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劃粥割齏的歷史典故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劃粥割齏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后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陜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杰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后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陜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后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只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咸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后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
劃粥割齏( huà zhōu gē jī)講的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寒窗苦讀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初成德軍節度掌書記范墉的兒子。范墉在其出生后不久,便在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赴任途中因感風寒,得了肺病而去世。后其母謝觀音改嫁給了范墉的好友、時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為了范仲淹在朱家不受歧視,其母改其名為“朱說”。后來為了能讓范仲淹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母在岳陽附近的云溪為其購置了一處田產,共有良田數十畝,水塘幾方,房屋十余間,這就是所謂的“安鄉讀書臺”。
一次偶然規勸大哥(朱文瀚前妻所生長子)戒奢靡、知節儉時,得知自己身世,使其內心頗受刺激和震動,遂決心離開朱家,獨立生活。后來他也去當過學徒,但因看不慣商人們的奸詐,又回家請求母親讓其讀書。由于當地私塾不能滿足其求學需要,聽聞長白山醴泉寺來了一位學識淵博的高僧,其便進山到寺中求學。幸得高僧青睞,收留其在寺中讀書,功課之余幫寺里干點雜活。
從小過慣了苦日子的范仲淹,深知母親的不易,很體恤母親的難處,不愿再向家里多要開支。于是乎,其每天堅持只煮一碗粥,等粥涼了把它劃成幾塊,再撒點咸菜末,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劃粥割齏”典故的由來。其攻苦食淡,好學不倦,進山求學第一年去應試,就被舉為學究,以博聞強識而名聲大振。大中祥符八年,時年26歲的范仲淹高中進士,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人生逆襲。
【劃粥割齏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劃粥割齏成語12-30
點睛的歷史典故03-19
成語歷史典故07-21
成語的歷史典故11-03
染指的歷史典故04-21
狗尾續貂歷史典故09-28
李白的歷史典故11-16
歷史典故《賣狗嫁女的典故》08-10
為虎作倀的歷史典故02-07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