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都有哪些經典的成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志在四方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1
典故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用法
作為成語,“四方之志”現在一般都說作“志在四方”,用來形容人們的遠大志向。
四方是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2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驪姬之言,派人去殺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與父親對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齊國時,齊桓公非常喜歡他,把親戚家的女兒姜氏嫁給他,給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歲數已經很大了,只想在齊國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晉國了。
這時,齊桓公已死,他的幾個兒子都想奪取大權,最后齊孝公登上國君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齊國已經發生內亂,此地不適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謀臣子犯、趙衰等人在桑園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讓重耳離開齊國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桑園采桑葉,無意中聽見了他們的密談。
這侍女回去后,就把談話內容報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殺掉侍女,叫來重耳,對他說:“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如果留戀妻子、貪圖安逸,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鄙視。現在齊國已經大亂,你何不趕快離去,另選支持你的強國!”[www.gs5000.cn]
重耳不愿意離開這里,說道:“我并不想走啊!我的歲數很大了,難道還要硬逼我干事業嗎?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聽了,覺得重耳真是沒用,于是不再勸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來,一起商議如何讓重耳離去。他們想了半天,最后將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齊國。
◎成語釋義
形容志向遠大,不愿留戀家園,在小天地里蝸居。志:志向。四方:天下。
◎故事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出處譯文
重耳的妻子姜氏殺掉侍女后,對重耳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現在這位侍女聽到了你們的密談,所以我將她殺了。”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3
成語志在四方出處: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偁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偁公二十三年》。
春秋時期,晉國國內發生皇族上層的斗爭,晉公子重耳逃亡國外。他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對他很優待,給他吃好的、住好的,還給他娶了妻子,即萎氏。這時的重耳,只說駕車的馬就有八十匹之多,生活過得很舒服,不想再作什么遠大的打算了。可是重耳的隨從人員卻不滿意重耳這樣的沒有志氣。有一天,他們就偷偷地在桑園里商議,準備想個什.么方法叫重耳離開齊國。不料姜氏的一個管養蠶的女仆,正在桑園里采桑葉,他們說的話,全被她聽去了。她趕緊把這件秘密報告姜氏。姜氏聽了,當即把這女仆殺死,然后對重耳說:“你有遠行四方的大志,這是很好的。你放心去吧,聽到你們秘密商議的'那個女仆,我已把她殺掉滅口了
當時公子重耳很是驚訝,他說:“我并沒有打算離開你,也沒有打算離開齊國啊!”姜氏說:“你的確應當到各處去走走,須知貪圖安逸,生活圈子狹小,會妨害你的前途。”但是重耳還是不聽她的勸告。她就和重耳的舅貿,當時重耳的隨從之一狐偃想出了--個計策。他們用酒把重耳灌醉,趁他昏迷熟睡的時候.把他抬上車,立刻離開齊國而去。等他醒來,早E趕過好多路程了。后來重耳到過曹國,又到宋國、鄭國、楚國和秦國,最后回到晉國繼任為國君,他就是春秋時有名的晉文公。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4
志在四方,即指有遠大的志向。出處:“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書)。
【成語】:志在四方
【拼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釋】: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魯國的孔穿(孔子第5代孫)去趙國游歷,跟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和季節結成好友。孔穿回國時,鄒文、季節送了3天行程,臨別時,兩人淚流滿面,對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對他們作了個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學生認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卻不為然地說:我原以為他們是大丈夫,現在才知道他們像女人一樣。人立于天地間,應有'四方之志',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應四海為家,怎么能像動物一樣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學生不住點頭稱是,對老師更加敬重。后來人們將“四方之志”引申為“志在四方”。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5
【漢字書寫】:志在四方
【漢語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志在四方的意思】:四方: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來形容人們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志在四方的近義詞】:鴻鴰之志、雄心壯志;
【志在四方的反義詞】:胸無大志、玩物喪志;
【志在四方的故事】
孔穿是孔子的第五代孫子,鄒文、季節是平原君門下的賓客。戰國時期,孔穿在出訪趙國的時侯跟鄒文和季節交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后來孔穿要回魯國了,鄒文季節二人依依不舍,送孔穿的時侯陪走了三天的路。鄒文季節在最后分手的時侯難過得哭了,但是孔穿這時只是對他們輕描淡寫的一揖便走了。跟孔穿一起的那些人不明白孔穿的意思,因為這樣看起來對人不太禮貌。孔穿實事求是地對他們說:“剛開始的`時侯我也認為他們都是男子漢,結果他們卻跟娘娘腔。都說好男兒要有四方之志,像他們這樣想常在一起兒女情長的,怎么能成大事呢?”我們做事應該不拘小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而不應該注意那些個人情緒。
【志在四方例句】
清.顧炎武《與三侄書》:“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
宋慶齡《把培養革命后代的責任擔當起來》:“從小鼓勵他們志在四方,而不是留戀鄉土。”
【志在四方造句】
他不需要是赫赫有名的偉人,也不一定要志在四方,作為住家男人他心里有一片寬廣的天地。
井底之蛙永遠也看不到海闊天空,所謂“好男兒志在四方”,讓我們在高高的燈塔下踏歌而行。
志在四方成語故事6
“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書)。《孔叢子·儒服》篇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字子高,出游趙國(今河北省南部一帶)。在趙國,他和趙勝(即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季節兩人交了朋友。后來孔穿要回魯國了、鄒、季兩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著走了不少路,總是戀戀不舍。臨別的時候,鄒文、季節竟難過得流下眼淚,而孔穿只躬身向他倆輕輕一揖,就轉身而去。與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孔穿說:起初我以為他們都是大丈夫,想不到這兩個人卻如此婆婆媽媽,“人生則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兒女情長、長期聚在一起呢?
用法
作為成語,“四方之志”現在一般都說作“志在四方”,用來形容人們的遠大志向。
四方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