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經典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2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3
磨杵成針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4
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來選去,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自薦: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5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唇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唇亡齒寒: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6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厲害,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后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驢叫的聲音很特別,很恐怖。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觀察以后,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后,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騰撲過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脖子,把驢給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驢子看上去軀體高大,好像很厲害;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驢子的本領不過如此。不值得畏懼。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7
雪中送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輕的時候曾和宋太祖一起打天下,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因此,他特別愛護老百姓。
淳化四年的冬天,東京(今開封)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掛有一尺多長,在清冷的冬天,在不足以給人任何溫暖的陽光照射下,像一把把垂下來的刀,令人望之即瑟瑟發抖。宋太宗在皇宮里面,穿著龍袍,烤著炭火,還覺得寒氣逼人。這時,宋太宗想起乾德二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時,身穿貂皮大衣,戴著皮帽全副武裝,所有的大臣都縮著手不勝寒瑟站在講武殿臨時鋪的地毯上,上奏章說話哆哆嗦嗦,冷得舌頭打結的'情景。
于是,他更感冰寒,便命人拿來美酒,借酒來驅趕寒冷。他一杯酒還沒有喝完突然想到了弱勢群體:“我住在皇宮中,穿著狐貍皮做的龍袍,烤著炭火,喝著酒,還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貧苦農民,他們又沒有炭火烤,不知會凍成什么樣兒。我必須想點兒辦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實際問題。”
想到這里,他馬上召來開封府尹,對府尹說:“現在天寒地凍,我們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就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現在馬上替我去慰問他們,幫助他們迅速解決這個燃眉之急。”這位皇帝的意旨內容是――給京城所有高壽人瑞發獎金,超過100歲者賞賜金腰帶。再賞京城鰥寡孤獨以及貧窮者一千錢、米炭若干。
開封府尹一接到圣旨,馬上帶領他的所有隨從,準備好衣服、錢財、糧食和木炭,挨家挨戶地送到老百姓手中。于是人們看見很多窮苦的百姓都拎著木炭你來我往的身影。宋太宗首開雪中送炭的愛心先河,著實感動了許許多多的百姓。“雪中送炭”的故事便這樣不脛而走,一個勁地稱贊宋太宗是“雪中送炭”。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8
華而不實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陽處父到衛國去出使。在回國的途中,他經過魯國的寧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寧嬴看到陽處父長得儀表堂堂,很有氣勢,心想他肯定品德出眾,就對妻子說:“多年來,我一直夢想著能夠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總是沒有找到這樣的君子。現在,我覺得陽處父這個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為他辦事。”
于是,店主就去找陽處父,表示自己愿為他效犬馬之勞。陽處父覺得有這樣一個人在自己鞍前馬后服務也很不錯,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寧嬴辭別妻子,跟隨陽處父走了。
兩人往前走,寧嬴就和陽處父聊起天來。經過交談,店主發現陽處父并沒有真才實學,個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變了主意,離開陽處父回到家中。
妻子見他回來,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問丈夫:“你不是要去晉國嗎?為什么走到半路上又回來了呢?”
寧嬴回答說:“我看他長得相貌堂堂,舉止有度,以為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貴人。沒想到他不說話還好,一張口就夸夸其談,讓人討厭。虧他還能出使外邦!他這個人雖然外表好看,但總是不務實,只怕會招來別人的怨恨。
“我跟著他,不但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反而可能遇到禍害。我越想越覺得跟著他走不靠譜,就離開了他。”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9
飲鴆止渴
東漢的霍諝,從小就很有膽識。他十五歲時,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關進了監獄。霍諝明白舅舅為人正直,不可能干這種事,就給大將軍梁商寫信,為舅舅辯白。信中說:“宋光身為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為朝廷效力。他怎樣會冒著死罪去篡改詔書呢?這不就是人為了充饑去吃附子(一種草藥,有劇毒),為了解渴去飲鴆(“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一樣嗎?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進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樣可能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信,覺得說得有道理,把信拿給皇上看。不久,宋光被無罪釋放。
“飲鴆止渴”比喻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其嚴重的結果。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0
鍥而不舍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干、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里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里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圣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里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后者的成功就在于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斗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
曲突徙薪
西漢時期,有人蓋了一座新房子,客人們都前來觀賞。可是有一個客人,看到煙囪筆直地豎在廚房頂上,灶門口又堆著柴禾,就勸主人把煙囪重新砌得彎曲一些,柴禾要搬得遠些,以免發生火災。可是主人認為這客人不會說吉利話,很不高興,便沒有聽他的。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幸虧左鄰右舍趕來相救,才把火撲滅。主人為了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殺牛買酒,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邊,就是沒有請那位勸他改砌煙囪,搬走柴禾的人。
席間有個客人說:“如果你當初聽從那位朋友的意見,根本不會失火,也就用不著像今天這樣殺牛打酒請客了。現在你請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卻把那位朋友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嗎?”
主人聽了這話,猛然醒悟過來,他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請來,并讓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2
馬首是瞻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茍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并不想求和。茍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著奔向那里。”
想不到茍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茍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么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于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茍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3
【成語】: 乘人之危
【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解釋】: 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
【成語故事】:
“乘人之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趁別人危難之時去要挾或打擊。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于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于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么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并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后,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喂養鷹鳶,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么用呢?”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4
驕兵必敗
漢朝時,軍隊經常在周邊地區和匈奴國的軍隊發生戰爭。公元前68年,雙方又發生了一次戰爭,漢軍占領了車師國,匈奴于是派騎兵襲擊車師國。
聽到這個消息,當時的皇帝漢宣帝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群臣中有兩種意見:將軍趙充國主張攻打匈奴國,使他們不再騷擾車師國;而宰相魏相則不以為然,他對漢宣帝說:“近年來匈奴并沒有侵犯我們的邊境,我們邊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難,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車師國再去攻打匈奴呢?況且我們國內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災還有人禍。官吏需要治理,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在增多。現在擺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頓朝政,治理官吏,這才是大事。”接著,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們出兵的話,即使是打了勝仗,也會后患無窮。因為如果仗著國家強大、人民眾多而出兵攻打別人,炫耀武力,這樣的軍隊就是驕橫的軍隊,而驕橫的.軍隊一定會滅亡的。(原文是:“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我們漢朝的軍隊應該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軍隊,而不是驕橫的軍隊啊!”漢宣帝認為魏丞說的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沒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來,人們便用“驕兵必敗”來比喻自負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會打敗仗。驕,驕橫;兵,軍隊。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5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甚么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只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沖,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后來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兒童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成語故事04-04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06-03
兒童成語故事07-27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
兒童成語故事:指鹿為馬04-01
兒童成語故事: 借花獻佛04-21
杞人憂天兒童成語故事05-08
名落孫山的兒童成語故事05-29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10-04
兒童成語故事1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