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百姓的稱謂解說
古代統治者通常稱呼普通民眾為百姓,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稱呼,比如黎民。《禮記·大學》中記載:“保我子孫黎民。”這里的黎民就是百姓的意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對百姓的稱謂解說,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對百姓的稱謂——布衣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本文談一談第一個稱謂——布衣
布衣”有兩個涵義:一指麻布衣服;另一指平民百姓。
布衣一詞,源自于古時。古代說的“布”,就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
“治其麻絲,以為布帛。”——《禮記》
用麻織出來的是布,用絲織出來的是帛。
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用麻織布歷史悠久;古代衣料的'優劣次序是綢緞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普通之物。
物以稀為貴,那時的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棉制品才得以逐步取代麻制品。
由于“布衣”長期為百姓和軍隊所使用,所以就成了普通勞動百姓的代名詞。
《戰國策燕策》:“人主之愛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愛子也,又不愛丈夫子獨甚。”
《夢溪筆談》: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史記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 布衣和黔首是戰國及秦代對人民的稱謂,就是說李斯原先身份卑下,只是個街坊里巷間的普通百姓。
與布衣相關的詞語
如:
布衣韋帶(韋: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韋皮做的帶子,古代未仕或隱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裝,借指貧賤之士)
布衣之交(指貧賤之交;或指顯貴與無官職者的交往)
布衣蔬食(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清苦)
以上都是意指平民百姓的貧淡生活。
【拓展】我國古代百姓對帝王的稱謂
皇上
皇上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是臣下對皇帝的稱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詩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中寫道:“皇上篡隆,經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尤其是官員都會這樣面對面稱皇帝。“陛”字本是宮殿臺階之意。《國策·燕策》中寫道:“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見國君時,常以陛下作為對君王的尊稱。東漢末年的文學家蔡邕在《獨斷》卷中解釋道: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朕”,臣民呼之為“陛下”。
萬歲
萬歲也是一種常用的稱呼之一。因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稱呼萬歲。“萬歲”一詞,原為古人飲酒上壽的祝詞,是人們在喜慶時所使用的一種歡呼用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名皆呼萬歲”。將國君稱為“萬歲”,大約始于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秦漢以后,臣下覲見國君,都要呼“萬歲”。后來,“萬歲”一詞逐漸演變為對國君的專用稱謂。
天子
殷周時期,君主只是稱“王”。春秋時期,隨著吳楚諸侯國君的相繼稱王,諸侯便尊稱周王為天子,以示區別于其他諸侯王。從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種代稱。所謂“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禮記·曲禮下》寫道:“君天下曰太子。”《尚書·洪范》中寫道:“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寫道:“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子用來最高統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現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
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種對帝王很普遍的稱呼。不過除了稱呼帝王之外,還可以稱呼一些有優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稱為孔圣人。《禮記·大傳》中寫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對皇帝的敬稱。《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上主
上主,指賢明的君主。這個稱呼比較少見。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對帝王也稱“君主”、“君王”或“君人”,簡稱作“君”。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展而來的。《漢書·丙吉傳》寫道:“君為元首”。《說文》解釋君字:“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
除了上述列舉的稱謂之外,還有一些朝代專有的對皇帝的稱謂。如:西漢時稱皇帝為縣官,東漢時稱國家。
還有至尊、天王、天辟、人主等尊敬的稱呼。當然,也有對皇帝的蔑稱,如:天囚。東漢今文經學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寫道:“以無為有。”唐朝學者徐彥疏解云:“《公羊》經傳本以周王為天囚之義。而公羊說及莊、顏之徒以周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當然,對那些殘暴無道的國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稱謂,如“獨夫”、“民賊”等等。
【古代對百姓的稱謂解說】相關文章:
關于人的稱謂國學常識05-17
百姓美食散文欣賞02-05
古代梅花的詩句11-30
古代相思的詩句11-19
古代的勵志故事12-19
寒地百姓吟孟郊唐詩鑒賞07-16
《寒地百姓吟》孟郊唐詩鑒賞06-21
運動會解說員的解說詞(通用17篇)10-11
西湖的導游解說詞02-14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