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故事(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成語故事1
汗馬功勞
汗馬功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里面說了這么個故事。蕭相國,也就是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當年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將。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做了皇帝。
劉邦論功行賞,按功勞大小封賞群臣。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便封他為酂(zàn)侯,賜予豐厚的俸祿,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戶。
這個酂(zàn),是中國周代的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蕭何當時被定為首功,劉邦還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劉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當劉邦知道之后,就說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獵吧?將軍們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啊。劉邦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吧?將軍們又點點頭,但是猜不透劉邦葫蘆里到底要賣什么藥。
就在將軍們疑惑之時,劉邦接著說了:狩獵的時候,獵狗負責追殺獵物,它們的行動完全按照獵人的'指示。你們呢,攻城略地確實有功,但你們只是功狗而已。而蕭何呢,他是給獵狗發出指示的獵人,他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的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生入死。你們說,那我給他的封賞要比給你們的厚重,是不是應該的呀?
那些被劉邦稱為“功狗”的人,聽了這番言論,無話可說,只好屈居于“功人”蕭何之下,不再爭鬧。而“汗馬功勞”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有關成語故事2
羊續懸魚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羊續傳》
東漢吳帝時,江夏郡發生兵變,叛軍頭目趙慈率部殺害了南陽太守秦頡。漢靈帝獲悉后,調派羊續到南陽擔任太守,并平定叛亂。
叛亂平定后,羊續馬上整頓吏治,懲辦了幾個貪贓枉法的官員,受到南陽百姓的擁戴。羊續克己奉公,以身作則,清廉自守。南陽的官吏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大肆浪費,南陽的風氣很快好了起來。
有一天,南陽府丞得到了幾尾活鯉魚,給羊續送來一尾,羊續知道他是好心,沒有當場拒絕。但他知道如果別人知道自己收下府丞的魚,就會送來別的東西。于是,他把魚縛在一根繩子上,掛在庭中。過了幾天,府丞又給羊續送來一條活魚,羊續便拿出上次送的那條已風干的魚說:“你上次送給我的`魚還沒吃呢,怎么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府丞當然明白羊續的意思,便紅著臉走了。
有關成語故事3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于出來做了他的軍師,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后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后,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并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于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云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云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后,有人作詩稱贊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后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有關成語故事4
【詞目】生靈涂炭
【讀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釋義】生靈:百姓;涂:泥沼;炭:炭火。涂炭:爛泥和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也指生物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形容政治混亂時期,人民百姓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不能使用在指自然災難方面。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反義詞】國泰民安、安居樂業。
【成語故事】
后燕、后秦聯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國都長安被人包圍,苻堅因此退到五將山,等待有適當的機會能重新再來。后來苻堅被后秦活捉處死,苻堅的.兒子苻丕就一直駐在鄴城。不過,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聽說苻堅已經死了,就請苻丕到晉陽,在王永等人的擁護下,當了皇帝。苻丕當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為左丞相。王永寫了一篇召告,想號召前秦的部隊去討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說:“自從苻堅被害,國都長安淪陷后,國家就開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員接到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馬到臨晉會師,準備作戰。”可惜后秦的軍隊實在太強大了,王永無法獲得勝利,前秦也逐漸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滅了。
有關成語故事5
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有關成語故事6
成語解釋:
比喻對子女的慈愛。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彪傳》:“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成語繁體:舐犢情深
成語簡拼:SDQS
成語注音:ㄕˋ ㄉㄨˊ ㄑ一ㄥˊ ㄕ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舐犢情深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舐犢之愛
成語例子: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安老夫妻暮年守著個獨子,未免舐犢情深,加了幾分憐愛。”
英語翻譯:parently love
俄語翻譯:глуокая роительская люовь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進攻劉備,在斜谷界口駐扎,陷于進退兩難境地,部將夏侯淳詢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雞肋。楊修認為是曹操退兵的`意思,叫士兵打點行裝,曹操借口殺了楊修。后見到骨瘦如柴的楊修父親楊彪,問為何?楊彪說有舐犢之愛
有關成語故事7
“出人頭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高出人一頭。形容高人一等或超出別人之上。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蘇軾傳》:蘇軾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人頭地。”
蘇軾,字子瞻。他十歲時,其父蘇洵出門游學,他便在母親程氏的輔導下讀書識字。二十歲時,蘇軾已博古通今,便前往京城參加科舉。
當時,翰林學士歐陽修是主考官。那時候,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歐陽修對此極為不滿。當他看到《刑賞忠厚論》一文時,非常高興,便想取其為第一。可是他以為這篇文章是其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便將其取為第二名進士。
其實,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蘇軾。他卓越的才學在這次考試中得以顯現,以后他又在殿試中得中。蘇軾很佩服主考官歐陽修,后來又請他為自己的幾篇文章給予指點。
歐陽修這才知道曾鞏并不是《刑賞忠厚論》的`作者,這篇文章原來是名不見經傳的蘇軾寫的,而自己居然讓他屈居第二,因此心里覺得十分對不住他。后來他又看到蘇軾的其他幾篇文章,篇篇才華橫溢,更加贊嘆不已。他寫信給當時的文壇名宿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真的很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時人聽了,都覺得他言過其實,后來看了蘇軾的文章后,他們才心悅誠服。
蘇軾后來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果然出人頭地。
有關成語故事8
坐井觀天
蛙坐井中,終日沉醉于頭頂上一方藍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譏笑為眼光狹小、見識淺薄者。但我想,坐井觀天未嘗不可,因為它是跳出井外,觀賞浩瀚星河的`基礎。
試想,蛙既然能靜心于井底觀天,天長日久,必定會對眼前那方藍天中星轉斗移、日月變更熟諳無比。這無疑為它將來面對廣闊無際的天空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相反的,若蛙毫無思想準備,一開始就置身于廣闊的天空之下,難免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釋讀】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有關成語故事9
【一敗涂地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長(秦代制度,十里設一亭,十亭設一鄉。亭長,像是后來的保甲長、村長一樣。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驪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劉邦是個有智謀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會被治罪。于是,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重回家鄉,現在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當時秦二世非常殘暴,陳勝的'起義軍攻下了陳縣,那里的縣令想投靠陳勝,但他想做領導,他的手下勸他去把劉邦幫忙,他答應了。當劉邦到城外時,他卻反悔而且下令關城門要殺兩個手下,劉邦知道后寫了一封信射進城里,調動城內的老百姓殺了縣令。后來老百姓都推舉他做縣長,劉邦在大家的幫助下很快就在沛縣正式起義了。
有關成語故事10
三姓家奴
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丁原待他不薄,倚為股肱。然而,呂布見利忘義,寡情負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一千兩黃金,數十顆明珠,一條玉帶,便令呂布動了心,殺了丁原,取其首級,投降董卓,拜為義父。天下第一好漢賣身投靠,使奸賊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飛揚跋扈起來。
為誅滅董卓,司徒王允抓住這對父子同樣好色的特點,設下連環計,將歌伎貂蟬同時許給董卓和呂布,使父子兩人陷入爭奪美女的圈套。“風儀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無情,竟向呂布擲戟。而這個呂布,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奪回貂蟬。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仁義的書,劉、關、張是作家羅貫中極力歌頌的仁義的化身。而呂布,卻是裊情絕義、毫無主見的`武夫,是劉、關、張的對立面,作家極力鞭撻的人物。書中,呂布多次被罵為“三姓家奴”。在講究忠孝仁義、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會,這是最為人不齒的事。三英戰呂布時,張飛挺著丈八蛇矛,飛馬大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這是對呂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有關成語故事11
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
關羽、龐德大戰百余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并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舍。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后,箭傷愈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扎。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
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里,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涌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沖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
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有關成語故事12
感恩圖報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釋讀】
感:感激;恩:恩惠;圖:圖謀;報:報答。感激別人的恩惠而設法報答。
有關成語故事13
楚人謂虎為老蟲,姑蘇人謂鼠為老蟲。余官長洲,以事至婁東,宿郵館,滅燭就寢,忽碗碟砉然有聲。余問故,閽童答曰:“老蟲。”余楚人也,不勝驚錯,曰:“城中安得有此獸?”童曰:“非他獸,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蟲?”童謂吳俗相傳爾耳。嗟嗟!鼠冒老蟲之名,至使余驚錯欲走,良足發笑。然今天下冒虛名騙俗耳者不少矣!……夫至于挾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輩。天下事不可不大憂耶!
楚地人稱老虎叫老蟲,姑蘇人稱老鼠為老蟲。我在長洲當長官,因公事到婁東去,夜宿驛站旅館中。剛吹熄了燈想睡覺。忽聽見碗碟磕碰的聲響。我問什么緣故,看門的仆人回答說:“是老蟲。”
我是楚地人,聽了不禁驚慌失措,問道:“在城里怎么會有這種野獸?”
看門的仆人說:“不是什么別的野獸,是老鼠呀!”
我說:“老鼠為什么叫老蟲?”
看門的仆人說,這是吳地的習俗,一直傳到今天罷了。
唉唉,老鼠冒老虎的.名,以致嚇得我驚恐地想逃走,實在令人發笑。然而如今天下那些冒虛名恐嚇老百姓的人可真不少呀!……至于那些挾持老鼠技能,假冒老虎虛名,高踞在老百姓頭上的人,實在都是些鼠輩。天下的事情不可以不令人嚴重擔憂啊!
后人用這則寓言說明作者講述自己親自經歷的生活故事,目的在演繹出“鼠技虎名”的道理,并以之印證當時社會、官場的種種類似黑暗現象,加以抨擊和諷刺,因而這則真實的生活故事便成了寓言的素材。作者是有意把自己經歷的生活故事當作寓言來諷喻現實。
有關成語故事14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么關系呀?」淳于:「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就可以打?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并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后來,大家在形容二?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斗,不但誰也沒?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有關成語故事15
如椽之筆
晉朝武帝時,有個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覺驚異。他對人說:“此當為大手筆事!”(“大手筆”,即大作家。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這件事看來,我一定要成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負責起草,文采很好。后來贊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椽筆”、“大筆如椽”,或“如椽之筆”。
【出處】
《晉書·王珣傳》,原文為:“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釋讀】
椽:椽子,放在檁上架著屋面和瓦片的木條。如椽的`大筆,指大著作或重要的文字,也用以比喻筆力雄健。用來稱頌別人的文章或寫作才能。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成語故事05-07
成語故事05-26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7-02
馬的成語故事10-14
成語故事大全07-20
反唇相譏的成語故事05-13
有關成語故事02-27
經典成語故事誰有?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