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族的風俗與習慣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族的風俗與習慣,歡迎大家分享。
水族的風俗與習慣
水族男女都愛穿青、藍兩色服裝。男子穿大襟長、短衫,用青布包頭。婦女上身通常穿藍布大襟無領半長衫,胸前圍一塊刺有茨藜花紋的圍兜,下身穿青布長褲。婦女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節日穿裙子,將長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喜歡帶各式各欄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以大米為主食,次為玉米、大麥、小麥、紅薯等。喜食糯米飯、魚類及燒酒、甜酒,并以此作為祭品和節日招待親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筑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多為“千欄”式樓房,現在平房占多數。
水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動打招呼,讓坐、送水等。節日期間,客人到家,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征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父親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關系打上了鮮明的階級烙印,講求“門當戶對”,“婚姻論財”。在封建家長制的束縛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請幾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撐傘步行到男家,不舉行儀式。歡宴賓客后,新娘當天或次日即返娘家,一般經過半年后,才到夫家長住。水族的喪俗繁雜,其程序大致分為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個階段。
1、水族的信仰文化屬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疇。水族認為萬物有靈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靈崇拜,神靈崇拜構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
2、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食酸辣調味,有“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習俗。
3、水族在服飾上喜歡色彩淺淡素雅的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水族獨特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
4、水族喜歡同血緣氏族聚居,一個村寨大多都是親戚關系。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擇吉行事。水族傳統的房屋結構,大多屬于“人樓居,梯而上”的“干欄”式建筑遺風。
在平整地基之后,先用2米來高的粗大柱頭修建穩實的承重平臺,搭上厚實的樓板之后,才在其上架立高層的木排房架。底層大多作為喂養禽畜,安裝石碓、石磨及堆放雜物之用。干欄木屋,既具有防潮、防蟲蛇、防盜的功能,又節約用地,頗受人們歡迎。
5、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族古文字,以及用這種古文字著編的信仰文化、民間知識雜糅的典籍,被稱為“水書”。
6、待客禮節,水族重酒、重煙而輕茶。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后,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后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
7、水族的民間舞蹈藝術有銅鼓舞、角鼓舞、蘆笙舞、斗角舞等,每逢節慶即舞蹈助興。
(1)水族斗角舞由兩個演員頭戴牛頭道具,在眾人吹蘆笙舞曲與女伴舞者圍成圓形舞場,斗角表演者做各種斗角姿態,將生活中的斗牛表演的惟妙惟肖。
(2)水族蘆笙舞由男人吹奏蘆笙領舞,女人跟在后面隨著蘆笙曲調的變化,踏著節拍跟隨著領舞者的舞姿去變化著同一的動作。
(3)水族角鼓舞是用兩端植入一對水牛角大革鼓為主要道具而得名。舞蹈時,在角鼓、銅鼓鼓點的導引下、男生吹蘆笙出場,女生尾隨其后翩翩起舞。其間,還插入斗牛、收割、男女情愛的舞蹈內容 。
8、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其中端節,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也屬世界上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年節。端節在水歷年終12月及新年正月期間過節,對應陰歷八九月,正是桂花飄香,稻谷成熟時候。
端節祭祖要忌葷,以魚為至珍祭品,魚包韭菜是傳統的供饌。祭祖除了豐厚食品之外,還將鋤犁和鐮刀等生產工具擺上,借以啟迪后裔繼往開來,靠勞動去開拓幸福。村村寨寨敲擊銅鼓皮鼓,吹笙唱歌,徹夜不絕,終月不止,親友和周邊民族來走訪祝賀,水族山鄉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端節賽馬是水族先民在發祥地的征戰遺風,逐步演化成為重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也是南方民族獨有的習俗。在約定的“端坡”上舉行,眾騎手揚鞭奮蹄,競相奔馳,一片歡騰。“端坡”上還有文藝節目演出,有各種商品出售,成為人們情感和物質交流的盛會之地。
水族歷史
水族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舉族大遷徙。殷商亡國之后,部分殷人南遷融入百越族群。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遷徙。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后發兵征剿嶺南。水族先民舉族第二次大遷徙,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由南方溯流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單一民族邁進。
水族先民水族經歷了八九百年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到了唐代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與唐代設置的撫水州有關。開元年間(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環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族先民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
據《唐書·地理志》、《唐書·南蠻傳》載:“貞觀三年,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拜元深為刺史,領黔州都督府。”“貞觀三年,以東謝首領謝元深地置縣五:都尚、婆覽、應江、陀隆、羅恭。”
“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據考證,應州及屬下都尚縣的治地為今三都水族自治縣上江鎮;婆覽縣治地為三都縣恒豐鄉,后世稱為水婆;應江縣治地為榕江縣平永鄉;陀隆縣為臺江;羅恭縣為雷山縣。宜州北面的撫水州在今廣西北部之環江一帶。
1、生產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歷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與端節,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過去,人們認為在稻作生產關鍵階段,博得稻神歡心才能獲取稻作豐收,因此從浸種、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個關鍵階段,往往要依據水書擇吉行事。
開秧門之前,將兩把稻秧帶到家中以魚肉酒飯供祭,請盛裝的年輕媳婦主祭,喃喃祈求神靈保佑稻作豐產:“別人的稻谷用摘刀采摘,我家的稻谷用斧頭砍。斧頭砍根樁,摘刀摘尖稍……”。然后,由這位媳婦帶著秧苗先下田栽幾行之后,盛裝待命的其他婦女才紛紛下田勞作。
開秧門儀式,既是對稻神的尊重,又是運用相似律的巫術原理,讓少婦旺盛的生殖力轉嫁到禾稻上,祈求獲得更大的豐產。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魚、稻田養魚是水族地區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習俗。
2、節日
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如端節(借端、吃端)、卯節(借卯)、額節(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敬霞、拜霞)、春節(借薦)、清明節(掛青、掛社)、端午節(借王)、銅鼓節、洗澡節(六月六)。
黃飯節、花椒節、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重陽節、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3、婚戀
水族婚姻沿襲傳統習俗,恪守同宗血緣不娶、異宗異姓氏族開親的原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舊是水族地區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門當戶對,講究明媒正娶。即使當代,戀愛不十分自由,婚姻難以完全自主的現象較為普遍。
水族很早就實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時代出現的納妾現象也為數極少。水族古代議定婚姻范圍十分嚴肅,由此產生《倒栽杉》、《倒栽楓》和《破姓開親》的種種傳說。
4、喪葬
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同時,喪葬又成為水族傳承孝道和祭祖禮儀、調整人際關系、提升血緣氏族凝聚力、交流社會知識的重要活動。
水族的厚葬,并不體現在隨葬、陪葬物品的貴重與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墳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這種現象遠遠超過相鄰的周邊民族。
【水族的風俗與習慣】相關文章:
風俗習慣作文09-26
風俗習慣作文08-27
尼泊爾人風俗習慣08-09
夏威夷獨特的風俗習慣04-15
有關風俗習慣作文10-18
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8-05
實用風俗習慣作文09-23
壯族風俗習慣的有哪些04-21
描寫風俗習慣的好詞集錦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