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班門弄斧的典故
成語解釋:
【拼音】:bān mén nòng fǔ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成語典故: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字太白,好飲酒,人稱李謫仙,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有種種神話似的傳說。例如,有的說李白晚年瀏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邊(采石,今安徽當涂縣境內,北臨長江)。晚上,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沒。有的傳說更神,說這時江中忽然風浪大作,有巨鯨奮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節,請李白坐于鯨背,音樂前導,騰空而去。這些傳說,當然不能信為,但是在采石,后來卻因此出現不少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并引起了無數游人的興趣。有些文章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游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為王氏伯仲唱和詩》所作的序中說:“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指另一個古代的操斧能手,參看“斧正”。“強顏”,是厚著臉皮的意思。)看來,“班門弄斧”這句成語不僅脫胎于明朝梅之渙的上述詩句,而遠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雛形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領。
【成語班門弄斧的典故】相關文章:
班門弄斧成語典故04-25
班門弄斧成語典故07-28
班門弄斧的成語典故及出處04-30
班門弄斧的典故04-17
班門弄斧四字成語典故03-19
班門弄斧典故的來歷04-17
成語班門弄斧05-14
班門弄斧的成語解釋04-29
班門弄斧成語解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