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勃勃成語解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英姿勃勃成語解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英姿勃勃成語解釋
【成語釋義】英俊而富有朝氣的樣子。
【成語出處】劉白羽《火》:“這時,我看見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頰燒黑了,頭發燒焦了,可是從他向上揚著的短短眉毛上,還顯露出一種英姿勃勃的神氣。”
【感情色彩】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精神面貌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英姿勃發
成語例句
〖示例十個英姿勃勃的姑娘,像十只帶火比翼的彩燕。 林玉《帶火的彩燕》詩
相關成語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浩浩蕩蕩 怒氣沖沖 生機勃勃 生氣勃勃 巴巴結結 人才濟濟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議論紛紛
例句
少年武士英姿勃勃
基本解釋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
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
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詳細解釋
1、習用的古語。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并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詞組,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棱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定義
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來源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后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于諺語一類。
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出處
如“功敗垂成”出自晉陽之戰,“完璧歸趙”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于《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于《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于《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于《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于《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于《燕策》,“畫蛇添足”出于《齊策》,“刻舟求劍”出于《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
至于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后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四字習語
在人民口里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較少,還有三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組成
絕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成,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于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
少于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
多于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由來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英姿勃勃成語解釋】相關文章:
興風作浪成語解釋11-05
同休等戚成語解釋05-19
酒虎詩龍成語解釋11-05
范張雞黍成語解釋11-06
楚得楚弓成語解釋05-19
馬角烏白成語解釋05-19
你爭我奪成語解釋05-19
撓腮撧耳成語解釋05-19
炮龍烹鳳成語解釋05-19
如運諸掌成語解釋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