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士救虎的典故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士救虎的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士救虎”出自《郁離子》。
有一座長滿了翠竹的山,溪水在山腳下匯聚起來,流進大江。
有個道士在山上筑起了房舍供奉神佛,十分虔誠。有一天晚上,山上的洪水洶涌奔來,把村里的茅房小屋都沖得漂浮起來,甚至堵塞了溪道,災民們騎著木頭跨在屋脊上,高聲呼救,聲音連成一片。道士備辦了一只大船,親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水邊,指揮那些善于游水的人手拿繩索等待救人。碰到漂流下來的災民,便馬上拋擲木板和繩索,把他們拉上岸來。由此活命的人非常多。
天大亮的時候,有一頭野獸漂沒在波濤之中,它的頭浮在水面上,左右望著,好像也在向人求救的樣子。
道士說:“這也是一條生命呀,趕快把它救上來!”
劃船的人馬上應聲前往營救,用一塊木板把它接上來,原來是一只老虎呀。開始時,老虎還有點朦朦朧朧的,坐著用舌頭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它就瞪起眼睛盯著道士,躍起身子舉著利爪猛撲過去,道土倒在地上。船夫們急忙奔前救護,道士才得以活命,但受了重傷。
郁離子說:“這是道士的過錯呀!明知老虎不是人卻要去救它,這不是道士的過錯嗎?”
“道士救虎”比喻好心辦壞事,要分清善惡。
小貼士:
《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后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道士救虎的典故
從前有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道士,在一次外出途中遇到了一只受傷的老虎。這只老虎因為獵人的追捕而身受重傷,正躺在地上痛苦呻吟。面對這樣的情景,普通人可能會選擇遠離以保全自己,但是這位道士卻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勇氣和同情心。他不僅沒有逃跑,反而走近老虎,用自己的草藥知識為老虎治療傷口,并給它食物幫助恢復體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照料后,老虎終于康復了。
之后,據說這只被救助過的老虎變得十分溫順,不再攻擊人類和其他小動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即使是面對自然界中最兇猛的生物時,真正的善行也能觸動對方的心靈深處,甚至改變其本性。
【道士救虎的典故】相關文章:
打虎救父09-27
三人成虎的典故12-02
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12-26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詩詞典故09-20
皇上與道士09-02
救小鴨09-22
救小鴨07-20
救花08-08
救小樹08-01
救小樹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