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典故
與人為善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孟子·公孫丑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人為善典故,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典故
唐朝大夫柳秕,為人正直,朝野聞名。在赴任瀘州途中,經過渝州,一個官員的兒子慕名前來拜見。這個年輕人隨身帶來了自己的習作,畢恭畢敬地請柳大人指教。柳大人認真讀過以后,連聲叫好,并希望該青年再接再厲,隨時把作品拿來共勉,該青年高高興興地回去了。柳大夫的兒子恰好也在旁邊,他悄悄問父親:“那孩子寫的東西簡直是一屁不通,你怎么還表揚他呢?”柳大夫說:“這幾年巴蜀一帶多變故,士豪崛起,官不像官,民不像民。這個青年出身貴族,卻專心寫作,有心向善,實在不容易。只要循循誘之,讓他堅持下去,這個世界上就會多一個正經人,少一個草賊。”
柳大夫這么一說,還真讓人有些后怕,萬一這個青年碰上一個正氣凜然,自以為是的家伙,還真沒準就會自暴自棄,從而改換人生之路。這世界上,著實有那么一些人,為了獨善其身,喜歡猛烈攻擊別人的不是,通過別人的不是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正確。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會去考慮別人逼到對立面也在所不惜。這樣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更可怕。所以說,可以選擇獨善,但一定要先學會與人為善。
成語出處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成語“與人為善”即出自于此。
成語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道德和學問修養都很好,孔子很喜歡他。孔子在給弟子講課的時候,常常拿子路的事跡開導學生。
有一天,孔子又講到子路,他說:“子路這個人很虛心,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和不足,他就非常高興,所以進步很快,好些學生都比不上他。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大禹就是這樣的典范,他聽到誰說善言,就向誰敬禮。舜更是了不起,他把別人的長處吸收過來,把自己的短處拋棄掉,做起善事非常愉快。舜從種莊稼開始,經過做陶器、當漁夫,直到最后做了天子。他身上的優點、美德全是從別人身上學習、吸收過來的。所以總括起來說,吸收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便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成語寓意
孟子提倡仁道,其中具體表現便有與人為善這一內容。這里孟子從三個層次上談了這一內容。他先說子路善于改過,子路的表現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這確實是子路的美好品格。子路最寶貴的品格就是雷厲風行,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子路無宿諾”,子路答應人家的事沒有拖到第二天才辦的。對于自身錯誤也是如此,子路聽到別人的正確批評就滿心歡喜,改正便是自然的了。大禹則是聽到好的意見就拜,采納也就是自然之理了。而舜則是更高層次的,他是善于與他人的優長相同,舍棄自己的短處而取他人的長處,然后共同提高。他自從耕地稼穡、做陶器、打魚以來直至為帝,都能夠從別人那里獲得好的.啟發來提升完善自己,實際上這也是和他人共同做善事、做好事,共同完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結論,與人為善是陶冶和感化,是無意之中便能把自己的高尚品質傳播到社會環境之中。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這里也是提倡統治者要善于改過,善于采納佳言,更要有與民同樂、與民同善的品格。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與人為善”原指贊助別人做好事,后指善意對待別人,幫助別人。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運用示例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九回:“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善,斷不肯叫我為難的。”
現代·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七章:“銀環本是懷著與人為善的心情限他出來的,方才看見小燕,使她改變了初衷。”
現代·莫應豐《將軍吟》一四章:“我這個不是反動路線,這叫作與人為善。”
成語辨析
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兩者都有“愿意幫助人”的意思。區別在于:“與人為善”指“善意幫助別人”,這“出于善意”的意思是“助人為樂”所沒有的;“助人為樂”所含有的“(把助人)作為快樂”的意思是“與人為善”所沒有的。“與人為善”有時還能表示“善意對待別人”,“助人為樂”不能。
【與人為善典故】相關文章:
與人為善09-28
與人為善09-28
與人為善04-30
與人為善的句子03-31
與人為善作文04-01
與人為善的作文04-17
與人為善成語解釋11-05
與人為善經典語錄08-17
與人為善人生感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