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名字:
牦牛
詞典發音:
máo niú
成語繁體:
氂牛
詞語出處:
反芻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脅等部密生長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嶺間善馱運。毛可制披衣、帳篷和繩索,絨可制氈。原產 亞洲 中部山地。是我國 青藏高原 地區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為旌旄,后又以為帽纓。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詩:“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馬臨關 漢 使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牦牛》:“牦牛出 甘肅 臨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山海經》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狀如牛而四足節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內蒙 的駱駝,早像春風一般巡視過高原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