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故事1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成語故事 篇1
手不釋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映月讀書(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墻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把書掛在牛角上抓緊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愿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也絲毫沒有察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與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圓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么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困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牧豕聽經(mù shǐ tīng jīng)
豕:豬。放牧豬羊時,停下來聽別人講經。指讀書勤奮。
后漢時瑯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于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后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燃糠自照(rán kāng zì zhào)
點燃谷糠用來照明學習。比喻勤奮好學。
南朝時期,有一個叫顧歡的孩子,非常好學。因為家中貧窮,所以不能進鄉中的學校學習。但他卻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聽先生講課,而且聽到的知識從不遺忘。晚上則點亮松枝或燃著稻糠,用來取光學習,從不間斷。經過多年勤奮自學,顧歡終于成為一個博學多才、對社會有用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七五《李琪》記載,唐代李琪為母親守墓期間,點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間苦讀,竟讀完了數千卷書。后人因以“燃糠自照”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有關成語故事 篇2
【故事一】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中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
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開闊,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他們曾經相約:天下大亂,豪杰涌現,若遇不到明主,他們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難。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因而用“聞雞起舞”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故事二】
雞犬升天
通常是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晉代人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漢代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制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余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就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云中叫”。
【故事三】
鶴立雞群
“鶴立雞群”中的“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
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連忙阻止侍衛,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于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像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后來“鶴立雞群”就用來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故事四】
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這一成語與斗雞有關,出自《莊子》和《列子》。
據說,周宣王愛好斗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斗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斗雞。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么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么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斗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斗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是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有人從中領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認為人的處世如不斷絕競爭之心,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消除競爭的心理,自然戰勝競爭的對手。“呆若木雞”的意義逐漸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有關成語故事 篇3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釋義]
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尸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語出]
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正音]
革;不能讀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寫作“里”。
[近義]
赴湯蹈火 決一死戰
[反義]
臨陣逃脫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造句]:
一、戰士是屬于戰場的.,即使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二、志愿軍戰士勇敢作戰,即使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三、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四、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
五、英勇的戰士以馬革裹尸的決心沖向敵人。
六、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七、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尸,為國捐軀的氣節。
八、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保家衛國,即使在戰場上馬革裹尸又有妨呢。
有關成語故事 篇4
春秋時期,陳國的國君將太子御冠殺死,公子敬仲見勢不妙,抽身往齊國而逃。齊國之主齊桓公不但不輕視這個落難之人,還非常器重他,想封他為卿士。可是敬仲說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氣地辭謝道:
“我是逃奔而來的客人,如果您能夠寬宏地饒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護之下,使我免于一死,這就是對我的'極大恩惠。我怎么還敢接受貴國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應承您的要求,齊國官員們一定會看不下去,會起來譴責我,所以我請您收回成命!”
齊桓公聽罷敬仲一席話,覺得他說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歡他了,于是封他為工正之職,負責管理各種工匠。敬仲覺得自己剛剛拒絕做高官,現在對較低職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辭了,也就接受了下來。
齊桓公對敬仲非常好,兩人常在一塊飲酒作樂。一次,敬仲請齊桓公到他府中飲酒,兩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齊桓公還覺得沒喝夠,就給仆人下達命令:“點上蠟燭,我們還要再喝幾杯!”
敬仲懂得禮儀,知道再喝下去就與禮儀不合,會招來群臣的非議,就委婉地說:“國君,我只占卜過白天飲酒,并沒占卜過晚上飲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實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齊桓公本想接著喝下去,但敬仲的幾句有理有節的話讓他感到無話可說,只得登車回宮,敬仲將國君送到門外,禮數甚恭。
以后,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說敬仲做得對,并對他大加稱贊:“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飲酒怎么能一點兒限度都沒有,與君主飲酒更不能唆使國君喝起來沒夠,待君有禮才是真正的仁義雙全呀!”
有關成語故事 篇5
一、召公遺愛
周公、召公分陜而治,陜縣以西由召公治理。相傳他下鄉視察時,就在田間地頭處理民間事務。地方官吏要群眾騰出房屋讓他休息,燒茶備飯招待他,他馬上制止了,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還在棠梨樹下受理民事,聽訟決獄,他秉公而斷,使民無冤抑,把他分管的一塊地面治理得有條有理,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召公死后,人們為紀念他,寫成甘棠的詩篇。濃蔭郁蔥的甘棠樹下,留下了召公一顆體恤民情、廣施仁政的博愛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遺愛”的千古美談。
二、雞鳴狗盜
裝雞叫騙人,裝狗叫行竊。指卑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齊涽王二十五年,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出使秦國,秦昭王立即拜孟嘗君為宰相。后昭王聽信讒言,取消孟嘗君的宰相職位并將他囚禁起來,打算把他殺掉。
在危急之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使孟嘗君有機會出逃。至函古關正值夜半,關門已閉。秦國的法律規定:“日落閉關,雞鳴開關。”他的又一門客登上土臺裝雞鳴,引起關內外的雞此起彼落地啼叫起來,守關的人就打開關門放走了他們。待秦昭王派的秦兵趕到時,他們已出關很遠。《漢書·游俠傳》:“繇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竟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三、終軍棄繻[rú]
終軍,字子云,西漢濟南人,少博學善辯,漢武帝時名臣。《漢書·終軍傳》:終軍嘗請出使南越,謂:“愿受長纓,必羈南越衛而致之闕下。”越相呂嘉不欲歸順,發兵攻殺其主,終軍為漢使者,并受其害。時年僅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漢武帝時,十八歲的終軍去長安求取功名,經過函谷關時,關吏給終軍“繻”(一種帛質的出入關門的證件),終軍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棄繻而去。到長安后,上書言事,得漢武帝信任,官拜謁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廣西一帶)平叛。
當終軍持著朝廷授予的節仗,浩浩蕩蕩至函谷關,當年給終軍發繻的關吏認出了他,給他手下的官兵說:“此使者原是此前棄繻后生!” 唐朝詩人胡宿《函故關》詩中贊道:“望氣競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
四、秦趙會盟
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公元前279年,秦在屢敗的情況下提議秦趙雙方在澠池相會,以期在談判桌上達到戰爭中未獲得的利益。宴會上,秦王脅迫趙王鼓瑟,并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
當時,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直到宴會終了,秦王也未撈到絲毫便宜。最后雙方為表示和談成功,將兵器埋于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稱為會盟臺流傳至今。古秦趙會盟臺位于今澠池縣城西約1公里的澠水和羊河之間三角臺地上。它以豐富的歷史內容,贏得了自唐代以來不少詩人、文士的吟誦,并以“盟臺夕照”自然景觀成為澠池古八景之首。
五、紫氣東來
出自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東周時期,函谷關關令是當地人尹喜。
一天早晨,尹喜從家里出來,在門前的一個土臺上往東遠眺。望見對面塬岸上霞光萬道,一輪紅日噴薄欲出。這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現象,善觀天象的尹喜卻從中發現了不平常,紅光之前有一團紫氣繚繞徐徐向西移動,在黃河南岸,弘農河畔,紫色漸漸地越聚越濃,以至于層巒疊嶂之間,云霞蒸蔚,景色異常美麗壯觀。尹喜眼觀天象,即興打了一卦,細推卦理,不由欣喜若狂:“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于是他趕緊下了土臺,吩咐手下打掃庭院,清掃街道,準備迎接圣人。并告訴門人,凡有與眾不同的人來都要留下來,好好招待,而且還要馬上向他報告。布置好后,尹喜沐浴更衣,靜候圣人。
當時周朝的柱下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長)老子李耳,因不滿朝庭xx,諸侯相爭,辭宮不做,離開洛陽,打算經函谷關西去,過隱居生活。老子皓首長須,神采奕奕,倒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前。
守門關吏見此人與眾不同,立刻報告關令尹喜。尹喜趕忙來到關前,將老子迎到客舍,共進餐膳。二人邊吃邊敘,談得很投機。函谷關一帶景色秀麗,尹喜關令又極力挽留,老子就留下來,寫出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經》后才離關西去。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征兆。
六、中流砥柱
指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用來比喻在動蕩艱難環境中巍然不動,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鸝道元《水經注·卷四·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現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宋劉仙倫《賀新郎·壽王侍郎簡卿》:“緩急朝廷須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攔截黃河的大山劈開,留下三門、六峰。三門即鬼門、神門、人門,故曰三門峽。六峰為鬼門島、神門島、人門島、張公島、梳妝臺及砥柱島。冬天水淺的時候,砥柱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砥柱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是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都沒能削減砥柱的身軀,砥柱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觀砥柱,寫下“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詩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陰。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為它寫了一首長詩,砥柱島上鐫刻了前四句:禹鑿鋒铓石,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意指開始有損失,終于取得最后勝利;或這方面失敗了,卻在那方面獲得成功。語本《后漢書·馮異傳》:“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建武二年,漢大司徒鄧禹無力平定關中的局勢,光武帝劉秀命馮異代禹以平定關中。馮異自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出發西進。沿途招降澠池霍郎、陜縣王長、湖(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濁惠、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境內)陽沈等武裝勢力。與赤眉義軍在華陰相遇,相持60余日,數十次戰斗,招降赤眉劉始、王宣等5000余人。建武三年(27年)馮異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鄧禹及其車騎將軍鄧弘等與馮異匯合,二鄧要求馮異配合共攻赤眉,馮異認為:“與賊相拒且數十日,雖屢獲雄將,余眾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諸將屯澠池要其東,而異擊其西,一舉取之,此萬成計也。”鄧禹、鄧弘不理會馮異建議,鄧弘就與赤眉大戰,赤眉佯裝敗退,以車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饑,爭相搶豆。赤眉回軍一擊,大敗鄧弘,馮異與鄧禹合兵救弘,迫使赤眉退卻。馮異認為士卒饑疲勞累,宜養精蓄銳再戰。鄧禹不聽,進攻赤眉軍,為赤眉所敗。鄧禹脫逃退至宜陽(今河南省宜陽境內),馮異步行逃至回溪阪(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收其散卒,招集屬下控制了數萬人,并與赤眉約期再戰。馮異挑選精壯士卒換上赤眉服裝,埋伏于道旁。次日,赤眉如約而來,派出萬人攻擊馮異前部,馮異派出小股部隊救援,赤眉見狀以為馮異軍弱,遂發全部力量進攻馮異。馮異率軍混戰到日偏西,赤眉進攻氣勢弱了下來,馮令伏兵殺入,衣服相亂,赤眉軍不復識別,隊形大亂,潰散而退。馮異縱兵追擊,大敗赤眉于崤底,俘獲赤眉8萬余人。光武帝聞奏捷報,親撰詔書嘉獎馮異:“赤眉被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有關成語故事 篇6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有關成語故事 篇7
后羿射日: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們難耐高溫。后羿力大無比,射掉了九個太陽,剩下現在的一個太陽,使溫度適宜人們居住。
夸父追日:夸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水的水量不夠他喝,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還沒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含沙射影:傳說江淮間出產一種很特別的甲蟲,名叫蜮,又有人稱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這種蟲常常傷害人,形狀很是奇怪,背上長著硬殼,頭上有角,身上長有翅膀,可以飛到上空,在人的頭上施行襲擊。它沒有眼睛,但耳朵聽覺特別靈敏,口中有一橫物,形狀像弩,只要聽到人聲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離,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當作矢,向人射擊。被蜮射中的人,會染上一種毒質而生瘡;就算人的身體能夠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會生病。
八仙過海:有一天,八仙要去東海游玩,他們一起乘著船過海。可東海龍王的兒子喜歡上了荷仙姑,就把船給弄沉了。張果老翻身爬到了毛驢的背上,曹國舅腳踏巧板,沒有掉到海里。韓湘子騎在仙笛上,漢鐘離站在了蒲扇上,也沒有掉到海里。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抱著葫蘆,浮在了海上。只有呂洞賓被弄得渾身濕透,而荷仙姑卻被搶到了海底龍宮中。龍王兒子一會變成巨鯨、一會又變成海蛇,和七仙打了起來。七仙用各自的寶貝大顯神通,最后把龍王兒子打死了,救出了荷仙姑。“八仙過海”就是說,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辦法和本領去做事。
牛郎織女:從前,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他有一頭感情很要好的牛。一天,牛郎出去放牛,正好遇到了七仙女下凡洗澡。牛郎很喜歡最小的七仙女,小七仙女也喜歡他,兩人結成了夫妻。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還生了兩個孩子。可是不久,王母娘娘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了天上。老牛看到牛郎非常傷心,要牛郎把自己的皮做成鞋穿著飛上天。牛郎很無奈地答應了,他拉著自己的兒女,飛上天去追織女。可是,王母娘娘變了一條河,將他們隔開了,兩人非常傷心。喜鵲被他們感動了,都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相會。王母娘娘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精衛填海:說的是中國上古時期一種叫精衛的鳥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經》記述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精衛。精衛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她去東海玩,可是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鳥”。精衛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
葉公好龍:講述了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含貶義。
井底之蛙:在一口淺井里,住著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對海龜夸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呀!”青蛙形容道:“我安靜時泡在水里,開心時在泥漿里散步,多自由自在!”青蛙邀請海龜下去玩,可是海龜卻只能伸進去一只腳。海龜搖了搖頭,往后退了一步,跟青蛙講起了大海的情形。 “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無論水災還是干旱,都影響不到海水,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井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再也沒話可說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見識不能短淺,不能盲目自大。
天衣無縫:原指神話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現比喻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跡。
涸轍之魚:莊子只要借一升半斗糧食,就可以解決家里揭不開鍋的問題,監河侯卻說等收到租稅后可以借給他三百兩黃金,就如同鯽魚只要一升涼水,就可以活命一樣,哪里能等到遙遠的西江之水,解決問題,要從現實的時間、地點、條件出發。空話、大話、漂亮話,除了勾勒出說話人的嘴臉以外,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女媧補天: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有關成語故事 篇8
有關于牛的成語故事: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興。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
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于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里,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于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變的情況告訴他的好友任少卿,后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才僅是極多數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九牛一毛的故事延伸
【注音】jiǔ niú yī máo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解釋】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輕微,或很大數量中的極少數。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喻微不足道
【近義詞】滄海一粟、一絲一毫
【反義詞】不計其數、舉不勝舉
【例句】成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你那點九牛一毛的功勞就別提了。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九牛一毛點評
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任憑誰都是不愿意忍受這種酷刑的,但是司馬遷忍下來了。他知道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都是死亡,但是死的輕重意義卻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所以即便痛苦到了極點,他也堅定的要完成《史記》。我們要向司馬遷學習,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有關于牛的成語故事:賣劍買牛
漢宣帝即位后,過了很長時間,渤海郡及其相臨地區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選一個能勝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薦了龔遂,皇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七十多歲,皇帝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宣帝見到后,認為龔遂并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不免對他有輕視之感。宣帝問龔遂:“渤海郡一片荒亂,我十分擔憂,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盜賊,而使我不再憂慮呢?”龔遂回答:“渤海郡地處偏遠,沒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為饑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濟,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盜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邊需弄耍弄罷了。您打算讓我去剿滅他們,還是去安撫他們?”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很高興,說:“選賢良之臣前去,本來就是想對他們進行安撫。”龔遂又說:“我聽說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順亂繩一樣,不能著急,只能慢慢來,才會達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們對我的工作暫時不要按常規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許我見機行事。”宣帝答應了這一要求,并特別賜給龔遂黃金,還為他增派了驛車。龔遂進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們聽說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龔遂讓他們都回去,并命令所屬的縣把專管追捕盜賊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對他們問罪,攜帶兵器的人,才屬于盜賊。接著龔遂獨自一人乘車來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來,盜賊也停止了活動。渤海郡中還有一些結伙搶劫的人,聽到龔遂的教令后,便自動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鋤頭和鐮刀。這樣偷盜搶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開始安居樂業。龔遂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借給貧民,還選任了一些好官吏對百姓實施安撫管理。
龔遂發現齊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歡從事工商之類的末技,不重視耕種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則,追求儉仆的生活,鼓勵老百姓務農,命令每人都種一棵榆樹、一百棵薤、五十棵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母豬、五只雞。老百姓有持刀帶劍的,龔遂就讓他們賣掉,購買耕牛,并說:“為什么不帶牛佩犢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勞作,秋冬之季檢查督促老百性收獲,鼓勵人們多積蓄農副產品。(龔遂)還巡視勸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內,家家有積蓄,官民都富裕起來。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賣劍買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比喻改業歸農或棄惡從善。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停止戰爭
【近義詞】偃武修文、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反義詞】投筆從戎、南征北戰、東征西討
【例句】王將軍戰爭后~,種豆南山,無疾而終。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賣劍買牛點評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當故事里的百姓們開始改做農業,家家都有收成,都能把日子過的有聲有色的。所以我們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這樣你的興趣能支撐你走下去,哪怕遇到困難,你也不會輕言放棄,這樣多好呢!
有關于牛的成語故事:散馬休牛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度,百姓怨聲載道。
周武王率領大軍把商都包圍起來,商紂王登上鹿臺放火自殺。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讓士兵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把征用的牛馬全部退還,讓全國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散馬休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sàn mǎ xiū niú
【出處】雖毀戈鑄戟,未擬上皇,散馬休牛,載懷偃伯。南朝·陳·徐陵《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
【解釋】指不興戰事。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戰后
【近義詞】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歸馬放牛
【反義詞】窮兵黷武
【押韻詞】眾毛攢裘、聲氣相求、付諸東流、撞破煙樓、公報私讎、嫉貪如仇、緩帶輕裘、軒鶴冠猴、以儆效尤、黑貂之裘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散馬休牛點評
雖然我們中國孩子生活在和平地區,但我們知道世界并不和平,有的地方還在戰爭,許多小朋友還在深受戰爭的苦難。看到新聞中那一張張無助的臉龐,我們也感到痛心。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戰爭。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汗牛充棟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為圣人,當時就有三千人跟隨他學習。當時為了教學的需要,孔子曾經整理和修改過《春秋》等。孔子說“春秋以義”,也就是要用《春秋》來讓人們明白“義”。但是孔子一生沒有寫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論語》中說,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天道”的問題,孔子說:“我不想說這個。”子貢說:“夫子如果不說的話,我們如何能照著去做呢?”孔子說:“天道怎么能說得清呢——四季因它而運行,萬物因它而生長。天道怎么能說得清呢?”這也許是孔子不寫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說:“自從孔子修改過《春秋》以后,給它作傳的人就多起來了,當時就有五家《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后來歷朝歷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為它們作注講疏,寫出了很多見解不一的著作。這些書堆起來能塞滿屋子,運出去要使牛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棟的故事延伸
【注音】hàn niú chōng dòng
【出處】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又作《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解釋】棟:棟宇,房屋。本義是指用牛運書,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書,要放滿整個屋子。形容藏書很多。
【用法】作謂語;含褒義,形容藏書非常多
【近義詞】左圖右史、浩如煙海、汗牛塞屋
【反義詞】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寥若晨星
【例句】這位老先生藏書之多,用汗牛充棟這句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汗牛充棟點評
我們常說人要多讀書,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哦,書中有許多我們不曾見識過的,心中向往的,有的人善于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從別人的書中,我們能看到別人的人生是怎樣的,從而一些好的經驗也可以作為我們生活的實踐,這樣你才知道什么是最適合自己的。所以小朋友們,平時要多看書,多讀好書哦!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目無全牛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里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志得意滿,(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目無全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ù wú quán niú
【出處】《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解釋】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指人的技藝高超,得心應手。形容技藝已經到達非常純熟的地步。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指人的技藝純熟。
【近義詞】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例句】他對這項工作掌握熟練,已經達到了目無全牛的境界。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目無全牛點評
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講過,同學們回去一定好好預習功課。小朋友們有沒有乖乖按照老師說的做呢?就像故事中宰牛一樣,練習的次數多了,就能摸清門道了,再宰牛就得心應手了。如果小朋友們都能提前預習功課,第二天上課你就會覺得容易多了,每天再做好復習工作,期末考試就輕松多了,所以小朋友們,千萬不要偷懶喲!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對牛彈琴的故事延伸
【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近義詞】無的放矢 牛嚼牡丹 雞同鴨講
【反義詞】有的放矢
【例句】對目不識丁的文盲,談文藝創作,無異于~。
關于牛的成語故事:對牛彈琴點評
牛是聽不懂高雅的音樂的,所以公明儀對著牛彈琴,又怎么可能得到牛的反饋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
有關成語故事 篇9
老馬識途
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后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夸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間一長,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
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大路。
有關成語故事 篇10
1、冰肌玉骨
出處:后蜀·孟昶《避暑摩訶池上作》詩:“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
解釋:指女子的肌膚若冰雪,骨骼像玉石。典故的含義是形容純潔而美麗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艷。
2、冰清玉潤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引《衛玠別傳》:“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
解釋:指岳父像冰那樣清潔,女婿像玉那樣溫潤。古文中也有將翁婿稱為“冰玉”的。
3、冰清玉潔
出處:三國·魏·曹植《光祿大夫荀侯誄》:“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
解釋:指像冰那樣清明,像玉那樣純潔,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潔,也可以比喻官吏辦事清明公正。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潔而正威,和而不褻”。
4、不吝金玉
出處: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恰好聽到樹上黃鶯巧囀,就對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將《滿江紅》調賦“鶯”一首,望~,意下如何?’”
解釋:指不吝惜金玉,成語中的“金玉”是指寶貴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請人指教時的客氣話,是歡迎批評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寶貴意見。
5、堆金積玉
出處:唐·李賀《昌谷集·嘲少年》詩:“堆金積玉夸豪毅。”
解釋:金玉為細軟珍貴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鎖起,如果堆放說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財富極多,也有的可能為顯富而為之。
6、粉妝玉琢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七回:“飲過三巡,竹山偷眼脧視婦人,粉妝玉琢,嬌艷驚人。”
解釋:白裝飾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凈可愛。
7、懷璧其罪
出處:《春秋左傳-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解釋: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過。轉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即“匹夫無罪,懷璧乓罪”。
8、懷瑾握瑜
出處: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解釋:瑾瑜均為美玉別稱,直意是指衣里懷著瑾,手里拿著瑜。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
9、金科玉律
出處:漢·揚雄《劇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條。”
解釋:科律均指法律條文;原來是形容法律條文盡善盡美,現在多指不可改變的條規。
10、金口玉言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朝見天子,拜舞已畢,天子金口玉言。”
解釋:古代稱皇帝講的話,后來有時泛指說話不能改變。
有關成語故事 篇11
【成語】: 狼狽不堪
【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解釋】: 狼狽:窘迫的樣子。困頓、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樣子。
【出處】: 《三國志·蜀志·馬超傳》:“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
【近義詞】: 驚慌失措、手足無措
【反義詞】: 鎮定自若、從容不迫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的'窘態
【英文】: like a drowned mouse
【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騙殺西涼刺史馬騰,馬騰的兒子馬超率軍為父報仇,被曹操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馬超與韓遂。馬超殺死涼州刺史韋康自立為“征西將軍”,韋康的部下聯合曹操進攻馬超,讓馬超腹背受敵,十分狼狽,只好投奔劉備
有關成語故事 篇12
【注音】yùn chóu wéi wò
【成語故事】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夸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解釋】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軍事、政治等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握籌布畫、運籌決策
【成語造句】
◎ 它的'建成將為各級領導及時了解情況、運籌帷幄提供準確、完整的自然資源數據,為領導決策和宏觀調控提供便利條件。
◎ 古語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 (四)兵家與管理兵家視兵者為詭道,通于運籌帷幄,也不乏管理智慧,但小智不及大智,以兵臨天下,不免失之以偏。
有關成語故事 篇13
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復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復不定
【反義詞】
一言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有關成語故事 篇14
公孫閱早就看中了鐘離秋,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將龐涓陷害孫臏的事實悄悄告訴孫臏。
孫臏對龐涓所為氣憤之極,但無計可施,情急這中想到臨別之時鬼谷子送給他的錦囊秘計。他依據鬼谷子之計,裝瘋賣傻,將抄錄的部分兵法全部燒毀。
龐涓不相信孫臏真瘋,多次試探,都沒看出破綻。龐涓還是放心不下。
鐘離秋盼望孫臏不是真瘋,向孫臏傾吐真情,以期打動孫臏。孫臏無動于衷,仍瘋瘋癲癲。鐘離秋痛苦萬分,當著孫臏的面撥劍自殺,孫臏見死不救,鐘離秋徹底失望。暗中監視孫臏的龐涓因此也信以為真。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07-02
經典的成語故事05-07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26
成語故事——抱佛腳03-19
煮豆燃萁成語故事06-14
學而時習之成語故事06-19
拔趙幟易漢幟成語故事06-21
拔趙幟立赤幟成語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