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殉秦的典故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良殉秦的典故,歡迎閱讀。
典故簡介
春秋時,秦國國君秦穆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諸侯。在他的治理下,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經濟和軍事力量日益強大,成為各諸侯國中的強國。
秦穆公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659年至621年,在在位的三十九年中,他廣泛羅致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謀臣,孟明、白乙、公孫枝為武將,在一大批賢才的輔佐下,攻滅了鄰近十二個小國,稱霸西戎。
到了穆公晚年,百里奚等賢臣相繼去世,大將孟明向穆公推薦了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緘虎,說他們人才出眾,文武雙全,被國人稱為“三良”。
穆公聽了,立即把奄息等三人召來,交談之后,覺得他們確實學識淵博,精于治國之道,便把他們三人全都封作大夫。
從此,秦穆公經常把他們兄弟三人召進宮中,詢問國政。三兄弟侃侃而談,提出各種富國強兵之策。穆公對他們言聽計從,君臣關系十分融洽。
有一天,秦穆公在內殿宴請子車氏三兄弟,酒過三巡,他略帶醉意地說:“寡人與爾等三兄弟情投意合,十分相得,但愿我們能生同此樂,死同此哀。”
子車氏兄弟受寵若驚,馬上離席謝恩,說:“我等兄弟蒙大王如此厚恩,無以為報,一定生死相從。”
不料剛過了一年,穆公就不幸病逝。他臨死時,給繼位的.秦康王留下遺囑,要子車氏三兄弟實現“生死相隨”的諾言。
秦康王把奄息等三兄弟召來,向他們宣布穆公的遺言,征詢他們的意見。奄息等三兄弟都表示愿意以身相殉。于是,在秦穆公下葬的時候,奄息等三兄弟也同時被活埋在秦穆公的墓中。
秦國的老百姓對子車氏三兄弟的死十分悲痛,有人寫了一首名叫《黃鳥》的詩,在詩中反復詠嘆:“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首詩后被收入《詩經·秦風》,一直流傳至今。
后來,“三良殉秦”這一典故,用來指責獨夫的殘暴,頌揚善良的美德,表達對愚忠的譴責。
典故出處:
《史記》卷5《秦本紀》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詩經·秦風·黃鳥》: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史記正義》應劭云
“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
炆釗淺解:
這是秦國最悲慘的一段歷史了。一代明君秦穆公,臨死前竟然讓這么多的秦國良臣陪葬,把秦國的千秋大業幾乎徹底毀滅。有人說,如果這一百多人能留下來,那么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就可以往前推進一百多年吧。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但是,就其歷史影響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從此秦國便缺少了治國統兵的人才。這一百七十多人,有善于征戰的,有善于防守的,有政治家,有文化人,都曾為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從此死去。
2.暴露了秦國在道德文明上與中原地區的差距。秦國先祖是為周王室養馬的小官,后來被分封于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多年來,缺少與中原地區的交流,文化落后。本來經過秦穆公和他前面諸位國君的努力,秦國得以重新進入中原諸侯的大家庭,卻因為這一件事,讓中原諸侯徹底失望,被印上了蠻夷和虎狼之國的烙印。
3.傷了天下士子之心,從此秦國乏士,成為定局。可以想象,經過這么一場殉葬事件,還有哪國人才敢來秦國當官,還有哪國士子不知道秦國對士人不尊重。記得當年看《大秦帝國》之商鞅變法時,很明顯的一個感覺就是秦國竟然這么窮,第一沒有錢,第二缺乏人才,這都與此“三良殉秦”事件密不可分。
哀哉穆公,一代明主,卻因自己的一個私心,幾乎毀了大秦的千秋基業。
典故小結:
后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達對賢臣之死的惋惜遺憾,對封建愚忠以及封建專制君主殘暴的控訴,也稱為“秦穆殺三良”。
【三良殉秦的典故】相關文章:
三良殉秦典故04-18
贊秦良玉05-01
秦宓論天的典故04-30
秦氏好古的典故04-18
褚遂良軼事的典故04-29
秦良玉文言文翻譯04-01
關于秦娘美的典故04-18
百二秦關的成語典故04-30
王良執轡成語典故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