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愛情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關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歐洲愛情典故,歡迎借鑒!
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中世紀是騎士文學的天下,而特里斯丹和伊瑟的故事則當之無愧為騎士文學的代表作。從十二世紀流傳到今天,它與《羅密歐和朱麗葉》并稱西方兩大愛情經典,同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悲劇,莎翁的名作早已風靡我國,另一對有情人卻還鮮為人知。
和騎士文學的開山作品《羅蘭之歌》比起來,這個故事更為細膩豐滿、曲折離奇,故事的重點也從為君王和騎士歌功頌德轉為有情人的愛恨糾纏,這一波三折的情節和滿滿的狗血放到今天來看依然非常時髦:
Part1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特里斯丹(Tristant)是康沃爾國馬克王的外甥,他曲折的身世大概能介紹一千字,但今天我們重點在愛情故事,因此略過不表。特里斯丹英武過人,和舅舅感情非常好。為了維護康沃爾的利益,他受封為騎士,與愛爾蘭的使臣、大力士莫豪敵決斗,殺死了對手但也身受毒傷,自我放逐,順水漂流到愛爾蘭。
看過地圖的人都知道這有多么不科學,既然連洋流都為了兩個人的命中注定相遇而改道加速,特里斯丹的傷恰好只有莫豪敵的外甥女、曾發誓為舅舅報仇的愛爾蘭公主金發伊瑟(Iseult)能救也就毫不奇怪了。隱瞞身份的騎士成功打動了公主的惻隱之心,埋下了緣分的種子,又匆匆趕回舅舅身邊。
十五世紀問世的《亞瑟王之死》中遷移了這個故事,其中特里斯丹成為了圓桌騎士之一,他對伊瑟在第一次相救時就已經深深愛慕,還有其他種種細節的改編,都使這個版本比起十二世紀流傳的版本更加纏綿哀婉,加上亞瑟王的赫赫威名,導致現代影視游戲改編這個故事時往往采用《亞瑟王之死》的情節為藍本。
伊瑟(Isolde),1911,Gaston Bussiere (法國, 1862-1929)
Part2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特里斯丹順利回到康沃爾國,馬克王對他愈發寵愛,甚至想將王位傳給他,引起了貴族們的嫉恨。為了打壓特里斯丹,眾貴族要求馬克王迎娶王后,生下王位繼承人。馬克王宣布只愿意娶燕子叼來的兩根金發的主人。特里斯丹認出了金發的來歷,主動請纓前去為舅舅求娶伊瑟。
而這時愛爾蘭正受到毒龍的侵擾,國王承諾誰能除去毒龍就將公主伊瑟下嫁。特里斯丹挺身而出,奮力殺死毒龍,自己也生命垂危。他再次被伊瑟所救,這回伊瑟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份,差點殺了他為舅舅報仇。特里斯丹據理力爭,又承諾阻止她下嫁冒名頂替的假英雄,兩人終于和解。
這部分情節很容易讓人想起古希臘神話中的金羊毛傳說,伊阿宋和美狄亞的悲劇似乎在此時就給這段愛情埋下了不詳的伏筆。
愛爾蘭國王同意將伊瑟許配給馬克王,兩國結好,舉國歡慶。唯獨伊瑟認為特里斯丹贏得了她卻不娶她是一種羞辱。但剛萌芽的愛情并不會就此戛然而止——高潮來了,歸程中,兩人誤飲了愛爾蘭王后為女兒和馬克王準備的、能令共飲者深深相愛的魔法藥酒,頓時陷入了不可自拔、不顧一切的戀情……
《特里斯丹和伊瑟》(Tristan and Isolde),1905,英·約翰·威廉·沃特豪斯
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有一種同樣功能的“魔汁”,引發一連串亂點鴛鴦譜的荒誕喜劇,但對此時已經成為舅母和外甥的特里斯丹和伊瑟來說,魔藥帶來的卻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但回顧前文種種,我們又不禁懷疑這對年輕人之間早已互相傾慕,藥酒的魔力也許只是一個讓他們釋放內心深處感情的契機。2007年的改編電影《王者之心》就直接拋棄了“命中注定”的藥酒這一設定,讓他們成為日久生情的單純戀人。
Part3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馬克王和伊瑟成婚后,在侍女的幫助下,特里斯丹依然時常冒著巨大的危險入宮和伊瑟幽會。在政敵的挑唆下,馬克王起了疑心,終于發現了他們的戀情,憤怒之下決定將他們一起燒死。特里斯丹和伊瑟死里逃生,躲進森林中,開始了一段神仙眷侶般的日子。三年后,馬克王在林中茅屋里發現熟睡的特里斯丹與伊瑟,兩人中間用一柄劍隔開,于是寬恕了他們,接回伊瑟,卻命令特里斯丹永遠離開。
《特里斯丹和伊瑟》(Tristan and Isolde),1902,艾德蒙德·布萊爾·萊頓
特里斯丹從此四處流浪,終于娶了另一國家的公主、他的摯友卡埃敦的妹妹、和金發伊瑟同名的玉手伊瑟。但他對金發伊瑟依然不能忘情,經常喬裝回康沃爾看望她,察覺此事的玉手伊瑟心中自然充滿了嫉妒的苦澀。
是不是覺得很眼熟?有沒有感到瓊瑤奶奶的N多作品靈魂附體?這是整個故事爭議最大的一部分,特里斯丹和伊瑟有了各自的伴侶卻依然彼此深愛,愛情和親情、責任、道德之間孰是孰非令人難以判斷。不乏讀者對此痛加斥責,甚至為后文玉手伊瑟冷酷無情的報復拍手稱快。某些改編作品則為了維護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不惜抹黑馬克王、制造特里斯當誤認玉手伊瑟為金發伊瑟的情節。但是從無數小說電視劇不斷重復使用類似套路來看,人民群眾無疑對這樣的狗血情節喜聞樂見。而“命中注定”的魔藥也體現出了額外的作用,無可抵抗的愛情魔力大大削弱了道德審判的意義,而強化了這對有情人的悲劇性。
在馳援摯友的過程中,特里斯丹受了重傷,臨終前求他的朋友去請來金發伊瑟見最后一面,約定如果伊瑟來,船上就掛白帆;否則就掛上黑帆。金發伊瑟聞訊趕來,遠遠看到船上飄揚著白帆,滿懷妒火的玉手伊瑟卻對丈夫謊稱她看到的是黑帆。特里斯丹在絕望中當場死去。遲到一步的伊瑟悲痛欲絕,也倒在他身邊死去了。馬克王將兩人合葬在一座墓中,墳地上長出兩株常春藤,枝葉連理,誰也無法將其分開。
這個結局讓人想起羅密歐和朱麗葉,莎士比亞無疑從歐洲民間傳說里汲取了營養;更讓人想起孔雀東南飛“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的收尾,東西方文化在冥冥中交會,給不幸的愛侶贈上了同樣的祝福。結語最后,送上羅新璋先生在他翻譯的《特里斯丹和伊瑟》一書最后寫就的文字:
“列位看官,前代的游吟詩人貝羅爾與托馬斯、巨匠艾爾哈特與詩宗高特弗烈特為普天下有情人講述過這段傳奇。“他們命我向諸位致意。向所有多思的人與有福的人、失意的人與抱有熱望的人、快活的人與惶惑的人,總之,向一切有情人致意。“祝愿他們從這千古佳話中能獲得安慰,以抵抗世道的無常與不平、人生的抑郁與艱辛,以及愛情的種種不幸!”
拓展
世界十大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個被偉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以悲劇的形式改變出來的愛情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部極富人文精神的愛情史詩。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對象。在莎翁的筆下,愛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門第,地位,家族偏見等這些就是在還被普通的英國人所重視的東西。
當然,莎翁對于劇中男女主人公年齡問題上的處理,也是令人咋舌的。也許一百多年前的人們仍然不明白為什么愛情會那么早的降臨在一對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讓這一對戀人能夠拋開自己的生死。畢竟,當朱麗葉第一次墜入情網時的年齡,剛滿十四歲。但是,人們不再會有以前的那種觀念了,當人們看到戀愛的年齡越來越小的趨勢一步步向我們逼近的時候,人們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預見能力,不管十四五歲男男女女,他們所正在經歷的一切是不是愛情。
劇尾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這一對相愛的男女,由于誤會而雙雙失去了生命。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劇場里,曾經讓全場鴉雀無聲。但這樣的結尾,對現在的人們來說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其實她們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因為誤會而失去生命的。對此感到惋惜,是沒有必要的。
結論:殘酷的愛情是任何偉大愛情的必由之路。
維納斯和阿都奈斯
在所有的愛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這個來自于古希臘的愛情故事就是這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個美少年阿都奈斯對自己所產生的愛情,一點也不比維納斯對他的愛情更淺。不同的是,維納斯對他的愛,是任何社會都可以寬容接受的,雖然兩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點差別。可是阿都奈斯對于自己狂熱的愛,卻是難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來人把他的這種行為叫做"自戀"(narcissism),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則被歸為病態的一類。這對于這個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為所有的愛,只要是愛,都不應該受到人們的冷落甚至不屑。
當然維納斯對于這位美少年的愛,也是令人稱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讓很多高傲、自負的嬌小姐們都無法理解。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就叫"做神仙做到她這個份上,還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維納斯遇見了無動于衷,鐵石心腸的阿都奈斯,從她的角度上來說,是她愛錯了人,可是她有什么辦法呢?愛情這個東西是不分什么對錯的,她就是愛他,這沒有辦法。維納斯把一切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對于情欲的描述,讓我們的男女看了都有點覺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誤會,這是維納斯愛他的表現,與色情無關。這個故事還給我們后來的愛情文學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都奈斯愛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第三者;從更廣一點的意義上來說,從那以后所有關于三角戀愛乃至四角,五角戀愛的文學作品都是來自于一個叫做"維納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結論:一廂情愿的愛情,總是伴隨著一個人的快速毀滅和另一個人的慢慢毀滅。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這是近代以來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愛情故事,直到如今還被廣為流傳。在不列顛帝國將近千年的歷史中,還沒有一位國王會主動遜位。而他下臺的原因卻是為了兩個字——愛情。這位使得他拋棄自己應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女人。
這件事在歐洲的上流社會眼里,無異于大逆不道。在當時的歐洲主流社會,人們還無法給這件事情以充分的寬容和認同。成千上萬國王的支持者聽到了收音機里傳來的國王退位的聲明,淚流滿面地癱倒在地。也許他們的舉動里面還包含有對這份愛情極大的敬意,他們是懷著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看著自己愛戴的國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這樣,有一得必有一失。國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國,卻得到了他最珍視的——愛情。
辛普森夫人后來以溫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遺體送回英國,參加國葬。整個英倫三島舉國上下一片悲聲。在那個時候,認同他們愛情的人,已經比幾十年前要多許多了。人們把他們看作是為愛情獻身的經典。想起來,沒有他們的愛情,整個歷史也許會被改變,現任的女王也許永遠不會出現。為了愛情而拋棄王位的君主,從國家民族的角度來看,是不負責任的;而從人的角度來看,是把愛情當作自己畢生的信仰,是"人"這個概念的詮釋。
結論:這是有代價的愛情,然而愛情的代價在蔑視愛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視愛情的人的面前則什么也不是。
羅伊和馬拉
在倫敦的一座名叫華鐵盧的橋上,一段美麗,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炮火的轟鳴中悄悄地開始,同樣,這份愛情最終也是在這個橋上走到了終點。其實這段愛情沒有結束,永遠也不會結束。
這段愛情從頭到尾都是那么的美好,在這個故事里面,沒有一個壞人,我們看到的都是好人。羅伊和馬拉在橋頭相遇的一瞬,偉大的愛情就開始了。羅伊在雨中望著上面的窗戶,在他們的故事里,是點睛之筆。就在兩個人在前往教堂結婚的路上,才互相問了對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誕不經,但卻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這一段閃電般成熟起來的愛情,卻讓一個人因為愛對方而獻出了所有,讓另一個人把這份愛情永遠地放在自己的心里。
這個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寬容的,例如羅伊的叔叔和媽媽。不寬容的是一種無形的氛圍,一種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圍。這種氛圍牢牢地控制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在無可奈何地看著殘酷的現實一步一步走來。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拉的死,恰恰就是這個故事中最動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構成了這個故事的不朽,反之,馬拉會成為又一個簡·愛,只不過馬拉面對的羅伊,比簡·愛面對的羅切斯特更加浪漫一點,脾氣更加好一點而已。而簡·愛的故事,實在不能算得上一個偉大,經典的愛情故事。我們把它叫做個人奮斗的經典之作還差不多,或者叫對于維多利亞時代教育制度以及門第觀念的批判也行。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認為,婚姻應該是門當戶對的。可羅伊和馬拉的故事已經超出了門當戶對的范圍。如果我們把這位大作家從墳墓中喚醒,讓她對魂斷藍橋的愛情故事進行一番評價,我想她也會感到很為難的,真的很為難。
結論:永遠的愛情,無法長相廝守的愛情,才會是永遠的愛情。
愛斯梅哈爾達和撞鐘人
在陰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個撞鐘人,被人們稱之為野獸,那個為避禍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亞女人,被人們稱為美女。美女和野獸的愛情,本來就是一種不對稱的愛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給人的直觀感覺,并非像這個偉大的愛情故事一樣,那么令人動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幾百年以后的鐘樓里,當人們看到了兩具抱在一起的尸體時,一份感動,對愛情的感動,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遠沒有分開。
撞鐘人對愛斯梅哈爾達的愛,已經超出了肯為之獻身的范圍。也許在撞種人看見她的第一眼,就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隨時準備為他在心中所愛的女人獻出一切。雖然他知道也許這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也許自己的死,只不過是像飛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會無聲無息,不會有人注意到。但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對方的愛,并且是永遠的。
也許這愛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一樣,那么讓人易于接受,那么美好。但這也是一個關于愛情的故事,而且這個愛情故事還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脫俗。大革命時代的人文精神,在這里一覽無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即便是畜生一樣的人,也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即使距離再遠的兩個人,也會有機會注視同一目標,也會被愛情的彩帶,連在一起。
結論,最真實的荒誕的愛,也許愛這個字,本無所謂什么荒誕和真實,只要是愛
幸子和光夫
八十年帶上半葉,風靡了整個華夏大地的故事,從拖沓窘長的劇情中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主要所講的還不是關于愛情,而是更加注目于親情。劇中兩人相愛,只是為了今后的親情悲劇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盡管這個鋪墊很巧妙,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很殘酷。好像是要逼著人們在愛情和親情之間作出一個選擇,這樣的選擇,對人類來說,是勉為其難的。所幸的是編劇在關鍵時刻,讓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們的為難。我們的思想,在跨越人類道德最終底線的那一刻,被編劇生生的拉了回來。
光夫和幸子的愛,在當時人們的眼里總是會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是,在兩人得知他們是兄妹的時候,他們的愛情一下子轉變成了兄妹之愛。還有一種就是,他們的愛是真正的愛,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辦法處理,所以只好讓其中的一個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飄滿櫻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懷里靜靜的死去,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她死在自己哥哥的懷里,一是她死在自己愛人的懷里。可嘆的是,當時抱前一種觀點的人,占到了絕大多數。
其實,愛就是愛,不會轉化為其它的什么。這一對男女,沒有人會懷疑不是天生的一對,即便在真實生活中,這兩位演員也是一對夫妻。這就是編劇的可惡之處,他把任何條件都設定為對愛情的發展有利,唯獨把一個條件定死了,這是先天的,出生后努力所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他們是兄妹。
可憐一對相愛的人,他們為了愛情付出了很多,但沒有多少人會理解他們,只有把那一份真摯的愛情藏在心底,一個辭世而去,一個面對一汪秀麗的湖水,回味著逝去的愛情。
結論:不可能的愛情,我們的這個社會還需要進化,我們要思考一下,道德和愛情,誰能超越誰。
梁山伯與祝英臺
這是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愛情故事。某種程度上,還是不被一般人在愛情心理上所認同。不過現代男女們不會像那時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會坐以待斃,雙雙化蝶。在一個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盛行的現代社會,男女之間的交往不會再像古代社會那么困難,那么的低效率。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會象過去那么脆弱。我們直到現在還是能夠感覺到當時的那一對男女在相思時候的痛苦。其實這種痛苦在你回味的時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代價所獲得的收益,也是任何東西所無法代替的。現代男女的愛情故事之所以沒有辦法成為偉大的愛情,就是他們付出的太少,絕對不肯為之獻身。畢竟,生命,是現代人可以付出代價的底線,不是可以輕易超越的。
這個故事中的求愛手段,也是讓我們感到興奮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裝,用一些景物和實物來進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愛。這一段故事的描寫,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因為這不管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超越了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絲淡淡的現代主義的味道。
畫龍點睛之筆,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著自由。向往愛情和自由的人們,往往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兩點,就是他們的生命。
結論:無奈的愛情,只能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尋找他們愛情的延續。
莫瑞爾和保羅
沒有人會否認母愛的偉大,但母愛是單方面的。如果母愛可以得到回報,那也只能是來自兒女的兒女之愛。但勞倫斯在"兒子與情人"中,對這一觀念進行了強有力的挑戰。沒有人會否認勞倫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家,也沒有人會否認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但能夠對這部作品所講述的故事公開表示認同的,恐怕遠遠不如對這部作品進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爾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動的激情,傾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自己也從兒子的身上,獲取從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愛情感覺。對于這位莫瑞爾太太來說,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兒子當作自己理想中的愛人,她照顧他,撫養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親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兒子當作了自己愛的對象,這種愛,不是單純的親情之愛,更大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而保羅,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親當作了自己的愛人,以至于他覺得,只要他母親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愛人。因為這個愛人就在他身邊,那就是他的母親。
在這部爭議很大的作品里,人們探討的更多的是心理層次和社會層次方面的東西。很多的時候把融在里面的愛情,解釋為一種情節(Odipus Complex),這個源于古希臘的英語詞匯,雖然歷史很悠久,但卻讓人們研究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果。也許人類不敢正視自己身上存在著的和現實社會不協調的東西,也許這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定勢,沒有人能夠去打破。我們只有沿著自己為自己設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頭。
結論:有違人倫的不倫之愛,這是一種愛情,最起碼也要算是愛情之樹上的一個分叉。
劉欣和董賢
斷袖之癖,是我們在大一點的時候所學到的一個成語。從字面上來看,十分的隱晦,不去做一番考證還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劉欣,這個西漢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個至真至愛之人,在兩人同榻而眠的時候,當他有要事要離開時,董賢的身體壓住了他寬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愛人,斷袖以離去,這一分細致,對愛人的那一份真愛,足以使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顏。當然他的另一半,董賢,也是一樣,他在哀帝劉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殺,死的時候,他還保留著哀帝留給他的玉璽。不幸的是,這一對戀人是兩個男人,也就是被我們很多所謂的正人君子所不齒的同性戀。
我們的很多人,一看到斷袖之癖這個成語,都會理解成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對愛情的詮釋。沒有什么人規定了愛情是屬于異性之間的專利,同性之間的愛情也許會更加真摯,更加蕩氣回腸。劉欣和董賢,就是屬于這種愛情的代表。
愛之真,情之切,試想我們,即便是在異性之間,能對對方如此體貼,如此忠誠的愛侶,也并不多。這就是源于愛的舉動,這舉動背后的動力,不可能是別的,只能是愛情。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同性之愛已經不是一份年青的愛情,從古希臘人對與同性之愛的寬容態度,到中國大唐盛世時人們口無遮攔地對此進行談論并親身實踐,直到現代西方國家從社會觀念方面,法律方面,對此所作出的寬容調整,我們可以看出,這不是一種屬于畸形的愛情,只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
劉欣和董賢的故事,應該屬于偉大的愛。
結論:同性之愛,也會是動人的,偉大的,催人淚下的。
美人魚和王子
這個來自于北歐的愛情故事,當然是一個最簡單的愛情故事,但卻是所有的愛情故事中最為不朽的。我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但是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只是很為那個小美人魚惋惜,我們并不知道人生,包括愛情,本來就是一場殘酷的循環,總是要有人去做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個人,愛一個人,竟然能夠不讓他知道,承受著愛他所帶來的一切痛苦,還要承受他的漠視,承受著他去愛別的人,最后還要為拯救她所愛的人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愛情,真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幸虧這位可敬的丹麥人描述的只是一個童話中的故事,否則我們這個世界,可真的是進化到了一種極高的境界。
大海是藍色的,這種藍色,有一種別樣的情調。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催生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總是理所當然。小美人魚美麗的臉上,除了蒼白之外,還有對愛人的掛念。她修長的美腿上,除了為愛流出的鮮血以外,還有為愛不顧一切,邁出的艱難步伐。
這個故事,是經典中的經典。我們不能指望在這個世界上會出現哪怕一個可堪與之媲美的愛情故事,尤其是現代。但那畢竟是我們的一個理想,這種理想總是在我們的前方閃耀,指引著我們在愛情的海洋上前進的道路。
結論,為愛獻身的愛,能夠為愛一時獻身,是一種境界,能夠為愛長久獻身,是一種神奇 。
【歐洲愛情典故】相關文章: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01-08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01-09
成語典故12-27
成語典故05-22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介紹01-06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
【實用】成語典故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