為貧賤而失志,更不能因為受到暴力的威嚇而喪失了氣節。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成語釋義
不為權勢、武力的脅迫而屈服。
◎故事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處譯文
不因富貴而迷惑,也不因貧賤而失志,更不能因受到暴力的威嚇而喪失了氣節,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百折不撓
東漢靈帝時期,有一位叫喬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剛毅,疾惡如仇。
喬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天,三個強盜在他府門外轉悠,看見喬玄十歲的小兒子正在門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為人質,想狠狠地敲詐喬玄一筆。校尉陽球得知消息后,與河南府尹、洛陽縣令統率軍隊,將喬府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是不敢進攻,害怕強盜狗急跳墻殺害了孩子。
喬玄趕到自己的府第,大聲喝道:“強盜如此猖狂,難道我會為了孩子而縱容他們的罪行嗎?”喬玄還催促陽球立刻進攻。結果強盜全部被抓獲,他的小兒子也因此遇害。
喬玄擔任尚書令時,發現同僚蓋升有經濟問題。蓋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靈帝私交甚好,就仗著這層關系,毫無顧忌地收賄賂,搜刮民財。
喬玄非常氣憤,就給漢靈帝上奏章,要求將蓋升罷官,將他的家產抄沒。可是,漢靈帝庇護蓋升,不但不對蓋升進行處罰,反而升了他的官。喬玄便以生病為由,辭職還鄉。
人們非常佩服喬玄這種剛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為他寫下了《太尉喬玄碑》,對他“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成語釋義
多用來形容意志堅強,無論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動搖,不屈服。撓:彎曲,比喻屈服。
◎故事出處
漢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出處譯文
他的性格嚴正,痛恨奢華,崇尚儉樸,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轉變自己意志的風范。
成語勵志故事12
四字成語:鐵杵磨針
出自:明朝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解釋: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同學,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成語勵志故事13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如何?"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成語勵志故事14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成語勵志故事15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十分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必須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堅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但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成語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勵志成語故事09-07
勵志成語故事04-04
勵志成語故事14則04-17
勵志成語故事簡短11-11
勵志成語故事(精選17篇)10-24
勵志的成語故事《量力而為》04-02
勵志成語故事:同甘共苦04-26
成語的故事05-13
成語的故事07-24
勵志成語故事:眾志成城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