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的成語意思
分道揚鑣比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了分道揚鑣的成語意思,歡迎閱讀!
分道揚鑣的成語意思 篇1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釋義】: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處】:
《北史·河間公齊傳》:“(元志)為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孝文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成語典故:
南北朝時代的北魏,國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時遷都洛陽。據《北史》載,“洛陽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發生過 一件有趣的爭路糾紛。
據說元志仗著自己有些才能,相當驕傲,對于某些學問不高的大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有一天,他坐著車子正在街上走著,恰巧遇見李 彪的車子迎面過來。那時,官員出門總是前呼后擁的,官職越高,隨行人馬就越多,威風氣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見他們,老遠就得回 避。官職低的官,也得讓官職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職相仿,客氣些的也就讓道。元志論官職是應該讓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讓。 李彪很生氣,當場訓斥元志。元志不服,兩人就爭吵起來。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 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了,不愿意評判他們誰是誰非,便笑道:“洛陽是寡人的京城,應該分路揚鑣。從今以后,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嗎!”
成語造句:
1、他倆同居多年,終因志趣不合分道揚鑣。
2、任務既已完成,我們也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了。
3、與黃金分道揚鑣之后,美國想印多少美元就印多少,足以應付全世界對于儲備貨幣的需求。
4、既然我們的意見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結束合伙關系,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吧!
5、這就是經濟學理論和現實分道揚鑣之時。
6、從此我跟你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7、天下無不散筵席,我們在此分道揚鑣,互道珍重吧!
8、當我們分道揚鑣的時候,我將在在我們不能分享各自的旅程的那一段和你告別。
9、我們不應鼓勵把價值判斷凌駕于真相之上,這種做法事實上就是鼓勵公眾觀點與有分歧的價值觀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的成語意思 篇2
“分道揚鑣”這則成語的`揚鑣是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子志......與御史中尉爭路,俱入見,而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
【分道揚鑣的成語意思】相關文章: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04-10
成語典故:分道揚鑣06-01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08-23
道殣相枕的成語意思12-31
車馬輻輳的成語意思12-31
防微杜漸的成語故事及意思04-26
用分道揚鑣造句03-27
伯慮愁眠的成語意思12-31
洗手奉職成語意思12-30
舉直厝枉成語是什么意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