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而廣之成語解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推而廣之的成語解釋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推而廣之的成語解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原文】:推而廣之
【標準發音】:tuī ér guǎng zhī
【繁體寫法】:推而廣之
【推而廣之是什么意思】:推展開來而且把它擴大。也指從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推而廣之成語接龍】:以此類推 → 推而廣之 → 之乎者也
【用法分析】:作謂語;用于口語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tuī ér guǎng zhī】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推而廣之的造句示例】:
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滅。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十
新月的策略應該推而廣之成為文學現代化的策略。
推而廣之的意思解釋及典故
這段話的意思?拜托?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注】1、象,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卦而言,是指卦象;推而廣之,是指一切可以名狀的征兆。《易傳·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陸德明《經典釋文》:“象,擬象也。”
2、意,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由卦象或任何物象所涌現出來的意義;另一層是圣人之意,也就是象和言的本原。
3、言,一是指卦辭或爻辭(狹義);一是指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
4、這里的“出”和“生”都有始,見,進的含義。《說文·出部》: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出,顯也。《莊子·天地》:“至言不出。”(成玄英疏) 《說文·生部》:“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夫象者,出意者也”就是指“象”綻現“意”。
5、“觀”,《爾雅·釋言》:“觀、指,示也。”刑邴疏:“觀,指示也。釋曰‘示,謂呈見(現)于人也。’”《說文·見部》:“觀,諦視也。”在這里“觀象”就是體察“言”中所現-示的“象”,而“觀意”就是體悟“象”中所所現-示的“意”。
【譯】“象”是綻-現“意”的,“言”是明-示“象”的。盡“意”的,沒有比“象”更好;盡“象”的,沒有比“言”更合適。“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著“言”來體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著“象”來體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綻-現,“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
【述】這里王弼初步界定了言、象、意的關系。
第一,應該看到,如果“出”和“生”的含義相同的話,王弼的象意關系是由矛盾的。首先,他認為“夫象者,出意者也”,也就是“象”生“意”,即“象”在“意”前,可以說,這個“意”是經驗的的總結;接著,他又說“象生于意”,就是“意”生“象”,即“意”在“象”前,可以說,這個“意”是先驗的設定。這樣,在王弼這里,到底是“象”生“意”,還是“意”生“象”呢?到底“意”是經驗的總結,還是先驗的設定?我個人認為王弼在這里用的“出”和“生”并不表示誰生誰或誰先誰后的意義,而是指一種共在的關系。也就是說,這里的“象”和“意”是這樣得關系:“象”在“意”中綻-現,“意”在“象”中明-示。
第二,王弼明確表示“意”是可以盡的。他說:“盡意莫若象”“意以象盡”。這就是說通過“觀象”就可以致意,達意,盡意。這是因為意和象是一種共在關系。
【原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注】1、“忘”,在這里是不執著。古“忘”和“亡”通用。《說文·心部》:“忘,不識也。從心,從亡。亡亦聲。”又《說文》:“亡,逃也。”也就是說,“忘”指的是主體人(此在)之思的意向性不是在“言”或“象”,而是在“意”。這里的“忘言”“忘象”不是拋棄“言”或拋棄“象”,而是不執著于“言”或“象”。
2、王弼的蹄、筌之喻來自《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譯】因此,“言”就是在于明-示“象”的,得到“象”就不能執著于“言”;“象”就是在于綻-現“意”的,得到“意”就不能執著于“象”。這就像“蹄”是用來獵捕兔子的,得到兔子就不能僅僅執著于“蹄”;“筌”是用來捕撈魚的,得到魚就不能僅僅執著于“筌”。這樣,“言”就是“象”的“蹄”;“象”就是“意”的“筌”。因此,“言”存,就是沒有得“象”;“象”存就是沒有達“意”。
【述】在這部分王弼進一步闡述他的“言-象-意”的關系,并發展了莊子的言意觀念,提出了“忘言”“忘象”的重要思想,從而是言意關系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層。這里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①“得象”與“盡象”、“得意”與“盡意”是一樣的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之間是有差別的。“盡象”就是“象”得以完全明-示,“得象”就是“象”得到明-示,它們最起碼在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同樣,“盡意”就是“意”得以完全綻-現,而“得意”就是“意”得到綻-現。
②“得象”與“忘言”、“得意”與“忘象”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嗎?我認為王弼在這里不應該是指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而是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因為“言”是明-示“象”的,若執著于“言”,就會蔽于“言”而不知“象”;同樣,若執著于“象”,就會蔽于“象”而不知“意”。
③意得而象忘,不是指得到“意”而把“象”拋棄,而是指思之意向性在于“意”而不在“象”。
【原文】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⑴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偽,而畫可忘也。⑵
【注】⑴邢璹曰:“未得象者存言,言則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則非意。”這里對言象意作了明確的區分,雖然“象”是由“意”所生,但“象”并不是“意”;雖“言”是由“象”所生,但“言”并不是“象”。⑵語出《易傳·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
【譯】“象”是由“意”所生,并因“意”而存,但所存之“象”并非是“象”之本身;“言”是由“象”所生,并因“象”而存,但所存之“言”并非是“言”之本身。然而,不執著于“象”就是達“意”,不執著于“言”就是得“象”。達“意”就在于不執著于“象”,得“象”就在于不執著于“言”。因此,(圣人)通過明-示“象”來綻—現“意”,“意”綻-現就可以不執著于“象”;重疊八卦而成六十四卦來極盡事物的情實,事物情實盡了就可以不執著于卦象了!
【述】王弼在這里揭示了“言-象-意”之間的深刻矛盾:言存則象未著,象存則意未盡也。然而,無言則無以著象,無象則無以盡意;且象生言,意生象。是故,所存之言非其言也,所存之象非其象也。故忘言而言存,言存而象著;忘象而象存,象存而意盡。
【原文】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①。義茍在健,何必馬乎?類茍在順,何必牛乎?爻茍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茍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②者定馬于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③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縱復或值,而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推而廣之的成語解釋】相關文章:
推而廣之成語解釋04-11
經典成語及解釋10-12
成語的解釋01-28
關于智商的成語及成語解釋11-19
《史記》成語及解釋03-07
成語大全及解釋07-20
成語解釋大全07-18
成語害群之馬解釋10-14
喜新厭舊成語解釋01-07
舞文弄墨的成語解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