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群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指的是在語文課堂中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議題展開立體式的自主閱讀,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群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希望對你有幫助!
20xx年下期我有幸參加株洲市第三屆班級讀書會觀摩研討活動,嘗試了群文閱讀教學。雖然初次嘗試,但經歷了初識、選文、構思、設計、執教后,對群文閱讀教學有了些許淺薄的認識。
一、什么是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就是在語文課堂上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議題展開立體式的自主閱讀,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并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這是拓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它更關注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多種多樣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群文閱讀有什么意義
(一)增加閱讀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并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
然而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仍然只重視語文教材中課文閱讀的教學,常常不敢越雷池半步。以小學語文12冊教材、每冊教材平均30篇課文、每篇課文平均500字計算,閱讀總量只有15萬字左右,這樣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沒有一定閱讀量,學生也就難以形成良好的語感和厚實語言的積累。厚積而后才能薄發。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能閱讀三篇以上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二)提高閱讀速度
快速閱讀是一種技能,技能是需要訓練的。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讀課文要教兩課時,略讀課文要教一課時,教師可以慢慢教,學生可以慢慢讀,這種單一的閱讀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難怪乎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少、費、差、慢”。群文閱讀教學,一節課中要求學生閱讀多篇文章,這就讓學生的閱讀速度得到了切實的強化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激發閱讀興趣
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縱觀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一兩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細嚼慢咽,學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閱讀多篇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興趣也在大幅提升。
(四)豐富閱讀方式
單篇文章閱讀、多篇文章閱讀、整本書閱讀,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種閱讀方式,三者不可替代。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課文,用大量時間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讀,關注精讀、朗讀方法的指導。我們有時需要細嚼品味式的慢閱讀,有時也需要整體把握式的快閱讀。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閱讀多篇文章,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多篇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關注略讀、默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就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養成閱讀習慣
有了閱讀興趣之后,重要在于閱讀習慣的培養。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中小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這包括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就學習習慣而言,閱讀習慣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標準下,大力倡導群文閱讀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是在一定條件下經常地完成閱讀行動的需要,它使閱讀者遵循一定的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習慣的培養,既有閱讀本身的意義,也有教育的意義。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閱讀實踐,自己去積極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考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汲取營養。
縱觀我們現有的閱讀教學嚴重地存在著課堂內外閱讀脫節。課堂教學與孩子們課外閱讀經常是兩張皮,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而群文閱讀猶如課內外閱讀的橋梁,能有效地銜接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因此,積極倡導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六)提升閱讀能力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閱讀力就是學習力。但目前的現狀是我們普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內涵不夠清晰,突出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目標不明,閱讀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閱讀方法不夠系統,學生閱讀能力普遍不高。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圍繞一個議題進行多篇閱讀,這樣學生在大量的語言信息中自主學習,在自主中學會比較、學會辨析、學會梳理、學會歸納、學會表達,從而習得一定的閱讀方法、建構一定的知識體系,提升閱讀的能力。
三、群文閱讀如何選文
語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師的教學,也限制了學生的閱讀。 群文閱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我們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群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這新興的教學方式無疑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諸多弊端,顯示出巨大的優點。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的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容易發展比較閱讀、綜合信息等語文能力,而且費時不多。這正是我們傳統語文教學目標所缺少的。然而,群文閱讀教學的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均有賴于閱讀議題的選擇和閱讀內容的優良。議題的選擇決定了選文的組合。只有確定了閱讀的議題,才能根據議題選擇相關的文章進行組合。
為避免群文閱讀的群龍無首、雜亂無章,群文閱讀的選文要有明確的主題,主題能體現教師明確的教學意圖。教師可以從作者、體裁、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心選擇文章。
1、以“表達方式”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以不同的描寫方法為主題,如人教版六年級下期語文園地“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寫”一組,寫作方法“文章的線索”一組、“設置懸念”一組。以不同的結尾方法為主題,如“結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說”、 “各個版本的《烏鴉喝水》”。以不同的結構為主題,如“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等。讓學生在閱讀中觸摸各種表達方式,模仿并達到靈活運用,則寫作的難題也可迎刃而解。
2、以“體裁”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如蔣軍晶的群文閱讀課《創世神話》,將蒙古神話《諸神創世》、冰島神話《巨人伊密爾》等7篇神話故事放在一起,結合教材中學過的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疑惑、好奇、不解、輕松而又充滿挑戰的氛圍里,發現了神話的許多“秘密”,發現了一些神話的“母題”。還可以將民間神話、童話、詩歌、小說等進行群文閱讀。
3、以“觀點”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例如,把一組報道大個兒草莓的新聞放大在一起,你就會發現這幾則新聞觀點不同甚至意見相左:有的說大個兒草莓可以吃,草莓個兒大的原因一是品種好,二是科學種植;有的說大個兒草莓不可以吃,因為大個兒草莓是用膨大劑催的,對健康不利。我們不由得會問:“大個兒的草莓究竟能不能吃?”我們這樣實行群文閱讀后,在很多信息中辨別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斷。
4、以“文章內容”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以“文章內容”為線索確定主題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如《故事中的狐貍》一課,將《蟬與狐貍》、《狐貍偷魚》、《會做貿易的狐貍》、《狐貍“疤臉”》四篇與狐貍有關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這是以文章中的人物為主題的。其它還可以時間為主題,如以地點為主題;以事物為主題;以事件為主題等進行群文閱讀。
5、以“人文主題”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人文主題”的范圍廣泛,又可以細分為不同的主題。以閱讀為主題的“我愛閱讀”以文學名著為主題的“名著之旅”;以誠信教育為主題,如“以誠待人”;以環境教育為主題,如“人與動物”;以愛的教育為主題的,如“母愛”、“父愛”、“人間真情”等。
6、以“作者”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四年級到六年級共選擇了5 篇老舍的散文:《貓》、《母雞》、《草原》、《北京的春節》、《養花》,在此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濟南的冬天》、《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賞》這一組文章放在一起,這一組也都是作家老舍的文章,三篇文章所描寫的都是濟南的景色,且描寫角度各有不同。可以讓學生對老舍的文風有更深刻的體驗。我們以作者為線索確定主題時,盡量選擇語文教材中已經出現過的作者,在教材學習的基礎上對作家作品進行補充,能夠使學生對該名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四、群文閱讀如何施教
根據中心議題確定選文后,又該如何具體實施群文閱讀,這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難題。筆者結合自己執教的《文章的線索》群文閱讀教學為例,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一)、有效引入直奔主題
在去年市里的這次班級讀書會觀摩研討活動中,我圍繞“文章的線索”這一議題將群文閱讀的數量定在了4篇文章:《火車上的茶杯》、《棗核》、《蕭山楊梅》、《小桔燈》。基于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有一組以物為線索的文章,我便以《桂花雨》一課為例回顧舊知,因此教學伊始,我出示《桂花雨》一課的插圖,打開學生的回憶:
師:還記得這是哪篇課文的插圖嗎?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有了插圖的提示,就算時隔一年,學生的記憶模糊,但也依稀記得課文寫了桂花的香味,搖桂花的樂趣,用桂花做糕點這些內容。順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章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如此一來,學生不難發現是圍繞桂花來寫。老師相機引出什么是線索:
師:是的,桂花就好比一根線,貫穿全文始終,把文章的內容有順序地串起來,桂花就是文章的線索。
(二)、呈現文章有序化
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最好有一定的梯度,才能獲得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我們可以根據文章主題和特點,選擇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有效地呈現文章。
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即先讀一篇文章,再讀一組文章。在學生明白什么是線索后,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第一篇文章《火車上的茶杯》,老師采取范讀的形式,聽讀完后指導學生找出文章的線索,并說說尋找線索的方法,思考作者圍繞線索寫了哪些內容。接下來引導學生自學,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棗核》《蕭山楊梅》、《小桔燈》一組文章,發現這些文章中 “以物為線索”的表達方式。這種教學結構,以一篇帶多篇,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可操作性強,能很好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設計問題多元化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教師教學的手段。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作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合起來,培養學生重整、評鑒、創意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立足群文閱讀的比較性問題設計。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常見的比較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內容比較、形式比較、相同點比較、不同點比較等。在學生讀完《火車上的茶杯》《棗核》《蕭山楊梅》《小桔燈》等四篇以物為線索的文章后,引導學生比較思考:這四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能在比較閱讀中發現都是以物為線索的文章,都是借物抒情,可在表達上也有其不同之處,《棗核》這篇文章運用了設置懸念的寫作手法。如此一來比單篇閱讀教學更有優勢。
立足群文閱讀的遷移性問題設計。在一篇帶多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遷移性問題,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之中。在讀完這一組以物為線索的文章后在引導學生回憶,教材中還有哪些文章也運用了這樣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遷移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
(四)閱讀策略巧滲透
“群文閱讀”除了讀得快些,多一些以外,還需要多種閱讀能力,如提取信和篩選信息、記憶、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判斷、創造等。其中,最需要掌握的閱讀技巧習得方法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策略是:
1、求同。“求同”就是找出幾篇文章的共同點。例如,一組寫父母之愛的文章,愛的方式各不相同,有慈祥,有嚴厲,但透過這些表現,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
2、比異。“比異”就是找出幾篇文章之間的差異。例如,同樣是過年,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是熱鬧、歡樂的,而梁實秋的《過年》則是無聊、累人的。
3、整合。例如,有的文章說魯迅是偉人,有的文章說魯迅知識普通人,有的文章說魯迅尖酸刻薄,有的文章說魯迅親切隨和。你讀不同人寫的回憶魯迅的文章,可以“整合”出比較完整的魯迅形象。當你書讀多了,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文章所講的事情或討論的問題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現的是“碎片”,這就需要你自己去拼圖那樣“拼裝”。
4、判斷。例如,有的文章說傳統的紙質書籍終有一天會徹底消失;有的文章說紙質書籍不可能消失?盡管電子書籍攜帶方便,存儲量大,在音樂、圖片和地圖等方面占有優勢,但是很多人似乎更喜歡放在書架上的“真正的圖書”的那種厚重、耐久和令人愉悅的感覺。看了這些文章,你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斷——紙質書會不會消失?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共生、眾聲喧嘩”的社會,一些文章在事實、觀念、情感、表達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讀者不能簡單盲從,不能“唯書”“唯上”,而要對不同文本的真偽、是非、優劣做出自己的判斷。
知道在什么時候運用什么閱讀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規律性、普適性。群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從多篇文章閱讀中獲取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中學會質疑討論的閱讀的策略。
群文閱讀教學,不同體裁、不同表達形式、不同語言風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間,也給學生帶來了許多疑惑,這些疑惑學生難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討論中辨析厘清。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滲透質疑討論的閱讀策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同學進行討論。
指導學生閱讀《棗核》一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展開質疑的:
師:當你剛讀完第一段時,你肯定很好奇一個問題吧?
師:繼續往下讀時,又產生了哪些好奇的問題呢?
有了這樣一連串的質疑,設置懸念這樣的寫作方法也就水到渠成的在學生的質疑探討中得出了。
(五)、閱讀寫作相結合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內化的吸收;寫作則是運用,是外化的表達。教學中,教師要理順讀寫的關系,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讀寫的訓練,將訓練真正落實到實處,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群文閱讀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讀寫方面的訓練。當學生讀完《火車上的茶杯》、《棗核》、《蕭山楊梅》、《小桔燈》這一組文章后,我不失時機地反問:
師:梅子涵一看到茶杯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他的外婆;蕭乾一看到棗核便會想到他的同窗故友;冰心每當看到小桔燈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個小女孩,想必你也會有看到某樣東西而情不自禁的想起某個人的時候吧?
這樣一問,學生情動而辭發,也就知道怎樣將心中的那個事物貫穿全文,結構成篇了。有了這樣的閱讀,有了這樣的思考,那么再適時地讓學生進行這類文章的仿寫,就能更好地做到讀寫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方法,在仿寫中提高言語的表達能力。
作為一個行走在群文閱讀教學路上的探索者,我深知群文閱讀它豐富了語文教學的體系,創新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勢,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深入地去研究和大力地推廣它,那么群文閱讀這朵奇葩,就會在語文教學的天地里越開越艷、越開越美。
群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群文式的閱讀教學在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群文式的閱讀教學是基于新課改語文的最新教學要求而設定的,與傳統的閱讀教學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點,尤其是在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方面。由于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逐漸傾向于大量信息化和數字化,因此如果學生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很可能會導致學生被大量的信息沖昏頭腦,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學在此背景之下逐漸傾向于技巧化。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興趣
對于高中生來說,語文的閱讀并不僅僅包括小說或是散文類型的文章,有的文章主要是屬于科幻類或是科技類的文章,有時候學生并不會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學生就會缺乏對于語文閱讀的動力,如果沒有動力,那么學生在進行閱讀時的效率會降至最低,因此激發學生產生對于語文群文閱讀的興趣相當重要。
群文式的閱讀教學的重點并不在于學生對文章背后的故事的具體理解,重點在于學生對于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高度掌握,這就像是一個小游戲,學生可以不用過多地明白作者的寫作理念,學生只需要在固定時間內完成文章的閱讀即可。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為一個簡單的游戲或是訓練,利用班級內比賽的形式即可激發學生對于群文式閱讀的興趣,這也是群文式閱讀的一大優勢和特點。
群文式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收獲大量的知識和閱讀文章的樂趣,同時同學之間的競爭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在學生掌握到群文式閱讀的有效成就之后會更加被群文閱讀所吸引,最終將此閱讀方式變為一種閱讀的工具。
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
群文式的閱讀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對多個有相關聯系的文章進行梳理、整合、拓展和聯系,最后對文章比較異同等等,因此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的不僅僅是如何快速地閱讀和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擁有更加寬廣的文章閱讀視野和對文章的結構擁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相對于單篇文章的閱讀來說,群文式的閱讀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視野開拓,因為在閱讀時學生閱讀的并不單單是一篇文章,而是存在關聯的幾篇文章,每篇文章之間既有相似點,又有不同點,但最終都屬于同一類文本,相比于單篇文章中單一的語言形式,群文式的閱讀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語言形式,學生可以在文章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內容以及學會如何使用不同種類的語言形式表達相同的主題內容,這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于文章主題的情感體驗,帶給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加深學生對于文章閱讀的形式的深入理解。
群文閱讀心得體會
一、走近群文——打開全新閱讀視野
閱讀意味著改變,“一個人的教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大力改進閱讀教學。我們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督促孩子不斷地閱讀,但是卻忽視了引導孩子如何閱讀,忽視了如何為孩子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忽視了課堂教學對于孩子閱讀的重要作用,忽視了讓孩子通過閱讀而愛上閱讀的初衷,使得孩子離我們期望的閱讀越來越遠。這兩年,群文閱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群文閱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群文閱讀還不夠真正了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群文閱讀。所謂“群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群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活動現場,三名教師為大家帶來一堂堂與眾不同的閱讀課。一堂課就講了多篇文章,與傳統課堂中一篇文章講幾節課截然不同。如:西達中心小學的李曉惠老師的《思鄉》,一堂課貫穿多篇關于思鄉的古詩、散文和現代詩,第一實驗小學的李俊紅老師的《走進自然》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展開,用學校自己開發的教材進行課堂的現場閱讀分析,孩子們敏捷的思維和真情的流露,讓我完全沉浸其中。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這無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閱讀與兒童閱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閱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群文閱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閱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閱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群文閱讀”與“主題閱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群文閱讀”、“主題閱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閱讀,都關注閱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群”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閱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閱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群文閱讀的一種結構——在“群文閱讀”的語境中,閱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閱讀能力,相對“主題閱讀”,“群文閱讀”更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群文閱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三、展望群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小學階段的閱讀對于人的閱讀能力的形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閱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閱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閱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不止閱讀文章,更是閱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閱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了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找駱駝》時,學會動腦思考,學會分析問題,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閱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獲了快樂,誰能說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一直欣賞臺灣林文寶教授對閱讀的獨到詮釋:閱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閑和游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閱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閱讀,其關鍵在于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方法的嫻熟,閱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閱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感受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閱讀氛圍。
最后教研室張主任提出“單篇教讀”要“精”,“群文閱讀”為“輔”,“整本書閱讀”要“放”。“群文閱讀”是對傳統課文教學痼疾的一種改變,改變教師單位時間內滔滔不絕的“講”,將大部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學會學習,在才符合小學語文的奠基性原則。再者,我以為“群文閱讀”的價值還在于對孩子精神的豐盈和海量信息的獲取,他提倡讀整本的書,原汁原味的書,連續性閱讀,不像教材那樣是通過專家修整改編的文本,單篇的文本,就像讓孩子放回了大自然,自由的感受文化的氣息和腳步。
【群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相關文章:
怎樣激發閱讀興趣09-16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09-16
如何激發閱讀興趣09-16
如何通過閱讀活動激發閱讀興趣05-19
如何激發閱讀興趣呢09-16
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09-16
如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11-17
怎么激發孩子閱讀興趣09-16
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興趣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