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關于死的稱謂知識講解
在古典文學作品中,有關“死”的諱稱很多。但不同的稱謂體現出不同的等級觀點、心理活動及情感色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死的稱謂知識講解,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登遐等。如:
①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
②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③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戰國策·秦策五》)
④先帝登遐,既不獲奔馳道路;陛下即位,又未嘗瞻望闕廷。(王安石《謝知江寧府表》)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②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③妾自生母棄養,以至今日,伶仃愁苦,已無復生人之趣。(蘇曼殊《斷鴻零雁記》)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如:
①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
②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李白《地藏菩薩贊》)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如:
①自從父親亡故之后,時乖運蹇,一向流落江湖。(施耐庵《水滸傳》)
②夫王室將崩,霸圖云構,必有忠臣義士,捐生殉節。
③遽聞溘逝,深為軫惜。(江藩《漢學師承記·紀昀》)
④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拓展】
中國古代”死“的別稱有:
1、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zu)”,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于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云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后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3、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舍命為“殉”,戰爭中死于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死于外地謂之“客死”,死于非命謂之“兇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云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
5、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一般稱人死為“辭世”、“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時見之于書面的一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一律寫“已故”。
6、土語、俏皮話
“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叫喚去了(言已入土與秋蟲為伴了)”,“艮兒屁著涼”,“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多具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古代死的稱謂知識講解】相關文章:
古代的年齡稱謂大全04-28
古代對人的稱謂怎么叫03-18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01-25
古代文化常識之人的稱謂08-09
古代對百姓的稱謂解說04-04
古代對人的十種稱謂04-12
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法老08-17
我國古代百姓對帝王的稱謂有哪些08-08
古代科舉知識03-16