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是膽的成語典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要使用到成語,同時要清楚它的含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身是膽的成語典故,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拼音】yī shēn shì dǎn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為爭奪漢中而發生激戰。劉備與諸葛亮派老將黃忠去迎戰曹兵被打敗,趙云率軍援救。曹操親率大軍追趕。趙云命士兵打開城門,偃旗息鼓,獨自立在營前,曹操敗退,劉備封趙云為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
【出處】以云為翊軍將軍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趙云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
【釋義】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英雄
【相近詞】渾身是膽
【反義詞】膽小如鼠
【成語示列】他作戰勇敢,一身是膽,是一員難得的虎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50章
成語寓意
趙云武藝高強,作戰勇猛,接連在曹軍的包圍之中救出兩名將領,曹操見狀大怒,催動大軍追趕到趙云的營寨前。曹操的大軍來勢洶洶,趙云卻絲毫不畏懼,而是藝高人膽大,以靜制動單槍匹馬嚇退了曹軍,并憑著周密的部署將曹軍殺得落荒而逃,潰不成軍。如果他返回營寨后關閉寨門拒敵,也是可以的,他卻利用這個機會打了一個大勝仗,難怪劉備會由衷地贊嘆說“趙云一身都是膽”。如果人們也能像趙云一樣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勇往直前,一定同樣會抓住很多難得的機遇。
一身是膽典故
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地區作戰。一天,劉備軍中的老將黃忠率軍去搶曹軍的`糧食,到了中午,大將趙云不見黃忠回來,便對部將張翼說:“你可堅守營寨,兩邊多設弓弩,做好準備。”說完,立刻帶領三千人馬前去接應。趙云正沿山間小路行走,突然,前面冒出一大隊曹軍人馬。原來,曹操正在調動兵馬,前鋒正巧與趙云迎面撞上。趙云見狀,率兵直接向前沖殺。
趙云接連槍挑數將,直沖到北山腳下,見曹軍的大將張郃徐晃圍住黃忠,立即大喝一聲,縱馬挺槍,殺人重圍。趙云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一桿槍如梨花飛舞,似瑞雪飄飄,無人能敵。趙云救出黃忠,且戰且退。趙云聽說另一名將領張著還在敵人的包圍之中,便又返身殺入重圍,救了張著。
曹操見趙云先救了黃忠,又救了張著,不由得大怒,催動大軍追趕時,趙云已殺回自己的營寨。張翼見曹軍追來,就要關閉營寨。趙云說:“不要關閉寨門!當年在長坂坡遭遇曹操,曹操有八十萬大軍我都不怕,單槍匹馬救出小主人,如今有兵有將,怕什么?”于是調撥弓弩手在壕溝埋伏,把營寨中的旗幟槍械都隱蔽起來,號不鳴,鼓不敲,四周靜悄悄的。趙云單槍匹馬,站在營門外。張鄒和徐晃追到蜀兵營寨,見寨中毫無動靜,寨門大開,趙云立馬門外,不敢再往前進。曹操率兵追到,催促人馬向前。趙云單槍匹馬,竟然一動不動。曹兵見狀,轉身就逃。趙云見曹操撤軍,立即命令所有的鼓手和弓箭手一起出動,一時間戰鼓震天,那聲勢使人覺得四面八方都是蜀國的軍隊。弓箭手按照趙云的命令,跟隨在曹軍后面猛射,卻不向前沖殺。曹軍后隊士兵紛紛中箭,沒被射死的慘叫著往前猛沖,很快,全軍大亂,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逃到漢水邊上時,很多人又被擠人水中淹死。
第二天一早,劉備親自來到趙云的營中了解戰況,由衷地贊嘆說:“趙云一身都是膽啊!
趙云三國成語
東沖西突:指四處沖鋒突擊。
渾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偃旗息鼓: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一身都是膽:極言膽大勇敢。
◎空營退敵
趙云的軍事韜略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曹操馬上親率大軍來爭奪。趙云奉命隨黃忠奪取曹軍糧草。兩人分工,黃忠率主力出擊,趙云留少許兵力守營接應。可到了約定時間,卻不見黃忠歸營,趙云出營探視,正巧遇上大批曹軍。
趙云隨身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眼見就要被曹軍淹沒,他沒逃,反而先發制人,主動向曹軍發起進攻。
曹軍不知底細,竟略作退卻。趙云穩住陣腳,邊打邊退,慢慢回到自己的營寨。守營將領見曹軍勢眾,慌欲關閉營門。趙云進營后,卻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一看這架勢,聯想剛才趙云的鎮靜之態,以為趙云營中定有大軍埋伏,嚇得慌忙撤退。趙云隨令營中擂響所有戰鼓,軍士一起放箭,一時間鼓聲震天,亂箭齊發,曹軍轉身就逃,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有很多人涌進漢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早晨,劉備看了趙云大敗曹軍的地方,不禁贊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受了這次大挫,曹軍士氣一蹶不振,很多士兵開了小差。兩月之后,曹操終于自認與漢中無緣,在連呼“雞肋”的嘆息聲中,將漢中所有曹軍全部撤到了長安。
正如劉備所贊,趙云膽量超人,但他卻不是匹夫之勇。若一味傻大膽,面臨大敵時,不是先聲奪人的“前突其陣”后,便有計劃地“且斗且卻”,令敵軍不敢輕舉妄動,而是繼續硬拼,那后果將很難想象。
退至營寨后,趙云若緊閉營門,以死相拒,以寡敵眾,不怯不懼,也可謂膽大氣壯,卻無異以卵擊石。趙云此時冷靜運謀,先以勇懾敵之魂,繼以虛惑敵之心,然后加以利用,在不得不退卻時,卻展現出一種誘敵深入,成竹在胸的態勢,使敵人將信將疑,不敢放縱,因而保證了退卻的安全,在強敵壓境,孤營懸危之時,更展示出一種勝券在握,請君入甕的姿態,使強敵由半疑到全疑,進而徹底被恐懼籠罩,不得不逃。
◎箕谷撤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派趙云和鄧芝率少量部隊為疑兵,據褒斜道南端的箕谷,誘使曹魏派其大將軍曹真督重兵駐郿縣與之相抗,而自率大軍偷出祁山。由于所用非人,竟被曹魏倉促所遣之軍于街亭大破,士卒離散,幾至全軍覆沒。
諸葛亮慘敗后,曹操看趙云兵少,遂趁勢進攻,趙云和鄧芝只得撤退。但同祁山一路蜀兵敗后的潰不成軍相反,趙云鎮靜若閑,指揮若定,一面派人燒毀相關棧道,以阻礙曹兵的追擊,一面親自墊后,讓部隊整齊撤退,以穩定軍心。
諸葛亮問鄧芝道:“街亭失利,大軍敗退,兵將不再可收拾,箕谷戰敗部隊撤退,兵將依然齊整如初,是什么原因呢?”鄧芝說:“趙云親自在部隊后面拒敵,軍需物資,一點都沒有拋棄,兵將沒有什么緣由可以散亂。”
◎從仁政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趙云奉家鄉常山郡守之命,率兵支援幽州軍閥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與袁紹相抗,他怕人們投依袁紹,見趙云率兵來相助,又驚又喜,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趙云:聽說你們冀州那一帶的人都愿投靠袁氏,怎么唯獨您一人迷途知返?趙云正色答道:“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將軍也。”
公孫瓚本以為趙云相投,乃是因了他得人心的緣故,趙云卻指出他和袁紹實質一樣并不得人心。這樣,一則向公孫瓚進了諫,二則也表明了自己“從仁政所在”的政治理想和擇主標準。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趙云隨劉備大軍圍攻成都,逼降劉璋,奪得益州。許多將士被勝利沖昏頭腦,向劉備建議,將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園地、桑田,通通分賜諸將。
趙云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當歸還,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采納了趙云的建議,成都百姓才避免了一場家破人逃的浩劫。
【一身是膽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一身是膽的成語解釋04-08
成語一身是膽的故事03-01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一身是膽成語故事02-13
一身是膽的成語故事12-02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5-22
誠信的成語典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