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趣事典故
一毛不拔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是一個和墨氏有關的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毛不拔的趣事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毛不拔”源于《孟子·盡心上》。
戰國時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殘酷的戰爭,主張“兼愛”和“非攻”。當時的楊朱卻與墨子作對,竭力反對“兼愛”,主張“為我”。
有一天,墨子的學生禽滑厘遇到楊朱,毫不客氣地問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你愿意不愿意?”楊朱聽后搖搖頭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厘反駁道:“這只是一種假設,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楊朱聽后默然不語。
孟子針對此事抨擊楊朱道:“楊朱主張‘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對天下有利,他是決不會干的';墨子主張‘兼愛’,如果對天下有利,即使磨禿了頭頂,磨破了腳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后來,人們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慳吝的人。
【拓展內容】
成語資料
【拼音】yī máo bù bá
【釋義】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出處】
1、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笑林》: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近義】斤斤計較、錙銖必較、錙銖必較、愛財如命。
【反義】一擲千金、慷慨解囊。
【用法】貶義,用來形容人極度自私自利,自己的東西絲毫不肯拿出來。語法上一般作謂語、定語。
【燈謎】最吝嗇的人——鐵公雞(一毛不拔)
【相關熟語】上等牙刷、涼水煺雞、鐵公雞。
【成語故事】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由于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里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吊孝的親戚。” “我死后,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請和尚念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一毛不拔的趣事典故】相關文章:
一毛不拔成語故事12-26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1-04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成語的典故05-31
成語典故12-27
成語典故05-22
師出無名的成語典故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