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成語故事及出處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成語故事及出處,歡迎閱讀!
成語拼音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成語解釋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典故出處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成語故事
出處《論語 顏淵》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釋義“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于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么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后,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么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成語用法:作分句;指親如一家。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四海:指全國各處。天下人皆同手足,親如一家。
成語來源: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四字開頭的成語
四體不勤 四海之內 四面楚歌
包含有四字的成語
家徒四壁 四面楚歌 朝三暮四 四海之內 四體不勤
成語寓意
“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論語》中的這句話其實是儒家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自古就主張不僅要愛親睦鄰,還要“泛愛眾”,而西方“博愛”一詞的含義也是“泛愛一切人”。這一切都充分證明,“四海之內皆兄弟”所傳達出來的仁愛友善思想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的共識。
當然,“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也需要前提要件。那就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這就是“敬”與“恭”。“敬”是自我約束自我完善,以一種謹慎的態度與合宜的行為規范自己。“恭”是待人以真誠,用真誠來尊重別人,用謙卑來表達虔誠的心意。他是社會人際關系和人脈建設的關鍵。只有這樣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自我謙卑意識,以自己的平等之心視他人為主體,互相尊重才能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兄弟是血緣關系最為密切的同胞,同時又在一個家庭里共同生活;兄弟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就會產生巨大的合力,從而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外,“兄弟”之稱,又往往不限于同一家族,不限于社會人際關系,還可延伸推及至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協和萬邦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有很深的淵源。諸如“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相關的名言數不勝數。其中“四海之內皆兄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仁愛精神的最高體現,同時也是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時所奉行的一貫的行為準則。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四海之內皆兄弟”意為天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樣親。該成語多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定語;含褒義。常置于“古人云”“俗話說”一類話后面,作為古語被引用。
運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四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何傷乎!且請坐。”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施俊道:“豈敢,豈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焉有見笑之理。”艾虎聽了“皆兄弟也”,以“皆”字當作“結”字,答道:“俺乃粗鄙之人,焉敢與斯文貴客結為兄弟。既蒙不棄,俺就拜你為兄。”
陳國凱《難得糊涂》二:“我說了聲‘謝謝!’他笑道‘謝什么,四海之內皆兄弟。丁同志,我真的要感謝你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成語故事及出處】相關文章:
畏首畏尾的成語故事及出處10-10
門可羅雀的出處與成語故事03-14
廢寢忘食的出處與成語故事10-18
爾虞我詐的出處與成語故事10-18
從善如流的出處與成語故事10-18
弄巧成拙的出處與成語故事10-19
求田問舍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9-13
心曠神怡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5-04
當務之急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