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嗎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嗎!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嗎
答: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
【對偶的分類】
形式上
1.單句對偶
用一句對一句叫單句對。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諸葛亮傳》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微不足道的過錯都予以處罰.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 岳墳對聯)……
----青山感到榮幸的是墳里埋著抗金名將岳飛的忠骨,白鐵感到恥辱是墳前跪著的是用它鑄造的秦檜等人的像。
2.偶句對偶 用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例如: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
----六國結束,四海統一。蜀山樹木砍光了,阿房宮才建造起來。(“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詞組,“蜀山兀”與“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詞組,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
3.多句對偶 用三句對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對,叫多句對對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登上高處向人們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老遠的人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勢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到的人卻覺得很清楚。
4.句中對 同一句中的上下兩詞語互相對偶。
例如:“峰回路轉”、“曉風殘月”、“羽扇綸巾”。[2]
內容上
1.正對偶
上下聯表達的意思是同類的或相近的,是互為補充的。例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離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上下聯的意思是相近相關的。“海內”,四海之內,古代指全中國。“比鄰”,近鄰。)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
----有時長空中的煙霧一下子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波光,閃耀著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塊璧玉,靜靜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對“長煙一空”,“靜影沉璧”對“浮光躍金”。上下聯意思相關互補)
2.反對偶 上下聯表達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對的,多指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例如: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用刀刻東西,刻一陣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是反對。)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列國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秦國的欲望是不能滿足的。奉送給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厲害。(“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是反對,“奉之彌繁”與“侵之愈急”是反對。)
3.串對偶(流水對) 即“相串成對”,有如流水順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對。它的起句與對句是從事物的發展過程說的,因此,意思是緊密連貫的。例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刻從巴峽穿過巫峽,便可下達襄陽,再向洛陽進發。(行經巴峽巫峽,再過襄陽,直向洛陽,一氣貫下,寫出急欲出蜀的喜悅心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要想用盡目力眺望到極遠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層樓。(欲窮盡目力,就必然要繼續登高。)
結構上
1.成分對偶。
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
其中“論時事不留面子”與“砭錮弊常取類型”均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稱成分對偶。
2.句子對偶。
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與“秋水共長天一色”均為獨立的一句,所以稱句子對偶。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嗎】相關文章:
對偶修辭手法06-07
對偶的修辭手法01-17
對偶修辭手法的意思03-08
對偶修辭手法作用07-12
對偶修辭手法的作用01-25
對偶的修辭手法的特點01-15
對偶修辭手法是什么07-12
對偶是不是修辭手法01-15
對偶是什么修辭手法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